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俗世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除了先天帶來之韌性外,尚且有著代代相傳之前輩人的經驗,始能有文化薪傳,日新月異。
另外,正法能啟迪世人「智慧」,而活用正法,便能成就智慧;若僅知而不能活用,便僅僅只擁有(知)。而每一個人獲得許多知識,若是不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之間,反倒不如一個僅知道少許知識,但能夠將所獲得的知識活用,並落實在日常生活間的人,來得有智慧。因為親身體驗領悟,然後通達,真實智慧不在於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能夠運用在日常生活上的有多少?
然而,法分有:世間法、出世間法。
世間法,重點在於傳授現實生活中所面臨之一切「食衣住行育樂」等(方法與調適),例如:「食物」有米糧及麵食二大類,而米又來自於農夫種植稻穀,更有其種植技術之傳承,如:耕田之深淺程度及其土質、插秧與灌溉、除草及收割,皆各有其基本技術與時間,若此般技術未經傳承,而是以各自盲種瞎耕,等到研究出適合種植之方法與程序後,恐怕天下早已屍橫遍野、米貴如金。
出世間法,在於傳授眾生心靈充實面,並且讓世人將煩惱斷除,煩惱來自於世人心地執礙,一旦面臨與心中執著處相左之事時,便會產生掛礙與煩惱。修行乃是在去除人心之掛礙,心無掛礙則能夠自在,身體於是能夠常行諸善道。
聖賢精神只因為(無私求、無私藏),而俗子凡事皆以自我為中心,因此便有著種種煩惱與痛苦,心中煩惱別人比自己更好,更受歡迎,於是生活在恐懼不安當中。
所謂:「同行相忌」,凡是技術相近、事業利益相左時,便開始害怕利益被瓜分,而常身心不寧。於是聖賢以身示教,對待一切人事物具皆能夠平等公正,凡有所學於我者,必定傾囊相授,為的是自己的技能與經驗能使學者減少一些摸索時間,進而透過所學技能,讓更廣大之民眾接受。
另外,有智慧者乃能集一身所學,保存傳承固有原貌而代代相授,使之生生不息;並且時常研陳出新,使之「精益求精」,讓社會邁向多彩多姿,使人群獲得更周全、更完善之生活。
因此,【供經】便成了使民生朝更利樂之不二法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