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句話,很早很早以前大家都讀過,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項目,又該如何?恭請恩師慈悲開示!
金母:簡單的說,首先,應該事父母至孝,待兄長至恭;其次,應該將孝親和恭敬的意義推而廣之,成為愛國和服從的情操。也就是說,由孝親敬長做起,進而忠君體國、服從政令。
這種作法與儒家所提倡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頗為相近,由於能夠孝親敬長,家始能齊,能夠忠君從令,國方得治。
陳生:所以,這種由孝而忠、由悌而從的行事態度,就是一個人最好進昇之階和名揚之道。
金母:萬石君的故事,就是一個明證。萬石君,姓石名奮,生長在貧寒微賤的家庭裡,沒有求學拜師的機會。從小喪父,家裡除了他,還有一個姐姐和老邁雙目失明的母親。
他為了孝養母親和沒有謀生能力的姐姐,他每天孜孜矻矻的工作,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和怠惰。他最初只是漢高祖身旁的小差役,但是由於石奮行事恭謹、言語謹慎,所以得到漢高祖的器重,因而升他為侍從,並且迎他姐姐為側室。
漢高祖駕崩之後,文帝即位,朝中大臣群集推薦石奮為太子的老師。何以沒有學識才華的他,得到漢文帝如此的器重?乃因石奮的品德勝於滿腹經綸,除此之外,他的身教也佔了一部份;是故,石奮的後代子孫一個個都是謙恭有禮、公忠體國。
陳生:是唷!石奮是如何理家?他又以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兒孫?為什麼他的兒孫個個都能謙恭有禮、公忠體國?
金母:汝且聽一則小故事,萬石君告老還鄉之後,他的子孫大都在外地任官。
某日,有一位孫兒乃是官員,歸鄉省親,石奮立刻穿禮服、戴官帽,莊重出迎,以禮相待;言談之間,也以官銜相稱,而不喚小名。就在談話當中,這位孫兒無意間說了一句粗魯莽撞的話,萬石君不予喝斥責罵,只是默默無語,不飲不食;這位孫兒見這幕情景,心裡有數,連忙跪地道歉,請求老人家寬宥。
陳生:從以上故事看,萬石君是一個守本份、負責任、言行謹慎的人,教養兒孫不以責備,做事不以敷衍了事,故而在仕途中讓他贏得高官厚祿,也為兒孫們在任官途中,鋪設一條康莊大道。
其實在道場也一樣,太過於熟悉,就會不拘禮節,流於隨便;因此,禮儀就會完全忘掉了。
金母:《孝經》云:「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意思是說,居家之間,凡事都能處理得有條有理,如若移作處理公務,必能辦得頭頭是道。
修子切記!齊家之道,首在孝親敬長,進而公忠體國。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徒兒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