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學生恭向《院尊》恩師頂禮九叩首!
院尊:賢生免禮!今夜, 吾將爾交由「漁丈人」,攜爾靈遊。
陳生:謝謝院尊慈悲!學生恭接「漁丈人」恩師聖駕五叩首!
漁丈人:賢生免禮!今夜,咱倆可以將近期連續發生之事,暢談一番。
陳生:叩求恩師慈悲赦罪!
漁丈人:何罪之有?
陳生:早在國曆96年1月21日擴大共修法會之前,禪定中見恩師常站在院尊身旁,而學生卻誤認恩師是《淡水:觀音山之山神》。
漁丈人:是呀! 吾示現在汝眼前,頭戴斗笠,身穿簑衣,怎還誤認是山神,害得 吾沒有機會表現一番。
陳生:當然要懺悔呀!因共修法會之後,去淡水旅遊,又將淡水擺渡的船伕當成是恩師呢?
漁丈人:差矣! 吾言:「水神!」,爾卻三心二意,未將 吾之語聆聽進去, 吾又失去一次大好機會也。
陳生:有啦!學生說了,淡水河中《水神》恩師好像在那裡擺渡,可是沒人理我呀!
漁丈人:是爾對自己信心不夠,所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事過境遷,別掛心懷。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為甚麼學生總是誤認恩師是山神,又誤認為是擺渡的船伕呢?
漁丈人:一來似山神, 吾身居於玉山山脈最高頂無誤。二來居淡水河旁者,乃是 吾子;父子長得像呀!當然穿著也要相同。
陳生:那昨夜禪定時,見青龍盤旋在大殿,對我微笑,也是恩師的示現,是何因緣?
漁丈人:春秋時代,伍子胥逃難來到鄂渚江邊,見大江浩浩蕩蕩,沒有渡船,正在著急; 吾駕小船駛往正想停船之際,見遠處有人走動,就口唱漁歌,把船駛向蘆洲;伍子胥會意,進了蘆蕩, 吾見伍子胥乃是忠貞愛國之士,因而隨即渡他過江。
當時,吾言:「蘆中人,我不是拿你求利的人。」伍子胥解下佩劍相贈。吾說:「我不圖重賞,難道會貪圖你的劍嗎?」伍子胥問 吾姓名,將來好報答。吾回答:「你就叫我「漁丈人」,我就叫你「蘆中人」。你要找我報恩,不是大丈夫!」
伍子胥怕我洩漏行蹤, 吾長嘆一聲,拔劍自殺。一縷幽魂飄飄在江上,幸得《太上老君》將 吾魂魄帶回調整至完整合併之時,老君念 吾一心忠誠,再命下凡投胎。
吾也曾降生在隋唐之時,乃是:謝映登,雖然身為富貴人家,得享受人間福報,仍不忘助人行善;大唐文化佛教盛行,或多或少也接觸佛法,並以《太上感應篇》為家訓,指導家中每一成員,上天慈憫庇佑著家人,讓每一成員皆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時受 吾及家人幫助者不少。
年輕之時,看見世局混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曾經加入反隋義軍;後來,義軍內訌,乃無心於功名仕途,淡泊明志,毅然遁入深山學道,承蒙《太上老君》的傳授道法、道術,潛修多年,亦有所成;直至「三花聚頂」,在世得道成仙。
有朝一日, 吾接獲「玉旨」派職,化成祥龍駐駕於台疆「玉山山脈」,是故,汝當吾似山神也無誤。
陳生:原來,恩師的故事也這麼精彩。
恩師慈悲!春秋時代為「漁丈人」,自殺是否會後悔?
漁丈人:仁、義二字,乃是古人列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行仁義,能積德,能行善,也才有今朝的善果,怎會後悔?
陳生:是什麼因緣,學生得見龍王盤旋於大殿?
漁丈人:是讓爾更清楚 吾的來歷。
陳生:〈瞬間,「漁丈人」轉換成龍王之法像。〉
龍王:賢生凝神! 吾帶爾靈遊「玉山山脈」。
陳生:〈此際,龍珠照亮整個大殿,普照大殿中的同修,而且龍珠之光持續不停。〉
謝謝龍王恩師慈悲!是否同修皆可受惠呢?
龍王:此時此刻,諸生適合自我調靈靜坐。
陳生:有光便有熱度,請同修自我感受,好好把握此一良緣。
龍王:爾倒不忘「好事傳千里」。
陳生:當然有福同享。龍王恩師慈悲!恩師於春節之前,就駐駕本道院嗎?
龍王:是的。於丙戌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也隨 院尊回天述職,待院尊回人間之日,再蒞任本道院護法之職。
日後,將會不定期前往諸生府中探訪,屆時諸生切記:家和萬事興,以免吾欲進府時,聽聞大吵大鬧,屆時吾一定不進入,那必是失去一大良好機緣。又諸生切記家庭雖非富麗堂皇,也必須乾淨明亮。
陳生:學生謹遵恩師慈語!
龍王:爾可知自修時間,院尊何以又追加嗎?
陳生:自己迷糊,心定不下來。
龍王:非也。丁亥年, 吾等巡視之際,爾有機會可以一起探訪。
陳生:是真的嗎?那晚間就不用睡了,白天哪有精神自修?
龍王:別說的太嚴重,這也是職責,不是嗎?適時給予諸生多一些支持與鼓勵。
剛才,賢生遊覽「玉山山脈」之勝景,如何?
陳生:方才與恩師閒談之時,俯視山脈,登高望下,真的有龍在盤旋。今夜託恩師之福,龍珠加持,來到玉山,又見祥光,真棒!
龍王:飛了一圈,環視玉山山脈後,咱們該回道院。
陳生:怎麼恩師之話既出,道院就在眼前了。
山區的高度太高,空氣又稀薄;是以,學生頭暈了,胃也覺得不舒服。
龍王:無妨,稍後調靈。體力不佳,來日爾如何去爬「玉山山脈」?
陳生:龍王慈悲!學生可沒說要去登玉山,不過爬山之事,我們請張○隆師兄代表就好。
龍王:不去,屆時爾會失去大好機會。
陳生:沒關係。
龍王:不可後悔!爾靈投體。
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龍王恩師聖駕五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