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是最不易修持的,尤其在於起心動念之間,通常無法釋懷,因此常導致人們產生衝突不斷,並且有紛爭不止的現象。若能將忍辱視同家常便飯,修行的正量則能蔭及鄉里。
在很久以前,波斯地方,曾經住著一位鍾某,自幼乃喪失了母親,對於年僅四歲的鍾某來講,實在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尤其是永遠再也無法見到親生的母親慈容,那是多麼令人鼻酸與痛心的事。每當鍾某向父親吵著要母親時,鍾父乃不由自主的悲淚奪眶而出,心想著妻子已經喪亡,然而唯一的兒子又太年幼,不能給予兒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實在是出於無奈的。後來,經過媒婆介紹牽線,而娶一位鄭氏成為繼室,終於讓鍾某有個母親可以照顧。
數載後,好景不常,正當鍾某擁有繼母,慶幸有人可以照顧時,鍾父忽然染患惡疾,從此一病不起;繼母剛開始時,尚盡為人妻子的本份,怎知未久鄭氏與家中之總管暗度陳倉並且暗結珠胎,後來鍾父在隱約間聽到下人們正在談論著這件事,一時氣憤而吐血,於是含恨身亡,留下鍾某孤單一人。
鄭氏在鍾父屍骨未寒之際,便與總管正式結為連理,並在親生兒子出世後百般寵溺,對於鍾某則逐漸苛刻,並且將一些粗活交給鍾某負責去做。幸鍾某天性聰穎,頗具善慧,對於鄭氏無理之要求,皆能應付得當,並且從來不會產生怨恨之心,亦不曾對他人說出抱怨的話來。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鍾某亦已長大成年,在間接中由老僕口中得知,自己從小到大的過程,並深知自己的家產被繼母與總管所霸佔,不但不予計較,並且在心裡感念繼母從小到大的養育恩德,但為使親生父母能揚名立範,乃向繼母說明自己想到中原學習經商。
鄭氏早就苦無機會將其趕出家門,一聞此言,乃二話不說,隨便給些碎銀子,讓鍾某在外自生自滅。話說鍾某經過漫長的時間,終於順利到達中原,在營商的過程當中,亦同時學習漢民族文化。有一次蒙朝廷政要賞識,而安插公務之職,鍾某學習能力特強,不久已能透徹諸事,並且斷案如神,絲毫未有冤屈之事發生;有時上級欲施予壓力,讓鍾某依其指示辦事,乃屬於違法犯紀之事,但鍾某秉持一股正念,並不予理會,並且能將原委託人訴之於政要,使高層能知悉官場劣行。凡是百姓對於朝廷施政有任何抱怨事件,皆能以合乎情理之詞向上級爭取改變施政方針來符合民生需求與民眾意見,不能讓民生繁榮是因為政令對民間產生太大困擾及影響。
按鍾某若在得知家產被繼母據為己有之時,若不能忍讓而欲強行爭奪家產,則不能有後來得遇政要而轉入公門之事;雖然鍾某表面上是失去了屬於自己的一切,但心存感恩的關係,能獨立、知勤奮、肯學習,在無形中獲得福德的增長。而鄭氏一家因為佔人財物又寵溺親生子,最後受親生子之連累,過著流浪街頭的老年貧苦生活。
「忍辱」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有可能是吃虧的,但亦在無形中消除無數業愆障難;並從中培育出一個人的德性,一旦福德彰顯,則如湧泉之水,取之不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