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   

目錄:::::::::::::封面內

著書  玉旨::::::::::::二

舍利佛尊者  序文:::::::::四

復聖顏回夫子  序文::::::::五

第一章  執著文字•食古不化::::七

第二章  門戶之見•排斥他教::::十

第三章  離群索居•孤立自己:::十一

第四章  拘泥形式•有礙學習:::十三

第五章  自我吹噓•誇大其辭:::十六

第六章  高我慢•輕視怠慢:::十八

第七章  觀點不同•自意迫他:::廿一

第八章  知識所障•自以為是:::廿四

第九章  迷於神通•本末倒置:::廿六

第十章  流言蜚語•破壞和諧:::廿九 

第十一章  言語尖酸•猶劍傷人::三十

第十二章  綺語冠冕•自惹魔障::卅三

第十三章  喜好妄言•害人害己::卅五

第十四章  口業滋生•是非不斷::卅九

第十五章  擾亂道心•紊亂道志::四二

第十六章  追崇偶像•有失偏頗::四五

第十七章  無知妄求•消耗福運::四九

第十八章  貪念頻頻•修行障礙::五二

第十九章  心多嗔•易生口業::五六

第二十章  痴念深植•影響廣泛::五九

第廿一章  內外失調•易生不和::六三

第廿二章  遇不如意•抱怨連連::六六

第廿三章  以訛傳訛•破壞祥和::六九

第廿四章  以貌取人•過於主觀::七三

第廿五章  濫用資源•影響道場::七六

第廿六章  皈依學道•退志背愿::八十

第廿七章  散播流言•有礙智慧::八三

第廿八章  以偏概全•障礙慧根::八七

第廿九章  順逆看待•有違常道::九十

第三十章  倚老賣老•有礙進步::九三

第卅一章  以新廢舊•有所斷層::九七

第卅二章  貧富論道•即非真道:一○○

第卅三章  因緣變數•乏正思維:一○四

第卅四章  遊走道場•好談是非:一○七

第卅五章  怪異現象•不宜多談:一一一

第卅六章  勇力武力•避而不論:一一三

第卅七章  言不及亂•免擾道心:一一六

第卅八章  尊敬鬼神•切忌迷信:一一九

天仙狀元邱長春真人  跋文:::一二三

地官大帝  跋文::::::::一二四

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  完書玉旨:一二六

 

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  著書玉旨

本道院院尊關  登臺                一○二年四月二日

聖示:今夜恭接著書玉旨,命本道院福德正神十里外接駕,命本道院城隍尊神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可。  吾退!

欽差太上老君  降

詩曰:新喜招仁道氣昂。書垂福鑑真善揚。

開明悟察修內果。著作仙書納聖章。

聖示:今夜,  吾乃奉玉詔前來貴懿敕寶德大道院為頒佈新書使命而臨沙結緣,願神人持之以恆,不懈不怠也。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統御萬靈,日理萬機,位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是念。今查爾南贍部洲眾生道德式微,三綱五常衰弱,並且有不少眾生身處宗門,卻心地迷茫,雖曰:入道修行,總是習氣毛病不斷產生者多,雖然與俗塵眾生相較之下,算是修為不錯,但整體而言不甚持德,況且經常會有微小細故以及較大過失之時常觸犯到,常能看到修行人於一念間就過失累累,為讓現代之修行人可以愓勵自己,在平時多用心修行,漸除本身之種種毛病。

茲乃敕旨一道,命臺疆懿敕寶德大道院著作寶書,代天宣化,勉勵修子好好鞭策人我修行路上之種種正知見、正信、正願,使日常間都能時時借鏡修身,引例戒愓之。茲敦聘太上老君為主著仙師,命正鸞生宣筆:邱生原章為主著正鸞,題其顏曰: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著書日期擇定於癸巳年農曆三月初八日起開著,直至書成為止。

本書將使現代之修行者,能夠更樹立人文典範,使自我言行更加有風度,令自我舉止能夠更加呈現出仙風道骨,願人人認真用心研閱,深入體悟,以期修持有成。

欽哉勿忽。叩道謝恩。

天運歲次癸巳年三月初一日

舍利佛尊者  降                       一○二年四月七日

序文

詩曰:修持大道憑心志。道路遙迢心意明。

毛病隨機漸除棄。仙基立現映天京。

眾生的習氣與毛病,深入根識,無法自拔,皆是進入修行道程的障礙。

本書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之著作,主旨在闡明眾生長期以往對於紅塵俗世之五光十色生活,已久習成染之下,造成沾惹某些習氣與毛病,久久無法割捨,形成日常生活之間的種種困擾。

時至今日,雖然有不少眾生從原本之迷愚生涯轉變觀念,幡然醒悟,想要追尋人生之真實意義,卻又在追夢築基之際,時常有種種生活習氣未能清除,而影響到追夢進度;有時這些毛病本身是知悉的,但難以盡數拋離而常告苦惱,有些毛病則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下流露無遺,本身總是未能發覺,因而造成築基之遲緩與不穩。

上天有鑒於此,期望現代之修行人可以時時用心去察覺自我於每一日當中,是否有哪些毛病是可以不必要有的,早期發現,早期清除,直至能夠不再隨機產生毛病為止,則修行路上便能夠一帆風順,無往不利;縱使有任何習氣,長期困擾著修行者,都能透過本書,多少明白一些掃除毛病習氣之方法。然而平時修行者,未能注意到的,卻經常發生之毛病,亦可藉由本書多少了解一些,只要從本書當中,不斷研究深入,不斷對照本身,必能及早發現各自日常生活之間,種種原本可以不必要發生的事情。當然眾生之習氣與毛病,有些難以在短期間予以根除,但總是盡量減少發生,就能令修行道路上平坦無礙。

有時修行人,身處宗門或道場之間,但心非道人,甚至於有心想要進一步深入經藏,卻苦無持恆之意志,為此苦惱於心中;有時修行人於日常生活上,面臨種種該不該為之事件,無奈左右為難,都將在本書予以提示,給予修行之人在科技掛帥的現代有個明確的抉擇。

            舍利弗尊者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癸巳年三月初八日

 

復聖顏回夫子  降                 一○二年五月初一日

序文

詩曰:現代科技昌明化。修行考驗實無邊。

易呈疏失輕重事。毛病揮除聖壽昌。

本書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於今將要正式逐篇進行著作,本書旨在闡述科技昌明之太空時代科學發達的現代裡,許多眾生身居宗門,秉持行修各宗、各脈神聖所遺留下來之精神典範,以及有些深刻體會世間冷暖的經驗者,在種種法理、現實之錯綜複雜考驗下,終能領悟到獨家心法,以開宗立脈的眾生,無論是基礎者,或是資深者,所有修行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生活小細節未能注意到,如能時時多用心觀察,就能免除一些生活上不必要的困擾。

普遍的修行者就在不知不覺當中,展現出習氣、毛病,長期累積下來,折扣修行分數的種種小插曲乃不斷絕,導致雖然修行數十載,卻老是感嘆懷才不遇,也有智慧甚深者卻常慨歎空有豐富知識,卻乏人傳承之困擾。

普觀世道,俗世之間有更多修行人,雖然自恃聰明,卻未能真正獲得聰明所帶來的益處,反倒是本身愈聰明,煩惱愈多,本身愈聰穎,困擾事卻愈廣,諸如此類之事項,將於本書有比較明確的闡述,以令時下之修行者,得以茅塞頓開而獲法益。時下廣泛的修行人,無論是置身於宗門之內者,亦或是擇一宗門之法益在家自修之修行人,大部分都有其固執的一面,亦將在本書有一

番詳細敘述固執的損益。

現代的修行人,可以說是介於聖賢之下、凡夫之上,但是五花八門的世界,卻有少數修行人只是將宗門當成是生存的地方而已,雖然不會去殺人放火、作姦犯科,卻有時所行所為遠比作姦犯科還要令人髮指,因為此類之人,普遍遺留在社會的某些角落,本書亦將有所闡述,以令真心修行之人,可以減除種種有礙修行的毛病,以期登天有日,蓮台綻開也。

             復聖顏回夫子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癸巳年三月二十二日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五月廿二日

第一章  執著文字•食古不化

文字,本是提供普天之下的眾生,可以有個共通的認知,以方便彼此之溝通使用,甚而學習知識、道理之用,故而自幼眾生便在父母的幫助以及在師長的盡心下,習字求知。

大眾隨著年紀漸長,接觸的生活層面愈廣,使用到的文字組合就愈多,當人們對於一些文詞知道的愈多,便非常容易落入所知障。好學的人碰上了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必定會詢問以獲得新知識,但執著的人們一旦有某些詞句之組合與自己所知道的不一樣,就認為別人的不對,很容易想要當起老師去向對方評論及指導,但往往忽略了自己只是對方的讀者,並非老師或作者;每一個人都有其用詞遣字的習慣,然而詞彙是從古到今所有文人作品的最佳詞句之存庫。由此可見,世間事並沒有一件事絕對是對的,也沒有一件事是絕對錯的,只因人人認知的層面不同,所能理解的程度不同,便產生所謂對或錯;但真正的對及錯,只有當事者所能決定,其他人的意見,只能說是一種參考,使一串文字之組合,能夠更接近大多數人的認可罷了。

曾經有一位頗有知識水準的修行人,平時除了研究些書籍與經典,就是靠寫書法來陶冶自己的心性,凡是心浮氣燥之人,對於書法絕對不能下筆的,這位有高知識的修行人於非常用心的狀態下,將原本看似平凡的靜室佈置起簡單的文案,令一個非常簡單的地方,突顯出一股既富具高尚,又呈現出優雅之書香氣息的莊嚴場所,讓前來拜訪的人都能滿心歡喜。

某日,修行人特地將所有雜事摒除,一心虔誠的靜下心來準備好文房四寶,乍時,高知識的修行人平心靜氣,悠然自在的磨好了墨,在文案上放了紙張,提起筆開始揮毫,當寫完一幅字聯時,興高采烈的欲拿起作品之際,怎知一個不慎,有一滴小小的墨汁滴到字聯的某個字旁,此時的修行人看了看這張多了一個點的字聯,心想可惜了!這幅字聯被我一個不小心,讓一滴微小墨汁壞了這張紙。就在準備將多出一點的字聯丟棄之時,恰巧有位聞風前來拜訪的道人碰見了,由於前來的道人從小就離開家庭,在道觀長大的,聽聞有一位修行人知識很高,又很會寫作書法,所以特地前來拜訪。當道人撞見修行人想要把寫好的字聯丟棄,認為必定有其涵意,於是好奇的問修行人為何緣故要將這幅字聯丟棄?

修行人回應道人說:道人啊!我一個不小心,讓一滴墨汁壞了這張字聯。當下道人看了看字聯,說道:字聯多一點很好啊!字並不一定要完全都只有字,既然這字聯多了一個點,不如就讓這個點替這字聯生個花草吧!修行人想了一會,心想我修行了數十年,卻怎麼沒有想到,字可以寫在花草間,就這樣道人的一句:很好啊!破除了修行人對文字的執著。此後,文人們便開始有學習在字的旁邊添上花草的,讓原本單調的字,看起來更加生動了。

普天之下的眾生,有時只要能不太執著於文字,就能夠獲得無上法藏也說不定,佛云:莫依經解義,勿依字解經,若是人人能夠多用心,少了一些文字上的執著,多一些用心的感受,才能修行有個成果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五月廿九日

第二章  門戶之見•排斥他教

宗教之信仰,端憑每一位眾生之自由選擇,世間人對於正教,並不得任意去排斥或貶低,若有違犯之處,便將自招業障。

五大正教儒、道、釋、耶、回,本是一個循序漸進之宗教學問,自古以來,儒家教導人們讀書識字,通四書,徹五經,此後配合道家之玄學洗禮,加強文武之學問,一來明真理,二來鍛鍊體魄,深入者乃可成就神仙之道,未深入道藏之人,但可以熟悉諸經科儀之學者,有人開始接觸佛門,隨後依儒道之哲學理諦,融會貫通於佛學之間,最後成就聖僧者不計其數。雖然歷代以來有某些眾生直接觸及佛門,便可通達無礙者,如六祖慧能大師,但這些僅是少數中屈指可數的少數人而已。

昔時的佛門高僧,或是道家的仙人,無不是完全先奉拜在儒家,知悉修身行道之法益後,才分別選擇親近佛、道二門,由於古僧遍熟道藏,而道家高真亦遍識佛理,雖然依止在不同教門,卻能相互敬重。時至今日,眾生於學習五教法門方面,未能依古禮漸次修練,薰陶正法理諦,使得宗教跳脫正軌,各教自我吹捧,修行人各自標榜自己依止的教門為真,因此,門戶之見分立。

有些缺乏正知見的人,只要有人論及非自己信仰之教門時,就加以排斥為低俗宗教;有些修行人效法佛教之法,碰上有認識的人正在學習道家禮儀,竟斥為離經叛道、走火入魔。至於有些修行人學習道家妙法者,竟然對於認識之親友正在學習佛門而斥為不該者大有人在;何況現今更有諸多新興宗教,當然特別有不少門戶之見,縱使同宗、同教修行的,僅是依止的山頭各異,就總有那麼些地方的修行人會彼此排斥的,就更不必說是排斥其它不同的宗教了。

但願修行之人必要重拾古禮,克己復禮,人人振作修行學道之正確理法及程序,才能弘揚正法,興旺正教。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六月五日

第三章  離群索居•孤立自己

修道中人與社會群眾本是密不可分,畢竟修行學道最終目的在於為眾生懸壺濟世;是以,修行人與眾生不可須臾離之。

現代科技昌明,醫學發達,修行之人不再懂得醫術及藥理;因此,無法懸壺濟世,但卻還能夠以本身對生活點滴之體悟,指導他人可以減少一些自己曾經走過的不必要困境。怎知世上修行之人,總是有部份喜歡遠離群眾,一直嚮往要過自己理想的世界,不少修行者一直以自我觀點在看待社會人群,只要稍有不合己意,便離的遠遠的,不知想辦法合群,並將群眾吸收成為自己修行道上的助力,卻反而遠離人群,孤立群眾,難道自己不會成為被群眾所孤立者乎!

在三十年前,於彰化地區,有一位阿草,原本在工廠上班,為人熱忱,隨經書接觸多了,便自我解釋經中理諦,後來逐漸與眾人淡交,有時間就離群索居,就怕被外界影響到自己的修行。若是遠離群眾,能讓自己獲得更高見識及智慧,那倒還不錯,但事實上不然,阿草之所以會遠離群眾,只因為阿草在修行的過程中靈眼乍現,總是在隱約間看到各類型態的陰人;因此,阿草不敢接近任何人,又未遇善知識的指導,以致阿草孤零零的過自己的生活,無助又無奈。

在二十年前,於開封地區,有位殷某,修行認真,卻對世間工作無心,殷某選擇漂泊生活。期間曾於大型道場掛單過一段日子,乃覺得過不慣團體生活,再度遊走四方,曾經身上缺乏路費,三餐不繼,尋了工作,暫時安身,未久又嫌太累而離開;雖然殷某持續修行,但因本身並非出家眾,僅是一般在家修子,甚少有人肯做佈施讓殷某可以專心修行。後來,殷某又找了一份送貨的工作,僅只工作數月,殷某又嫌太累離開,同樣的情形反覆出現,最後殷某只得在不斷找工作的生涯中為自己修行的道路打拼。若是殷某能穩定做事,生活無慮,修行又豈有無法進展之時。

但願諸眾能夠明白,修行是不斷的將日常生活間的點點滴滴,從原本的不能合群,修持到能夠為了大局而忍受個人名氣之不彰,但使功績不斷展現,自古賢達之人,大都只見功績深,不見名氣揚,能得如此又何需離群索居乎!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第四章  拘泥形式•有礙學習

芸芸蒼生,人人於日常之行事作風盡皆不同,但世間人有一點相同的,就是特別喜歡拘泥於形式。

修行者乃是由平凡人跳越一層而站上超凡學聖的階梯,同時成為一名修行者。所謂:,乃是眾生有太多俗塵氣息,有待逐漸修持聖賢及涵養人生哲理,行者便是堅持理想,有毅力的持續行走下去,修行者通常只朝一個修涵之目標不斷向前走。然而,普天之下,有不少修行人,太在乎外在之形式,因此,常導致許多能親近善知識的機會錯失掉,甚至於在人際關係上有著太多誤解,使得彼此各增隔閡,令人感慨。

曾經有一位修行人:阿丁,原本是在家修行,做一個生活自在的居士。某日,有朋友介紹一位善知識要讓阿丁增長更深福德智慧,當阿丁從朋友手中拿到那位善知識的住所,興沖沖的準備去拜見那位善知識,原本以為這位善知識一定是住在非常舒適又豪華的精舍裡,不久阿丁依照住址找到了該處,但阿丁左看右盼,前找後尋,就是看不出有什麼地方稱得上是修行人的住所,因為該處平凡無奇,既無呈現出寺宇建築,亦無任何讓人感覺有廟或精舍的外觀,並且處所外觀明顯讓人感覺到有些老舊,及屋舍顯得非常的破損不堪。

當阿丁走近這住所並叩門,不久,便有一位中年人,慈祥的應聲招呼,並緩步走出門來迎接阿丁,此時的阿丁只是禮貌性的向中年人打招呼,而且僅是一般性的應付而已;此時,阿丁目光盯著眼前這位善知識,打從心裡百般惦秤著眼前的人,觀察這位中年人,穿著方面太過儉約樸素,腳穿破舊拖鞋,這種出乎意料的穿扮,看在阿丁眼裡,似乎找不出這位中年人,究竟有何值得學習之處,心裡有點失落感,於是準備離開。

就在這個時候,遇見不少身穿西裝筆挺的人們前後進入善知識的家門,這些求法者都有專人開車,身旁又各帶有助理,來到中年人面前,恭恭敬敬的作揖,中年人亦逐一迎請眾人入內。群眾經過一番寒暄之後,很快的中年人便從聊天中不斷吐露句句法華,看似平凡的聊述生活,從中年人口中回應出來的,竟是深入淺出的人生哲學;法壇既沒有任何特定的形式,亦缺乏講台,更不是講師面對群眾,而是群眾圍著講師,無論面前還是身後的聽眾,都非常認真且用心的聆聽法華。中年的善智識在宣說法益方面,並無特定及硬性交談,群眾就在輕鬆的座談中法雨均霑,每一個人處在毫無任何拘謹之環境下,竟全都能坐姿呈現威儀,人人面容顯露出法喜充滿的愉悅感。

等待眾人言談完畢,阿丁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修行學道不可以太拘泥於形式,否則學習之路永遠難以尋覓與獲得智慧。現代的眾生,因為平時被太多形式給拘限牽絆住,如同行走在泥沼中,步步難行,最後惟恐全身陷入泥沼裡,直至滅頂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六月十九日

第五章  自我吹噓•誇大其辭

娑婆世界,五花八門,現代人舉凡只要曾經皈依於某一個道場,皈依後甚少到道場護持,這樣也都說是修行人;甚至於完全沒有皈依過任何宗教,僅是自己依個人喜好閱讀一些宗教經典,閱讀一些善書,乃至於日常間唸唸佛號,都自稱為修行人

修行人的定義,並不一定要有經過宗教皈依才算數,只要能夠依經修持奉行,都自然而然的成為修行人之行列。但修行人在這個時代裡,有太多喜歡自我吹捧,即是所謂:膨風,凡是本身經手過的每一件事情,哪怕是極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被自己不斷的誇大其實,並且逢人便予以述說一番,就好像錯過一次自我吹噓的機會將要肚子痛一樣的,逢人就說自己什麼時候才做了哪些偉大的事件,明明只是小事一樁,都被自己吹捧到似乎造做了甚麼豐功偉業一樣的天花亂墜。若是偶而為之還不為過,但若是長期如此,便要落入妄言、綺語而不自知了。

有時候喜歡愛自我誇大的人所說的每一句話,若是知道內情的人,聽到爾之言談只是笑笑罷了,但極可能已在心裡輕視於爾;若是被一些聽出心虛者聽聞到,可能就會逐漸遠離於爾,因為知道與爾接觸太頻繁,會讓自己一無所成,人際關係就在自我吹捧中不斷流失。

在十五年前,於大台中地區,有一位鍾某,從事業務工作,原本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及人脈,就因為鍾某不太喜歡務實,做任何事老是愛誇大其辭。曾經有課長交付鍾某去接洽一宗業務,要鍾某好好接洽,鍾某連連誇口沒問題,但最後並沒有成功,鍾某竟未能及時回報課長已經被客戶拒絕的事實,還連連稱說沒問題,對方要我明天再談;課長原以為如果鍾某不能搞定,就要改派別人或自己親自出馬洽談。隔日,鍾某亦未能見到該名客戶,對方遠遠的看到鍾某就厭惡,因為前一天和鍾某的對談上,就感覺到鍾某的吹噓嚴重,更不用說將來有負責任的精神,於是直接的讓同事們說主管沒有來,給拒於門外,鍾某就這樣吃了閉門羹。回到公司之後,課長問起洽談結果,鍾某仍未告知實情,更誇大說對方覺得太好了,但一時之間無法決定,必須和大家商議後才能做出決定。

後來於某次的派對中,課長無意間遇到那位客戶,經一番聊述後,得知原來早就拒絕了鍾某,但鍾某卻還一直誇口:沒問題!原來都是鍾某在自我吹噓,而擔誤了公司的業務,於是課長回到公司後,立即找來鍾某,說明了遇見客戶的事,最後婉言勸勉鍾某要學習說實話,才能做得了大事,隨即要鍾某不必再到公司來上班了。

自我誇大,有時候在朋友之間,以及沒有任何利害關係者的面前,甚至都很有可能造成朋友的不悅及厭惡,更何況是在利害得失非常密切的職場中乎!是故,眾生能不吹噓,盡量不要誇大其辭,才能給人有穩重的感覺。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六月廿六日

第六章  高我慢•輕視怠慢

修行中人,往往容易因為知道的事物比別人多一些,或者有些知識領域比別人豐富,於是不斷的打從心裡產生愩高之心態,為人處事之間,若是因為內心愩高,進而在做事情方面,以及待人接物上,都會顯得怠慢許多。

普天之下的修行人,通常都有著共通之毛病,那便是愩高我慢。修行之人何以會有愩高心?乃是因為自己認為懂得的事物,遠比別人多出一些來,生活上要是碰上別人有不懂的事物,需要自己來做或是說明時,態度上就會開始傲慢起來,甚至於只要聆聽演講,或是社交聯誼、……等等,別人所談論的事情,若是自己早就知道及聆聽過的事情,就會開始顯得不耐煩,或者當有人提出某些問題,想要了解自己的想法或見解之時,就會顯得有所不耐煩,打從心裡產生出一種念頭:知道的還問我做什麼呢?

當一個修行人的心裡頭,一產生這種念頭時,心態總是不容易喜悅的,愩高之心理也就更容易產生,並表現在口氣及態度上,因為總是認為別人是故意來找自己的麻煩,卻絲毫不能冷靜下來,用探討研究的心思去面對大眾;修行之人,一旦事情老是以知道就好,還問什麼的心態,來看待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情,那麼愩高之心理便要萌生出來,面對提問者,我人所給予的態度就不容易親切,反倒是輕視及怠慢。

修行人面對前來向自己請教問題的人時,由於對方確實什麼都不知道,任何原理都不明白,所以才必須要向爾請教心中的疑問,像這種時候,有些修行人竟無法感同身受,更不能體恤對人事物不明白者的內心苦惱,老是從心裡充滿著高高在上的姿態,不斷給自己疑問?為什麼連這個都不懂,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你們都不會,不但有高高在上的心態,並且不太願意給前來請教事情者好臉色看,一昧的看不起別人的態度,實在是非常要不得的行為。

在二十年前,於新竹地區,有修行人:茂山,非常不喜歡別人向他問事情,並不是茂山不會,只是茂山不太樂意說話,曾經有人向茂山問了一些書上的義理,茂山剛開始也是很熱忱地指導求問者,給予適當的解析,受益者自然獲益不少;但隨著日子一久,前來求問者之所問的問題大同小異,茂山理該更熟練的回應才對,但事實不然,茂山逐漸開始有不喜悅的心理產生。

後來,還發現有人在向茂山提出問題,茂山尚未能予以答覆時,提問者卻已經對茂山闡述了一番意義,再問茂山是不是這樣?就因為如此,茂山心理不舒坦,起了愩高心,心裡認為:這些你都明白,還故意問我這些做什麼,吃飽沒事幹,專門找碴,是不是?同時也不給對方好臉色,並且故意做出不樂意接待的行為來。

諸如此類,都是容易讓自己人際關係受損的,一個態度不佳,總會讓人感到不喜歡接近與交談,甚至於會讓自己無法獲得來自於別人的新知識,智慧自然就難以增長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八月十四日

第七章  觀點不同•自意迫他

娑婆世界,一個人一樣心,皆希望自己生活的自由自在毫無牽掛,並且任何時間都沒有令自己為難諸事產生,但有不少眾生總是將自我意識強制性的加諸在他人身上,硬是要勉強他人進行非自願的種種事情,造成他人之痛苦與無奈。

芸芸蒼生,誰不渴望隨時隨地都能有自我發展空間,往往就有那麼一些人,光是想著自己認為什麼事情應該如何,就硬要人人都得依照自己的決定行事,眾人只要稍有未能依從意思者,就惹來不滿及怨怒,實是眾生之盲點所在。原本這種事,最常發生在父母對待子女方面,為人父母的,雖說都是疼愛子女的,但勉強子女做些不樂意做的事情,就太不恰當,有些父母僅想著本身喜好,認為子女應該去學習某些才藝,將來才會有出息,但本身認為鋼琴將來比較有用處,硬要子女非得去學習鋼琴不可;或許子女此時僅對於書法才感到有興趣,如若身為父母的,完全不能依從子女的興致,讓子女學習所喜愛的,僅知一味的硬性規定子女一定要學習鋼琴。是以,像這樣的強迫子女學習父母所認定的才藝,將會令子女痛苦不堪,子女雖然在父母的強迫下勉強接受,但卻生活在苦惱中,實在不必要。

普天之下,有太多人總是用自我之觀點在看世界,不但喜歡以自己的生活模式看待眾人,若是有人遲遲未能與自己之生活模式相迎合,便認為此人乃迷失本性,有時將令人感到無可奈何。

眾生置身於娑婆之間,必須要有正確認知,一樣米養百種人,每一個人都有其優缺點之處,凡事必須以好的方面去欣賞,才能從他人身上學習到珍貴的道理;凡事僅能要求自我嚴謹,但不能以自我思維硬性框在他人身上,因為他人有他人之生活方式及做事原則,就如同自我有不變的原則及生活模式。或許以自我的標準去看世間,會發現不少人生活鬆散、做事不能積極,但本身的積極在別人眼中,亦極有可能是一種可憐,忙得像牛一樣,絲毫不得清閒,兩者相較之下,究竟孰對孰錯,欲使用常理看待,實在很難判定,唯有各自體會才能知悉。

曾經有一個案例,某位有錢人家,於某次前往一處國境外之海灘,碰上一位替人擦皮鞋的童子,富人觀察童子相貌清秀,當下與童子閒聊,並詢問童子一天可擦多少雙鞋子,雙方言談後,富人告訴童子,只要你再認真一點做事,就能像我一樣到處旅遊了。童子聽後,恭敬的詢問富人:您多久旅遊一次?富人對童子說:平常我很忙,但每年都會安排七天出國旅遊。童子聽完後,對富人言道:您好可憐,忙碌了一整年,才只有七天可以旅遊,而我一整年都在這個觀光勝地旅遊著,又有工作可做。富人聽完童子的言語後,默默無語的離開。

俗世之間,同樣的事情很容易發生,當我人以為對方錯了,或許同時我人在對方的眼裡也是錯的;因此,凡事但求諸己,莫以框架束縛於他人,如此才能四時無災,八節有慶,皆大歡喜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八月廿一日

第八章  知識所障•自以為是

眾生從文盲不識字,直到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新時代人人都有高等教育之水準,對於種種人事物了解不少,亦因此許多眾生內心充滿桀驁不馴的態度,凡事自以為是者居多。

現代人雖然普遍都有接受高等教育之薰陶,但學習到的並非謙虛,反倒是被高傲取而代之,對於世間事僅接受自己所認知的一切;若是有其他人置身所處之人事物,生活模式與自己長期所認知的不同,就會對他人產生質疑,更不能低心下氣的觀摩或學習他人的處事方式,更不懂得去接納他人不同之處事方針,老是以為自己的觀點才是對的,總是以為自己的看法才是好的。因此,自然而然容易促使自己於有意無意之間,就會一直想要盲目的去向別人做指點,若是對方真的不知道,這個指點有助於他人可以儘快縮短解決事情的時間,但愚迷的眾生,卻一昧的喜歡將自己的觀點與認定,硬要別人去接受,硬要別人去做,這就太自以為是了。

眾生啊!有熱忱的心去指點他人固然是好事,但凡事應該審視人我處境之不同,理該了解人我生活環境大不同,為人處事的作法自然也就不盡相同,如此豈能以自我論點為優先,反而排斥他人之見解且貶為次等觀點,將自我捧得太高,很容易造成他人的不自在以及自己的無奈。

眾生啊!一旦經常提高自我論調,又強烈意志想要左右他人之主張,並欲扭轉他人理想與觀念,這是非常容易產生摩擦與隔閡的。

現代的修行人,對於周遭人事物,處事大都有各自獨特之思考方向,對事物亦各自有不同的應變能力,但不可能人人處理事情的方式都完全一致。其中要考量的,包含人人生活背景之不同,及人人所需要的事物不同,導致人人對於同一件事有百千種看法及想法;但這百千種方法都各自有其優缺點,無法以何種方式就想適合於每一個人,能夠適用眾人的方法,只差別在合適者之多與寡而已。

觀察芸芸蒼生每到一個團體,竟然不能融入他人團體之行事作風與生活習慣,當在參與團體事務後,自己就很容易去評論其它團體的種種,甚至於當著團體主人的面前,一昧的指點著團體主人們,哪邊應該如何如何,哪邊又應該如何如何,絲毫沒有省思到自己不過只是參與他人所舉辦之活動,僅是一名客人而已。身為客人的雖然有些意見想提供,或許能夠讓團體更臻完善,但並不是自己所提議出來的,就能夠完全合乎團體之民情,因為團體民情不同,處事方針便無法共通;是以,盼望眾生切莫認為向他人提出心中認為的意見,他人不予以採用就是不尊重爾,因為他人有他人之考量。

願眾生接納他人之作法及見解,虛心領受,並融合自我觀點,找出彼此相和合之處,藉以提昇自己,不應自己之觀點硬要灌輸給他人;如此一來,修行路上便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欲步入成就境界,則較少障礙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八月廿八日

第九章  迷於神通•本末倒置

現代的修子,十之八九都有違犯修行者的大忌,乃是喜歡追求神通顯化。眾生對於神通之追求,原本是極其自然之先天本性,但大眾一旦進入修行領域後,便不該再以神通顯化種種現象做為追求之目標,理應開始著手於智慧的追尋,求其了悟人生真諦;因為盲目的追求神通顯化,將會使本身沉淪於迷昧當中,最終無法自拔。

普天之下,唯有極端之術,才最容易有顯化情形產

生,君不見過去大家樂在台灣寶島盛行之後,島民長期追逐所謂:明牌,但這些明牌都在哪些地方祈求到的呢!尤以陰廟最盛,以及陰神所在之處,人群最多。有時候一些迷愚的眾生,為了求取明牌,竟然深夜時分,一群又一群的前往墳墓之處去求取所謂的明牌,愈夜人潮愈多;至於陽剛正派的神祇,想要向其求問明牌,實在是問破嗓門也問不出所以然來,才導致台島有數載時間,正廟香火不旺的情形。

確實能在陰地問得之明牌,雖然有不少眾生因此而一夕致富,卻有更多人從此樂極生悲,因為有了甜頭就想要獲得更大的甜頭,甚至是成為暴發戶之後,開始孤僻,待人的態度散漫怠惰,正事不做,最後落得破產的下場,變化太大,看不開而選擇跳樓輕生,或因莫明原因暴斃,樂之至極而悲劇從中而生。原本中大家樂又是獲得非常高之彩金,應該喜悅才是,何以有輕生之舉,此乃福報瞬間獲取,但植福之動作,遲遲未隨之而行,加上陰人有事相求,眾生未予知悉,故而最後樂極生悲。

修行之人追求神通顯化,亦復如是,眾生在這個世間,無論是日常行運,或是工作事業、人際關係,以及未能詳述之種種情況,完全是眾生累世以來之因緣果報所產生的現象;因果現前如若不能順承接受,則勢必一切都要責怪於天地、怪罪於他人,絲毫不知省思前世因,今生受的真理。許多修行人為了想要儘快脫離不平等的逆境,一昧的選擇神通顯化的路線,造成本身夙業未予行功迴向和解,反而以術法之力量強制驅逐業障;雖然使用術法能得短暫時間,便看得到明顯之效應,但業力之糾葛卻是愈纏愈深,怨戾之氣愈結愈重,有朝一日恐怕將令修行人遭受到業力強烈之反撲而得不償失。

修行之人一旦淪迷於神通顯化之追求當中,勢必要使求知、求慧的人生大事逐漸頹廢掉,那麼縱使一生之中,都能因為神通顯化,而導致一世都可以平順而毫無波折,但返天之路卻將要因此受到障礙。

其一,智慧不彰的緣故,其二,行善之路不足的緣故,造成修行人一生到老,毫無道德行持方面的進展,有時候只恐怕有浪費太多時間於追求神通顯化上,造成人生白白空走一遭的慨嘆與無奈。

普天之下,凡是有真心虔誠,聞法思惟,欲求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修持秉行道德者,豈能不謹慎!豈能不落實於求智慧之本來天命乎!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月二日

第十章  流言蜚語•破壞和諧

修行之人,口業最重,由於人的口過有四種惡業,並且口業乃為一切修行之人最容易犯造的,卻以為不礙事之口德有失。

眾生無論置身在何種宗脈,充其量美其名曰:修行人,既然身為修行之人,當然有著許許多多有待修正及持行造作諸事,隨著修行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難免要有言語上之交流,有不少修行者總是喜歡造作兩舌,此乃撥弄是非而徒生事端之源頭,實在令人感慨萬分。

大眾須知,每當我人從某處聽聞到某人正在談論某人之是是非非,此時,絕不可以再將所聽聞到的一切又過話於他人,甚至是在團體與團體之間撥轉話語,眾生就是這樣撥弄是非,增生事端,有時一句話就破壞了團體與團體之間的和諧。但似乎有少數人所傳話語,並非本身從它處聽聞到的,乃是自身無中生有,甚至是憑著自己捕風捉影的斷章取義,加上獨有解析,竟能延伸出似是而非的言論來,將本身所創之話語,硬是冠上某處某人曾經講過的話,無形中使他人揹負莫須有的罪名,自己卻似乎若無其事地在雙方之間持續傳達對方如何如

何,像這種害死人不必償命的做法,實在是很要不得。

有一些好奇的修行者,總是喜歡在某團體詢問某些事之後,又向其它團體重新詢問一次,再分別向雙方告知彼此所言,擾弄團體與團體之間的和諧,令時起紛爭;像這樣不能自我限制者,乃是智鈍慧駑,永難獲得真實理諦,修行之路恐難有成就之時。

普天之下的修行人,由於喜好兩舌的緣故,家庭成員之間,經常容易因為細故而起鬥亂,甚至是夫妻反目、兄弟鬩牆,尚不知其因出在自己的兩舌回報所致。

凡是眾生之生活欲平實,希望人際之間相處和諧無風波,除了本身得不斷廣結善緣之外,尚必須在日常生活上,與人交談之間,避免兩舌是非的增生;是故,唯有止斷兩舌,人際相處才能常存和諧,事事和諧,則能一切吉祥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月九日

第十一章  言語尖酸•猶劍傷人

眾生置身於紅塵俗世,每一個人太常見面或相處時間很密切,就都非常容易造作惡劣言語,彼此亦容易經常因為細故,促使惡言相對,從此鬥亂不休者不少。

普天之下芸芸眾生,於口之德行方面,經常容易犯造的疏失有四大項,其一便是為惡口,此等惡口乃是與眾生息息相關,如影隨形,特別的容易破壞眾生在家庭上、工作上、在親友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

娑婆世界皈入一切宗門的修行之人,甚至若拿來與凡夫俗子相比較的話,卻遠比尚未進入道場聞思修的人,還要更容易造作惡口之言語,只因為修行者在為人處事上無法達到圓融,只因為個性使然,致使修行之人於言語上缺乏柔軟態度,致使經常口中闡述交談惡劣言語。很多時候的惡口,並不一定要對他人大呼小叫才被稱之為惡口,有許多時候乃是迷愚眾生的口中雖然並沒有訴說出任何粗糙醜陋言語,但卻都非常喜歡在言論方面含帶鄙視、不屑、尖酸刻薄、等諸般損人惡毒卑劣之言詞,此等情況皆是要被諸天歸列於惡口也。

五花八門的人生,五光十色的生活環境中,有一些眾生雖然在待人接物上很積極,並且於言談方面非常溫柔和順,輕聲細語,但在一切言論的言詞中,卻如同含帶針刺一般,足以紮得他人遍滿身心皆是傷痕累累,言詞宛如刀劍般的犀利毒辣,此等外表看似柔和之言談之人,所訴說出來的言詞,反而能夠促使他人心中淌血;雖然訴說者本身並未實際上產生惡劣言論出來,但卻使出這等言刀語劍,於意涵中不斷刺殺於人,在這個現代社會上亦是大有人在。

凡我娑婆世界諸位求修大道的眾生,若果大眾有真心欲向上求昇華,願意復性歸真者,於惡口方面必須儘速止斷,因為惡口之言語、語詞能夠障礙人生旅程及登返天梯之光明,惡劣之言詞能夠阻斷天梯之階,口腹蜜劍能夠毀壞眾生的人際關係以及阻斷他人及自我的種種幸福。因此,眾生若是希望本身在大道的修持上可以獲得更上一層,理該遠離惡口;眾生若有恭謙虔誠向善之心,大眾若希望自身有良好之辯才無礙,那麼惡口便不宜再隨身示現。

在這個科技昌明的社會上,通常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僅僅介於一句話的不能合意,大眾於言語溝通方面,當下彼此的心若是不能平靜,雙方的氣便無法順暢,如此一來,雙方在言談上,必定容易以惡語互相交鋒。很多時候,原本交情很深很好的鄰居,往往只因為某一次之情緒不佳,大家產生惡劣言語相向,從此便要鄰居交惡,甚而演變為惡鄰關係,此皆是惡口為導向所使然的不善後果。

普天之下,眾生萬千種類,惡口之言論,時常有所聽聞,凡我大道之修行者,每一個人都應該自求戒德以律己,各令口德愈漸深厚,則人際關係愈趨良善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第十二章  綺語冠冕•自惹魔障

綺,乃是綺麗。眾生通常喜愛訴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語,將言詞修飾得漂亮美好,但這些美好而動人的言語裡,卻沒有一句話是真實的,即是:天花亂墜也。

在這個世道上,喜愛訴說一些誇大不實的言語者,不僅僅是凡夫俗子而已,就連所謂的修行人,亦復如是。因為修行之人全都來自於世俗家庭,故而長期染習了塵世凡俗之綺語習性,本是無可避免,但既然躋身遊走家庭及廟堂之間,做為修行者之行列,便該逐漸將愛說綺語的習慣,逐漸減少。從原本的一天要說一次的綺語習慣,減除到二天說一次,再減到三天才說一次綺語,直至一個月才說一次綺語,又減少到三個月說一次綺語,再減到一年說一次綺語,淨化到以後不再說綺語,這才能稱為修行人;否則雖然居身在廟堂裡,卻經常喜愛誇大不實的言論,與他人交談中,本來簡單的事情,卻能

在三寸不爛之舌下,將事情搞得複雜不已。

如同目前盛行之生機飲食,原本飲食關係到普遍群生之健康問題,故而推展生機飲食,卻有不肖者竟混合非生機原料硬說是生機飲食;然而大眾在不知情的情形下,自然都信以為真,認為應該是生機飲食無誤,怎知事實不然。像這樣懂得研發及推展生機飲食之人,雖然不見得每一位都有受過宗教洗禮,但本身皆已被天地列入修行之人;若是像這樣的修行人,時常生活在綺語中打滾,恐怕最後得落入魔障當中而不自知。

現代有很多眾生明明本身無法做得到的諸般事項,卻在言談中說得頭頭是道,說的讓他人誤以為真的有那等能耐,殊不知非常容易誤導他人,造成他人之事情的延誤及損失。有時,正當他人在討論某些重大事務時,聽到了眾人的言談中,提到了某些事自己想要臭屁一番,竟從中胡說自己認識了什麼人可以穿針引線來幫忙;但一旦真正受到他人委託後,反而演出失蹤記,讓他人不明所以,真假無處可知,甚至於影響到對方之聲譽,豈能不慎之。

眾生閒著沒事,三五成群說些心中的理想、美夢,乃是無可厚非,但千萬不能將想出來的美夢,有事沒事的就不斷的對他人表述,因為有時候他人會將自己綺麗不實的言論當真,尤其是正急需要爾綺語中的事情時,卻不察而誤信於爾,屆時爾豈不是誤人又誤己乎!

普天之下的眾生,每當與他人閒聊間,若是談論到某些事項,讓自己興致大開時,很容易話匣子一打開,千言萬語述不停;但並非本身能言善道,而是喜歡在別人面前逞威風,如此冠冕堂皇的言語就像滔滔江水一樣的流暢順遂無比,無奈是所有的言詞當中,真實性不到一成。像這樣以綺語隨身的人,在這個世道裡乃是非常多見,然而這綺語之輩不乏有隱身於修行者之行列中。

甚盼大眾,無論本身是否深居廟堂之中,或僅為市井小販身份,都該避免綺語從自己的口中說出,才能止斷惡業之糾纏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月廿三日

第十三章  喜好妄言•害人害己

眾生自呱呱墜地以來,原本是諸般靈識毫無任何污染,隨著年紀漸大及交友圈逐漸寬廣而複雜化,本身言行舉止亦跟著複雜起來,人生旅程中,便逐漸有了妄言之存在。

妄言乃是虛而不實之言語,某些眾生認為偶而說些謊言無關緊要,但既然有了第一次謊話的起頭,就容易衍生出第二次謊言,再進行第三次謊言,日積月累,便妄言如山高、似海深;其惡業可大可小,全憑述說之妄言所能傷害到各種人事物之輕重大小,以及因為自己的妄言,令他人聽聞而信以為真,身心所受到的傷害與損失輕重不一而定的罪業。

本來僅是作為人與人之間彼此溝通、互相交流及熱絡情感之用途,怎知被不肖之人,拿來使用在不實在及憑空捏造的話語上,使得世間的妄言不滅反增,令眾生聆聽到的每一句話,都不能明白到底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若是認假為真而傳言,則本身便亦要落入妄言中人,若是真實之語被自己誤認為是假話,則又有失正知見。因此,凡是從各處聽聞到的每一句話,在未經查證屬實前,都不得再傳播給他人知悉,因為妄言能夠一傳十、十傳百,造成人心惶惶,甚至於無端損毀他人之聲譽。

普天之下的眾生,在本身希望達到某件事的成就時,非常有可能製造出不實言論,讓一些大喇叭到處散播,以便早日完成自己的理想;有時想要與人競爭某些名位,都能夠在有意無意之間,讓設計好的妄言被人大肆宣傳,達到抹黑他人之目的,本身則因此從中獲利,此乃非常要不得的行為。有些眾生明明沒有發生的事情,卻能夠言語巧飾,並且說得面不改色,讓人看了誤以為其人所說的話是真的,事實上,只不過是妄言的進行手段罷了。

古時候有那麼一個故事,一位牧羊的小孩,每天一大早,都會從家裡將羊群牽到草叢中放羊吃草,本來牧羊的事情,只要好好的做就好,壞就壞在,牧羊童每天的生活習慣都差不多一樣,早出晚歸,作息都很固定,當然日子一久,固定的生活作息變得無聊極了;牧羊童開始惡作劇,想要讓生活多一點樂趣,於是牧羊童開始下定決心說了第一句妄言。

有一日,牧羊童氣喘吁吁的從草原跑到村莊向大人們訴說自己的遭遇憑空想出來的,牧羊的小孩說道:狼來了,狼群在吃我的羊。當牧羊小孩講完的時候,大人們便急忙聚集,拿了些工具要對付狼,怎知最後落空了,大人們初時以為是狼離開得早,不懷疑其中有假,但此時卻聽到牧羊童捧腹哈哈大笑,第一次大人們覺得被一個小孩子耍弄也就算了。第二次牧羊童又向大人們說:狼來了,這次是真的。又見大人們聚集起來,帶了一些工具要趕走狼,但又被牧羊童的捧腹哈哈大笑給認栽了。第三次牧羊童還照常向大人們說:狼來了,真的這次不騙您們。隨之大人們又聚集起來,帶了趕狼的工具出門,但牧羊童再度的捧腹哈哈大笑,這次大人們都說好了,從此再也不會相信牧羊童所說的話了。

人生在世,妄言千萬不可經常訴說而成為習慣,因為妄言說多了將會誤人又害己,牧羊童因為妄言說多了,大家便把他的話全都認為是假的、是謊言。不料,某次牧羊的小孩卻真的遇到了狼,牧羊童使盡力氣對外喊:狼來了!拼命的喊:救命!狼來了!狼要吃我的羊了。由於牧羊小孩先前有太多次妄言的習慣性,將大家騙得團團轉,這一次已經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相信了,可憐的牧羊童只能眼睜睜看著狼咬吞自己所牧的羊,並且無奈而難過的聆聽狼吃著羊的聲音,最後牧羊童所牧的羊,就這樣慘死在牧羊童的妄言中。後來,大人們想要再度看看牧羊童的玩笑開夠了沒有,才發現牧羊童的羊已經被吃了好幾隻,欲挽救卻已經為時已晚,並不是大人們不關心,乃是牧羊童妄言造成的下場。

奉勸世間人,妄言不可說,輕易說出的每一句謊言,都很可能造成無辜的人受害,亦有機會造成別人不再相信汝;屆時,縱然汝有真心話,也乏人信任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第十四章  口業滋生•是非不斷

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性情各不一致,為人處世之素質更是難以捉摸;是以,經常造成人間紛擾不已。

普天之下的眾生,通常不能善用與身俱來的以造作些口德,卻反而不斷絕的產生一些口舌是非來紛亂人我之生活,甚至於口業接連製造,不但令本身不受眾人歡迎,更造成他人之身心困擾不已。

雖然現代的社會進步非常,如今,每一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這個自由必須建立在有建設性、有公益性,所相差別的僅僅止於理念及觀點不同的言論自由;如若有眾生喜歡憑空捏造是是非非的種種虛無事件,以虛無的事情來導致於他人為此憑空產生而來的事件使生活完全變了調,如此便是極大的罪愆、過失、錯誤。時下有不少眾生,總是喜好以自我觀點,來進行對他人的見解與認知,完全不想透過各種管道去徹底了解當事人,僅憑一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態度,任意對他人做出種種未經確實的流言,只因為本身閒著沒事,嘴裡說說是非,反正別人無從查起;但卻完全未曾考慮到,被自己所製造是非的對象,將可能因為自己一時間的無聊隨便說說,在導致他人在生活上產生許許多多不必要的困擾及災難。

有些眾生,明明本身造作了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出來,當事情被外界所重視時,為了本身可以置身事外,卻惡意的將事情硬說成是別人所為,或是將自己說成只是受到某人之指使才去做的;但是所有事情之一切根本,卻是自己為了想要擺脫罪行,以及一心想要拖延真相被找到的時間,才故意擾亂視聽,所另外做出來的是非之語罷了,像這樣的一種人,實在是令人苦惱之至。

有時候,眾生明明自己本身拿走了某些心中很喜歡的東西,但當物主在尋找該物品時,卻故作鎮定假裝不知情,更惡意的說,剛剛有看到某某人在這裡,會不會是他收走了,就這麼隨口所編造出來的一句話,都非常容易造成他人被誤會,甚至於因為這個是非之言語,可能會使得對方原本關係良好的親友,為此事紛爭不斷,這都極有可能性。

有時候,眾生明明自己懶得做事情,卻將不做事的

原因推給別人承擔,自己反而經常於有意無意之間,對自己精心策劃所陷害的人表示關懷之意,並刻意於安排好非常適當的時機點,故做體恤立即搶下其手中的工作,表示看他辛苦了很久心裡捨不得,希望對方能先休息一下子,事情就暫時讓自己來做。豈知這個巧妙的動作,常常導致真正勤勞認真的人,被上級主管誤會成懶惰者,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兩邊都不得罪,卻將兩方都陷害在內,陷害同事被誤會為懶惰蟲,又陷害上級主管落入失察的過失中。很多時候,這種舉動,卻精巧與一石二鳥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來可以陷害同事被調到不重要的工作上,甚至離去職場,二來若是該上級主管也是自己想要除去的人,甚至於將來還能以種種事件,讓該上司主管被其他上級主管列入下台的人物,此等一石二鳥之計,偶而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因此,眾生切不可讓自己口生是非。

娑婆世界,芸芸眾生,人人各自有其一定的品格操行,亦各自有其一定德力,切不可令自己之真如本性遭受到利欲所矇蔽,更不應該逞一時口舌之快,製造諸般是非,因為是非在許多時候容易延燒,恐怕也將會有輾轉延燒而遍及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如若本身不去被是非

所困擾,亦將有親友容易遭受到種種是非所牽擾。

娑婆眾生,唯德是輔,諸德行中又以口德為最,是故世尊明白指示,口有四過惡口、兩舌、綺語、妄言,口業理當特別謹慎小心,為了表示確實每一個人都有口德所在,通常佛門會以禁口做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的修行方向,只願諸位修行者遍地留口德,遠離是非境,其它的宗教法脈,雖然不必做到禁口,但都該盡可能的讓本身不造是非之語,使自己口說好話,言存正直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一月初六日

第十五章  擾亂道心•紊亂道志

修行學道之眾生,最忌諱的是擾亂道人心。但世間上卻有為數不少的修行者,特別喜愛去紊亂原本道根就未穩定的人,並擾動原本向道之心未穩固的人員,造成不少修行學道者,最後在迷惑中,退失學道之心,喪失學道之意志,此等罪責業愆乃是非同小可,不能等閒視之。

普天之下,各地方每一個宗教及種種法脈,都有為數不少的修行人,本身並沒有一個固定道場做依止處,自己就如同是那種類似跑單幫的人員一樣,今天知道有哪個道場本身覺得喜歡就一段時間會經常往哪裡鑽,明天又知道有其它什麼道場自己覺得心中喜歡,自己感覺良好就又開始有一段時間會經常往哪邊跑,形成本身道根不穩定、道心浮沉無常,更加沒有正確的修行觀念,凡事皆以追求神通感應事蹟為目的,自己早已經不是穩紮穩打的狀態下,本身根本毫無修行基礎功夫。

如此之人,特別非常容易在任何一個道場裡,逢人便訴說哪裡有更好的道場、哪裡有更靈驗的道場,好像在拉下線一般,專門學起老鼠會的做事風格,又似乎在為自己製造業績一樣,認為拉一個人到這個道場中,自己就會有增添多少功德一樣;於是特別勤於跑單幫,從道場中輾轉介紹其它道場給各道場的善男信女及修行者,總是喜歡在道場中拉善男信女,拉甲道場的修道子到乙道場去親近,又拉乙道場的善男信女去丙道場親近,一生當中都在做這種事,好像很光榮似的樂此不疲。

娑婆世界眾生,一旦生活上有類似這樣的行事作風,非但無法獲得上天所給予的賜記敘祿功德,反而更讓諸天聖神仙佛大打折扣本身往昔辛苦累積而來的功果,乃是非常得不償失。如若眾生拉攏到原本已經是道志堅固,並且道心分明之修道子,則因為其本身已然對於正法理諦有所判斷能力,故縱使有時候會基於人情的考量,答應參與其它道場的活動,但本身只要廟會活動與初基道場有所相左之時,必定會以初基道場為護持目標,此為同一屬性道場的不亂系統。如果是在社會上、親友之間,原本並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者,勤於向這些未曾有特別信仰以及沒有特定道場依止學習的人,介紹道場提供其親近,讓無依止的有一處皈依學習場所,功德乃是從這邊產生而來的。

現代化科技昌明的社會裡,各角落所有的宗脈法門修行者不少,卻更顯得特別容易,因為自己的思惟、觀點、感受、情緒、喜好、等,若是稍有不佳,便會擾亂到許多才剛正要發心輸誠以修身行道之初發心人士,如若造成這些初發心者,從此迷失在所謂之神通感應上,以及迷失於偶像性之崇拜上,將使得原本已經不是很穩定心的修道子,內心產生紛擾祟亂,最後甚至因為迷愚昧惑導致對於修行心灰意冷,於是乎將造成那些道心不堅固的修行者,從此再也不願意再親近任何道場的後遺症,這就是眾生擾亂道人心所產生出來的後果,其愆尤過失仍然將由行者各自招感禍患。

因此,凡是修子本身未有正確的認知真理,亦未有堅定的道志,或者道根在尚未穩固之際,不該造成其他修道子的身心紛擾與混亂;唯一能夠盡情放手去做的,便是善加運用參與甲道場廟會活動的因緣,從中勉勵甲道場的修道子及其信眾,要好好的在甲道場學習與勤行修身衛道,勤護持、勤修善以立德。同樣的,於乙道場參加廟會活動時,亦該勉勵乙道場之修道子及其善男信女,要好好在乙道場修身學道,聆聽妙法,廣修善行;果能不斷依循而行,必當能夠不斷受到諸天敘錄功德,甚至於有機會被諸天賜福、除障、消災、加冠,若反其道而行者,則恐怕將於福德方面有所損失外漏也。

此外,欲擾亂一個修道子的心乃是非常容易,只需要時常生口舌,勤造其是非,便容易擾亂其道心。因此,凡是有正統禮規之道場,皆明令同參之間務必勤於研討經書上的道理,其它無關經書內容諸事,概不討論,以杜絕紛擾道人之心的因素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十六章  追崇偶像•有失偏頗

現代眾生之中,多數人喜歡採取追星式的修行;因

此,只要心目中的偶像在某個道場,就跟隨著親近該道場,造成修行火候不深,學道不堅,談法缺乏智慧之窘境。

芸芸蒼生,通常與生俱來之潛意識皆是帶有偶像式的修行觀念,有一些眾生心目中,特別的追思崇拜瑤池金母,所以全心全意將瑤池金母的法門,當做成是普天之下唯一可以成就非凡的法門,其它之法門竟全都看做是不夠究竟,當做是不能圓滿的法門。

世道上亦有部份的眾生,一心追思崇拜耶穌基督,於是特別將耶穌傳輸下來之法門,視之為至高無上的造物主。當然能夠依止耶教,並且認真的修行學道,做好為人處事應有的態度,以及做好待人接物的良好精神,這也是一種超生了死的法門;但是少數迷愚的追崇者,卻容易將其它法門完全的鄙視,認為其它法門全都在崇拜魔鬼,要趕快中斷對其它法門的依止,心念中只認定,唯有上帝才是真主宰,導致於自讚貶他的情形很嚴重。

另有一些迷愚頑強的眾生,心目中特別熱忱於玄天上帝,因此視玄天上帝為人世間最偉大的救世主,因為玄天上帝的傳說,乃是由屠夫覺悟大道真理之後,放棄原本的屠宰工作,從此認真修行,最後終於修成正果,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於是玄天上帝的事蹟,普遍受到不少眾生的追思崇拜,但對於其它神聖就看成是次等神靈。

世間上亦有不少的眾生,認為玉皇大帝為萬靈的主宰;是以,一心追求崇拜玉皇大帝的道場,從此認定唯有親近玉皇大帝的道場,才能夠被眾神佑助,將來才能回歸天上,受極大妙樂,享受逍遙自在的天爵。

俗世之間,仍然有不少之眾生,不斷地讓自己成為追星族的成員,聽聞哪裡有靈感的神,就一窩蜂前往有靈感的地方跑,但最終只落得追逐靈感,這裡覺得不夠靈感時,又將另外遷移到另一個聽聞有靈感的地方去,就這樣一生當中不斷反覆同樣的動作,跑道場一輩子,對於修行後的真理毫無認知,更不用說是真正了解過什麼人生真諦。

娑婆世界,存在著許許多多迷頑昧惑的眾生,每當本身一心追求崇拜關聖帝君的法門時,就每日只要看到與自己談得來的人,甚至還可以不厭其煩的面對毫無交集者,便向所有人不斷述說,崇拜關聖帝君的種種好處;無奈的是,只要關聖帝君遲遲未能給予自己任何祈求上有如願時,便又開始尋找下一個明星。

或許追星的眾生,大老遠又追到五府千歲的道場,從此又開始逢人便宣傳弘揚五府千歲的種種妙道,並且再度將之前所指引到關聖帝君護持的成員,改指引到五府千歲的道場來,但這樣的崇拜偶像式修行總是很難維持太久;或許數載之後又將因為事業不順利,再度推給五府千歲未庇佑,因而離去又要尋找下一個偶像。

世上真實的修行者,絕對不會讓自己對於任何人,或是任何神祇,乃至於對任何的事情、物體,產生有盲目崇拜的情形,必定會在經過本身對於某些自己感覺到有緣的神聖,研究過該神聖往昔對社會大眾的種種貢獻,當其利樂群生之事蹟,與自己的內心深處有了契機之後,才會決定開始親近該法門。一旦投入信奉或皈依,便將積極依循所皈依之神聖,遵循神聖住世時期的種種善行,供奉為終生依循之準則,並且秉持使之不怠惰,務必效法該位神聖的步履,一步一腳印,慢慢身體力行,盡力使本身能夠成為該位神聖嫡傳之人選,使該位神聖之法門,從此得以繼續傳承至世世代代也。

昔時,世尊明白告誡大眾: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亦慈悲告示大家菩薩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每一位菩薩都能夠無相修行,才能獲得無上真理,並且擁有無邊福德與妙樂智慧,如此修行境界,方為修行者應遵循之依止法則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十七章  無知妄求•消耗福運

眾生之心,沒有一天是清淨的,似乎永遠都不太可能取得內心之清淨,並且沒有任何時刻是滿足的,並且對於任何人事物,通常很難有感受到自己滿意的。

修行之人最糟糕的就是永遠沒有停止祈求的時刻,無論是求自己或家人,無論所祈求的是工作順利或事業亨通,乃至功名彰顯或人際關係良好,不斷的祈求,但是本身對於該項祈求事件之善願,卻疏於落實力行。

人生在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外乎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或事業穩定及興旺,乃至鄰里和睦相處、兄弟姐妹之間手足同心、等等。但似乎這些切身的事項,都被大眾每天不斷地祈求,卻從來未曾看過眾生本身有對該項祈求之事情,略盡到棉薄之心力,縱使一開始就有所努力,但時間久了就逐漸的懈怠,卻一直想要從祈求中,獲得佛菩薩諸神的庇佑,以達到其圓滿解決。殊不知此舉已經將本身之宿世、現世福德,撥轉到幾乎剩下零;更甚者,已經有祈求到原本子孫可以享有之平順,卻在自己祈求無度的情況下,促使將來子孫應有的福運,竟然在自己盲目祈求中,點滴形成子孫最後困頓不彰的後果。

本來在自己這一代,只要盡心做好每一件手中所負責的事情,其它順境及逆境皆勇於面對,則當子女這一代出頭時,尚能憑以後代本身之福德力,努力耕耘,不斷創造,最後子女或孫輩反而還能向上蔭及自己這一代,並且不斷的突破逆境,憑藉下一代的福德智慧,同時令兩代人共享安怡歡樂之生活,難道不是更妙乎!何以本身無知、愚昧,竟要做出無謂的祈求,古來有云:有福之人,雖不求而福自臨;無福者,雖百般祈福,福乃難顯。

太上感應篇云:日行一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福若未臻,祖上必有餘殃。這是什麼意思呢?無非是祖上為了讓子孫可以過著比自己更好的日子,不斷的使用不仁不義的手段,強取豪奪他人之土地、房舍、財物、產業、等等,甚至於本身這一代人享福過度,反而牽累而禍及後世子孫,亦有祖上祈願不斷,後患遺害到子孫。是故,雖然每日都有造作身口意三項善行,並且長年造作下來,卻遲遲福德完全不能吉祥福臻,這就是祖上所做業障尚未解除的緣故,仁人君子豈能不知乎!

凡是有真實智慧者,每一次手中舉起清香禮敬諸位神明,心內口中及念頭,並無任何的祈求盼願,因為當下內心只想要盡一份禮敬神明的心;因此,雖然並沒有刻意日行三善,僅僅隨緣造作每一個當下本身能力所及的種種善行,到頭來反而亦獲得子孫賢孝、後福無窮的善果。

置身在紅塵俗世之間,每一位眾生雖然是同樣的在造作相同的一件事情,但是於造作的當下,每一個人卻有不相同之心境散發出來,以及心中的想法亦完全都不一致,上天在敘錄功德方面,經常站在人天福慧的衡量上審視,於是在賞賜功德方面,當然每一個人就會有極大的不相同。前者做任何事,內心皆是有所祈求,皆然有其目的,是故能造作的善行,及能散發出來的真心有限;後者每一次的造作,僅求能利益世間人群,植造諸事時及事後,內心並無所求願,於是身心靈充滿著與天一樣的正直氣量,於是乎仁人君子所造作出來的一切善行,也就不僅僅只是善事那麼簡單,其中更深深含藏著無邊的智慧、正量及深厚之德行的普照。是故,善的行為,身體愈是造作種種善行,仁人君子們本身之家運就愈趨旺盛,後代子孫就都能夠世代愈受益無窮。

至盼普天之下的眾生,舉凡本身能力所及的一切好事,都應該盡其能力與心志去造作,因為當下若不積極造作,或許將來能造作的機會已然不復存在,甚至可能將來有一天想要隨意做一點點善行都不再有能力,故行善要趁早,並把握每一個可以造善的當下,秉持無所求的心去造作種種善行,才符合金剛經云:無住相佈施,福德亦不可思量,而且古云:愈計較得失,福運愈不能彰顯,便是這個道理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第十八章  貪念頻頻•修行障礙

現代科技進步下所生活的修道子,最普遍經常見到的便是貪欲之念頻頻,分明生活上所必需要的並不多,偏偏心中想要的非常的多,並且是有了這個,又還想要那個,造成普天之下的修道子,一生中永遠都快樂不起來,或者是愉悅的時光並不多。

普天之下的修行者,大都是由於不懂得做事必須要適可而止的重要性,因此才會不斷的讓自己之人生發展到痛苦、煩惱、憂愁、不喜悅、等窘境。有很多時候,自己明明本來已經獲取了日常生活中所必需要的種種物質,卻因為本身還有心中想要擁有的物質,使得一心不斷地想要去擁有它。但當自己盡其可能的達到心目中長期所想要的物品時,在不久之後,卻又會出現另一個心中急欲想要擁有之物品,還未能獲得。例如:房子,手中擁有了東區的房子之後,還看上西區的房子,但缺乏經濟能力,導致無法順利獲得,為此而終日身心不喜悅、煩惱、憂愁、痛苦。

本來已經獲得心目中思思念念想要的物品時,應該從此抱持著歡喜快樂的心情認真生活才對,但快樂倒是有,只不過才維持沒多久之時間,就又再度失去快樂的心情,因為下一個想要的東西已經出現,卻都還是獲得不到,於是促使自己內心是更加的苦楚、煩惱,日復一日,人生就全都是生活在痛苦、憂愁、煩惱、不滿意當中度過。

有時候,修道之人,心中喜歡閱讀一切書籍,原本應該是一件值得鼓勵以及欣慰的事情,但是有某一些修道子,對於閱讀書籍,明明自己所能夠吸收的並不是很多,卻偏偏要在閱讀上,貪圖一次性就要閱讀到很多頁,心中想要一口氣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完一本書,怎知每當真正的看完一整本書之後,根本不知道該本書到底是在闡述些什麼?

仁人君子們,若是心中真正的想要閱讀書籍時,並不在於短時間內,想要達到可以閱讀很多頁,特別是賢能者,根本不會於短時間內想要閱讀到很多本書冊。君子們正確的閱書方式,必須是能夠持續並且有效的閱讀,今天閱讀了一篇或二篇好的文章,明天再度接續前一次的後面閱讀一篇或二篇美好之文章,但每一次所閱讀過的文章,雖然本身無法完整的全篇記誦,卻能夠了解到每一篇文章之內容所要敘述的重點是什麼,能夠如此的閱讀書籍不貪圖多頁,能夠適可而止,如此才能夠於實際上,擁有更多新知及增長所學,吸收到這些知識轉化為本身的領會與體悟,以期自身將來能夠憑此為地方、替社會人群付出本身所能。

紅塵俗世之間,每一個角落裡,尚且還有更多的修

道子,在修行之道路上,總是不斷的想要知道本身究竟已經造作了有多少功德或是累積了多少道果,似乎將功德看成是修行中唯一的重點。大眾須知,菩薩修行大道,並不在於所行持的功德有多少,乃是在乎於自己究竟還能夠為人群,本身到底還可以替社會、為國家付出心血及力量到什麼程度,菩薩並且經常自問,自己究竟替社會人群造作了多少是有意義的事情,菩薩更在乎本身到底還有多少日子可以替人群做好每一件事情。

菩薩們更關心想要知道的是,本身究竟還能夠有多少機會,可以來替群黎眾生服務,就是因為未來諸事完全無法預知,因此菩薩們更加珍惜在每一天能夠做得到的事情上加強付出。菩薩們經常把每一天的日子,都看做成是最後一天來使用,所以能夠更加的積極去為服務社會人群做努力,只因為在那無法預知的未來,自己是否還能夠知道利濟群黎也都說不定,故而在當下抱持積極做事的態度與精神。

菩薩們並不貪圖本身之種種享受,亦不貪圖所做事情的功德有多少?只期願為社會人群獻出一己之本能,可以盡量為社會多做一些事,只希望本身之能力,能夠替人群多做一點事。此外,凡是菩薩能力所不能及之種種事情,亦不會強行介入硬要去做,但得能夠轉尋其他能力所及者從旁協助,此為正法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二月四日

第十九章  心多嗔•易生口業

芸芸蒼生,紛爭之所以無法平息,乃在於大眾總是喜歡起心動念都處在嗔恚不絕,任何身邊遇到的大小事件,居然都能夠在心裡產生出嗔恚的念頭,人們只要有了嗔恚之心,隨後口德便難以守持住。是以,眾生只要心起嗔恚,緊接而來的便是口舌是非。

華夏民族的眾生們,無論居住的環境在哪裡,或是居住於高山,或是居住於海邊,亦或居住於平原,許多眾生都非常的怪異,通常是只要本身情緒能夠穩定控制時,就特別的不愛與別人說話,若是有他人專程登門請教一些事情時,亦似乎完全的簡短應付了事。這些眾生只要心情不佳之時,原本的那些木訥寡言之人,卻於瞬間似乎總有滔滔不絕的言語,但是從嘴巴裡說出來的言語,無非是抱怨的,無非是損人的,甚少會從口中說出柔軟的話語來,甚至是一人抱怨眾人、眾人抱怨其一人的情形層出不窮。

普天之下,像一些本身擁有卓越能力者,反而選擇不愛出頭,所謂的沉穩者,大都喜歡過著隱士般之生活,從來不過問民間疾苦諸事。然而在社會上特別愛表現的人,卻都是能力並不是很好的人,就因為如此,當社會普遍被能力不佳者所領導,可想而知,這群能力不足者,因為權力使然,亦由於責任使然,本身卻又有種種不足,反倒得硬著頭皮上,這會將社會人群的未來帶往什麼樣的境界呢?自古以來,本身所擁有的種種能力愈高之人,被教導必須愈低調,似乎有能力要低調乃是成為美德的代表。因為如此的社會習慣,不得不將那些缺乏能力者,一鼓作氣的推到檯面上,因此以偏率領偏,以頗領導頗,造成社會上不進步,反而退步,這些都由於嗔恚而來。

中國人有一項共通的缺點,那就是永遠都無法承受別人的種種能力比自己所會的能力好,永遠無法認同別人所擁有的優點,更不肯承認自己所有的缺點,於是乎在嗔恚心作祟下,總是喜歡自我稱讚,並且謫貶他人,甚至於想盡辦法想要打擊他人的士氣,以及損毀能人的商譽或良好名聲,乃至想搞垮對方的產業。

華夏民族的眾生,每當自己的能力不足,導致本身

無法與他人相比擬時,就會將一切過錯全數推給別人,斥責別人;平時又會於有意無意之間,不斷的數落他人,製造彼此的對立,這樣的作法,其實都是非常缺乏智慧的,而且完全疏忽的是,真正的實力必須建立在競爭對手的能力上。自古有云:欲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只要看其競爭者的能力就能論斷。凡是一個擁有才能的人,若與之相競爭者,盡都是一些名流世家,乃至於盡皆是富甲一方之輩者,其人之實力便可想而知;若是一個自稱能力有多強的人,但與其競爭的群眾,反而都是一些泛泛之輩,那麼這個人的能力乃是非常有限的。

紅塵之間,亦有眾生明明自己之決策是錯誤的,當別人發現自己的錯誤而予以好意的提醒時,竟然可以藉此細故,無知的向對方傾吐一陣嗔恚之言語,並且種種不好的言語竟然都能從自己的口中說出來,根本不怕得罪他人,如此惡口者,總是令人莫可奈何。更有一些眾生,每當本身行事遇到不如意時,便對社會人群起嗔恚心,對長輩起怨怒心。但本身在平時日常之間,對於才藝、技能、等,並不樂意於學習,父母欲盡力栽培時,自己卻經常要藉故玩耍,平時根本不想增長任何的知識或技能,遇到逆境,卻怪罪父母及長輩未給予栽培,更

怪罪社會的不公平。

俗世之間,亦有少數人,平時有空閒時就會去學習一些與工作相關或工作外的知識,無不是在長期累積種種知識或技能,當有朝一日機會降臨之時,自然就有直接起飛的續航力。

迷昧的眾生,若是本身在平時就長期養成好逸惡勞之習慣,豈能找到屬於自己起飛的機會,因為娑婆眾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創造機會,而是每當機會來臨時,本身的種種能力,是否已能符合該時期現前諸機會的需求。不過,當本身心起嗔恚之際,若能醒覺自己往昔之蹉跎光陰,從此真心懺悔、用心改善、去除嗔恚,自然還有往上增長的空間與機會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第二十章  痴念深植•影響廣泛

乃是三毒之一環,其毒性勝過鶴頂紅,將讓人們理智瞬間喪失,亦如同慢性中毒,因為並未立即死亡,所以本身完全不自知,但身心早已脫序不堪。

自古以來,修行者有太多人沉醉於宗教事,本身並非宗教師,亦不是出家比丘,眾生皆能對於宗教諸事表現出熱忱之心固然是好事,但通常因為宗教的種種事情,反而忽略了自己對家庭之責任感,長久以來,有太多修行者盲目追尋於神通感應,甚至於總是自我認為,有某某神要我往某某廟朝拜,當然朝拜廟宇神靈並非壞事,但在出發之前,應該先妥善安排好家人的一切,有子女的必須先安排好子女的作息照顧等,或事先準備好,或委託親友,乃至保母於固定時間代為處理子女之三餐問題。若有女眾修子與公婆同住者,更應該取得公婆首肯,並妥善安排好公婆之膳食問題後,才能出門參與個人所信仰之宗教活動。

無奈的是,俗世之間有不少的修行者,日常間完全無視於公婆的存在,更經常於未取得公婆之首肯,便自作主張出門去參加自己所熱愛的宗教活動,初開始時尚不至於有問題產生,但日子久了,若依然我行我素,便要遭公婆之怨怒,有時候更在沒有事先取得丈夫之認可,便任意往宗教活動中打滾,當然丈夫不認同本身所信仰的宗教時,因此本身乃利用各種名義之機會,藉故參加所信仰的宗教活動亦是無可厚非。但是一旦參與宗教活動,熱忱心散發出來時,此時若本身毫無時間觀念,若未將時間控制好,該返家的時刻立即返家不於道場流連,這點若是沒做好,時日一久,勢必惹得丈夫有微言,甚至於夫妻間怨懟不止。至於子女們,亦將由於長期見不到母親,好不容易有個寒暑假,居然連一天陪伴子女的時間都挪不出來,時日一久,難免親子間的關係將要被自己給破壞,甚至於自己親手將親子關係破滅掉。

男眾修行者亦如是,再如何喜歡並熱忱於宗教,都不該將一切時間,完全都投注在宗教上,除非本身有其特殊職務及因緣,否則便必須是全家都同一個道場修行,才不會產生家庭問題。有一些青年學子,趁著年少早期投入宗教活動,宗教活動的時間與學業上的時間,必須拿捏得當,對於身心靈乃是很有利益的,但若是盲目的沈醉其中,以至於荒廢了學業及工作,那都是對自己有害處的。

修行要趁早,但這個並非要眾生一定投入在某些宗教,的意義,乃是必須趁著年輕,將品德修持完善美好,於生活上為人處世之間,都應該要保有赤誠待人之心,日常間要有熱忱服務人群的態度。至於宗教信仰活動,必須在打理好學業,以及將工作紮穩後,並且將家庭安排妥當之餘,才能盡其全心的投入宗教活動,以避免讓世間人誤以為修行者都是家庭有問題,誤以為只要進入宗教修行,最後都會導致家庭破裂,這樣的假象,造成世間人聞修行而卻步,聞道而變色的誤判也。

修行者,若是面臨宗教活動的日期,而且與工作相衝突時,必須優先考量此時一心於重聖輕凡,會不會造成工作不保;若有工作持續性將受到威脅時,必須選其一時,應為重凡輕聖,這是修行道程中,因應變化之真理。否則一旦執意於重聖輕凡,則勢必導致面臨失業的危險,眾生一旦因為宗教活動與工作之間,拿捏不當,導致失業,在修道評分上都是減分的;除非本身早有安排,想要趁著當時失業之危機而轉換其它的方向,除非早有因應其失業危機而想要安排其它發展,否則僅為了能參加宗教活動而導致本身失業,不但世間人將視宗教為抗拒,就連父母親對自己及宗教都有說不完的怒言。

至心盼望俗世之間的每一位修行者,無論是男眾或是女眾,不管是年輕的修行者或是中年的修行者,乃至年邁的修行者,都必須要聖事與凡事兩相兼顧,事事都應該打理得妥當,以避免因為個人的因素而造成宗教不斷的被世間人所唾棄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第廿一章  內外失調•易生不和

娑婆世界五大正教的修行者,從古代直到現今,都有修行者發生內外失調的情形。所謂:內外失調,所指點乃是修行之人置身在家庭中,卻是施行霸道,若是置身在外頭,反而是普行王道;或者是修行之人置身於家中施行王道,置身於外頭,反而普行霸道,這兩種不平衡之現象,都是被稱之為內外失調

現今新現代裡,有不少眾生雖然曾經有皈依過某個道場,並且在該道場裡做過求修大道真理的儀式,但是學習終歸只是學習,修持終歸是修持,知道後但真正要做起來,經常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確實,修行者大多數都知道柔和氣順的重要性,但通常都是容易將和氣拋諸腦後。至於修持較好一點的修行者,偶而也會一、二次的出現喪失柔和順氣的情形,之一字,無論對待內部或是對待外界,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對待內部成員若是經常失去柔和,將無法氣順,則必定終日容易與家庭中之眾成員怒目相向。修行之人當知家庭之眾成員們,都是每一位修行者必須長期相處在一起的成員,若是長期與家庭成員們都處於喪失柔和的情況下,生活上難道不會感到痛苦,日子難道就會比較好過嗎?同樣的情形,如果是置身在外,經常的與他人失去柔和,大不了不做對方的生意,大不了不接對方的業務,但家人卻不是說換就能夠給予替換掉的。

因此,修行之人若是置身在家庭裡,本身與家人相處方面,必須展現出一股慈悲憫人的精神才對;因為修行者與家庭成員的關係處理得妥當,自己每天一早出門在外頭做事情,才會感覺到有活力,一整天才能產生出朝氣來,於面對每一位遇到的人,無論是同事也好,或是客戶也罷,本身才能夠展現出好的心情對待。反之,非常容易的將家庭中的不和睦之磁場,再度帶到工作的職場上,持續不斷的發作,有一種遷怒於人的嫌疑;如此一來,則勢必將要影響到本身於待人接物上的態度而不自知,自己對別人不夠善待,他人豈會對自己有好感呢!

修行者,或許本身在外頭的名氣非常響亮,因此,能夠所到之處,盡皆深受他人之恭敬順承,自己所有之言論,都令他人唯唯諾諾,因而本身感到驕傲無比;於是,當自己回到家庭裡,便將充滿霸王之氣,本身所言所語,亦希望每一位家人都可以逐項順從,若有某一位家人稍有遲鈍疑惑時,便會對家人大發雷霆,甚至於對家人大打出手,完全與白天置身在外頭時,所表現出來的那股道岸貌然,簡直是有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存在。

紅塵俗世之間,亦存在有少數之修行者,對於家庭裡所有成員的要求,完全是一呼百應,這原本是理所當然,並且應該盡到的責任;但本身置身在外頭時,愚昧者於偶然間遇到有其他人正急需要我人給予良好的對待時,竟可以差勁到完全不聞不問的偏差態度,真是令眾人感到訝異的事情。因此,眾生於為人處事上,無論是情緒方面適時地給予他人良好的對待,或是在言語方面適時的給予他人柔軟之對待,或是在容顏方面適時的給予他人慈祥之對待;若是能夠做到同理心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能得如此行持,才符合修行者的要件,否則只能說是有皈依過道場的常客罷了。

古代修煉術法的修行者,經常是充滿霸氣的,只要有人膽敢對修行者有不恭敬的言論時,從此該員必定遭受到報復,有時予以斷手斷腳,甚至於身體罹患莫名疾病,乃至於莫名之暴斃。時至今日,社會之教育知識日益上升,像這樣的不肖修行者,雖然目前已然極為少見,卻仍然還有極少數存在於這個社會的某些角落裡。

至盼紅塵俗世的每一位修行者,既然本身已經有過皈依求修大道真理,那麼就必須要求自我,捨除霸氣,斷絕惡念,隨時隨地的令本身可以充滿法喜,促使我人做到內外調和。每一個修行者,都能夠落實柔和順氣,才能發之於內、形諸於外,對待內部能和祥,對待外界能夠柔軟,能得如此,就可以普遍呈現諸佛菩薩長期教授眾生的心平氣和、心柔氣順的正法傳薪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二月廿五日

第廿二章  遇不如意•抱怨連連

現代的修行者,缺乏自我省思的態度,面對周遭的每一件事,只要有稍微的不如意產生,首先怪罪的都是別人之錯誤,絲毫未能即刻反省自我為何在行運上會面臨不如意?

芸芸蒼生,每一個人的內心思惟完全不可能一致,現代的修行者,其素質更是參差不齊,造成人我之間經常存在對立諸事件,此事件方才稍後消弭一些,不久彼事件的爭端又迅速增長,甚至於有種種事件此長彼消之無奈現象。時下的眾生,每當自己遭遇到一些逆境與不如意事時,都會向神駕抱怨:某王爺!枉費我禮拜數十年光陰,居然沒有保佑我,害我股票被套牢,我從今以後不想要再參拜了,我今後要改去禮拜關聖帝君了。枉費啦!浪費我幾十年向布施的香火錢。其實,眾生小玩股票,尚可怡情,但將投資股票當成是工作獲取日常生活費支出的唯一管道,便是缺乏智慧的。諸天聖神仙佛菩薩,並未讓眾生去投資股票,投資股票乃是個人之行為,豈能將投資失利之事,反而怪罪給神駕沒有庇佑,縱然諸位神駕曾經給予暗示要眾生盡早脫手,自己也將因為貪圖更高利益而不願意早些日子將股票脫手,這種情況豈是神駕未予保佑來造成的。

世間亦有眾生每當身體面臨病磨苦楚時,就不斷向神駕抱怨:某玄天上帝!我是的門下,奉拜十數載之歲月,卻未曾庇佑我,現在已經害我得到肝病,到底還想要害我到什麼地步?其實,玄天上帝昔時是一名王子修行,對於飲酒文化僅是點到為止,從不酗酒,更不飲醉,至於迷愚的眾生,自己藉故天天熬夜,日間夜裡燒酒不離身,最後來導致身體罹患肝臟病變,又豈是玄天上帝沒有保佑的緣故。這是因為眾生自我未能依循玄天上帝在世的作息,即是不過度熬夜、不過度酗酒的指南修行,最後才來自招病魔纏身,豈能抱怨玄

天上帝不保佑呢?

紅塵俗世,亦有一些眾生,每當自己災難不斷時,就容易起心動念對太子元帥抱怨:太子啊!我是阿元啦!我做的信徒已經二十數年之久,一直都在效法的慈悲救世之精神,長期以來行善布施都是不遺餘力。太子啊!卻連連讓我車禍受傷而不給予庇佑,枉費我長期對太子元帥燒香禮拜、獻供,浪費我的金錢和很多時間。眾生當知!其實太子元帥乃是對每一位眾生都給予關懷與非常照顧有加的一位神駕,但是太子元帥所踏的風火輪,欲快速的時候,其速度乃是非常迅速,每一次都在眾生的前方很遠的地方,另外在慢的時候乃是非常之緩慢,根本無法跟得上眾生所駕駛的車輛速度。因此,修行人若是不願意依循國家法定之速度行駛於道路上,則奉公守法的太子元帥,乃是很難追得上眾生的行車速度,並非太子元帥不給予庇佑,而是眾生本身行車的速度,應該放慢時不肯配合將車速放慢,應該加快速度時又不容易配合現場路況加快車速,才會導致車禍之產生。災禍碰上了,卻反而來怪罪太子元帥未給予保佑,這是太子元帥經常遭受到眾生加諸這種莫名其妙的抱怨及怒斥,真正的無妄之災,乃是神駕本身,而

非受災難的行者自己。

世道上亦有些眾生,當考試運不如意時,竟然可以向文昌帝君抱怨:文昌帝君啊!我是的信徒,信仰很久了,平時也有在助印善良書刊,很認真的讀書,就是一直不肯保佑我的功名,害我一直考不上某個學校、某個團體,我那麼誠心禮拜為何就是不肯來保佑我的功名呢?眾生啊!其實,每一位眾生的功名福份,其因緣全然不相同,豈可強求功名,至於學業運本來有存在,只是與本身所指定的學校,通常是福份未足、因緣未深厚,明明有其它學校可以就讀,自己就是遲遲不肯去就讀,又豈能怪罪文昌帝君未給予庇佑乎!

有一些眾生,明明本身應該朝技術方面求取功名,自己卻一味的僅鍾情於升學一途,遲遲不願配合本身命格與行運,豈能怪罪於文昌帝君未曾佑助自己的功名考運;若是自己選擇不對的升學方向,卻怪神怪佛,就有失公平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一月初一日

第廿三章  以訛傳訛•破壞祥和

現代人由於好逸惡勞的習慣,已然許久,形成人心不

古、道德敗壞、言而無信者,多如過江之鯽,使得眾生彼此捕風捉影之情形,逐漸的蔓延至全球。

芸芸蒼生,雖然有不少人掛名皈依在各個宗教領域,有些眾生則皈依多達二個宗教以上的法門,本來應該比別人多一分正念、口說正語才是。無奈是皈依宗教與否,似乎和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無直接關聯,毛病甚至遠比未曾皈依修行之前還要大,並且習氣甚深;主要原因在於眾生皈依宗教,只是當做是類似等同參加才藝班一樣的日常樂趣而已,並非真正想從道場裡面學到法理或真義。因此,十之八九的修行人,就這樣培養出以訛傳訛的氣息,有時候僅是看見些什麼,便可以將該事件大肆渲染,將原本無關緊要的事情扯上一大圈,造成人際關係紛歧不斷,造成社會人群紛爭不休止。

有時候一個未經證實的言論,從眾生口中輾轉傳述出來,容易促使原本就已經添油加醋的言論,再一次從自己的理解中,又多注入一些自我論斷的言詞,再度傳述給其他人時,已是變了調的訛傳之語。這種訛傳能令人際關係交惡,可讓原本相安無事者,徒增地方諸禍患,增添社會的亂象,有時候訛傳之語,可以毀壞一個人的名譽。每當一個人或一個團體之名譽,被迷昧之眾生不經意的訛傳之後,必定要遭到破壞毀損。當個人或團體之名譽被破壞毀損之後,縱使後來經過證實,並且還以當事人的清白,但該名眾生或該團體,欲再度重獲人心,尚得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這些都是以訛傳訛產生出來的禍端。迷昧的眾生,當自己無意的訴說些閒言閒語,或許覺得沒什麼痛癢,但是對當事人而言,爾之不正確言論詞句,卻極可能是一生當中最大的痛苦。

在十七年前,台北地區,乃有沈某,做事草率,非常不負責任。某日,路過一處小吃店,正巧看見兩位同事在聊天,正在談論主管有關的事,沈某僅聽到幾句話,未繼續將同事聊天的話聽完整,並且予以深入了解,竟然斷章取義對外訴說這兩位同事想對主管不利。好事者總是爭先恐後的好奇聆聽,就怕消息知道得比別人慢,因此謠言在輾轉相傳之下,不久亦傳到該位主管耳中,卻變成這兩位同事正在密謀想要除掉主管;因此,主管火冒三丈,對於這兩位同事從此展開不公平待遇。但有正向思考的兩位同仁,卻認為這是主管正在積極培訓,於是更用心學習,承受更大之壓力。然而主管卻為了無法讓這兩位同仁自行離職而感到氣惱,但又經常撞見這兩位同仁在一起的時候,都互相交頭接耳,眼神朝自己的方向觀望,但每當自己一走進兩人身邊時,兩位同仁的言談便立即停止。於是,更認定這兩位同仁一定又在想什麼詭計想要陷害自己,加上偶而就有人訛傳一些事;但此二人無論主管再如何無情的斥責,不公平的對待都輕安自在,搞得主管腦神經衰弱,終日睡不著覺,精神不振。

最後,主管忍不住心中的疑惑,找來這兩位同仁詢問:為何我如何不公平的對待你們,你們還是如此自在呢?為何工作還這麼認真呢?兩位同仁回道:當主管在交付我們工作時,其難度特別大,事情又特別多,我們就知道這是主管您正在給我們學習的機會,感謝主管的栽培,現在我們再困難的技術,我們都能非常輕鬆簡易的解決掉,這些都是主管你的恩德。

主管聽後,向兩位同仁說:難道你二人不埋怨我嗎?二位同仁回答:我們二人經常在討論主管您雖然表面冷酷,內心卻充滿慈悲,為人正直無私,只是苦無機會報答您。主管聽到這裡,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誤聽信訛傳之語,才誤會了這兩位同仁,並且一誤會就是十多年,幸好二位同仁並沒有被我惡整倒,否則我就罪過了,從此便化解掉對兩位同仁的心結。

以上事例,明白告示世間人,簡單的一句訛傳之言詞,就能破壞毀損一個人的清譽,亦能破壞他人之和合,並且未經實際證實的言論,常能敗壞一個人的德行。願眾生日常生活上,切莫以訛傳訛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一月初八日

第廿四章  以貌取人•過於主觀

娑婆世界,芸芸眾生,迷愚者多,修行者亦復如是。對於人我之間的印象,通常以貌取人居多,造成敵我不分者比比皆是,修行者因為看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以外表穿著及容顏相貌,取決要不要引渡成為道親之人選,形成真修實練者少,收集皈依證書者眾多,造成內觀省察涵養者鮮,使得宗門時興時衰,亙古至今,似乎未能超脫此興衰二律。

有一些時候,迷頑愚鈍的眾生,看一個人的價值性,非常容易僅端憑當事者的外在容貌之美醜,就輕易的給予認定眼前這個人將來修行之成敗與否。看見他人相貌醜陋,便起心動念,給予鄙視為業障深重使然,打從心裡面認定這種人於修行上,將來完全無法有任何成就,從此給予冠上拒絕往來戶,就連對方想要向自己詢問一些事情,或想要請教一些修道學問上的任何疑難時,我人便很容易因為對方之相貌醜陋,完全不願意與其相互交談,或者是雖然與對方相交談之後,卻都是草草應付或敷衍了事。

俗世之間,雖然一個人的相貌醜陋,皆有其一定的先天因緣果報,方才促使相貌美醜的形成,但道德與綱常及倫理之成就,卻並非仰賴相貌之美醜,就能夠輕意的給予判定。品德之成就的取決,必須全數仰賴眾生自我內心深處所涵藏之性理心法,散發於身行所修持之深淺程度而論定;至於外相容貌稍微醜陋者,本身亦應當要有自知之明,對於修身養性或行善立德,乃必須要更加落實之。自古以來,每一個國度裡,或多或少都有其揚名立萬的人物出現,並且都有一些廣益群生之聖賢輩出,其中無不是有相貌不揚者,例如:至聖先師孔夫子及一些聖真皆有如是者。

無奈的是,一般眾生都是愛好憑以外在相貌來論斷一個人的能力;因此,培養出不少無賴之輩,光是靠本身的外表俊俏,來進行騙吃騙喝的劣等人物產生。甚至還有不肖之人,竟然憑藉自己的外表清秀,容貌俊俏,實際上只是個窮光蛋,竟然刻意裝扮成高貴模樣,憑藉此項優越的外表,竟然淪為針對無知女眾騙財騙色之人,像這樣的情形,在這個社會上,亦經常時有所聞。

這些現象的發生,都是由於迷愚的眾生,內心頑劣剛強、智慧愚鈍所導致,心中迷頑到總是喜愛憑藉一個人的外表之美好及俊俏,就給予該位成員優等定位,故而培育出某些不肖眾生,刻意身穿精品西裝,打著高級領帶,手提名貴皮箱,腳穿名牌褲襪,甚至於每一天出門,皆用超級跑車代步,端憑這些行頭,就在錯誤判斷之後,完全將對方看做是高尚無比的人物般,給予特別禮遇,甚而優渥對待。

如今,在科技昌明的年代,並且物資多元化社會裡,類似這樣外表穿著光鮮亮麗的眾生當中,倒是有不少的劣等人,骨子裡一無是處,另外那全身之高貴行頭,從頭到腳的裝備,盡皆是免費向親友調借來的,或是以低價租來的,大費周章,刻意將自己喬裝打扮成富豪、企業家的假象,其目的就是在等待有朝一日有肥羊上鉤。透過本身高級的巧妙裝扮之下,得以讓所有與自己接觸過的人,都能夠於外表優越的錯覺下,將自己當做是在社會上身份尊貴、地位高尚的人物,並在取得對方種種信任後,就是開始發展一連串的欺騙、誘拐、迷惑、壓榨,甚至於搾乾對方的家當;少數的眾生之所以會遭遇到這些禍患,全都是迷愚的眾生們,特別喜歡以貌取人,最後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在這個世道上,尚有少數的修行者,對於前來探訪詢問疑難的善男信女,經常有憑藉當事者的外表容顏做優先看待,若是外表穿著觀看起來寒酸,或是此人容顏方面其貌不揚,都將選擇遠避;如此一來,就容易造成一些富具赤誠之心的人才,並且欲虔心求修大道之人,永遠不得其門而入,往往是自我將未來的佛種狠狠的擋在門外,尚且不自知也。

甚願大眾都能拋捨甩開以貌取人的先入為主之錯誤觀念,人人得以在地方上發光發熱,大眾得以在社會上,共同創造溫馨祥和,普遍薰習於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一月十五日

第廿五章  濫用資源•影響道場

普天之下,每一個地方以及社會團體,都有其濫用資源之處,宗教團體內部以及前來宗教團體結緣的一切修行人亦不例外。

修行之人,其實充其量,只不過是藉由道場進行求

取五大正教的心法方面,汲取智慧上自己到現在為止都還不知道的那方面知識,有所需要求知的成員罷了;但其中追求五大正教新知識的成員當中,卻有少數之修行人,總是特別喜歡把道場這種殊勝的場所,用來進行謀生之商業化管道,竟能將宗教這樣的特殊團體,當做是自己日常間工作需要的行銷助力之處。

原本眾生們想要前往道場,其主要目的無非是想要來道場頂禮聖神仙佛菩薩,並希望藉由禮拜仙佛菩薩,取得各自內心之平靜與安寧;竟然偶而會有少數修行者,本身或許從事直銷事業,恰巧在道場裡遇到同修,便分別向同修們予以推銷自己所從事的產品,甚至於碰到有善男信女前來道場參香禮拜,乃至參加宗教活動,竟然也能分別給予善男信女推銷自我從事謀生之產品。一般而言,若是簡述職業別,還算是介紹自我的工作性質;若是逢人便進行推銷商品,則將造成原本清淨之團體,頓時變得猶如商場而不清淨。

有一些修行人,本身或許從事保險業務,亦常有人會利用道場人脈,進行保險業務的推銷,利用親近道場方便之因緣,對同修們及善男信女們,不斷的進行保險業務之推銷,當然只要遇到有機會,便向他人介紹自己是從事保險的業務工作,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但絕不可以對同修及善男信女在每一次碰面就談業務方面的事,硬是要推銷保險給人家,給別人有一種被糾纏不清之不舒服感受,甚至於有少數不肖之修行者,總是不管置身的場所,究竟適不適合商業經營,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益,就一切自作主張,造成自身親近所在的道場,總是給他人留下商業化道場之不良印象。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有某些宗教團體,內部就有一些修行之人,藉由宗教團體的人脈因緣,進行投資推銷,或是招募互助會。類似互助會的活動,若是私底下於非宗教團體的領域,去進行招收募集互助會成員,那也就罷了,但若是修行者執意要在宗教團體裡,向同修或向一些前來參香禮拜的善男信女們招募互助會;一旦會頭倒會或因細故跑路,或者某些已得標之互助會成員因故跑路,此時發起招募互助會之會頭,本身又無能力代替已得標會員償還標金給其他活標者,並且不願意承擔後續清償責任,豈不是間接造成該道場倍受眾人抨擊或負面言論影響,甚而批評道場到體無完膚的地步,並且使得同修間互相產生心結及怨懟一生。是以,原本可以是善友一生一世的,最後因為自己將道場當成是招

引會員場所,徒增惡友,這是何苦來哉!

眾生親近道場之目的,在於聞、思、修,但若是因為一時認知不清,錯將宗教團體當做是召募互助會的場所,在種種因素的驅使下,造成自己無力繼續負責下去,最後被害得最深的,乃是聖神仙佛菩薩,將被那些遭受被會頭倒會者之抱怨,並抱怨神明未給予庇佑,讓眾人辛苦累積的生活費蕩然無存,這是多麼悲哀的事。

甚至有少數道根不深、慧性不厚的修行者,因為在道場上有某些同修牽引去投資事業等,最終連本金都追索無門,痛心之際,從此退失道心,不但原先皈依的道場,從此不願再度親近,就連其它的道場以及其它不同的法脈,亦不再想去接近;有此等狀況,乃修行之人濫用道場資源而產生出來之不良後果。是以,有時候是造罪於無知之間,有時候自己已經植下惡因,還要因此抱怨同修們對自己的不體恤,但此等惡性循環,皆是本身錯將清淨聖地,當成是本身營業場所的過失。

奉勸眾生,無論本身修行之資歷是深或淺,無論自己置身於道場之地位輕或重,乃至於置身在社會上的階位層級如何?一旦置身所處之地,是宗教團體,那麼於道場裡面所遇見到的每一個人,都不可對彼等有商業往來,以免偶然間動輒得咎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一月廿二日

第廿六章  皈依學道•退志背愿

所謂:皈依,乃是五濁惡世諸位眾生,從凡夫俗子的一般民間信仰,提升到進入宗門求修學習大道,並立志效法古聖先賢,濟世救苦之精神。

在這個世道裡,有一些曾經皈依於某個宗脈之修行者,或許因為本身工作的關係,必須遷移到它鄉異地,但當工作穩定下來之後,將會赫然發現本身所歸依之宗門,在工作當地並無相似之法門可以提供親近;若欲經常性的前往當初所皈依之道場繼續護持,又將使本身陷入時間上不允許之困難,故而有些人因此逐漸懈怠下來,如此情形便稱之為退志

曾經皈依過任何宗門的修行者,若是因為工作關係,必須遷移居住地,但若能於工作環境所居住的當地,就近尋找能夠依止在其它法門繼續做為學習的場所,仍然屬於修行精進之列。

有一些眾生,或許因為本身的身體狀況不佳,最後親近於某個道場,並且在因緣際會之下,進行皈依儀式。當初無論自己是為了什麼因素,才立下口愿之皈依文:願本身能夠終其一生,永遠行持正道,時時入道聞法,修身養性。這樣的皈依文,似乎都經常出現在各個法門之皈依文表上,可能是修行者,因為當初所皈依之道場,基於種種因素考量必須全體解散,但所立下之誓願,並不會因為道場之解散,立下的誓願就能夠被上天視為必要性的註銷。

最令人無奈的是,無論是人或事的影響,確實社會上有一些修行者,竟然因為皈依之道場的解散,從此便不再親近任何道場,像這樣的情形,依天律而論,全都是背愿的修道子。

有一些修行者,在剛開始輸誠發心修學道之時,特別熱衷於創立廟堂,但久而久之卻亦容易因為種種逆境,以及身邊面臨種種不如意事情,最後便自我決定進行解散廟堂,如此一來,勢必造下背愿的惡業;若是當初所創設的廟堂,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經常性的進出活動,或者共參經書,或是一起讀誦經典,像這樣已經有了同參的廟堂,一旦輕易的給予解散,必將造成其他修行者極有可能從此就失去依止學習之處所。若是這些被迫解散而頓失依止的修行者們,如能儘快的尋找到其它有緣道場,再度做為各自繼續修持的依止之處,尚且無礙於事;但若是有少數一、二位有緣之修行者,就此未能繼續尋找其它道場修學道,那麼自己又還得揹負這些人退志的愆尤以及本身背愿的罪愆。

除非本身曾經一手所建立的道場,是在非自然因素之下,以及被外在種種因素影響之下,迫使不得已才產生之解散;這種逼不得已情況之下,若是能儘快重新拾回那股領導群眾的精神,雖然本身之廟堂未能再度重新建立起來,卻能夠帶領原本成員持續在其它道場繼續依止修行,繼續在其它的道場裡,繼續入道聞法,進而修身養性。果能如此向前精進,從此再度擁有一片弘法天地者,便不在退志及違愿之行列中。

有一些修行者,非常容易因為本身之情緒控管不當,導致情緒起伏不定,以及個人的種種因素,產生出對於護持道場方面的懈怠心,雖然偶爾一、二次的懈怠情形,對於道場而言,並不會互相妨礙,但每一位眾生只要一開始有了懈怠之心念,就難以保證日後不會再度經常尋找任何藉口想要休息,甚而編織各種理由就是不想繼續護持道場。像這樣的情形,對道場來說,僅僅是減少了一位可以穩定心念並且前來護持活動的成員,其它的部份並無任何損失;但是對於修行者本身而言,卻是每當對於護持效勞懈怠一次,就減少了一次又一次可以增長智慧、累積福德以及培養蓮台果品的機會。

因此,但願普天之下五大正教所有的修行者,能夠經常省思自己是否曾經在什麼時候心中產生了懈怠的念頭,或者本身在什麼時候曾經對於聞、思、修有了懈怠的行為,當透過觀照省思,仔細的察覺之後,便該迅速重新振作修行學道的精神,再度拾回初發心念,能這樣持之以恆,方才可以永不中斷的永續植造福田、培育德行、增強慧根法命於時時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二月十九日

第廿七章  散播流言•有礙智慧

流言源自於修行人,最早起源於商紂時期,然而盛興於三國時代,隨後有三十六計之普遍出現,此為流言最鼎盛之時期。

從過去遠古時代以來,由於完全是政教合一的時代,是故政治家本身就是修行者,時常為了鞏固政權或穩住政治地位,以及謀奪諸侯或其它國度的土地、城池,必須經常散播對敵國不利之流言,其目的在促使敵國軍民上下團結之力量,得以藉由所散撥出之不實流言而逐漸瓦解掉;當敵對國的軍民或政治人物們互信之程度開始動搖後,最後就是互相猜忌對方,本方就容易達成陷害某人為理由,藉此順利奪取它國土地城池的目的。後期的修行人,逐漸被政治力道所分割,於是修行人慢慢流落到了民間,雖然淪落民間,卻為了鞏固本身在民間仍然可以繼續擁有某種地位,故而將流言之散播,傳授到民間。

昔時,曾有為了本身取得地方百姓之信任,不得不任意將未肯服從自己的民眾,做出必要之處置,或言某人的什麼舉動,必將傷害到地方或連累地方村民遭受到天譴。同時為了取信大眾,便惡意進行危害鄉里的舉動,或是收買匪類,擇定於某日令匪徒突然洗劫地方,或惡意在水源處放毒,導致百姓身患一般醫藥所無法治療痊癒之疾病,自己再假藉向神靈求取神水或求神靈恩賜靈符的方式,為百姓治癒疾症,進而取得地方居民之迷信盲從,以達到陷害他人之目的。

時至今日,普遍之眾生竟然不約而同的,喜歡散播不實流言,時常會為了一己之權利及地位,針對某些人散播一些似是而非之不實流言,令流言在迷愚者口中四處傳揚,但這些傳播流言者,竟大都是互相認識的人。例如:自己為了陷害某位同事,竟可以無端在較要好之同事間,訴說該同事之不實流言,並且自己佯裝得非常無辜的樣子,令這些要好的同事們又間接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輾轉將不實流言傳訴說給其他要好之同事知悉;如此輾轉相傳之下,該名被自己列為眼中釘的同事,勢必要遭受到全體同事之冷嘲熱諷及排擠,如此則達到自己陷害同事之目的,手段可說是非常高明。像這樣的一種人,不免有部分成員會接近道場修學道,若是在無利害關係之下,人我之間也就相安無事,但在道場之間與某位同修產生了利害關係時,或自己覺得某些商務之利益,將會被某位同修給瓜分掉,便開始有意無意的散播該同修之不實流言,給其他與自己較有互動之同修知悉,當然同修們就很容易被誤導,打從心裡亦認為該名同修確實不好,甚而要替自己最要好的同修討個公道。有時候,勢均力敵之際,便會在道場中,形成兩個派系,支持哪一方的同修都各有其成員,此兩方派系,將偶而有彼此較勁之時機,此方惡意中傷彼方,恐怕將形成一派為守護忠義而堅持,另一派則為圖利益而惡鬥,造成原本清淨之道場,頓時淪為紛擾不堪之穢地。

娑婆世界,常有本來相識之同胞,但因後來各起爐灶,於二個團體當中,各自所擁有的護持群眾,大都是相互重疊之支持者,此時必定會有一方面為了能擄獲更多支持者的心,必然想辦法故意做出另一方之不利謠言,目的在打壓新建立之團體的名聲,並藉不實流言以重創刺傷新團體內部的中堅要員,不顧道德施予惡劣卑鄙之行徑,更將似是而非之遣詞用字,醜化新團體之要員;然而無知者便又從中穿鑿附會,令不實流言之普遍傳揚,但無論流言再怎麼傳播,亦只不過是舊識者彼此間之流言相傳,但這已然造成新團體要員之名譽無端受損。類似這種情況,在社會上比比皆是,眾生豈能不各自要求自我將戒律守持好,流言即是妄語,乃是障佛知見的。

自古以來,從事政治的人物,彼此散播不實流言,藉以中傷其他政治家,演變到習武者兩肇彼此造作流言中傷,然後成員亦有遍及修行中人,致使此中有一方眼紅另一方,進而蓄意製造對方不實之流言,企圖破壞對方生活上的清淨。眾生能有巧言令色者,該將心思投入在為上天傳聖意、替蒼生向上傳達心聲之正道上,才是修行人之真正天命所在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二月廿六日

第廿八章  以偏概全•障礙慧根

芸芸蒼生,在這個科技昌明的年代裡,似乎智慧並不怎麼高超,反倒是教育愈普及的時代之中,眾生都是愈加迷愚的居多,事事都是喜歡以偏概全,毫無判斷之智慧可言。

娑婆世界,一樣米養百種人,每一個人的心思全然不同,雖然教育單位所傳授大都是相同一致的教育方式與教育內容,提供讓百姓們學習,但最後能夠透過學習,使本身足以脫穎而出者畢竟非常少數,普遍的人群當中,占有極大多數的人們,總是喜歡以偏概全。

現實生活當中,眾生若是看到一個人行事作風或言語談吐的態度,不被自己所喜歡,那麼必然於潛意識裡,便認定眼前這個人一定是無可救藥的,打從心裡認定眼前這個人將來無法成就任何事業,這個人想要在社會有一番作為甚難形成氣候,並且因此認定眼前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群必定全部都是相同調調的人,竟不知有時候自己只不過是看到此人一時的不理想之言行,或許百次當中僅僅那麼一次,被自己遇上那百分之一的不佳情境,便將其它九十九次的優點,全都誤認為劣等,現今有不少修行者,便是犯了這個錯誤,卻不自知。

迷愚的眾生,有時候自己於無意中,看到某個道場的成員,正在外頭與他人興起口角,彼此發生某些糾紛,恰巧被自己經過所撞見,從此便認定當前這個人所接觸的道場,裡面所有人的個性、習氣應該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完全不會想充分了解當前這一位修行者為何因緣會與他人發生衝突,只是主觀的自我認定,反正我就是認定某個人如何,那個人就一定是我所認定的那樣子;因此,未經考究其中原由,輕易的斷章取義,將修行者不該與他人有任何糾紛的思維,將這種偏見的理由掛到所有修行人身上來看待一切修行人一定就不許與其他人起糾紛,其實完全就是以偏概全。雖然修行人置身於外頭,不宜與他人產生衝突,但若是為了正義挺身而出與其他惡劣者產生之摩擦,那麼這並不影響到修行者的心量、品格以及德行,甚至在道德上反而是因此摩擦來加分的;反之,自己很有可能因此植下偏頗的觀點,終身無以自拔,恐怕將來還是要障礙學習佛道之慧根的。

修行者,有時候在聽到某些小組正在論談種種事情時,若該小組成員所談論的事情是自己所不樂意接受的方面,非常容易將自己的意見用來左右加諸在身旁的人身上,亦表示自己並不喜歡他們去接觸到某小組所有成員,竟然不明白一樣法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全盤接受,自己完全不知道,同一種法不可能適用於所有人員之生活面的現實狀況,卻還要以自己的意見硬要做所認識的所有親友群們最高的意見指標,不依從的人就是錯誤。

在這個世間上,產生五大正教於不同的洲際並行存在,並且各自弘揚一方,縱使於現今信仰多元化的時代裡,宗門各據一方的情形仍然普遍存在,原因就是法門的適用性。有一些法門適用在中部生活的族群,所以該項法門便於中部比較能夠興旺與普及於每一位中部生活的群眾心中;有一些法門則適用於北部環境的族群,所以該項法脈放置於北部弘揚才能普遍於北部所有人心中共同認可,若是硬性放置在其它地方便興盛不起來;有一些法門則適用於東部生活的族群,所以該項法脈在東部的人們親近之後,每一個人都非常的法喜充滿。由於東南中西北各部落的人群,各有不同適應之法門;因此,從來沒有一位聖人會自我認為自己的方法可以使一切普天之下的所有眾生都適用,僅有不斷提倡凡是世間有因緣者、有慧根者,必能聞法受益。自古以來,正法僅有代代老實普遍弘傳聖人教育,絕不敢自居為全人類救贖之教門,但未能深入法理實義者,總是自認為一切人種都該信受我所弘揚的法門,如此的偏見去涵蓋到全人類,確實是急迫性需要導正的毛病也。

俗世之間,凡事只能盡其人事,隨後順應天意以及民心之取向,才能修行有成,否則以偏概全的念頭,將令自我成就受到障礙而不自知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三月十二日

第廿九章  順逆看待•有違常道

迷愚度日的眾生,經常喜歡以各種外表所呈現出來之假象看待成一切事情的實質全部,卻未能用心的深入探究其中實質義理的所在;因此,時常錯將一個人生活所處於順境或逆境,就憑此認定為是否真正有道的存在,但是僅憑他人生活環境所處的順逆境看待一切事情,有時候是很容易誤判事實的。

芸芸蒼生,同樣的置身在這個紅塵俗世裡行道聞法、修身立德,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狀態,並不一定都能夠完全處於順境當中,社會上有不少修行者,雖然自己置身的生活環境處於逆境當中生活著,但心中仍然不曾忘失每一個可以行善的機會,不斷精進其衛道之精神,仁者並未因為自己置身所處於逆境,就輕易的對行道之精神有所懈怠,反而更能堅定起向善的信念。

然而世間上尚且存在有一些迷昧之人,偶然之間,只要看到有修行人置身處於逆境中生活著,通常容易因此誤解道之涵義,誤以為若是自己也和對方一樣朝修行的路線走,生活上亦將會淪為逆境、困頓中生活著,於是乎就遲遲不願意親近佛道宗門。

社會上甚至還有一些人,容易誤認為,一個人開始步入宗教法門修行之後,這個人的日常生活只要不能逐漸朝向順境中發展,那麼這個宗教就要被自己認定是完全沒有感應的,想要叫我進入佛道之門修行,等待有朝一日當你自己有了感應以後,才來向我談論修行的利益或法義;就因為社會人群普遍都存在這樣的心念與態度,促使社會群眾經常性的杜絕每一個可以行善的機會,甚而遠離每一個能夠行道的機會,這真是非常可惜的。

確實在五濁惡世的社會上,諸般眾生在生活上,若是無法獲得順境的取向,將難以令群眾認同佛道的存在,但佛陀講述之善惡業報差別經,明白告示娑婆眾生,一個人的修行之深淺,並不在於此人置身所處的生活環境屬於順境或者屬於逆境,修行火候全憑眾生的一顆心,唯有真心修行,才不會因為順境或逆境的現前,自己就隨著順境或逆境而有所改變本身修身立德的精神與態度。

每當眾生進入宗門修行學道,經過數載後,如若察覺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尚處在逆境之中,絲毫都未能稍微予以改善與提昇,觀察至此,就必須認真思維,我目前所處的逆境乃是還受到過去業愆與過錯諸般牽引與糾纏,我於如今對於修身行善方面,不能稍微有所懈怠,必須秉持初發心而永不退卻,一則精勤於道程之行持,二則聞法修身以培德。能夠有如此正確心念及精進的作為,上天必定更予鑒納發心的赤誠,有機會提升性德,乃給予赦罪容寬,令發心輸誠聞法修身養性者,時時散發真誠之行道精神者,都要感到受益良多。

雖然世上行道之人,置身處於順境,將會比較容易被認同,社會地位亦將愈崇高,本身所說的話語都能夠讓愈多人信從。但是置身於順境者,在日常間之行道上,更應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正因為行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順境中有很多時候對芸芸蒼生是一種考驗人心的開始,如同一個生活富足之人,走在路上遇到了困苦人家,若是未能心生慈憫,反而輕視而儘快閃開,像這樣的一個人,生活雖然處於順境中,但此人之道心卻是並未提升的。有一些人置身所處雖然富足有餘,生活上未敢多做過份之奢華,反而能夠時時體恤困苦人家,經常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像這種人便是在順境中不忘行道。

社會上還有一些人,日常生活雖然平庸,卻能盡一己心力,時時用行動造作各種善事,心中時時刻刻存在於道,則這樣的一個人雖然置身在逆境中生活,本身卻對於善良義舉不敢或忘,諸天聖神仙佛菩薩,乃是最為敬仰與讚賞的。

奉勸眾生切莫短視,眼光需要放到較遠處,要明白知道,真道乃是關乎心念,並不在於生活環境之好壞;若是能夠體悟到這一點,將令自身所到之處,處處皆示現為道場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三月十九日

第三十章  倚老賣老•有礙進步

眾生無論置身在任何一個團隊,哪怕是隱身於士農工商、百家之間,都是修行非常絕妙之場所。無奈的是,不管在任何之場所,都免不了會有一些倚老賣老的成員產生,字並不見得一定是老人家,在華夏民族乃有資深以及經驗老道之含意。

每一個團隊裡面,都有著比較資深的成員以及新進人員,然而資深之人經常會有一些情形產生,其一是責任心如果具足的人,只要任何事情一到手中,非得做到某種程度之後才肯罷休,讓外人看到這種工作賣力的精神,打從心裡覺得此人有一種盡心盡力之感受。亦有一種資歷夠深者,無論是想要向其討論何種事情,或者自己有任何事情不懂的部份,都可以盡量的向他請教,他都很樂意指導,但只要是做事情的方面,便會很熱心地指點你請別人去做,什麼事情只要去找誰,讓那個人做就對了,自己技巧的閃西風,建議別人做到死,自己則是面不改色。

社會上亦有一種資深之人,不管任何人欲向其問什麼事情,或是有某些事情想要請他協助解說,此人一絲毫都不肯回應,反而藉故走人,像這樣的資深人員都是不如法的。這種人一旦置身於職場修行,必定會給職場帶來新舊生交接上的斷層與困境發生,因為不樂意教授別人所請教諸事,導致事情不會的人員只能自行摸索,待該新手從不會之摸索到熟悉之後,所形成之職場斷層,有時亦會影響到職場之存續問題。

眾生在倚老賣老的情況下,事事都將缺少協商空間,完全無人可以介入其思惟模式,甚至一些團體裡面的幹部或員工,若有比較資深者心中產生倚老賣老之心態,此人自我主觀勢必非常強烈。若是某些提案不能符合其意見,或者提案中有某些細節並非採用他所希望的方式,雖然提案通過,但整件提案最後並不容易被其承認;若是進一步想要將通過的提案付諸實際運作,該員則完全不肯出手,推拖拉延,任整個提案停擺,或者另請高明。團體裡面若是偶然之間出現了類似的成員,團隊各部門成員彼此相處上的士氣,必然容易逐次崩裂,各部門的人心更將四分五裂。

當然亦有一些做事資歷深厚之人,一旦做起事情就很認真,對於團隊的工作之付出,乃是相當的費盡心思與卯盡全力,但只要有出現前來想要向他請教事情的人,未能懂得禮數,或是團隊裡的新手,縱然做事情很用心並且很勤快,卻完全不懂得人情世故之道理所謂:人情世故的道理,便是誠懇的請益,或是偶爾聚餐以聯絡情誼等。若是有人不注重這些民俗人情的做人道理,將會令這位資深者感到不喜悅,雖然面對團隊成員,有哪位什麼時候要請客,所要宴請的又是些什麼人,都是全憑各自心中意思,並且是個人的自由選擇。若是一位種種資歷深厚者,手中握有一個政、軍、警、農、工、商、士、宗教、團體之決議大權,或者握有某些政策執行與否的最後關鍵人物,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權力,很多時候左派、右派旗鼓相當時,最能決定的關鍵人物,就是哪一位只有百分之一的決定權者;若是此人打定主意,從內心裡起了倚老賣老的心態時,只要任何事情觸犯其禁忌,那麼準備推行的政策,都將因為百分之一的反對而有所礙難,哪怕是本身熱血沸騰、衝勁十足,亦將卡在少數資深者的最後決議,使得中生代們雖然非常有志向卻甚難有伸展抱負的機會,這是許多團體於偶然之間容易發生的事。

因此,娑婆世界的眾生們,應該時時刻刻人人自我要求,千萬不可以使自己成為團隊裡那個倚老賣老的成員,縱然本身從一開始做事就一帆風順,乃至於過去的日子,在某些事物方面,曾經吃過資深者的悶虧,那麼本身既然都已經熬出頭了,已然成為一方團隊的資深人員,在這個時候,應該記取往昔本身曾經面臨之困難,盡力幫助新手,盡本身所能給予新手各種協助才對,不應該將過去的不好遭遇,又世代交接造成自己帶給晚輩不好的遭遇,切莫讓新手也跟著不好下去,能得這樣改換心態,團隊的向心力與實力才會日愈壯碩健全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三月廿六日

第卅一章  以新廢舊•有所斷層

普天之下的眾生,日常生活之間,最經常容易觸犯而造作的一件事情,便是以新廢舊。

所謂:以新廢舊,乃是喜歡使用新鮮味來廢止古早味,就像一位做事能力非常強大的人,一旦正式接任公司的總經理之後,便立即廢除前一任以上的總經理群在歷任以來辛苦建立的體制,好不容易才逐漸形成的良好制度,絲毫不能給予繼續保留,竟然將先前的體制全數廢止不用,一切體制都冠用自己全新的體制,這種情況下便稱之為以新廢舊

人生旅途上,何嘗不是經常在做以新廢舊的事情,原本倫理道德在一個國家,乃是一種穩定民心,樹立百姓們三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之觀念,與奠定倫理道德之精神立下重要典範,促使每一個人得以知所順序及秩序,進而能明白禮節氣度。

三綱乃做模樣,君對臣以仁,臣侍君以忠,父對子以慈,子對父以敬,夫對妻以德,妻對夫以節。

五常則是人際關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兄弟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

道德乃是中間相對待的內涵,亦即是每個人在其輩份上履行做人處事的道理。

居於上位的人,必須心懷仁德寬恕,並且慈憫體恤下階地位者,然而處於下位的人,必須發自內心恭誠尊敬居於上位的人,使上層與下階關係分層得非常明白,造就學生到了學校對老師們,必須恭恭敬敬,居家生活上對待長輩們,將能夠乖乖巧巧,日後步入社會做事情,便能夠認真。居於政治上的人,必須日日思想如何造福百姓,居處於庶民地位者,應該對地方及社會人群盡心盡力,原本數千年都是如何的薪火相傳。

豈知,新潮流之觀點,廢止倫理與道德於國民基本教育,認為考試並不會考,於是任意的廢除,導致眾生從小學開始就完全不懂得何者是應該作為,何者不應該作為,並且還要特別禁忌。是故,世代交替之間,道德乃一代不如一代,倫理秩序更是從此淪喪,形成世間經常有父母不仁慈於子女者日愈增多,以及身為子女的居然不孝於父母,並且忤逆尊長的與日俱增。此外,還有年齡已過而立之年,甚及不惑之年,竟然尚未肯奮發向上,不願自立自強,反倒是拖累老邁父母的人不少,

此皆是以新廢舊所產生之國家的永續禍患。

世道上,經常有明明早先的賢德者,已經建設好之一切,諸如軟硬體設備,只因為我輩不喜歡前人樹立之種種,為了標榜自己的一定好,竟將前人世代辛苦建立之一切制度完全給抹殺掉,從此廢止不用。當然有一些事物,因應時宜,有必要性的檢討而給予適當的取捨,但若一昧只想到要突顯自己的能力,乃通盤否定並廢除前人世代辛苦才點滴建立完善的體制及紀律,乃是很不如法。

群眾之間,難免有一些人的行事作風,全憑自己情緒之好壞做事,好比新官上任三把火,總是想要表現自己,以及急於樹立自己的理想與行事方針;因此,只要是前輩者所器重之人事物,一律廢除不用,甚而任意的將前賢重用之人才,予以冷漠對待,隨即將所有事物完全交給自己所信任的新手擔任重要職務與任務,但自己所信任的人,對於所有事物僅是一知半解之下,所有事物必須重新摸索,在完全沒有交接培養下,必定使事務很難以短期間步上軌道,勢必造成團體之不興旺,更無法隆昌。是以,行者處事,謀定而後動,切莫任意以新廢舊

修行者之間,亦偶然間容易有以新廢舊之不良習慣發生,或聞有某些團體,諸如:醫院、等團體,原本就有良好之制度,以及年度固定排程,甚至有某些固定月份,將會撥出一筆固定資金,用予資助某一些公益團體等,類似這種有意義之活動,建立社會良好典範也。但是有朝一日,當自己取得團體主控權之後,竟一概廢除先前既定之良好排程,如此便屬於以新廢舊,有損團體過去長期建立之社會良好典範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四月初二日

第卅二章  貧富論道•即非真道

自古以來,眾生非常喜歡富貴,特別忌諱貧窮;是以,非常容易看到別人家的家境貧困或富足,以論定這個人修行之真假。

芸芸蒼生,對於修持正法及行持正道的原理,並未能夠深入的了解,因此,眾生若是經常性的看到有許多富裕生活圈的人們進出某一些道場,或者是看到有一些本身擁有權勢的人進出某個道場,打從心裡就認定該間道場才是有真實大道天命之所在。

雖然現代的眾生,深深受到早期諸位聖賢大德者之德力庇蔭,現代的修行人,可以不必再全數都居處於貧困之生活中去行持正道,現代修行已然轉向富裕行道,人人必須修持好操行即可。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雖然每一個人都是非常期待本身能夠擁有富裕、權貴,但卻也完全無法令普天之下的所有親近道場之修行者,全部都能置身在富裕生活當中,並且還能兼顧到各自的修身立德,另一方面尚且還要能夠應付日常生活所必需要的開銷,使生活不至於進退維谷,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時代的修行之人,每一個人都必須由心裡頭跳脫貧富之觀念,才能夠獲得真正之性理大道真詮,必須知悉正法理諦的聖道,乃是必須是能夠漸進式的,深入歸於每一個人內心深處之性理心法、性理大道的存在,並不在於日常生活條件的外在好壞。

無奈是普遍的修行者,打從心裡卻僅認同那一些坐擁名貴跑車的人們,只認定那一些臥居於豪華大廈中的修行者,迷昧的人,盲目將這種外表光鮮亮麗的人所說出來的每一句話,竟看得遠比聖旨還要相信與服膺;但是,一個人能夠藉由親近道場,聞法行持,行善布施,修身養性,進而慢慢的躍身成為富裕中的修行者,普天之下又能有幾希乎?

自古以來,真理大道不乏降落於每一位真修實煉者身上,這一些真修實煉的成員們,通常處境都是最為令人堪憂之族群,或是日常生活上都是令人堪憐之群眾。生活上過得比較好一些的修行人,亦只不過是自我對於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足、滿足,才感受到幸福罷了;縱使這些生活覺得好過的修行人,絕大多數成員的身邊都有一些積蓄存在,畢竟積蓄都是非常微薄的,遠遠不足以比擬於外人,甚至是若是少了那些長年的積蓄,生活就要進退維谷的困境,甚至是將要面對債務的催逼。只因為修行者用真心修行,持奉性理大道,故而甘願於安貧樂道下,勉強度日子而已,因為實質修煉之緣故,所以力求生活能穩定即可。

上天所垂恩降臨的大道性理與心法真詮,通常都降臨在這兩種人之身上,但卻亦有少數人,後來因為貧困遲遲無法脫身,最後為圖謀生活穩定,從此喪失道心根器的,因為長期置身居處於陷落之生活中,難免會遭受到他人之冷嘲熱諷,對於心性未堅定的人,非常容易因為遭受他人的言語影響而退失道心的。

有一些人,長期以來只感覺本身不斷做布施,生活條件卻未能獲得些許之改善,於是逐漸的失去信心,進而慢慢的退失道心。

有一些修行者,老是喜歡進出規模較大之道場,乃至於喜歡親近經常會有名貴轎車出入之道場,心中誤認為真道就在那些地方,於是更熱忱的親近大規模道場,對於規模小並且進出人員平均都不太富裕的道場,身心便易於排斥;並未認真思考本身喜愛親近的較大道場,本身是否在生活上真正有獲得什麼樣的改善或心靈方面有獲得什麼樣的啟發呢?卻完全不曾省思到最真實的一面,更未能隨時隨地秉持樂道之精神。

迷愚的眾生,看待道場的大小而內心產生起分別心念者,看待貧困及富裕而內心產生起分別心的人,都是自我淪陷於偏差的觀點與錯誤理念中,將來又何以能夠落實於真正的修行呢?

雖然修行者,無法去避免其他修行人以貧富來評論大道之有無,但本身必須明白告誡自己不可欺貧慕富,要徹底領悟貧富皆有其真道存在,能領會並實行者,將獲福無量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四月初九日

第卅三章  因緣變數•乏正思維

人生在世,必須時時心存正知見,內心才能產生正確之思惟,而且凡事乃是一體兩面,有人認為對,必定有人認為錯。

眾生在對與錯之間,應該謀求客觀審慎的態度,千萬不可以太過於個人主觀因素去看待世間所有人事物。倘若有迷昧的眾生,心存負面思想,從此看待世間所有的人員,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或是稍微話語有不利於自己的,皆不被自己所接受,甚至給予強烈排斥;若是因為心中老是認為對方就是錯誤的,長此以往,勢必因此逐漸失去友善的朋友,以及失去生活上的助力。

若有迷愚的眾生,心中特別喜好以負面思惟看待身邊或手中的所有事物,做事能平順的人尚且無礙事,但只要有稍遇事情在處理方面有不盡順遂時,必定認為所有事件都在跟自己作對。芸芸眾生,不乏有思慮欠缺周詳之人們,由於眾生思慮不夠周詳,非常容易造成事物之處置上,無法如預期順利。

在這個五花十色的社會裡,社會充滿著太多變數,每當本身於日常之間面臨某一些生活變數時,心中千萬不可以存有負面思惟;大眾若是心中產生負面思惟,則面對周遭所有的人、事、物,自己都將給予否定掉,不但自認為枉費過去如何善待他人,甚至於因為負面思惟興起時,將否定曾經是死檔的好朋友,而且認為枉費了過去的對大夥的死忠。

普天之下,心中充滿負面思惟者,可說是佔總人口之八成,在這八成有負面思惟的人群當中,有過半數都能自我控制妥當的,其餘半數則又分三分之一屬於偶發性負面思惟,三分之二則落入無法自制的負面思惟,從此看待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是對自己不好的。例如:有某些人看到警察,便開始從心裡產生起負面思惟,不但有負面思惟,可怕的是不斷產生負面言語,除了本身內心經常存在負面念頭,生活上容易以負面思惟去干擾到週遭的所有人事;更有甚者,由於本身負面念頭太旺盛,直接、間接造成其他人身心不斷的陷入痛苦中。

有一些眾生,分明自己好吃懶做,不事生產,竟然怪罪所有人不給自己工作的機會,明明本身種種能力非常有限,卻一心想要好高鶩遠,卻在事與願違時,就不斷的怪罪他人,就是其他人排斥自己的緣故,才會導致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夠順利。

在這個五濁惡世裡,尚且有一些人在追求學問方面很不認真,甚至完全不肯用心學習,本身對於講堂上師長們所教授的課程,自己未能認真反覆練習而予以吸收。若是課堂中,遇到有不懂及無法明白之課程,亦不曾向授課師長們請教,或未向其他同學研討,竟一味的責怪教授課程的師長於課堂上說什麼,我一句都聽不懂,如此一來,反而又陷教授師長於不義。

有一些眾生在人際關係的對待方面,自己未能展露微笑的容顏,談吐方面又欠缺柔軟態度,講話都是硬硬梆梆的,早就已經讓其他人受不了,竟還能怪罪別人,說別人從沒有給自己好臉色看,尚且怪罪他人服務態度不佳。這樣的負面思想者,縱然對方釋出善解好意,縱使別人說話都是輕聲細語的,只是由於本身之負面思惟太多,於是只要看見對方現出微笑迎接,則將認為對方是在嘻皮笑臉,別人於言語方面,表現得溫婉謙和,也會因此而得罪於自己,對方若是於言語方面,稍微表現出硬性一點,亦將被自己解讀為服務態度不佳、溝通不良,像這樣的一種人,實在是一人怨眾人,眾人怨一人

奉勸普天之下的眾生,凡事必先內省觀照,自我於生活之中,若經常認為有種種不如己意,諸如人、事、物時,切記冷靜思考,件件事情多用正面的想法去看待,能得如此,便不難找出化解負面念頭的方法。如此一來,使原本之不順,讓原本的不滿,在冷靜思慮過後,不難發現原來一切的不好,全都是自己的過度解讀,或許是自己從一開始便誤解而直到最後,透過逐條逐項的從內心不斷思考過濾,應該能夠使自身與人群更接近,諸事更順心如意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四月十六日

第卅四章  遊走道場•好談是非

修行之人,來自於各行各業,教育水平自然不盡相同,有人學歷高,有人則學歷低,尤其是生活素養更不一致;此外,現代人時常有修行者,喜歡游走在兩個以上之道場進出。

確實現代是宗教自由發展的年代,甚至信仰何種宗教,亦都全憑個人心中的意願,眾生雖然樂愛活動於多個道場之間,但應該秉持一項原則,就是本身前往於甲道場活動的時候,便應該絕口不提及乙道場之人、事、物;若是本身前往到乙道場活動的時候,就應該絕口不提及丙道場之一切人、事、物。無奈的是眾生迷愚者多如過江之鯽,雖然時下有著許多自己號稱為修行人,但是日常間在行事作風方面,卻完全與一般未進入任何道場皈依的平凡人相同,甚至是身行造作卻遠比那些尚未皈依任何道場修行的眾生還要差勁。

大眾須知,若是喜歡將甲道場的種種人、事、物,拿來乙道場談論,又將乙道場之人、事、物,拿到甲道場談論,甚至甲乙道場裡面的一切事情,都拿到丙道場談論,修行中卻完全都不談論探討道學知識,反倒是談論一些是是非非;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十之八九有之,但若是攸關道場之間的種種,切莫交互談論,否則非常容易因為本身的疏失,造成道場與道場之間彼此產生起不必要的爭端,以及錯誤的流言滿天飛。

道場之間的種種流言,在修行未深入的眾生之交相傳輸談論當中,更將令甲道場的成員產生對乙道場的不悅,容易造成乙道場諸成員產生對甲道場之不滿;然而這些道場之間的衝突,都是因為大眾喜歡活動於多個道場之間的人士,於無意間所造成之麻煩。

台閩地區拜宗教多元化之所賜,不但眾生能夠選擇的修行法門多元化,並且還能決定以多種教門一起修行的權力。基於修持一門深入的原則下,絕對不能將甲道場所學所聽聞到的,再度拿到乙道場去與人談論;因為甲道場有甲道場特殊之處,乙道場亦有乙道場特殊之處,二處道場縱使針對同一件事之看法、觀點、理論,亦絕對不可能完全相同。如若硬要拿二家理論來做比較,便要犯智慧考,而且擾亂道人心,因為所學種種,都屬於各人所知範圍,有待本身相互體會,加以融合應用,才能成為自身特有之增長。

曾經有位修行人,分別認識了二位道士,當修行者有一些事情想要請求甲道士協助時,表面上倒是恭恭敬敬的,但只要甲道士認真用心的處理完修行者所託付之所有事項後,修行者卻於不久馬上又請來乙道士,希望乙道士重新看看,先前敦請甲道士所做的風水,究竟有沒有甚麼該佈局的地方有所漏失掉。當乙道士左看右瞧之後,又將之前甲道士費心所佈好的風水局做很大幅度之更改,就因為兩位道士所學習之派系各自不同,自然所佈的局亦都大部份不一樣,但兩位道士的佈局其實都是很正確,彼此所佈的風水局都是對的,只是甲乙道士各執所學而不能互相認同對方的佈局罷了。為此緣故,修行者乃向甲道士抱怨:枉費我這麼信任你,你卻給我胡亂佈局,反而是乙道士學有專精,替我重新佈局,否則我就迷迷糊糊的,被你這個兩光師所耽誤。話語句句犀利,聽得甲道士內心火冒三丈,於是決心找來乙道士進行理論。

兩位道士乃因學習的是不同學術派系,自然有不同的見解,未久由口語衝動逐漸發生口角爭執,後來言語愈來愈衝動而衍生肢體衝突,進而互毆,事情鬧到雙方各自找來師父前來評斷;最後,因為雙方師父乃師出同門,早期只因專長不一致,才會各自選擇所學所長以分立門戶。至此,甲乙兩位道士經過雙方的師父解說之後,才各自認定彼此所學習尚未完全究竟,後來達成共識,彼此成為互補之伙伴。

雖然雙方之法爭執,最後能夠和平落幕,但追究其肇因,乃是修行者播弄是非,導致甲乙兩位道士之間,才造成雙方興起干戈之禍端;若是雙方因一時的誤解,造成彼此之文攻武鬥不絕,或是言語爭論不休,甚至成為世仇,這筆帳之衍生,將有修行者清算不完的禍端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四月廿三日

第卅五章  怪異現象•不宜多談

所謂:子不語:怪,意指孔老夫子於平時並不主動談論社會上怪異的現象,以及種種不合邏輯等事。

昔時,葉公向子路問及孔夫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出來。孔子知道後,說:你為甚麼不說他的為人,是用功學習時便忘記吃飯,以至於快樂的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孔子還說:其實,我並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禮德,勤奮敏捷求取知識的人。孔子說到這裡,停止不說了,惟恐用力分心擾亂心神。不久,孔子才說: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意思是說:一行人中只有三個人,其中必定有一個人我可以拿他當老師,我選擇他的長處加以學習,改正我有他也有的缺點。

由此可見,孔老夫子並非不談有關怪異現象的事,而是只要事情不合邏輯的,就不主動談論;是以,社會上有太多的怪異現象,因為不符合正常人應有的認知及造作,故不去談論它。

在孔老夫子的年代,社會上喜歡談論一些光怪陸離之事者非常多,甚至於到達不務正業的地步。孔老夫子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憂心,故而不肯盲目的隨那股不正常風氣而淪落。何者為怪異現象?如同談論建造五層高樓,但卻不想要五層樓底下的第一層到第四層,只想要直接獲得那第五層樓的房子;像這樣的怪異現象,孔老夫子並不想談論,也不願意隨波逐流。

人生在世,畢竟以人本為貴,縱使尊為天神的,並不可能替人們種植或紡織衣物等,所有一切都尚須仰賴人們互相勤奮、互相合作。不但孔老夫子停止不語有關怪異現象的事,其實正常的宗教家亦絕口不談論有關社會上不合邏輯的事情;因為事情不合邏輯,非常怪異,似有理又非正,種種未能通徹明白,乾脆閉口不說,以免話語之多說多錯。是以,正教人士必以品德而服眾,以求知識提高學問而教民。

君子不妨語常而不語怪,此文告訴世人,君子們何不普遍嚐試著以平常人容易聽懂或了解的事去研習,以平常人可以接受的真理去研究,不必刻意去追尋那種不切實際,以及缺乏正常邏輯的事情,到頭來不但白忙一場,甚至於使原本的認知,將會受到怪異事物給搞亂,彼此相混雜,最後自己跳脫不出迷惑的漩渦中,甚而無以拔度。

不但古代的社會上,早就有怪異現象的問題,就連科技進步的現代裡,都存在有太多不合邏輯的事情,諸如:父子互相控告、兄弟互相爭奪家產、夫妻家暴仳離,或是朋友反目成仇等,社會上怪異之現象,此起彼落,都不宜太過度的談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君子不想要浪費時間在談論這些不合邏輯的事情上。

是故,君子但求知識之吸收及廣泛,為求知識、為行品德,都深怕沒有時間去做,哪還有時間去浪費在社會怪異現象的討論上呢?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四月三十日

第卅六章  勇力武力•避而不論

古書提及:子不語:力,本文之,意指勇力、武力、暴力。孔老夫子頓時停止說話,乃是因為深怕耗散精神、損失氣力,但不語之後,尚有可講之道理。

所謂:勇力乃為勇猛,則為氣力壯碩之稱,通常運用於正式競賽中。自古以來,仁人君子經常有擂台比試,或是以武會友之情形,往昔勇武之壯力,比比皆是,甚至於稍有社會地位者,嫁女兒時更有比武招親之說,曾經風行一時。現代人仍然保有勇力競賽,諸如:各界跆拳道比賽、柔道比賽、劍道比賽,

以及武術大會等,此般都是正規勇力情形。

所謂:武力,指的是武備之軍力,通常出現在國防上或者內政上;做為國家邊防之防衛,亦稱武力,但正規軍之國防,自我防禦之動干戈,乃屬點到為止。由於動用武力,以保家衛國,使用到敵軍離開為止,便不再做窮寇之追擊,尚在防禦中,不被冠稱武力;若有妄想侵犯鄰國,大動干戈,普興戰火,搞得烽火連天,民不聊生,此等將被稱之為武力,亦即以武備傷害他人,造成鄰國,將亡民傷,農傢損毀,此等武力乃是最要不得的。

若是類似古代諸侯,因為得知某個封地之諸侯國,軍閥暴政,民不聊生,在忍無可忍之下,體恤受苦的百姓,不忍無辜百姓繼續受苦,方興干戈而啟動正義之師者,雖亦為武力,但有其動武之道理存在,將不被否決其安定社會之功勳。

所謂:暴力,指的是百姓之間,彼此逞血氣之

勇以互鬥,或貴族對賤民之間的苛虐對待,以及家庭間成員之互鬥,以及社會上種種抗爭產生出來之衝突情形,皆稱之為暴力。朋友之間,或有因為某些意見不合,由口角衍生至肢體衝突,亦稱之為暴力;社會上常傳有大企業家迫害員工或其他同業之生存,乃至欺凌下游廠商等,亦屬於暴力。在孔夫子周遊列國之年代,像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多到難以言述;是以,君子:言德不言力。

孔老夫子為了學習新知識,藉以充實本身之智慧,都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哪還有多餘之時間去談論勇力、武力、暴力等事呢?孔老夫子為了求學問,通常閱讀書籍到達廢寢忘食的境界,故而平日並不主動與他人談論勇力、武力、暴力諸事,乃以修身養德、增長禮儀諸品德為首要;在平常閒暇之間,做為討論生活落實之心得交換,為能增長一切道德修為等正事,才會主動討論,並用更多時間為前來請益者宣揚自己對道德上的見解。至於勇力、武力、暴力諸事僅略過而不談,不落入茶餘飯後之話題,但當代卻有很多人不談正事以及好論武力之事。

現今雖然宗教多元化,眾生親近宗門,輕而易舉,

因而在各宗脈上亦有少數修行者,平日好談勇力、武力、暴力諸事;若有這種情況的修子,宜盡力減少繼續談論,改採修德為主,才能符合修行之方針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五月十四日

第卅七章  言不及亂•免擾道心

所謂:子不語:亂,亂者,悖亂、叛逆、紛擾、失序、顛倒、錯亂等事,諸如:子弒父、臣弒君,此等有失倫常義理之事;是以,孔夫子不說太過甚之談論。

自古以來,有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未嘗有以臣而弒君者,臣下之人造作禍國殃民,一切瀆職,致君賜臣死是為常理,逆臣弒害賢君以自我篡君地位者,實乃喪失常態之道理;乃至於兄弟鬩牆、子篡父位、兄奪弟位、弟謀兄位,甚至於姪伯叔甥之間相互謀奪帝位權勢,皆為悖亂。

社會上種種紛擾、爭執、鬥亂,在孔老夫子的年代,日常之間倒是隨處可見,生活上隨時可以見聞到。因此,孔老夫子敏而好學,勤以廢食,求取正知見之欲望,可見一斑,每事必問。縱然一些事情,早就已經明白其中規矩以及儀式禮節,惟恐本身過去所知道的,並非現在實際上所要使用之方法,於是乎每逢必須親自處理的種種事項,必定要先詢問其他比較常運用的人,務必要求使自身當下所要造作的每一件事情,都盡可能的適時合乎一切禮節儀軌,亦不讓自身因為早先所知道的儀軌,枉自運用而導致抵觸了該地方習俗當下所要進行的禮節儀軌。

現代科技普遍化,社會亂象卻是層出不窮,更有許多眾生於茶餘飯後喜歡大量耗費寶貴之光陰,聚會時則大肆暢談社會上一切紛爭鬥亂諸事件,卻是缺乏時間能夠彼此研味仁、義、禮、智、信、…」等生活常態規範科儀。雖然普遍大眾於偶然間對於社會悖亂事項稍做談論乃是無可厚非,但這些悖亂事件任憑再如何探討,對於人生旅途絲毫完全無點滴之助益;仁人君子於空閒下來時,不妨多用一些時間,彼此討論綱紀、五常、道德倫理等事,於真理方面多做談論,尚能促進人我之間的品德提昇,以及培育生活素養,從中增長人我於身體行儀方面之威德風範,同時提昇談吐之氣質及氣勢,方不致平白浪費自己寶貴之光陰。

內心皈依聖賢的修行之人,應該要時時刻刻想盡辦法使自己能夠不斷的效法古聖先賢之心路歷程,並且以通常人群容易依循之規範,用來做為本身的人生準則;雖然選擇正確的道理旅程上,想要依循正道之路,在行走正道的路途上,倒是比較容易讓廣泛人群感受到枯燥乏味,但這些枯燥乏味的妙義,卻都是足以培養育成我人身心歸入正法理諦當中,並且栽培自身進道場培德之唯一方式。

眾生無論皈依在哪個宗教,無論本身依循哪個法門,一旦從決定本身想要走修行之路的時候開始,自己就已經是一位修行的人了,修行人不必是皈依於某個道場,縱使未皈依在任何道場,只要內心已經朝善良之路邁進,從那個時候開始,自己就已經是一位修行人;既然自己是一位修行者,那麼在平時日常生活上的每一天,都應該避免讓自己耗費掉太多的珍貴時間,避免寶貴時間損耗在與他人談論紛亂鬥爭方面的社會負面事情上,甚至於不應該使本身淪陷落入紛爭之中,亦不應該與他人經常性的產生爭執。

因此,若是修行之人於日常生活上大肆暢談社會人群種種悖逆謀亂諸負面事件,恐怕只會導致人我之間形成更大隔閡,以及造成社會人群彼此之間的不能夠互相體諒之善解人意。因此,孔老夫子真心誠意的希望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能夠在日常間的言語方面多加談論人生永恆流長的真理大道,千萬不要談論悖逆叛亂、紛擾鬥爭、等不祥的事情,人我之間彼此要做到教育與學習之間可以互相成長,彼此朝正知見、正精進的境界以勤奮精進,方是為恆常正確的道理也。

現在的社會裡,偶而間還會發生一些抗爭活動,雖然有些抗爭活動確實是有其不公不義的事實存在,但仍然不應該就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的提出來談論,甚至是將不公不義的事件,做為茶餘飯後之討論重點;因為本身容易於談論社會亂象之際,從此對廣泛社會人群產生負面意識之糾結,容易對社會人群產生是非曖昧不清的現象而渾然不知也。

 

太上老君  降                  一○三年五月廿一日

第卅八章  尊敬鬼神•切忌迷信

所謂:子不語:神,夫子之道,對於鬼神之事秉持尊重的態度看待,但絕不仰賴鬼神;是以,孔老夫子平時對於鬼神之事,並不加以討論,亦不多花時間去過度研究。

孔聖之學有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所謂知矣!孔老夫子認為庶民的義務,只要盡力要求自我,務必做到對於鬼神的尊敬,以及對大自然的力量重視,能做到這樣也就足夠了,不必太深入的仰賴鬼神,理當側重於人事,以及多了解生活常識,這樣子才能合乎知的方向。

雖然孔老夫子非常重視大自然的現象,但並不希望世間人太過度仰賴鬼神,也不要對於鬼神之學太過度的深入研究;因為對於鬼神之學說,若是沒有正確的基本觀念,而太過於投入,容易使自己陷入某種迷失,並且非常容易被社會上一些有心的人士,藉由鬼神之力迷惑世間人,甚至於利用世間人對於鬼神的迷惘,進而引誘而犯罪,或為了達到個人的慾望之心念的滿足,藉鬼神之說誘惑而傷害於無知的眾生。

孔老夫子不希望世間人對於鬼神之事太過於投入,另一個原因便是,眾生一旦太過度投入在鬼神的事情上,生活上將會太過於仰賴鬼神之學說,從此容易失去自我意志,更將喪失本身原本可以處理事務的能力,以及不斷耗散掉正氣與活力,進而導致精神恍惚。

孔老夫子所言的鬼神,並不單單指世界上那些有形像之鬼神這件事,其更深遠的意境,乃是泛指大自然界涵藏存在那一股神祕的力量,這個神秘的力量,有其科學之層面,亦有其哲學的層面,泛指大自然界所發生的種種現象,皆被孔老夫子稱之為鬼神。

孔老夫子一直相信有一股神奇而奧秘的力量,存在世界上某個空間裡,但那股神秘的大自然界力量,畢竟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探討到的事情;因此,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過正常的生活,日常生活之間,希望每一個人將所有精神都可以運用在對於周遭人、事、物的關懷,藉由關懷人、事、物的機會中,不斷研究到底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周遭的人、事、物更為良善美好。

群體大眾,若是能夠一直這樣善加運用有限的時間,多加洞悉一切,並且從研究改善中不斷尋找各種方法,加以轉變進化,務必使周遭的一切人、事、物,能夠愈改變愈美好,讓生活環境愈來愈巧妙,此等美侖美奐的境界,完全都是以人、事、物的方向進行運作考量,身體力行才能夠逐漸改善的良好境界。否則一昧的仰賴鬼神之說,十年時間過去了,土地上仍然盼不到鬼神替人們所種植的稻米長出芽來,人們將妄想著鬼神會變化出食物,於是靜默等待鬼神所變化的食物,縱使等到身體餓死了,還是無法吃到一餐鬼神所給的食物。

眾生若是一心深入在神鬼的層面上,期盼鬼神為自

己帶來健康、財富,那麼縱使百年光陰過去了,仍然見不到土地上有任何一條道路是能夠讓眾生來行走的,並且容易因為太過於對鬼神的迷惘,以至於喪失自我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力。迷昧仰賴鬼神的眾生,當身體有疾病時,完全不肯尋求醫師治療,卻只想靜靜的等候神蹟的出現,這樣子的迷愚作法,只會使世界上徒增一條又一條的冤魂。

有鑒於此,孔老夫子特別強調敬鬼神而遠之,但是又懼怕世間人遠離鬼神太久遠了,又會忘卻鬼神之存在;是以,同時強調世間人對於自家的先父母以及祖先,要盡到慎終追遠,並且在對於先父母以及先祖的敬重方面,務必要盡到事死如生之精神。最主要的目的,即是希望世間人恪盡孝道精神,雖然先人已經身體死去,但其造福社會人群的精神,將永垂不朽,所以奉祀祖先,理該如同生前一樣的看待。

綜觀而論,孔老夫子既不希望眾生迷昧沉淪在對鬼神的仰賴心太重,又不希望看到眾生因為不信鬼神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是以故,要世間人尊重鬼神,但必須凡事靠自己之力量,還得知道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將孝道精神千秋萬世的傳承不斷也。

天仙狀元邱長春真人  降        一○三年五月廿八日

詩曰:修德優先品格成。子儀中實道心耕。

毛鴻輕重有其律。病卻輕靈第一功。

跋文

本書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經過一載之辛勤著作,終於圓滿功成。溯古到今,尤其現代人於宗教信仰多元化之下,導致修道者於修行過程中,染習到諸般毛病與習氣之層出不窮。修行之意,實無可修之行,但凡夫沉淪於五濁惡世已久,造成諸般行為尚夾雜著不少濁垢諸病;是以,需要有所改善與修持,甚而言行舉止必須糾正偏頗不正確的部份。

本書之著作正是一部暢談現代人以濁垢污穢之身軀,進入宗教求修真理大道時,每一個人皆可閱讀,再細心體會,從中汲取攸關各自生活習氣,以及談論到各自的日常毛病,從中去蕪存菁,使修行路能夠有成績效果,並提升自己於學修性理心法以及真理大道上,得以有所成果。

雖然是活到老,學到老,但日常生活間之種種習氣毛病,還是趁早鏟除,在愈年少時予以習氣毛病掃除掉,才更有利益於修行路途上,唯有秉持真誠心念修持,方能夠擁有攝受力,始足以提高體會與領悟正法理諦之境界。

有些修道子,總是在生活自我感覺良好,那麼於漫長的人生裡,將形成不顧他人之感受,舉止將不屑於旁人之不喜悅,那麼習氣將會日漸深重,毛病將日積月累;時日一旦過久,必定與普遍大眾的行儀,愈行愈遠,到頭來恐怕要白費人生走一遭,修行之旅途中,便差那臨門一腳就能完善,那是多麼可惜的事。

甚願本書之壽世牖民,群眾賢能才子,諸位仁人君子,得以研味習作,並深入正法意境,將之付予日常生活上實行也。

天仙狀元邱長春真人  跋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甲午年四月三十日

 

地官大帝  降                      一○三年六月四日

詩曰:現人久鈍待先光。代化迷頑正氣彰。

毛遂通天修善果。病拋藏識智難量。

跋文

本書︽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已然明確指明修子之常見毛病,乃是希望修子一方面學習,另一方面改善,

進而修身養性。

當今世道諸修行者在這個社會上待人接物之中,包括日常生活之間為人處事之禮儀、態度與精神,必須具備基本之行持,以節制自身,甚而克己復禮。但是眾生於日常生活之間,或多或少都有造作過種種之疏失,或出自於言談,或出自於行為,乃至於意念紛飛而迭起波瀾,甚而影響思想、情緒或言行之偏差,都是令時下修行之人容易產生生活小毛病的情形。

有些眾生平常細小毛病非常謹慎,卻往往紕漏百出在大疏失當中。世態炎涼,大眾若可於平時多謹慎日常生活容易發生之種種毛病,令不犯造,則能避免於無意間造下大錯誤。本書論述內容,雖然屬於娑婆世界眾生在日常生活間之小毛病,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很有可能在某些因緣下促成,卻是一種大錯誤;因此,大眾理當各自審慎言行。

所謂:謹言慎行,便是修身法要,能施行運作得當,則當能受持得宜,亦以身行而正其心,以正心而範其行,如此落實,乃能相輔相成。

自古以來,求修大道不外乎持諸定靜,一切定靜包含在日常生活之一言一行之中,深入在每一舉手投足之間,更廣泛於視聽言行之中,凡有君子閱讀本書,甚至於行持,則開卷有益於身心之提昇也。

                       地官大帝  跋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甲午年五月初七日

 

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  完書玉旨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一○三年六月十一日

聖示:今夜,恭接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完書玉旨,命本道院福德正神十里外接駕,命本道院城隍尊神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可。  吾退!

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

詩曰:常規妙諦清心志。見識光明義理深。

毛髮威儀分大小。病除律正映仙心。

聖示:今夜,  吾乃奉玉詔前來貴懿敕寶德大道院

為寶書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圓滿完書,頒布玉旨而來,願神人持之以恆、不懈不怠也。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統御萬靈,日理萬機,無時不以蒼生是念。今查爾南贍部洲臺疆懿敕寶德大道院奉旨著作之人天聖典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業已完書,圓滿功成。

如今,寶書既已完成著作,合該頒敕有功如下:

一•凡護持本書達全勤者,各予以賜記一道功,並酌情增福為勉。

二•凡護持本書過半而未達全勤者,每缺護持鸞期一期,以扣減五十功為勉。

三•凡護持本書,未達半勤者,每護持鸞期一期,各予以賜記六十功為勉。

四•凡助印本書,可得善神衛護。

五•凡助印本書,可得增添功名福份。

六•凡助印本書,可得上報父母恩德。

七•凡助印本書,可得下蔭子女,賢孝兒孫輩出。

八•凡助印本書,可得趨吉避凶。

九•凡助印本書,可得開智彰慧。

十•凡助印本書,可得益友常現。

十一•凡助印本書,可得四大威儀。

十二•凡助印本書,可得貴星、貴人之助力或湧現。

十三•凡助印本書,可得出入平安。

十四•凡助印本書,可得吉慶常隨。

十五•茲因無極五方證道院諸位靈修士護持有功,凡入列靈修達二載之諸位靈修士,各予以縮減靈修期限六個月為勉。

本書之著作,業已完成,即將壽世牖民,可為普天之下一切修道子指迷津、導覺路,促進諸位修道子得以改毛病、去脾氣,成為真正的修行家,日後去蕪存菁,早日歸返仙班淨土,如如不動也。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甲午年五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