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聖母 降 95年11月15日

第三章 馬氏皇后‧仁慈儉樸

聖示:每一個人累世都有種下善因與惡因,善因緣即生善的果報,惡因緣就生惡的果報。

   諸生今世能夠逢遇到大道普傳,就是諸生們累世所種下的善緣已經成熟了,既然善緣成熟,就要好好把握此一良機、聖緣,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明理修身,行功立德。

   可嘆現在的社會,天理已被煙沒的無影無蹤,所以更需要倡導綱常、傳揚倫理,讓綱常、讓倫理能夠再甦醒過來,讓世界能夠再復古純風;但是需要讓這股純風能夠流傳開來,就必須諸生自身親自實踐出來。如此,一人影響十人,十人影響百人,百人影響千人,千人影響萬人、萬人……;以此類推,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若是人人的心中都有「綱常、倫理」,那將不會有人做出違背天理,喪盡天良而敗壞倫理道德之事也。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聖母:賢生免禮!汝今夜情緒高昂,期待何事?

陳生:學生期待著恩師說故事:中國古代婦女之禮範,能讓現在的人學習;可是學生又感覺到有些為難,畢竟時代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學習的方式更不同。

聖母:只要諸生不偏離基本的待人處事、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大致上也不會犯大過錯也。

陳生:這麼說來,基本的道德、倫理、綱常,是不分時代背景了。

聖母:然也。今夜, 吾再為諸生說一段明太祖時期之賢德皇后│馬皇后。人人能夠依前人事蹟以行事做事,則不會偏,既然不偏,則自然就能夠奉公守法守禮,能夠奉公守法守禮,社會、國家就能夠安定平安也。

陳生:這樣說明比較簡單,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可以做到。但不知這位「馬皇后」與「長孫皇后」有何不同?

聖母:歷史上賢德的皇后,前有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後有明太祖的「馬皇后」,前後輝映,光耀史冊;若論對治國安邦的實質貢獻,則後者尤有過之。

   明太祖的皇后馬氏,天性仁慈,富有智慧,好讀書史,善於鑒別事理,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仍然辛勤操持,崇尚儉約。

   朱元章曾乏食,事為馬氏所悉,乃偷偷的忍饑挨餓,把自己的一份食物節省下來,暗中送進牢房,得以勉強維持朱元璋的生命。結果自己的胸部燙傷了,也不以為意,甘願與朱元璋共患難,一同吃苦的走過艱辛與困苦。又親自率領軍士之妻一起來幫忙縫製衣鞋佐軍,並且發放金帛犒賞將士,鼓舞士氣。

陳生:愛屋及屋,仁慈的心胸,讓百姓有福。馬皇后如何對待後宮嬪妃及子女還有自己的家人呢?

聖母:馬氏主理六宮,生活勤儉不浪費,勤於讀書,研究歷史,教導妃嬪女典,閒暇則講求古訓,倡言「宋代多賢后」,朱元璋譽其可比唐太宗的「長孫皇后」而絕不遜色。

   馬氏答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皇上不忘妾同貧賤,願亦勿忘群臣之同艱難。妾只求無愧於心,何敢比賢德之長孫皇后。」

   明太祖為報答皇后之美德,屢欲賜予皇后族人以高官厚祿,馬氏謝稱:「皇上不可徇私,爵祿是要賜給忠臣、對國家有功者,私予外家,乃非法也。」明太祖的衣履飲食,馬皇后均親自料理及省視,而自己則布衣疏食,極其儉樸,衣服雖破,仍然浣洗乾淨而不忍捨棄。妃嬪宮人有子者,均加以厚待;文武官員之夫人入朝,悉待如家人;經常以衣物賜給高年齡之鰥寡者,更時常關心及垂詢民間疾苦。

陳生:活到老,學到老;一日做來一日功,一日不做一日空。馬氏從小有一對愛她的雙親,教育的極棒,自己又懂事理,等到身為皇后了,還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聖母:尤其身為修道者,諸生勿忘了對人的寬容、仁慈。道場是個學道的好環境,但須將所學向外延伸發揚,必須內外如一呀!

陳生:學生謹記在心!五常之美德,盡力學習。至於馬氏對賢臣良才及百姓又如何相待?

聖母:馬氏常規諫明太祖:「皇上不忘妻同貧賤,願無忘群臣同艱難。」一些臣子以前同患難過來的,希望皇上體恤臣子的忠心,寶物雖為寶,但不能永久的保有,得賢者是為寶。皇上要珍惜良臣和賢才。

   為人君者,應該厚道的對待臣子,讓群臣更獻忠心,以輔助國家大事;遇到歲凶、歲災之時,應率領百官齋戒,祈求上蒼保佑,並且濟助於饑荒。馬氏常問起百姓的安危,對諸臣的家屬非常關心。

陳生:是否古代的后妃都比較明事理、識大體呢?

聖母:非也。歷史上禍國殃民的后妃也比比皆是。明太祖沾沾自喜,並引以自豪;諸如:佈信義、行節儉、同心共濟、料敵制勝等等的觀念與作法,無一不是馬皇后再三勸諫丈夫的重點所在,而明太祖能夠善加汲取,並妥為運用,因此遂能統一天下,開創大明朝的輝煌皇朝。

陳生:歷史上開國的皇后,而有如此通達事理,仁慈為懷,勤儉持身,而又謙讓賢德,實不多見;不僅可以母儀天下,還可垂範後世。

聖母:諸生的家庭順心如意否?「馬皇后維持家庭的和諧,都親自省視丈夫的用膳,不怕辛勞,只要能保護周遭的人;雖是貴為皇后,細瑣的事亦是肯承擔,在明太祖的眼中,馬氏是個好妻子。」

   吾希望藉由修道的規範,加以改變家庭氣氛,讓你們的家庭和樂融融,也盼坤道賢生善理自己的「家」。

   今夜就此停筆。 吾回!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