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高真 主著

清靜真詮

      宣筆:邱原章 扶鸞

不動明王 降 103年12月17日

第七章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詩曰:清淨無為德澤長。濁垢纏綿正氣光。
動作輕安修聖教。靜思解脫慈志彰。

《太上清淨經》提及「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清者是為氣也,濁者便為像也,動乃屬天也,靜為地也。氣乃一切形相之源頭,輕清則乃氣之像,一氣包羅在大地上生存之萬物也。

輕盈之氣,無形無相,卻是存在周遭的事實不容否認,濁污的形相卻是活生生呈現在這個世間上。靜態的軀體,內部含藏心、肝、脾、肺、腎等藏精,然而五行分工之藏精,乃是接受到氣血所運行,方才得以存續於世間,氣是清盈的,血乃為濁垢的,氣是活動的,血是靜默的,但血中接納了氣之助力,始得以在各藏精之間運行不斷;因此,看似輕清無形之氣,乃自然成為有形有相軀體之根本源頭,表面上不斷在活動的天,反而是靜止不動大地的基礎。

動與靜的關係,就好比一個人每一天辛勤的在外面工作,整天勞動身軀於工作上,卻是為了每天的夜裡,能夠好好的沉靜下來休息一樣;若是一個人缺乏日間不斷的做事,到了夜裡,就要煩惱明日的溫飽將從何而來,有了這層煩惱,恐怕夜裡也無法安寧也。


斗母元君 降 104年1月7日

第八章 清者濁之源

詩曰:清心寡欲明天意。為表恭誠有義方。
濁垢拋除無妨礙。源泉妙德超陰陽。

《太上清淨經》提及「清者濁之源」,源乃是指源頭,清、濁陰陽相交之作用,進而生成了萬物,人亦是萬物之一,而且為萬物之靈,與天地合稱「三才」。

清、濁乃是陰與陽兩儀的原理,唯有將此原理沿用到修行上,才能夠達到兩儀之趨吉避凶之妙,進而達於無極地。

眾生欲求修至無極妙境,必須先明白兩儀之真性,並且洞悉陰陽的道理,超越陰陽、動靜的境界,方能脫離兩儀之變化兩端,來達到無爭的程度。

清與濁原本是指水的兩種狀態,波與水都是水,只不過水波是因為水動,所以才產生了水波,所以水在靜之時是水,水在動之時仍然是水,只是水在動時,多了一個波濤而已。為何水會起波浪,因為外在的風吹動了水,水經過風的吹動才產生了水波,如此簡單。

清水與濁水亦都是水的本身,只因為清水受到了雜質混合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濁水。但水的本質卻是超越清濁與動靜之真清,唯有這股真清的性質,才能超越一切,達到真清之德。

如同嬰兒分有男女之相,但無所欲,因此其心並不分男女,所以嬰兒們無分男孩或女孩,非常容易玩在一起,因為思惟清的因素,故無思、無欲,也就是超越了陰陽,達到了真清、真靜的德行。

是故,修行就是在修持這一股超越陰陽、動靜而回歸無極的心地也。

   上一回  回目錄  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