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問:九天道友!諸人言「道」,不知「道」為何?
玄女答: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然道可道而非常道。道本無名,亦無形色味,亦不可捉摸,但又與人左右未曾離也,故而僅能強名曰「道」。
菩薩問:既如是,道之包含又是如何?
玄女答:道之包羅萬象,展之可遍日月寰宇,卷之可藏於一粟,然其與日常息息相關,正所謂中庸謂之道。中立而不移,和之而不流。甚至於飲食之間,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凡事無過之與不及,是曰「中庸」,是謂「道」。
菩薩問:「道」既與日常不分,大眾如何修起?
玄女答:世人歷經六萬餘年無數世之轉輪,生生世世之習氣毛病或多或少未改,又受後天之環境社會家庭之種種不良習性滲雜其中,而成習慣不自知,若遇善知識善誘引導修行,當知是人,若願得度乃非常人也。乃於過去造善功德,禮無量諸聖神仙佛,而今受度方肯自精進也。
菩薩問:那又該從何處著手?
玄女答:當以修身為本,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始稱修也。
菩薩問:如何格其物欲?
玄女答:心有貪欲而性僻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痴奢而性盪焉;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是以欲格其心物,必戒貪慾,則扶性僻為正矣!息嗔忿,則僻性塞為通矣!消痴奢,收性盪為定矣!剷愛妄,挽性遷為止矣!能得如此,物慾可格,而方可學而知之,有知意必誠也。
菩薩問:皈依之意為何?
玄女答:皈依者,依止依靠之學習目標也。在佛曰:佛、法、僧。在道曰:仙師、人師、道書。但依各人之宿緣不同而皈依之所亦不同也。
玄女問:南海道友!世人念佛而不知其義者多,當如何?
菩薩答:念佛當以懺悔心,正心誠意,心無雜念來念佛,感應甚大,但不可以求感應念佛,求感應念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玄女問:若人心不靜,有雜緒,念佛又如何?
菩薩答:若人因心不平靜,雜思紛飛而念佛,亦可使其人藉念佛之力轉助念力而得心平氣和也。如若不能,乃知其人業重,但亦已植下深厚佛緣。
玄女問:如何禮拜最適當?
菩薩答:須以至誠之意、禮敬心、懺悔心、歡喜心去禮拜才得力。且在一佛名一禮拜中可培養謙卑之心,可消無量劫罪。以身體來說,在佛名禮拜中,使口與全身,尤其脊椎做了一程最好的運動,可消除許多人身之腰痠背痛。
玄女問:在人與人間,各有其性,各有其主意識,未必每一個人都有共識,當如何改善?
菩薩答:欲大眾有共識,除須了解彼此個性與觀念之外,更該多做溝通之程序,這些都是在日常間所必須做的。並且該同心協力分工合作,互諒互助,不可互為猜忌與攻訐誹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