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聖母 降 九十年二月廿八日

詩曰:修身養性進鸞堂。格物致知有義方。

   眾志輸誠明儀禮。忍人不忍德沾光。

第一章 修道子入道

為求學習先天大道義,而一一皈依進入鸞門聖地,藉以學習人生哲學,了達修身之目的。「修身」不外行功立德,「養性」不外降伏貪、嗔、痴、愛、妄;而一個修行者,縱然智慧再高,那也不過是內涵而已,但終究未實踐在外,一切的功行,皆在於外在之實踐,方稱「功德」。

修身之人必先使其知瞭是非、善惡、對錯,當其心中明白是非善惡之義理,而後始能有智慧以明辨是非善惡;又因心中已明白如何造作,是以能身體力行,把心中之物欲降伏,便能行真道。

修身養性最容易實行的便是「外行」,而最易犯錯的也是「身行」。何以故?身體力行乃攸關大眾,而內性之修持,係為個人內涵之事,有時彰顯於外在之表現,卻又不一。諸如一位自稱是孝子,對父母是如何恭敬有禮,如何的遵從,一旦遇著切身之事,則對父母不予以理睬,甚至頂撞,如此之人在心上雖然孝敬,但外行上卻已是有違孝行,而造成影響的不只是外在之行為,亦會波動而產生內在無明。

諸修道子一志輸誠入道、求學,知禮達義,實難能可貴;須知凡事先由修身為本,本是致用,是實踐,將我人身內之脾氣毛病藉由外在之改進,漸而身內可化育去蕪存菁。養性是體,是不變之道理,但終是較不易持久,因人心時常在變,所以外行之功德常行,正可培育內心之品德。譬如:有一個人無故將不滿情緒加諸在我人身上,我人必定自然的加以反彈,這是自然現象,但我人必須有忍辱之精神;忍辱乃由心中之分辨,下達身體力行,但心中長久之忍辱,必定在有朝一日,會爆發出積壓已久之忍氣;然則修身之人將一切忍辱視作平常,毫無忍字可言,是以必不會有忍氣充爆之時。

修身與養性必須合而為一,因為性德是發自於心,身行則是顯諸於外,是相輔而相成,缺一不可;但就重要性而言,修身佔有極其重要地位,若眾人能依循而行,則德澤萬眾,九玄七祖同沾光也。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