六祖法寶壇經
序  言

僻野山村土文盲, 普照神州放佛光。
身未出家心入道, 凡夫俗子佛祖當。
釋迦真宗獨無偶, 繼佛真宗大法王。
華夏兒女倡佛理, 中華佛經惠能創。
真言無二宣佛法, 直達橫超化蓮邦。
惠能心聲通俗理, 普化眾生駕新航。
和光混俗韶華度, 飽經風霜苦荒涼。
妙慧千秋樹榜樣, 留與蒼生繼慈航。
《法寶壇經》真佛智 一步橫起無上方。
登上佛壇真法寶, 自性真如寶中玉。
徹悟壇經識真寶, 直指人心萬佛綱。
自性真如是真佛, 真持惠能不二方。

行由品第一
【原文】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愿聞法要。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釋義】發心向善,欲達明心,了脫俗緣的人,稱為善知識。菩提自性:釋迦在雪山菩提樹下,坐六載苦煉身心,頭上有慶星出現,佛道圓成。菩提為吉祥樹,以此喻自我真如佛性。菩提自性是虛無體系,無氣、無物、無光、無色、聽之不聞,視之難見,真空非空,是真空純至淨之理性。妙覺靈明之佛性,本來清淨,是真佛種子。育佛種、秧靈苗、結佛果。離心無佛種。
                 佛法不是老大難,文盲登上大佛壇。
                 作佛莫怨沒文化,效法惠能悟心源。
                 知明人士千余眾,敬請惠能說佛言。
                 真佛就是我自性,燒香拜佛非佛傳。
                 修自佛心是法寶,自性自度萬法圓。
                 只有自心去明理,何必念佛坐參禪。
                 直了成佛惠能論,萬古千秋佛真傳。
                 佛性本來就清淨,不住法相釋迦談。

【原文】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 "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釋義】惠能居土野山村,一字不識,因自幼佛性不昧,一聞經語,當即認自本心,識自本性,言下大悟,真是大徹大悟大覺,妙覺靈明之佛性也。文化知識如何能比?無師頓悟本來佛性,非常人也,釋迦言生佛平等,迷者眾生,覺者佛。
                六祖出身很貧寒,嚴父流放到嶺南。
                打柴換米強糊口,母子艱辛度苦年。
                客誦金剛一法語,言下大悟成美談。
                佛心不昧通佛理,草民凡夫心不凡。
                學佛別說自已笨,志堅心堅能搬山。
                無人啟蒙能心會,自參自悟知佛宣。
                當今求佛到處訪,真佛假佛聽誰言。
                佛相摸形全是假,真佛就是已心田。

【原文】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 "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余,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 "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當前,令人不覺。"

【釋義】              心外本來無佛法,請聽惠能心回答。
                  佛性不分南和北,賢者不增愚不減。
                  孔子三千草民子,致理明心作聖賢。
                  惠能無能看佛經,口中也無彌陀念。
                  心也不想上西天,踏碓八月無人見。
                  燒香拜佛都沒干,剃度皈依也沒傳。
                  心通五祖禪機語,不讀佛經心通源。
                  心生萬法真與假,萬卷經書出心源。

【原文】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師,何煩作偈?"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待法。大難大難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后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問,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釋義】《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五祖命弟子以真如本性為題作偈,偈語就是四句一首的詩詞。自性真如就是法身佛,何曾有樹?妙明本心就是菩提自性,空寂無物,何生明鏡台?真空純至靜之佛性本自清靜,無物無體,何用指拭?法身無物無體空寂,塵落何處?神秀不識真如自性,被諸緣法相所轉。因此離心念相,失本求末,苦死無成。
                神秀黃梅一大賢,知識淵博心不凡。
                秀與惠能相對照,能不識字真佛宣。
                佛留文字后人路,按路而行法不偏。
                念佛誦經求往生,妄想接引升西天。
                "金剛""心經""壇經"理,三經沒把此理宣。
                要用三經來對照,佛聲佛相皆是幻。
                作佛相背釋迦理,不聽觀音"心經"言。 
                如此作佛叛釋迦,這樣學佛謗觀音。

【原文】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其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 "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詠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 "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釋義】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每個人在人海中隨波逐浪,飄泊一生。社會、單位、家庭、矛盾重重。世界上本來就難尋避風閣,安樂窩,世外桃源,每個人就站立在人海的風頭浪尖上生存。身是舟,心是舵,稍一差遲,身船即落入人汪洋。失足不留千古恨,即舊回頭登覺路。
                 惠能大師沒誦經,四句謁語自心生。
                 針鋒相對神秀理,一個教授一俗庸。
                 佛法究竟在何處?知識淵博心未明。
                 眾僧教授佛歷廣,惠能尚未作和僧。
                 萬卷經書皆是假,佛法不在語文中。
                 佛經引人來入聖,乘船到岸路即登。
                 凡性本來無一物,心存樹鏡色相蒙。
                 禪機妙語非學朮,心通百通萬法通。
【原文】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釋義】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五祖傳宗,重在覺性。神秀佛學知識淵博,文化知識層次高。六祖生來佛性不昧,聞法徹悟,覺性高,一聞經語頓悟本來。自性真如是成佛因地,覺性種子,即此因地,無二可傳,無二可種。如來傳宗,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繼往開來續心傳。佛法不滅,永流人間,代代相傳,心心相授,即天無絕人之路,而人自絕于天。因此佛以慈悲為本。不信佛法就是無種,不悟覺性就是無生。佛宗單傳獨授,禪機密語,一人不傳六耳,必有遮圍。佛性,老子叫做黍米玄珠,釋迦叫做牟尼寶珠。因惠能正在舂米,祖有一問,內含玄機,又含聖理。
                  受苦典范佛聖賢,命懸一絲弘法難。
                  孔聖一生三不幸,父母離世聖少年。
                  中年喪偶子年幼,老來喪子天下憐。
                  苦命草民承佛祖,任重事大步履艱。
                  廣度有情傳心法,心田下種生佛仙。
                  成佛因地是自我,心外覓佛路已偏。
                  凡夫草民真心煉,山河大地涌金蓮。
                  勿言自己佛根淺,惠能與眾不兩般。
【原文】祖復曰: "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三更,領得衣缽,五祖送至九江驛,祖令上船,惠能隨即把櫓。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才,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釋義】機緣成熟,天趕地催,人緣巧湊叫做合。合能生和,志同道合,謂中和。合而不同智,不生和。五祖六祖同為大徹大悟的覺悟者,智同覺同,法必相同。五祖傳宗謂之度,法在聖傳修在已。德由人積命由天。迷時師度悟,覺悟心自度,自性自度覺為師,執迷不悟,強渡戒為師,無師無戒心無度。萬法由心生,心達無生無滅復真如。無一妙法可說,無師無戒,法本無生,了然無度。
                 心是舵手法是船,識自本心船不偏。
                 未曾度人光度已,人海航行有風險。
                 生死離別是大浪,憂郁悲傷易翻船。
                 佛傳明心見性法,心無挂礙超塵凡。
                 紅塵縱有千般景,苦樂人生彈指間。
                 富貴貧窮自然理,依著自心無貧寒。
                 大徹大悟心脫苦,惠能直心啟后賢。
                 正宗邪宗自心悟,妙明真心即是禪。
【原文】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后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 "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 "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 "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后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釋義】勿生一念,即無生,即無滅,無生無來即如來自性。前念、此念、后念,應將有念歸無念,即是念念不離自性。有念歸無念,即是念念見性成佛。返照即返觀自性。無一住心,即是密,密不可言,即妙明心。
                 正宗佛法最簡單,思聖思凡任自然。
                 用心求靜反不靜,控制思想倒不安。
                 自心本來就清靜,莫用定靜煉心田。
                 水本清平月明顯,月水本來不相殘。
                 就怕風吹波浪掀,真空妙明映相顯。
                 萬相印心心不亂,別把思想向外搬。
                 挖空思想靜之害,念念不離自心觀。
                 雨電風雷天無礙,云霧消散清自還。
【原文】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余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 "但吃肉邊菜。"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 "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其金。"余是為惠能剃發,愿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愿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釋義】心無生滅,念無起伏,即是涅?正路。心執于風幡之動,心被物轉,何論涅?正定,心不生禪定之念,即是定。起心動念,即是妄。即不是無念之正念,即不是佛法。真如佛性不生二念,即如來佛性。起心即是二,有二即非真。佛法是不二之法。經文由佛性智慧生,經是二法,自性真如是不二之法,亦即妙法。妙法無邊,圓融無礙,周遍法界。經文定義是為二法,佛性本一,迷悟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無常與不常之念,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是本善,二者是念善。佛性本無善與不善之念,是名不二。蘊物與意識界是由心生。凡夫存分別見,見為二,悟者佛性本一,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惠能倒駕慈航船,歷代佛聖步艱難。
                   古今多少修行士,苦口婆心渡群賢。
                   釋迦雪山坐六載,達摩面壁熊耳山。 
                   英雄杰士有志膽,修心煉性鐵石堅。
                   只要真誠苦修煉,凡夫俗子立超凡。
                   明理明心法性圓,求佛保佑性難圓。
                   真金黃銅智慧辨,一劫人身萬劫難。
                   真佛不宣奇特朮,平坦直心了萬緣。

 

 
般 若 品 第 二
【原文】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淪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釋義】念佛。無自性真佛,佛號之意念,無從而生。無意念,口不能發佛號之音聲。佛號是真如自性所生,心外之法,不是真如本有心生之法,皆為幻有。《心經》說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有為法,為塵念。意念,聲音,均為自性真如的障礙物。佛法去障復明。當即見性,口念是妄,徹悟本來佛性是真佛。口念之佛號是真佛意念之聲音,原是法相之幻。自佛真空無物,猶如虛空,遍十方界,虛空包羅天地萬物,天地萬物生生息息,周而復始,無一氣色。萬象與真空同合一體,永恆不變,只有自性能與真空合體同恆,歷劫常存,永無生滅。真如自性亦復如是。妙明真心,無一幻相與之同體永恆,俱是心外之諸法幻相,如水中影,鏡中花,本不同是為幻影。自心觀想意識之萬相,亦復如是。

               八萬四千開智法,凡夫苦想外佛他。
               自性自度真佛旨,妄觀佛相出偏差。
               一切佛相皆心障,破相復真無為法。
               悟理求真不求他,他佛成就是他心。
               佛經萬卷指自心,內含明心無上法。
               生佛之心本平等,頓悟自佛生萬法。
               釋迦觀音破佛相,覓相求佛迷自家。
               自是真佛不是他,執迷不悟謗佛家。

 

【原文】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釋義】自性真空含無限智,無限相,無限法,層出無窮,智慧無限,即佛法無邊。人類對客觀自然物質的認識,創造發明,改造自然物質的一切形相體系,統屬于思想意識的造形。智慧對自然的改造永不停留,永無極限,萬法由心生,文學家、科學家、醫學、數學、藝朮、文藝、設計師、詩人等等,輝煌杰作永無極限。發則顯現,不發則俱含在無窮妙智慧中。心同虛空,萬象萬理萬法俱包含,佛性廣大無邊。徹悟覺智,執迷煩惱,同出一性,煩惱即菩提。雨電風雷,不破虛空,因其空寂無體。煩惱塵勞,不礙心空,云障虛空,不動不減。物障心空,不生不滅,撥云見天,去物明心,佛破萬相,義在復明,八萬四干法門,無非破障復明。一切佛法統為破障之智,統為洗心劑,若讓洗心劑住心,不是本來清靜,無劑不復清,粘劑即是污,去污除垢,止念還虛,即是本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空室存物何處搬,空室之空怎外遷。
               物入空室空無減,物離空室空無添。
               月樹花影滿春池,不見滴水流外邊。
               心清如水平自在,菩提煩惱性無干。
               虛空萬在空不滿,萬念亂心心不煩。
               虛空心空本一體,心空本來同自然。
               菩薩妙法本自在,真如復明本自然。
               三界十方任自在,周遍法界妙無邊。

【原文】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云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后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愿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釋義】本章句主要言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証,行必果,無為大法難得信,無量大過難得悔。把佛說成保護神,神醫,搞看得見摸得著的靈感顯化,與魔朮一般的大小幻朮,很多人相信,這種人是拿著黃銅當真金。豈不知大自然連天體日、月、星﹔大地水、火、風萬物與生靈都造化出來了。打著佛的旗號變點小魔朮,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也值得我們大驚小怪?連佛祖也不是天地萬物的締造者,只是人類社會超世俗覺悟的大覺者。佛給后人留下至于高無上的無為大法,使后人走向光明。道盛德至善,后人永久不忘,稱為世尊。并非大自然締造天地萬物之至尊。有人借佛號搞點小幻朮來迷惑善男信女,真是無能之輩。誤已過小,誤人罪大。一失足別留千古恨。當今的信佛者,必以釋迦為佛綱,否則誤入歧途。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寶山不要空過,佛說真如自性,不能用算朮比喻的人間一切珍寶,也不能用算朮比喻的人間一切有為布施,只有明心見性是無量功德。其它都是有限的福德,見性是功,明心是德,佛是圓滿功德相,即自性如來本相,不信無為大法者,即不信自心佛者,這種人如無根小草,亂樹葉,法雨一沖飄入泥河,俱化泥沙,認自本心識自本性者,心如法海,法雨入法海無增無減。無心法無生,無迷法不起,佛說一切法,

              見性見者是自性,妙明紫金光喻性。
              光本無物虛空體,空光無體不立形。
              以物作種是外道,移物于心即障明。
              光體不能育物種,空體不能住微塵。
              本來無物即心空,性光普照十方明。
              順理悟空通自性,覺知徹悟心自通。
              見性之見非是看,光體不照自心明。 
              返觀內照心自照,返聞內聞性自通。

                 無相頌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原文】師復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普愿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釋義】佛法即做人的綱領,佛的三皈五戒,即精氣神自如,內五氣協調圓合之理,人的精神昏暗,五氣相克,神昏氣煩,起心不良就可能五戒俱犯。佛法也就是世間法,明人自遵,渾人強制遵守。離開人的覺悟,離開世間法等于求兔角,兔子根本就不長犄角。世間以外,就不能說法,不能度人,迷誤才用佛法,轉迷覺悟,佛法在世間。非清燈古廟、深山老林之世外桃源。

                佛法就在人世間,事事心平不生煩。
                生氣著急氣自己,請醫吃藥廣花錢。
                人生難遂己心愿,異想天開不客觀。
                父母夫妻兒女愛,平安無事小神仙。
                起心動念生肝火,心神不安氣不圓。
                人海風浪修禪定,是非窩里享清閑。
                士農工商同歡樂,素位而行心不偏。
                做人做佛一個樣,一念純誠煉心田。

 

 
決 疑 品 第 三
【原文】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愿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釋義】梁武帝不知自心自信是功德母。人類善舉,無一不發自內心世界。內心是永恆的覺性。武帝覺性不高,有心為善不修善本,失本求末,不樹佛宗,只宣法相,引導眾生以福,非佛功德,終是福報。當今的信佛宣法者,大部分與梁武帝相同,可說是以磚磨鏡,磚非鏡本。修福德自性不圓,武帝難脫果報,終究餓死的台城。佛性,老子稱為道體,孔子稱為明德,伏羲、炎黃、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孔子、孟子,都有是大徹大悟的大覺者,明德天下的大聖人,千秋萬代永流傳,因其功德無量,自覺而后使天下覺的大覺者。佛是自覺覺天下人的大覺者,稱為西天大覺如來。佛的功德無量,這一切都發自菩提自性的妙智慧。
             人間富貴洪福享,聞知佛法超帝王。
             欲想獲得真佛樂,建寺拜佛開蓮邦。
             諸法緣相當法寶,辜負佛心誤時光。
             佛傳明心不二法,妙覺圓明照十方。
             燒香念佛定意法,念者才是法中王。
             求佛保佑是愚痴,錯把佛法當神醫。
             釋迦親傳見性法,不是巫神幻朮方。
             凡所有相皆虛妄,原始至今萬聖綱。

【原文】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愿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愿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愿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剎那間,目前便見。各愿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淪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到。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嘆善哉!唱言:"普愿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愿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于道何益?
【釋義】念佛者是自性真如,向外覓佛了不可得,不過是引導凡夫俗子進入佛門的一個手段,非作佛宗旨。手段可用,但如果不使學佛者進入真宗,即是離經叛道,非佛弟子。佛是自度,師不過指迷而已。佛是自種結自果。他佛是他果,與己何干?心外求法就是窮子舍父。道在自身,十二筆畫周天卦,盡在人身。心是一切種子,種佛即是佛果。作惡即是惡報。無善無惡,無佛無魔,恢復自性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自心佛。佛說:一性圓明,十方平等,十方如來同一道,千差萬別一體融,何分東西南北中。諸法緣相,皆由心造。
               念佛心中意念生,音動口念發音聲。
               六塵六識心中住,閉塞本來自心明。   
               有負菩薩心經義,真空寂靜是佛宗。
               心外立物心中障,有的專求色相容。
               背佛真經認為是,般若自性法法空。
               打坐念佛自心劫,頓悟本來真修行。
               心外之法三千六,七二傍門非佛宗。
               直指人心見性法,千佛萬聖照此行。
【原文】                  頌  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釋義】此頌為六祖惠能大開方便之門,將佛法弘于世俗火宅中。父母、兄弟姐妹、妻為朋子為伴。功到鑽木生火,理明覺悟高火宅也可煉性。離家入寺是佛門淨地,俗宅塵念即是淤泥,淫女之污垢,盜賊之凶險與本性無關,去污除垢,洗滌身心,皆可作佛。唐伯虎有八愛,貪欲之心盛矣,陸安為妓女,洗滌身心,自性復明,雖未出家,軀體有污濁,本質清淨,心地光明,皆可脫俗,佛法無定法,因地因時因人治宜。妙法無邊。聖凡一理。
               社會人生几多年,悲歡離合度斯年。
               酸甜苦辣難避免,明理明心少憂煩。
               人生規律本如此,心明自然無挂牽。
               天地如同大旅店,客似流水去無還。
               金銀財寶有多少,終身難帶半文錢。
               社會人生如夢幻,快樂憂煩多變遷。
               勸君珍惜人身在,借假修真煉心田。
               悟透真空玄妙理,無是無非自了然。

 

 
定 慧 品 第 四
【原文】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諍。若諍先后,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釋義】定慧并非單指出家人參禪打坐的功課,如果一個人的定慧還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或特定的形式,就是有為法,即二法。不論出家在家心是一體,本性是佛,定慧無別。僧與俗、是與非、作佛、善惡、定慧本無差別,定是心與客觀事物環境動亂毫無相干﹔慧是心與千差萬別,錯綜復雜的是非煩惱毫無關系。定慧是自然自在不動心,不是用任何方法取來得來的。和光混俗,心不在焉。人生社會無一不介入。非離開社會家庭到深山老林之清淨環境。幼兒之心,天真活潑,學赤子混沌之心,不參禪,不打坐,就是功夫。定慧是平常心而發,定是心不被物轉,慧是佛性本能的妙覺靈通。在客觀環境是非動亂之中,定慧不失不變,一生一世如此,僧俗皆如此,即是定慧均等。定不失慧,慧不失定,心平自然,本無定慧。定念心動,慧念法生,心念來去自由,是非平等,何生定慧?自心如如不動,不就是定慧么?什么在家,出家、和尚、居士……這一切如夢幻泡影。
             人海風波總不停,隨心如意不可能。
             工作升學心難平,進級評職動感情。
             調職分房憂心事,結婚戀愛觸心靈。
             夫妻恩愛多幸福,天倫之樂好家庭。
             風云突變實難測,晴天霹靂心難衡。
             天災人禍時常有,意想太平風不停。
             悲觀絕望終何用,人間萬有一場空。
             苦海無邊回頭岸,懸崖勒馬定心靈。
【原文】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釋義】一生一世,心態平衡。人世間的一切變遷,自然的天翻地覆,我動心有什么用?把他當作過眼的煙云。我動心,物質長落亦然如此,最后只落個瞎操心。早晨拿奶,心在念佛﹔熱奶、送孩子,騎車上班,吃飯,穿衣,睡大覺,公園、市場一心無二都在念著佛號,想著佛相,整天等著明心,等著成佛,心被佛法所轉,非一行三昧。思想單一做一件事,不生二想、二念,吃飯平心不挑這挑那。騎車看燈、看路、看人,不東張張西望望,直心就是道場,一行三昧,不是寺院,不是佛法,就是人間平常事,心平就是佛法。鬧市就是道場。騎牛何必去尋牛?尋清靜,著道場被法所迷。莫心行諂曲,一切不迷,都是佛法,都是俗法,實者無為,即自然法則,如老子所說:道法自然。
                士農工商各行業,家庭單位社會中。
                長街鬧市人聲喧,心平氣和自安寧。
                是是非非生煩惱,跳出是非心態平。
                等閑生氣論常短,反目無情禍害精。
                人間難尋避風閣,萬風不動是坐功。
                客觀世界再混亂,是非煩惱我不生。
                何必深山躲清靜,借用念佛去超生。
                自心本來就清靜,不用三皈佛法僧。  
【原文】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并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于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釋義】無相是指真如自性而言,真如空寂靈明,自然一切形形色色之相由眼映,心印,即心中有印相。如月印水中,萬相眼底過,萬象印心中。心如水,相如月,與我本性無關。水平清明,即是不住相。月不礙水,心不礙相,心平如水,即是不住相。有相無相不理他,來去本自由。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不生相念,即是無相。看圖紙必生相念,否則印相不深,過去既無。趕路經鬧市,萬相與我無關。如鏡即來即去,見相不住心,不動念,即是無相。見相為礙,是被相迷,被法轉,來者自然,去者自然,不落頑空,即是無相。人在燈紅酒綠,萬紫千紅的世界,不可能閉眼生存,視而不見,無念是萬念俱生,千思萬慮,不斷百思想,本來之真如正念不被念動法轉即是無念。百無所思,什么都不想,執著于空,挖空思想,心如草木頑石,是練心的大忌,由此別生一念,名為入魔。眼前,意內,一切幻相現前即是幻想妄念,誤以為真,陷入魔窟,難以自拔。把幻相誤認為佛,會導致神經不正常,成為精神病,寧叫十世不成佛,別叫一時著了魔。自我真如不住一相,即自佛本來面目,即自性如來。除自心佛以外,任何相與我無關。凡所相住心,皆為心障。無念,無相,無住,總有萬念,萬相、萬住俱生于心。無動于衷。心不再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叫做誠于中,形于外。守性不移,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就是如如不動心。風吹水,波浪起,月影遂之而動,物欲觸心,心煩意亂,性沖動,神不安,氣不寧,生燥火,神魂顛倒,慮事不清,真如渾暗不明。心不動,心清意明,佛性自如,面目神態安祥自在自如。自然就是自性真如的真如來相。這就是誠于中,形于外。人的心態不平衡、不自如,五氣相克,陰陽失調,能化出七十二身相,都是向下的,難堪的。非同佛的向上的,圓滿的,妙庄嚴的,吉祥的,瑞彩的,自然自在的三十二化身相。
                 心性本來是明珠,七情六欲染上污。
                 佛法目的復珠明,去污除垢是功夫。
                 心外之法障礙物,明珠之污自清除。
                 自污自洗是心悟,經書佛法全清除。
                 無物無劑圓明珠,復珠圓明法即無。
                 明珠沾劑真可笑,執迷佛法又染污。
                 佛法目的洗塵念,洗塵之念還是污。
                 真金無一金外物,金純純金烈火無。

 

 
坐 禪 品 第 五
【原文】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釋義】不被佛法所轉,不被千功萬法所迷,不被名利所動,不被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兒女所遷,不被人海大風大浪所動,無好樂,無憂患,無恐懼,無絕望悲傷,無坐無禪,無淨無垢,無亂無定之念。定念是定的障礙,淨念是淨的障礙,動念起求定,亂念起求靜,是自我亂了陣角,天下本無事,庸人常自擾。一切自然,何生,動亂定靜之念。思想穩如泰山,就是坐,念念不離自性,就是禪。自性如如,就坐禪。行、站、坐、臥、吃飯、穿衣、睡大覺皆為坐禪,因心未被物轉,性不被法遷,即如如不動。
                聽說地震難入睡,震與不震己何為?
                自身有病怕個死,早天晚天化飛灰。
                失親失寶心神碎,精神爆炸誰倒霉?
                不治之症不可怕,樹起神威癌自飛。
                神通廣大炎黃理,精神大振百病灰。
                悲痛絕望沒有用,膽小怕死無作為。
                死神最懼不怕死,神足氣足樹神威。 
                頂天立地神通大,超出三界法無為。

 

 

 
懺 悔 品 第 六
【原文】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淪、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愿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后過。從今以后,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后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后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后過復又生,何名懺悔?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愿。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又,煩惱無邊誓愿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愿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識,今發四弘愿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証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云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云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澈,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念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愿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后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于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釋義】懺悔是自我身心教育的一個自然法則,是原始至今全人類的普及教育方法。這個真理不是來自哪個宗教或哪一位聖賢。自然既生天地萬物,自然就賦于天地萬物活動運行的自然規律,日、月、星運行于天,水、火、風運行于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萬物育焉。這一切屬自然所為。伏羲心通萬化之源,留先天易理,周文王心通伏羲先天易理,又顯現后天變易之理,定名《周易》。炎黃心通不易、變易、交易之理。炎帝嘗百草才知是藥,黃帝通陰陽交易之氣育成物體之理,才知軀體是陰陽五行之氣結為物體的血肉之身。闡述了不易、變易、交易之理的養生健身醫理之道,到了堯舜時代把這自然養生之道作為化民之本,進化為十六字的正心修身的法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心惟一,允執厥中。”大舜精一萬法通,后有老子繼此理,興教立說,教化萬靈,提倡修心炬煉性,抱元守一﹔繼老子之后有孔子,守中貫一,存心養性﹔繼孔子后西方有大聖人出,立萬法歸一,明心見性的性理心法……這一切自然為之,非那一個人的意識所為。老子說無為無所不為。心法始于中華民族原始祖先,是大自然降下教化人類的自然法則,也是人類的自然發展規律,是社會人生的必須之課。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以正心修身為本。從原始至今,無論是治國,宗教都以正心為本。人類走向大光明世界,宗教化人為大覺,只有明理明心,才能自教教人,只有明理明心才能自覺覺他。自教能教天下,自覺能覺天下,自圓明能使天下明。這是人類自我教育的無上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稱為不二法門。

     老子三清:太清、上清、玉清
     孔子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佛有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即自身三寶 (精) (氣) (神)
     道家的五行:木、金、火、水、土
     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佛家的五戒:殺、盜、淫、酒、妄
     身體的五臟:肝、肺、心、腎、脾
 一、不殺生即仁愛、不動肝火、不傷木氣、有殺念即非。
 二、不偷盜、義當先、肺氣平靜不傷金氣,有盜念即非。
 三、不邪淫守禮節,不傷心臟,不傷火氣,有淫念即非。
 四、不酒肉守理智,不傷元精,不傷水氣,有酒念即非。
 五、不妄言守信本,不傷心田,不傷土氣,有妄念即非。 有念即是犯罪的因素,佛以不起念為本,懺悔無矣。不遷怒,不二過是悔,五氣不圓合,精氣神不自如,不能一性圓明。自心具有明理明心妙智慧,自然云霄霧散。自覺法在自心,覺與迷與外界無觀。不觀內,怨外因過失永無了休,不立于懺,志立于悔,無量大過難得悔,心平無須持戒。戒是消極之法。明理在先,戒是被動,以戒為師引迷入覺。以覺為師,返觀內照,返聞自性,性本質仁愛慈悲,純善無惡,純陽無陰。真空純至靜,自然妙覺圓明,了然無物,物空法空,心已空,無余涅?致矣。自性自度覺為源。

            人生第一膽萬理,  心地光明貪不起。
            金銀財寶堆滿地,  正氣浩然不染迷。
            一切罪惡自心起,  明人視寶如土泥。
            即使當官做皇帝,  兩眼一閉是誰的?
            心不造業何用懺,  一切無貪不用悔。
            超級上等刀傷藥,  再好不如不拉口。
            徹悟之人當自覺,  一切善惡自心為。
            自心不動不用定,  自心不亂不用靜。

 
機 緣 品 第 七
【原文】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余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釋義】佛法一時一機,一時一運,今日之機非惠能朝代。佛法以開發智慧,解脫一切煩惱塵勞圓明為目地的。過去、現在、未來永恆?隉A但是現在百分之八十九十自稱人師者,以佛法樹自我,自命不凡,視他人為阿斗,就是不直指人心,說自己是某某佛菩薩轉世,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某某活佛,裝得與釋迦一般。這叫模佛,不是作佛,這是以裝佛相迷人欺人。還有用魔朮幻朮等,妄稱是佛顯靈,化人度人,靈驗用佛經佛珠鎮妖僻邪,說佛是保護神,說佛是神醫,賜于人靈丹妙藥、佛水、信息物等等。這些屬于四果旁門。朮、流、動、靜的大幻朮,與當今魔朮不差上下。這些不是佛的真宗正法,同于江湖上的行醫朮士。真佛機緣是直指人心,認自本心,識自本性,求理悟真宗。不是單純的拜佛念經,念佛,是開發自性真如的妙智慧,自性真如是智慧的海洋,亦稱如來性海。如來性海,大而無所不包,細而無所不舉,天地、日月、河海湖沼、山川草木,盡在我如來性海之中。如來性海亦稱海印。因自然萬相盡印在如來性海之中,所以佛性填空不空,包羅萬相,即佛光普照,遍十方界,所以稱為智慧的海洋。因對大自然的萬物認識清晰透明,觀察的深刻,理解的透徹,稱為大徹大悟大覺人。人的觀點是放眼世界,佛用慧觀,三界十方遍滿虛空,因此稱佛為大覺,究竟覺,因其虛空無量,徹悟觀之為大覺。地球不過虛空中一滴水,虛空點點之水數不勝數,地球的存亡`對虛空無礙。自性真如的智慧海流出來的水匯成知識的海洋,就是文字書本,是定義之水平,永久不變,只能作為后人的階梯,再若攀登高峰,妙智慧的海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世間一切成果,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因智慧是無窮盡的,是無限度的,人類新的發現,新的成果隨著智慧的發揮,也是無限的,無窮無盡的。蒸蒸日上,一浪倒比一浪高。佛經是引導人類認識開發智慧海的一個途徑,非文化知識學朮。佛經中傳的是心,不是傳經文,念它何用?文字里頭去尋明心法。經者路也,按路行,經卷非是作韻調,敲打念唱真好聽,由此把佛的明心之路變成了佛樂,甚至當作護身咒,軀邪的妙語,師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達摩說:要從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佛經喻如烈火,人心是礦中金,火能煉金,但火中無金可得。純金火無用,因礦若成金,永不成礦,即涅?。三世諸佛,皆以妙智慧同登彼岸,妙覺圓明,一切經文因心而生,因心而滅,皆是虛假名,當即破之,頓悟真如,即是佛地。
                 文字淵源出心中,心聞法語慧自通。
                 無字真經是心悟,悟明萬理后生經。
                 一切成果慧心造,成果有限慧無窮。
                 引發智慧佛經理,開發入門自心通。
                 離心求智背佛理,心外佛法是幻生。
                 諸法緣相導游語,親臨目地語即扔。
                 無經不能通佛理,見性直了悟玄機。
                 念想之佛障心物,拜佛模形更愚迷。
【原文】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么?"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后,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愿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淪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嫠牛愛尾?"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愿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后,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后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釋義】"禮本折幔幢"自以為高,心里又沒底,要想求教于人,感到有點功。"頭何不至地?"還有點不服氣,有我罪即生,有我高之相。忘功福無比,心存四相,有負經義。佛無言無相。蓮花喻佛心,心生意,意從口發,謂之法音。意屬金,金生水是智,金水之氣結蓮有花香之味,佛本無言無音,蓮有清香之味,蓮花從口發。住音,執文即是相,心被經轉不明佛意,自以為誦經有功。持六祖壇首明經義,惠能法語,門人記載,集結成經,經不在文,理重在心意,因學者昧心,佛說經意在明心。讀書不具眼,埋沒古人心,經是見性之法,迷時千卷少,悟來一字多。六祖用心說心法,我們用心聞心法,心心相印,聞至自心,見自本性。經文之使命已經完成,再行即是無字真經。以覺悟為師,自參自悟,自性自度,求理悟真宗,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見性一轉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經。無字真經實難尋,法不離文字,文字是引真之法。法不離文字,文字是引真之法。自性自度之法是真佛開示,依待他道外法開示,是假佛傳法。法達誤認為明心是他開示,此是謗經毀佛。覺悟之性就是佛,本自具足非依靠他人開示,今之傳法者,以自我有為功法開示他人得功得法,豈知心是萬法之源,釋迦留于后人明心、指心、印心之路,沒有留下成佛之朮。今人傳法,命學者想佛相,觀佛相,求他的相,即是與釋迦對立,即是存佛真法,實為謗佛。六祖說:"心是正佛,心邪是魔。"心地光明無佛亦無魔。真佛假佛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求理悟真宗,慧眼觀俗,勿被魔欺,不要誤入假雷音。羊車喻聲聞,鹿車喻緣覺,牛車喻菩薩,白牛車喻一佛乘,三車皆源于一車之本。自佛不悟,外覓三車是失本求末。 牛愛尾,是自心被自心誤,不是被經誤,經不誤人,人自誤,法不迷人人自迷。此不識本自心性之過也。豈不知經文萬法皆由心出,不是自心迷是什么?佛性雖居世俗火宅之中,有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但是佛性本無染著。火里紅開萬朵蓮,即"誰知火宅內,原是法中王。"真寶不在表,礦中藏真金,剖璞即是玉,佛法不要外相尋,出家作僧非佛本質。色身肉體本質是飛塵。釋迦正法有三因,因地、因時、教化人。淤泥濁水生蓮珍,火宅草舍藏佛身,惠能悟透真空理,執著宗法教條昧明心。在家出家外形有兩樣,本質同是妙明心。惠能普及真佛理,孝悌禮讓,何必參禪打坐煉肉身。心態平衡不守戒,火宅凡夫一悟本來即是法中王,見性直了一步不移到蓮台。裝相模形之佛可不少,惠能至理辨假真。
               人間寺廟有萬千,無量佛經數不完。
               千佛萬聖為一事,唯使蒼生法性圓。
               執經不悟本來性,執著文字性乃遷。
               轉至自如真佛地,勝似誦經卷萬千。
               不誦經文不明理,千經萬卷為指迷。
               見性當即立撒手,住經一文心轉移。
               佛法本來無多旨,見性直了化自愚。
               "我"字不破追佛法,自性圓明永無期。
【原文】僧智通,壽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釋義】佛性是三五成因,精氣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合和為一圓性,即《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合理相。萬相一性合,萬相一性化。人造物質統屬思想意識造形,所有物質的形相,類別是無量,設計原理造形原于一性。但是一包含的造形設計原理的功能層出不窮。人類一切萬法由心生。不把心當成真佛的人,把以外的諸佛,諸相,諸法作為作佛的成長因素,這種人還自以為是。捫心自問,要真的不明白,可不要妄說,您可以看一看《金剛經》《壇經》《心經》三部佛經的無二法,就是只談了一個心,除此以外別無他物。背離真宗的人,再不覺悟,也不能否認事實吧!三部佛經全人類千秋萬代公開承認的,經過實踐的真理。《金剛經》是成佛之母,《心經》是萬佛之綱,《壇經》指的是妙明心,是登上佛壇之法寶。真佛不信,信那些邪說:"佛是靈感顯化者,能在人間顯奇,魔朮、幻朮也都能施展奇朮……但這不是釋迦的真宗正教。把佛說成神醫治病,是萬靈神,信息物,信息水,靈丹妙藥,這不是釋迦的真宗正教。有的人說:佛是保護神,在寺廟之中見過,在空中也見過,在家中也見過,打坐時也見過,睡夢時也見過,從樹里、石頭里走出來,菩薩也見過,佛珠、佛的符咒,鎮妖驅邪也見過……這一切等等不是釋迦真宗正教,不是妙覺圓明,明心見性的真佛法,如果把以上當作真佛法的人,失足勿留千古恨,我只能請您把個人的認識與三部佛經對照一下,而后再教人。誤已過小,誤人罪大。請您三思九思,思之思之再思之……無量的思下去!您真的懂佛法嗎?奉告天下所有的信佛者,作佛者,說佛法者,沒有釋迦牟尼佛,您出生世間知道什么是佛么?如果您離開娘胎開口即說佛法,可以不信釋迦,在世界另立佛宗。如果您從釋迦那里才知道佛,那就請您自尊。不要胡言亂語胡說八道"妄"字自已去分析分析,說佛理引經據典。每人悟性不同,說錯了還可以原諒,有真經作証﹔但如果背離三部佛經,根據自我之思想意識胡言亂宣傳佛法與三經不符,即是邪宗、邪朮、異端。有《心經》作証,三世諸佛皆以自心妙智慧修成佛果。過去、現在、未來皆是這樣。《心經》之理只有妙智慧是真佛,除此以外無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門,三身原于一性,三身合一萬法歸圓,即是一性圓明。三指精氣神而言,元神觀空通妙,元精知理生智,元氣貫三界十方,佛性本來一也。一含個體內五氣精氣神,三五成性八筆,人類之文字歷經改革,甲骨文象形字轉入陰陽變化之理的文字。就性字而言豎心" "就是精氣神的含義,"生"字就是五行的含意。精氣神內五氣,陰陽變化之理數為八,八為陰之極數。八圓合正體即一性,一是陽之極數,修心是去濁復清,濁陰清陽"修"字本義是修三陰,""去六陰" ",修三陽,去六陰,復九陽"修"字是九筆,九轉成真。"真"字體上"十"下"具",十德具備,一性圓明。見聞覺知原是情緣,情緣是六根互用。緣由一性發,三身六根,原于精氣神內五氣。具見聞覺知,歸圓只是一性。一性圓明,就不是四智了,就是妙智慧,即大圓鏡智,五是五行,處五官﹔八是三五成性字,六是六根,七是六根功能原一心互用。歸還不動之如心,即真如自性。"性"字體本意即精氣神,內五氣,離此本質,無性命,誰也沒有生命。無" "無"生"。性命無所從來,所以三教是聖人皆以三五理數立為宗法,三清五行,三綱五常,三皈五戒都是復自性本明本善之義。為復明之手段,一性圓明了,這個手段也就無用了,因為性本善,由貪欲走向不善。三五宗法是復性本善之用,明者金純何用火煉?
               見聞覺知心起因,四五六識意出門。
               見聞覺知無停日,神安氣寧勿勞神。
               一念純誠心平靜,視而不見聽無聞。 
               三身源于一性分,無分無合如來心。
               妙覺圓明心喻鏡,本來不立圓缺名。
               萬法俱用強名立,自我無影也無蹤。
               捉住一法是心幻,促住二漢障性明。
               萬法歸一即佛性,佛性再歸即是○。
【原文】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之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釋義】虛空無限量,空無寂空,空空了然無一物。天地萬物不自有。窮理探原,萬物萬相由空生,空生萬物空不減,一物不生空不增,心生萬法心不減,一法不生也不空。萬理萬智萬法自心含,摸不著看不清。詩人心中藏詩有多少,無有一人算得清。虛空生萬化,不生之時看不清,心空本來無一物,人類物質的萬象更新,化形改造由心生,佛分三乘上中下,敲打念唱不悟性理心法,把音聲當作佛功課是下乘。不悟理明心,不求理悟真宗,把佛的坐相作為明心見性的功夫是中乘。見自本心,識自本性,求理悟真宗妙覺圓明,窮理盡性是最上乘。了然無物,自性自圓明,是真佛宗。
               見性應當見四邊,四邊不見上下觀。
               四邊上下都不見,性體究竟何處安?
               問問釋迦性何顏,難說難見實難現。
               尋遍天涯覓不見,尋者見者在哪邊?
               尋者見者都不現,騎牛尋牛牛無言。
               見性見者是我性,性見我性本自觀。
               我性本來無一物,性見之性無兩般。
               鏡照本鏡顯何物,見性性見無一顏。
【原文】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經》十載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于此疑惑。"師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又推涅?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無上大涅?,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自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釋義】此章名主要使人認識:一金身一肉身,金不變質,血肉無常。無常是金鋼不壞身之顯化,無空,實無源出,無法身,色身無源而生。色是顯現,空是藏性。雞量含雞的變化因素,吃雞蛋其中的變化因素也被吃掉了,可誰知?不只是吃雞蛋,是吃了無數的雞,我們如何去看這無數的雞哪!米谷可吃,生虫之米谷可知么?米谷內藏變化因素,一切形形色色用何觀察?徹觀不到就是頑空么?軀身色相,真空法身,內在變化因素如何?自參自悟吧!人、父母未生前是什么?人降生世間,就只是父母二軀的因素么?百年以后就是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存在的頑空么?大地母親生萬物,生消無常,但是永生不絕的生消無常之物的變化,成為形體色相的因素是什么?悟明大地看不到的萬物成長變化的因素,不同氣,不同體,不同形色,不同味,但是源于大地。人身的差別萬千,男女身材高低、美丑、善惡、音聲、模樣、覺悟高低都不一樣,這一切因空而有。空顯則有,不顯則空,空本質真常不變。空生的無常之物長消生滅,空是永恆的,空生的消長無常之物是永續不絕的,因此大自然的萬物不滅,因真空的生機不滅,無真不生假,無假不顯真。無真空無天地萬物﹔無天地萬物,真空不顯。凡夫認為失軀體叫做死,有軀體叫做生。軀體只是真如自性的生命火花,真如的火花時隱時顯,真如自性真空,無顯無不顯,所以叫做金剛不壞身。金成器是金之相,無相是本原之金。金能變萬相,萬相本質是金。相有萬,金本一,金一切萬相皆無,要明此理,便知佛的玄機,萬理玄機由心生,徹悟自心萬理清,大般若經佛母品,有六十二句法語,六十二見本。
無量虛空本無生,空含生滅相無形。
               真空無滅生有滅,有生有滅常無停。
               空含萬物源無始,生死變化了無窮。
               ○字起碼○字落,1字開始十字行。
               逢○進1十1進,○前○后無始終。
               佛性真常化無常,無常萬物化真常。
               千思萬念變無窮,心應萬念無改更。
               空包萬象空無動,萬念千思心自容。

【原文】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曰:"汝曾作什么來?"曰:"聖諦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眾。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號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什么物,恁么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証否?"曰:"修証即不L,污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識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后往南岳,大闡禪宗,敕謚大慧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后于《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証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為我証據。"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后著《証道歌》盛行于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后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么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愿見我師傳來衣缽。"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痤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枯八年。有僧惟光,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禱輒應。

【釋義】行思禪師,徹悟佛說的真空妙理,無為大法,萬法本無生,無為無所不為的真諦,弘法韶化,號弘濟禪師。懷讓禪師是大徹大悟之人。"汝足下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惠能以后,佛法真由馬祖弘傳于天下。懷讓、馬祖都是繼惠能以后的大覺者,懷讓禪師后往南岳大闡禪宗敕謚大慧禪師,玄覺禪師,大徹大悟者,后稱無相大師,可謂真覺者。智隍禪者悟至真空妙理,隍當下即悟:我不會佛法,法本無生滅,心起就生,心伏即滅,法本是心生之幻,執法者會,心法無礙者無會無不會,二念皆心生。釋迦拈花本心,明示觀花者,返觀內照,悟自看花者,這一考核,默默無語是靈犀相通,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無語言文字之色相表達。法傳于妙明本心,悟于真空妙理,是無為無所不為之玄妙法,玄還可以說,妙已不可言,施于拈花之相,眾人不識玄妙之法,只有迦葉心與佛合和,致中合,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迦葉是繼佛真宗第一代祖,傳宗至達摩為二十八代,達摩轉東為中華佛宗第一代,惠能是第六代。這一章是僧人方辯為六祖為六祖塑相的一個典故。
               佛與凡夫本無分,色轉心地生別心。
               心生心滅非自有,酒色財氣即佛心。
               貪嗔痴愛即佛心,燒香念佛即佛心。
               參禪打坐即佛心,四心同生不二心。
               行思坐臥本無禪,心無生滅法無邊。
               懷讓禪師失兩端,不上不下也不偏。
               覺禪無覺即是禪,有禪之禪心上殘。
               禪生禪滅非自有,執法為禪慧已偏。

【原文】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釋義】臥輪禪師,執空斷念,落入頑空,心被法相所轉。

             有無即是分別見,  斷滅即是落頑空。
             起伏之心心不定,  常與不常昧無生。
             真宗佛法似俗庸,  事事物物心自舒。
             人說我好無輕松,  人說我惡嗔不生。
             是非善惡如不見,  天下太平似無聽。
             混沌之心本自在,  和光混俗俱擔承。
             無聖無凡好自然,  真如自如無挂牽。
             了然自性無一法,  一法圓時法法圓

 

 
頓 漸 品 第 八
【原文】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徒眾,往往謾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志誠再拜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愿為執侍,朝夕不懈。

【釋義】神秀還是沒有跳出法相布施,六祖直指心是成佛因地,戒是縛心強制心平,覺是理智心平。本末不一,戒是由末到本,覺是悟本通源。法能去污復明,粘法即是明障,法還不淨,心本自光明,如眼醫去障復明,醫不增明,因眼本明。
               天地萬物○化生,萬法歸一心返○。
               萬教歸○到此止,無前無后了無○。
               身在坐臥心自平,釋迦坐臥都安寧。
               真佛自信是慧行,模坐模臥是外形。
               行住坐臥都是相,破相還虛心自明。
               見性而行了無戒,不見自心戒非明。
               戒是消極慧是定,無慧無定心自平。
               真如自性本不動,戒定慧法因人生。

【原文】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剌師。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于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愿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行昌稟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何來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于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宇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愿和尚委曲開示。"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么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于邪常,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于涅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后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說偈云: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磔。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釋義】無常者即是佛性,因其執著諸法緣相,變幻無常。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此心源于真常不變之佛性,生滅之念永續不斷。佛性無斷,分別心永恆不滅,叫做有常。佛性是真常,因其變幻無常,佛性不現前,故說無常。一切諸法原于真常之相,若無真常之性即是物物皆由自性有生滅分別之心,即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我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塵念不斷是為常者,塵念此起彼伏,變幻無常是真無常,生是有常,滅是無常,生滅之真如,無生無滅無常無不常。法是幻化無常,執著于法,執著于斷滅頑空也是無常。執著于法之心無斷滅,心生一切諸法緣相,遂之不斷,是名真常,實者是心的變幻無常之物,即無常。不執著于有常無常,兩者皆非,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失其兩端用其中,中者佛性也,上下左右皆失其中,佛性非常非無常。八倒是凡夫外道,論常與無常的八句話,于生死之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為常樂我淨,此凡夫四倒也。無涅?之常樂我淨,執無常、無樂、無淨,此二乘四倒也。凡夫謂有為四倒。二乘叫作無為之四倒。斷有為四倒為二乘。斷有為無為八倒為菩薩。本性不遷是常,自在安然是樂,一無所住是我,了然無物是淨。猶春池拾礫,我計無我,是顛倒法,無常無我之見如春池執石為寶。
               欲不停欲念真常,心不定佛性無常。
               佛性定欲念無常,欲不生佛性真常。
               性本無常無不常,心有法生即是幻。
               佛法化愚無上法,智不破法必迷航。
               取法舍法太落后,不取不舍正相當。
               佛法佛法太平常,諸多事物不住忙。
               心態平衡去了事,有理無理勿爭強。
               打罵撕殺具傷害,自在安然渡時光。
【原文】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余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祖師滅后,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是謂荷澤禪師。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于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釋義】聖佛常思已過,捫心自問,化濁還清,洗心滌慮,煥然一新,這就是自修自悟,自性自度。度是法,法是幻,幻由心生,不生度悟之念,念自平。平即水流通無礙,高者潤之,低者灌之,心通于法無礙。性本自在,無住無不住,無在無不在。見是物,眼是窗,心主見,返觀內照心自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見性本一體,何生分別見。見性者即是性,內觀外觀皆失原,不觀內,不觀外,失其兩端性自在,佛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后,聖稱猶龍,以上即指佛性真空而言,其體無量,上無頂,下無底,前無頭,后無尾,變化莫測。至聖以龍喻佛性,名皆假設,性本無說,言說文字非真,法引真必用,離法無教,取法必障,無得無說無取無舍。
               執心著念求佛法,意在經文把根扎。
               簹k直破心萬相,經文橫掃萬念差。 
               有心破相謗佛法,有意息念障心法。
               心中意念非意管,只知不理是佛法。
               吃飯睡覺皆是性,家庭單位似佛家。
               喜怒哀思皆是定,苦辣酸甜盡是禪。
               離開塵俗悟佛法,猶如瞎子觀燈花。
               是非煩惱再混亂,與我本性無相干。

 

 
護 法 品 第 九
【原文】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愿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愿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証,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愿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并奉磨納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
【釋義】自性真如,本自真空。佛性真空,自然與真空一體,互感互應,無生無滅,無始無終,不來不去,變化無窮。魚在水中,水在魚中,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道本虛無,心是道體,變化為生,本無生滅,盡是假名,空若生空,空不分二,當立何名?強名如來,因空化色形,另立他名。色相無常變化,空無減增,無相空無減,顯相空無增。性空虛空無二體,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盡包容,本來就如此,萬物同體生。自然永恆理,哪里有死生?萬物有生息,凡夫謂死生,心通萬化理,了然無空、無有、無死也無生。
               諸佛菩薩只此心,軀體不是成佛因。
               幻化真常本一體,一是礦來一是金。
               菩提煩惱非二心,二心源于一念分。
               分別現象即是二,分二之一即圓明。
               客廳伙房同瓦燈,一個暗淡一個明。
               二燈本來是相同,只因伙房煙氣生。
               煙氣自散復燈明,慧照不生心自明。
               慧照菩提煩惱念,勝似煙火又復生。
 
付 囑 品 第 十
【原文】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滅度后,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淪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quot;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于相離相,內于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離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汝等于后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師于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后,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并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后,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証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釋義】宗教的淵源,就是各個宗教的源頭處。從何而流入心靈,靈源與人間?概由伏羲一畫開天始,中華民族的文化源由此起興。伏羲是我民族的文字之祖,用虛無陰陽變化之理數教化天下蒼生走向文明。這是人類進化的原始語言文字,創造發明,逐漸而行,由○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五、五生六、六生七、七生八、八生九、九生十……貫穿一切天地萬物,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相,四相生五行,五行生六彌,六彌生七宿,七宿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九宮生十圓。惠能說三十六對法,要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道即○,○即佛性,佛性即宗教的源頭處,佛性來自無量虛空,無量虛空即佛性的源頭處,即萬○之源,萬○合一即○。一本○散萬○即佛性。○是虛無清空無量,因為○沒有離開○,○無二無量,如何能離?如來自性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至聖先師孔子說:萬物同體﹔佛說真空不空,包羅萬相﹔老子說:虛無妙有盡包含,道體無為,無所不為﹔伏羲說:無極,無所不及,無所不用其極。佛性即○,即真空,即道,即無極。天地中萬法由○生,因大自然天地萬物萬靈由○生。○○相同,合和相通,互感互應,即天人合一○,妙覺圓明萬○通,即佛眼通。佛說一○圓明,了然無一物,千差萬別一時通,○佛由○通。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
               要從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
               一個身心生萬法,萬法只為圓明心。
               三十六對是兩端,二者之念一心生。
               生滅之心即對法,生滅二念即非中。
               無生無滅中何物?不上不下中何在?
               不善不惡中何念?不佛不魔中何形?
               真如本無上中下,萬法真如一真宗。

【原文】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后莫有難否?"師曰:"我滅后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
           頭上養親,口里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龍法嗣。"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几代,愿垂開示。"師云?quot;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庄嚴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馬鳴大士, 第十三、迦毗摩羅尊者,第十四、龍樹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羅淹羅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難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鳩摩羅多尊者,第二十、獬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第二十二、摩?羅尊者,第二十三、鶴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師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第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師,第三十、僧璨大師,第三十一、道信大師,第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后,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于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后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釋義】釋迦上有六佛,釋迦倡弘佛法于天下是佛祖。迦葉是續傳釋迦真宗正法的。宗祖俗稱大宗師。我們由此理解辨別世間的所謂大宗師性命學說、性理心法,非世俗一般文化科學、文學、藝朮等宗師,作佛要認識真宗師,因性命非等閑,不可輕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為人只有一次生命,勿留千古恨,寧叫十世不成佛,不要一時招了魔。《金剛經》、《心經》、《壇經》千真萬真,定慧圓明萬古箴。其他經典須用大智慧與三經對照。佛經萬千只有一。妙智慧是不二法門,過去、現在、未來,皆以此門而修。《心經》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妙智慧是真如自性,三經之體是妙智慧,有體有用,文字法語是用,是定慧圓明之法寶。《金剛經》是諸佛之母。《心經》是萬佛之綱,是明心見性之靈言妙語,信而行,行必果。箴言不虛,字字千金,即“咒”字本義。非異端外道,除妖避邪之符咒。有誤解者,辜負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之心。《心經》是明心萬古真寶,其他勿用!《壇經》直言了當,句句千金,依此行者,必証佛位。實為登上佛壇之法寶,因其只說妙智慧無二法,實是釋迦真宗正教,中華佛經之至寶。六祖惠能《法寶壇經》明于天下,遍于世界,望大家樹真宗,邪自破。愿蒼生個個圓明,家家圓明,國國圓明,天下圓明,方不負佛義。
【原文】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并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于塔內,白光出現,直上沖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發,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納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結 語

慧能言語記心上,良辰佳期駕慈航。
社會人生容易老,何真何假真參詳。
業海茫茫何處是,蓋世英雄不久長。
始皇搭牆身不保,霸王登台虞姬亡。
父母夫妻兒女愛,兩眼一閉離家鄉。
遍野荒郊何處去,生死離別實渺茫。
大徹大悟登大覺,酒色財氣昧天良。
人生畢竟歸何處?慧能離世走何方?
伏羲易理炎黃論,始祖怎能哄兒郎。
憑自天良悟真理,莫任已意定短常。
自智之明悟天理,知書識字有几行?
為人立下沖天志,法寶壇經致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