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

   孟子,名軻,生於山東鄒城。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發揚孔子的思想,有「亞聖」之稱。

   孟子三歲時喪父,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孟母是一位很賢明的母親,對小孩子的教養,非常重視。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先住在墳地附近,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耳濡目染之下,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孟子的學習與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到了城裡,他家靠近鬧市,剛好在市集屠宰場附近,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則又玩起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

   孟母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也不好,又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跟以前一樣,還是看到什麼學什麼。他又跟著那些每月初一、十五進文廟的官員,學習起行禮跪拜、揖讓進退的禮節。孟母看了,心裡很高興,覺得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就不再搬家了。

   有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

   孟子聽了之後,非常慚愧,從此發奮向學,終於成了一位飽學高德的聖賢。

   孟母因為很注重小孩子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曾經搬了三次家。

   解說:《三字經》云:「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就是著名「孟母三遷」與「孟母教子」的故事之寫照。

   小孩子性向不定,唯有靠著父母或是師長多費苦心,作適度的引導,以免交到不好的朋友而走入歧途。


  上一回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