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教主釋迦牟尼佛 降 九十六年元月二十四日

第廿一章 精進【三】

紅塵俗世,科技發達,百業興盛,精益求精,分工細密,術業有專攻,始有成就。

每一個人都各有其不同之專長,縱使是雞鳴狗盜之輩,亦各有其長處、優點之所在。然而這些長處及優點並非人人都俱足,必須透過學習而得的各項才能,便有其專業性質存在;此等專業,若是無法用心來學習,乃是無法獲得其中精髓的。因此,無論本身的學習能力再如何遲鈍,只要肯用功並且反覆的練習,猶如孔夫子所說的:「勤能補拙」,以不斷之學習與複習每一項學問,直到能夠靈活運用為止,在這個認真努力的每一個過程中,稱之為「精進」。是以,不斷的增益與進展,乃稱之為「精進」。

一位個性暴躁的人,從原本聽到有不順耳的言語,便會大發雷霆,出言不遜,甚至於動手打人;如能學習到逆來順受或者逐漸要求自我改善,將原本容易爆發衝突的次數逐漸減少,縱使其改變的速度非常緩慢,只要時時存有此心,仍能算得上是「精進」。

有些人過去非常容易對異性產生綺思遐想,甚至於每有異性經過便會目盼流連,甚至於在心裡對當時所見到的異性同時會產生邪念;一旦能夠將心性修持到自己遇到貌美艷麗的異性時,雖然仍舊會眼光飄移,但心裡已不再產生邪念,如此也能稱上是有所「精進」。

修行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待人接物上的圓融,若是原本自己的每一句言語不得體,或者說話比較衝,很容易使他人產生不喜悅;假使能夠學習說話柔軟,言談及義,盡量讓自己的每一句話說出口即是善語、讚美語,如此便稱之為「精進」。

一個修行者,若是個性內向與木訥,與人互動較少,容易被眾人視之為異常人物,或是被視同為較難相處的人物;若能夠學習說話的技巧,並且經常性的與人群接觸,則可逐漸培養出更多的善緣及本身的幽默感,讓他人更容易接受自己,這樣的進步亦稱之為「精進」。

修行中不外乎行善培德,而諸善行之中,乃不出於財施、法施、無畏施。耶教曰:「將錢財囤積在地上是有罪的」,古聖賢有云:「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孔子曰:「君子以財潤身」,修行者以財養道而培育喜捨之德行,眾生能夠從原本的佈施一文錢,逐漸增加到佈施十文錢,而後再增加至佈施百文錢等,這便是屬於精進而積極的行善造福。

然而,世人若能將原本造作的善,是有所求的,逐漸培養成為應當做、必須做之行為,且無所求的;有人需要,我沒有理由慳吝。能這樣的修持,更稱得上是「精進」的真實意境與表現也。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