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 降 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十七章 無知妄求‧消耗福運

   眾生之心,沒有一天是清淨的,似乎永遠都不太可能取得內心之清淨,並且沒有任何時刻是滿足的,並且對於任何人事物,通常很難有感受到自己滿意的。

   修行之人最糟糕的就是永遠沒有停止祈求的時刻,無論是求自己或家人,無論所祈求的是工作順利或事業亨通,乃至功名彰顯或人際關係良好,不斷的祈求,但是本身對於該項祈求事件之善願,卻疏於落實力行。

   人生在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外乎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或事業穩定及興旺,乃至鄰里和睦相處、兄弟姐妹之間手足同心、…等等。但似乎這些切身的事項,都被大眾每天不斷地祈求,卻從來未曾看過眾生本身有對該項祈求之事情,略盡到棉薄之心力,縱使一開始就有所努力,但時間久了就逐漸的懈怠,卻一直想要從祈求中,獲得佛菩薩諸神的庇佑,以達到其圓滿解決。殊不知此舉已經將本身之宿世、現世福德,撥轉到幾乎剩下零;更甚者,已經有祈求到原本子孫可以享有之平順,卻在自己祈求無度的情況下,促使將來子孫應有的福運,竟然在自己盲目祈求中,點滴形成子孫最後困頓不彰的後果。

   本來在自己這一代,只要盡心做好每一件手中所負責的事情,其它順境及逆境皆勇於面對,則當子女這一代出頭時,尚能憑以後代本身之福德力,努力耕耘,不斷創造,最後子女或孫輩反而還能向上蔭及自己這一代,並且不斷的突破逆境,憑藉下一代的福德智慧,同時令兩代人共享安怡歡樂之生活,難道不是更妙乎!何以本身無知、愚昧,竟要做出無謂的祈求,古來有云:「有福之人,雖不求而福自臨;無福者,雖百般祈福,福乃難顯。」

   《太上感應篇》云:「日行一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福若未臻,祖上必有餘殃。」這是什麼意思呢?無非是祖上為了讓子孫可以過著比自己更好的日子,不斷的使用不仁不義的手段,強取豪奪他人之土地、房舍、財物、產業、…等等,甚至於本身這一代人享福過度,反而牽累而禍及後世子孫,亦有祖上祈願不斷,後患遺害到子孫。是故,雖然每日都有造作身口意三項善行,並且長年造作下來,卻遲遲福德完全不能吉祥福臻,這就是祖上所做業障尚未解除的緣故,仁人君子豈能不知乎!

   凡是有真實智慧者,每一次手中舉起清香禮敬諸位神明,心內口中及念頭,並無任何的祈求盼願,因為當下內心只想要盡一份禮敬神明的心;因此,雖然並沒有刻意日行三善,僅僅隨緣造作每一個當下本身能力所及的種種善行,到頭來反而亦獲得子孫賢孝、後福無窮的善果。

   置身在紅塵俗世之間,每一位眾生雖然是同樣的在造作相同的一件事情,但是於造作的當下,每一個人卻有不相同之心境散發出來,以及心中的想法亦完全都不一致,上天在敘錄功德方面,經常站在人天福慧的衡量上審視,於是在賞賜功德方面,當然每一個人就會有極大的不相同。前者做任何事,內心皆是有所祈求,皆然有其目的,是故能造作的善行,及能散發出來的真心有限;後者每一次的造作,僅求能利益世間人群,植造諸事時及事後,內心並無所求願,於是身心靈充滿著與天一樣的正直氣量,於是乎仁人君子所造作出來的一切善行,也就不僅僅只是善事那麼簡單,其中更深深含藏著無邊的智慧、正量及深厚之德行的普照。是故,善的行為,身體愈是造作種種善行,仁人君子們本身之家運就愈趨旺盛,後代子孫就都能夠世代愈受益無窮。

   至盼普天之下的眾生,舉凡本身能力所及的一切好事,都應該盡其能力與心志去造作,因為當下若不積極造作,或許將來能造作的機會已然不復存在,甚至可能將來有一天想要隨意做一點點善行都不再有能力,故行善要趁早,並把握每一個可以造善的當下,秉持無所求的心去造作種種善行,才符合《金剛經》所云:「無住相佈施,福德亦不可思量」,而且古云:「愈計較得失,福運愈不能彰顯」,便是這個道理也。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