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步上蓮台,瞬間蓮台昇空,但見四周星光,加上燈光,共譜微妙夜景。不一會時間,蓮台悄悄然降落在空曠的平原,師生走下蓮台,漫步在花草之間。
不遠處有一個池塘,在池塘間有一座木製涼亭,通往涼亭乃有九個曲廊,而池塘裡盛開各式蓮花,美麗極了。於池畔更有數區種植不同式樣的蘭花,百花爭艷,氣象萬千,然而廣大的花園裡卻見不到半個人影。〉
菩薩啊!為何這處廣大的花園,都不見任何人前來?
菩薩:因為此處乃是聖地,平常人是不得任意進來。
邱生:那我們豈不是擅闖聖地了,趕快逃吧!
菩薩:賢生莫慌! 吾等可不是擅闖,而是奉旨前來。
邱生:既然奉旨前來賞花,平常又根本看不到這種蓮花,能不能採朵蓮花回去試種看看?
菩薩: 吾可沒有決定權,待會爾自行問《玉帝》好了。
邱生:原來這片園子是《玉帝》所有。學生待會見到《玉帝》,就問問聖意如何?
菩薩:這樣才對,千萬不能看到喜歡的,就順手取走,一定要徵詢主人的意願。
邱生:學生常聞未經物主同意,擅自取走他人物品,甚至事後更未能如實告知,乃屬偷盜。
菩薩:對!凡事皆須依禮行事,徵得物主同意,這就有了禮節;然而一個人只要有禮,在真理上便站得住腳。
邱生:學生明白了。
〈不遠處,突然傳來童子及仙子們的嘻笑聲,一群人慢慢朝花園走進來,並迅速的到達定位,肅靜起來。每一位仙子手中都各拿著不同的水果、糕餅,還有手持樂器的仙子們也都各自到達定位。
遠方傳來:「玉帝駕到!」剎時,群眾紛紛下跪、叩首,並伏首於地面,恭接《玉帝》之聖駕到來。待《玉帝》坐定,乃做手勢並示意眾等平身,一時群眾齊言:「謝玉帝!」〉
玉帝:朕見過《觀音大士》聖駕!
菩薩:微臣不敢當《玉帝》大禮!
邱生:學生參見《玉帝》聖駕!
玉帝:賢生免禮!請大士入坐,賢生快入坐。
邱生:學生謝坐!〈頓時,仙子們倒茶的倒茶,焚香的焚香,獻果的獻果,奏樂的奏樂,現場立即增添一股古典氣息。〉
玉帝:賢生啊!爾感覺這「御花園」如何?
邱生:原來這裡是「御花園」,真是景緻宜人,讓人有沉醉期中的奧妙。
玉帝:賢生可知賞花,也是「道」?
邱生:花不能言,豈有道可循。
玉帝:花雖不能言,但賞花人若能用心欣賞,便不難得道,最差的還能藉以悟道。
邱生:賞花,還能悟道及得道,學生前所未聞。
玉帝:世事皆充滿禪機,世事皆深涵禪意,唯用心體悟,始能得知。
邱生:關於這一點,容學生日後體驗看看。
玉帝:那是當然。世事必須體驗過,才有足以傲人的學問。
邱生:敢問《玉帝》!學生遍觀各地,凡祀奉關皇聖像者,無不是以閱讀《春秋》之法像為主,這是甚麼原因?
玉帝:乃是因為教育普及的關係。古代因為百姓不識字者多,各國爭戰不斷,又以軍戎為優先,百姓人人習武者多;因此,昔時以武身塑像為主。
隨時代變遷,鸞門應運,於是弘揚文身塑像為主。從此民智大開,百姓人人皆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因為鸞門以鸞書普化為主,假若不先啟開民智,何以能普傳鸞書以達到教育之任務。
邱生:《玉帝》閱讀《春秋》,有何深層涵義?
玉帝: 吾之閱讀《春秋》,因為寡人乃是政治家,不能熟知國家興替之前因後果,不能防範於未然。
邱生:閱讀《春秋》能明白國家之興替,但親近鸞門聞思修的人,甚少有政治家,《春秋》可能派不上用場了吧!
玉帝:非也。當知閱讀《春秋》,除了明白國家興替之外,尚能從中知道「五常」。
邱生:五常,又是怎麼一回事?
玉帝:五常者,仁、義、禮、智、信。
邱生:如何做到「五常」呢?
玉帝:仁:事事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做事以利人利己,是為「仁」。
義:凡身邊有人急需我之幫助,便予以幫助,不分親疏,使社會少一件事端,多一分溫馨,是為「義」。
禮:凡事取之有道,不過份汲取,日常不急需之事,包括不暴飲暴食,都是屬於「禮」;能有禮儀,就有真理可得之。
智:凡是有先見之明,處事不與人爭,寧願讓他一些而謀和平之共處,能多做便多做,爭取學習的機會,不推拖,不懈怠,能持恆,是為「智」。
信:人之言也。古時造紙技術未發達,人與人之間傳遞技能與經驗,端賴口語相傳, 當時民風純樸,人人言而有道,傳言未增一字,未減一句,正言流傳,是為「信」也。
邱生:仁、義、禮、智、信,那不就是做人的道理嗎?
玉帝:無誤。《春秋》乃是談論做人處世基本原則的寶書,寡人從中吸取《孔老夫子》的聖教,至今不退,只因文武相輔,不能偏頗。
邱生:學生受教了。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玉帝:恭送大士!
邱生:學生拜別《玉帝》聖駕!
玉帝:賢生慢走!
菩薩: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