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院瑤池金母 登台 101年3月7日

第廿七章 家庭教育‧做人根本

聖示:家,因為有親情的交流,能孕育和樂融洽的氣氛以及產生溫馨甜蜜的感覺;所以,在家千日好,出外萬事難。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徒兒從國中畢業後,就離家出外去求學、就業,那時候就能體會家的可貴這層道理了,因為寄人籬下的日子,真的不好過呀!

金母:出門在外,有所不便,有所受限,就能體會到在家的好,就會懷念家的可貴。

   一個孩子幫忙做了一些家事,就要跟母親要錢,他拿了一張單子跟他媽媽要錢,諸如:洗了幾次碗,可得幾塊錢,掛了幾次衣服,可得幾塊錢。

   後來,他媽媽也拿給他一張單子,她說:「我懷胎十個月,不用錢。我生產的時候被割了一刀,不用錢。我煮了幾百次的飯,不用錢。我替你操了多少心、洗了多少次衣服,又幫你買了多少件衣服,統統不用錢。」這個孩子一聽完,覺得很慚愧。

   所以,家庭是要每個人用心去付出的地方,家庭是要形成一個人懂得盡責任、懂得感恩、念恩的地方。

陳生:從小,我與二位弟弟就能夠聆聽床前一千零一夜的日本故事,爸爸在山上工作,只要休假回家,我們就有聽故事的時間,家也會充滿溫馨甜蜜的笑聲於家中的每一個角落,那些故事一直到我出外求學之時,才能有機會閱讀。日後,我學了《弟子規》之後,更明白的知道做人應該要孝順。

   現在很多的長輩面對小孩也好,面對青少年也好,都會很生氣地說:「你不知道應該要孝順嗎?」他們是否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如果不學,如何會知道呢?

   其次,現在大多數的大人,已經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和義務是甚麼?其實,根源還是在大人身上,因此不能把孩子偏頗的行為及責任,統統推給孩子,如此很不公平。我們自己都不懂得聖賢的教誨,就沒有辦法把聖賢的教誨傳承下去,不是嗎?

金母:所以,一定要接受聖賢的教導,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自然相處。

   昔時在農業社會時代,你們走在鄉間小路,遇到正在耕作的農夫,向他請教說:「做人的根本是甚麼?」

   農夫雖然不識字,但是他可以跟你講上三十分鐘,不用打草稿。他開始一定說:「做人一定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做人一定要言出必行,要誠實對人。」

   雖然農夫不識字,但是當時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都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現在諸子能接受聖賢之教導,望爾等珍惜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徒兒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