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在日常生活之中,總離不開「孝」「悌」「忠」「信」四個字,而為人之準則,亦在「孝」「悌」「忠」「信」四德目當中,人若離此「孝」「悌」「忠」「信」,則實不足為人之格也。
儒門弟子子夏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在數千年前,孔子的弟子子夏便已為此三期末劫之人們開示了這句話,提醒我人尊敬且親近有賢德的人,以便學習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以愛好美色之心,去接近尊敬學習那賢德之人,對事的應對進退與做人的道理,更要做到尊敬賢德而遠離美色。正如同與女子相往來,若能重其內在美德,而非重其外在美貌,進而必定能長相廝守;反之,若專以外表之美醜作交往,人有年老色衰,久之必定互相嫌棄,甚而摩擦迭起,是以重德則亙古不移。
對於事奉父母,當做到恭恭敬敬,言語順從,所謂順親意,不使父母有傷感,在外之行為能不使父母蒙羞,更而揚名,令父母同沾其光,可謂孝也。
在職業上,對於上司所交代之任務,必須盡其心力去完成,縱使犧牲體力及時間,亦在所不辭。無論在政治上或者士農工商等百業,亦均當盡其忠貞。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偶識到頻頻來往,該注意的事,相約定好的事,是否如期完成?相約定好的時間,是否準時赴約?有時是必須提早到達以做好準備,而不是遲到,常常失約,則信用易受損,那還有什麼值得託付的?
一個對事不能忠心的人,又有什麼事可令人信賴的?一個對父母怠慢的人,與人相處存有什麼真義理?一個讀千卷書之士,學富五車的人,對父母不能盡孝、對事不能忠貞、對朋友不能守信,雖然飽讀詩書,但已失去人格,倒不如目不識丁而懂得實行義理的人。
有一種人,雖然目不識丁,但在家對父母恭敬順從;在工作崗位上,盡一己之心力,達成上司交代之目標;和朋友相處,能信守諾言;雖然在學歷上一片空白,但因其完美之人格品德,亦要讚美他是個實學體用的賢人;比起只知道記誦辭章之學而不能躬行實學的人,其美德要高尚了萬倍也。
人忌學而無用也,願眾生悟之!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