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秘藏
中華民國72年6月27日
歲次癸亥年五月十七日
律 詩:露濕山林野草花。恭隨母駕逐雲霞。
明正鸞堂塵不染。秘藏鳳藻玉無瑕。
著書旨喚群黎醒。莫墜深淵亂似麻。
聖示:吾奉玉旨,敕命執掌三千御林軍,待命護駕 無極老母親臨台島中
州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飛鸞降筆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
以闡明天道之秘,心法之藏,期以開悟天下蒼生同心向道,以救浩
劫。天下萬神齊聚聖地,歡迎 母駕之親臨。天書著成之後,萬靈
共沐 母慈,其德澤永留於萬世也。
又示:今夜良辰,奉 母命,護懿駕下凡。 老母鑾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萬千星斗月光盈。雲路悠悠夜氣清。
洩漏真詮靈境在。秘藏玄法道心明。
臨堂開著揮金指。駐駕歡傾晉玉觥。
勤讀新書如拱璧。修成正果上天京。
又示:娘今應運降著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與天道奧義一部,此二
部天書乃無極秘本,是人間至寶,由今夜開著,為期一年完成。
自 序
道心秘藏天書之著,乃闡明「道心即天道之心法,秘藏即神秘之歸藏。」俾使修道者了悟心法是「微妙玄通」,必須用心研修實行。道是宇宙萬物之母,故稱:「天道」,修天道者必須修鍊「心法」,以期達到修道最高境界天人合否則修道者捨此而想成道,是絕對不可能也。
娘為挽救世道人心向善,避免浩劫之來臨,日夜為癡迷兒女憂。蓋諸兒女自降落紅塵:只知物質之享受,而不知道德之修持;只知積錢財,而不知積善德;只知製造浩劫,而不知化解劫厄。娘實為此而憂也!
天道心法,秘藏已久,歷數千年來未曾降述於世。茲應天運,娘不忍坐視諸兒女盡罹浩劫,不得不再下凡揮筆著述:道心秘藏。希諸兒女體念為娘之苦心,勤修天道,以心法化解浩劫,庶免為娘日夜憂心如焚也。
近世紀以來,物質之文明,已由手工業進步至機械工業,現已進步至電子工業,人類也可登上月球,到了太空時代了。物質文明的進步,是人類的一大好事,但只知物質之享受,而不知「道」之修持,則道德文明空虛。物質文明的發展,必須與道德文明並駕齊驅,如果僅是物質文明提高,道德文明低落,則物質文明氾濫,而道德文明未能追隨,則人性易趨於野蠻,野蠻則不僅危害社會,更可加強互相侵略。
昔時人類動干戈以戰爭,現世將是核子的戰爭,雙方的核子彈轟炸起來,是否會毀滅地球?世人若如此不顧道德文明,一味製造浩劫,是否會觸怒上天?難逃宇宙再一次的混沌,娘實不堪設想!
為挽救浩劫之危機,當要打開「天道之秘,心法之藏」,俾使諸兒女勤修天道,而得心法之貴,提高道德之文明,以克制物質之文明至於極點,以防止浩劫之來臨也。值本書開著之初,聊述數語以為序。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序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 運 癸 亥 年 蒲 月 念 捌 日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7月20日慂
歲次癸亥年六月十一日
律詩:一輪明月照鑾輿。護駕神兵未敢疏。
臺島鸞堂看隱約。中州聖地認安舒。
至誠可合乾坤裡。行善能通造化餘。
老母躬親臨執筆。撰文酌句著天書。
聖示:今夜月白風清, 無極老母懿駕親臨南天直轄鸞堂臺中武廟明正堂,
飛鸞降筆,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天下神祇齊集中州聖地,
恭接懿駕。
吾任御林軍護駕主帥,職責重大,天書著成之後,此書即是
修道者之「明」,希讀者研而味之,悟而行之,何患乎道修之不成耶?
又示: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聖示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藉此勤修暮繼朝。一誠可至湧心潮。
秘藏理澈全神貫。頓悟懷開竭力調。
明竅歸真終見性。聚靈還本早生苗。
精研道法超三界。下定功夫路不遙。
又示:娘今夜乘興下凡,應運降著道心秘藏天書一部,期以喚醒癡迷之諸
兒女早萌善覺,勤修天道,以消除浩劫。
第一章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無極老母曰:
「道」乃萬有之主宰,亦即天地之母,萬物所由出也。道有三無私之德,禮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專題本文天所覆者萬物也,不分人之善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山嶽河川,不分禽獸草木,不分動物與不動物等等,凡在天下所有之萬物皆一視同仁,絕無偏私而皆覆之也。
地所載者萬物也,不分山川河嶽,不分人之善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禽獸草木,不分動物與不動物等等,凡在地上所有之萬物皆一視同仁,絕不偏私而皆載之也。
日月無私照者,凡日月之光所及,皆一視同仁而普照之,絕無偏私。由此可知「道心」是至無私也。
然則何謂:「道心」?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也。道心為先天道之心法,即良知、良能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是良知;「在止於至善」,至善即是道心之極點。道心本無欲,有欲者,不是道心,乃人心也。人心多貪,
故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為後天之心法,即貪欲與自私,是故,人心危險也。
道心與人心原是一體,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惡,即是「人心」。道心與人心之分別在於「欲」,無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
人心由來不善不惡,其關係在「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習」即染也,即教育也,教育之好壞而分別造出善惡者也。須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
道心即是天道之心法,凡修天道者必須先修心法,修心法者必從無欲開始,「少私寡欲」為道之基礎。人心惟危,可善可不善,善即道心。欲者動,無欲則靜,無欲即道心,即至善也。
時運變遷法亦遷,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今之修道與昔不同,不必如古人遯跡於深山,隱居於古剎,只要從日常生活修起,就在塵世上修鍊,出污泥而不染,乃是真修道者。
娘今夜所述者,為「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之概要,願諸兒女應有善覺,少私寡欲,致力勤修天道之心法,則可進道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8月5日慂
歲次癸亥年六月廿七日
律詩:雲車待發雨聲嘈。淅瀝甘霖潤澤膏。
護駕無辭揚聖道。著書有興振風騷。
成功嶺上軍威壯。文化城中士氣豪。
明正堂前香火盛。氤氳飄繞透天曹。
聖示:今夜上天正降甘霖,雖在雨聲淅瀝之中, 老母亦不避風雨,下降
凡塵,親臨南天直轄鸞堂武廟明正堂飛鸞降筆,繼續著作無極天書
道心秘藏,吾任護駕主帥,職責重大,何敢偷閒,命三千御林軍恭
護 老母懿駕待發。
又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中州武廟明正堂,神人跪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文光一朵射南天。木鐸敲聲震耳邊。
九六生靈遭浩劫。三千世界夙因緣。
尋根撥草歸來早。盼子倚閭望欲穿。
惟恨不知能悟道。秘藏至理入新篇。
又示:娘今夜冒風雨而來,幸到此地已雨過天晴,庶免雨濕鳳冠。希諸兒
女應體念為娘之苦心,早萌善覺,勤修天道。
第二章 打破人心,進修道心
無極老母曰:
凡修天道者必須打破「人心」,然後始得進修「道心」也。蓋「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故心的範圍極廣,但一般人的心卻很小,因被私心所作祟,都是受了「肉體的束縛」所致,肉體是受了「感官」的影響而害了自己,所以打破人心,是打消「私心」之謂也,並不是真將肉心打碎也。要想修道,首當「打破肉體的感官」,感官亦可說是神經的思想,如果困於感官的神經思想,則「喜、怒、哀、樂」完全被感官所控制,那麼人就是感官的奴隸了,不但不能超凡入聖,反而陷於罪惡的淵藪之中而不能自拔也。
然則應如何才能打破人心而不受肉體之感官所控制呢?那就是棄了「私心」。要棄私心,就要「精神統一」。精神若能統一,則可超脫感官的控制,也就是精神統一才可解脫人心的控制。如何才能精神統一?就是「至誠」才有力量使精神統一無欲無雜念,只有至誠信仰「道」,才能精神統一。
心是變化的中樞,一切的變化均與它有關。人心與罪惡最為接近,如不下定工夫警戒,任其發展則為害不淺。蓋罪惡有吸引力,如食物對於人有吸引力一樣,人不食則餓;美色亦富有吸引力,能使人發生淫念與貪慾,故有「食色性也」之言也。所謂「人心」者,即普通人之思想概念,由神經及其他一切之反應,都可稱曰人心。
道心者大心也,大心者天地之心,包羅萬象,道心是「無為而無不為」,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無為」是物我兩忘,達於自然。「自然」是混元之本體,為宇宙最初之境象,也正是「道」──天地之母,萬物所由出也。
人心若能無欲,就可打破私心而行正道,也就是可以進修道心而物我兩忘也。娘今喚醒世之諸兒女,你們必須先有一認識,人心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升天堂、入地獄,也都是由人心所製造,宇宙萬象只是幻化,本無其物,你們自願陷入幻象,認假為真,實可憐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8月22日慂
歲次癸亥年七月十四日
律詩:毫光萬丈照中州。護駕臨堂夜色幽。
千載難逢書著述。十分高興願堪酬。
鸞文勤讀功無限。鳳藻遵行德上流。
俗世若能知我意。他年仙府樂悠悠。
聖示:命御林軍排班護駕,神人恭接 老母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應運頒行一秘章。新書闡說啟靈光。
年湮代遠收藏久。意淺文佳引興長。
德行未虧敦孝弟。道心不昧作忠良。
世情太息今非古。難悟真詮倍感傷。
第三章 道心範圍,包羅萬象
無極老母曰:
「道」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無形、無狀、亦無固體、亦無聲、無臭,而永遠長在,芒芒而不明,不分晝夜,週流於宇宙之間,毫無罣礙。道本有心,其心至善,故曰:「道心」。道心者,大心也,亦即天地之心也。道心包羅萬象,無物不包,無物不容,公正無私,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謂之道心。娘今夜特將「道心」分為八節,闡明其秘藏,以利世之諸兒女進修。
第三章
第一節 先天道之道心
「道」分為先天道與後天道,故「道心」亦有先天道之道心與後天道之道心之別也。「先天道」者,形而上也,既是形而上,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空」,也不是「寂滅」,是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也。
道心之「心」,不是普通所講之心,道心之心是「放之,則瀰漫宇宙;收之,則退藏於密。」須知「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是故,道心之範圍極廣,包羅萬象也。
無欲即是道心,但無欲不是枯木死灰,所謂無欲者:「至善」也。止於至善,為大學之道,實為道心之極致。修道心者,只求其「無欲」,無欲就可達到「神」,亦可達到「道」。神者,就是道的昇化,故神也就是道,道也就是神。
道心是屬於靜態的,但靜態不是寂滅,也不是枯木死灰,從中庸之「誠」,就可以看到道心的表現。語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乃「堅定信仰道」之境界。道即是神,神即是道,信仰道,就是信仰神,如此堅定信神,人也可成神、也可成道。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也是來自道。何謂:神明?「其靜也不移,其動也不化。」換言之,就是「不變」,不變當是「永生」。
易經云:「原始反終」,亦即「歸真反璞」之意也。既曰:「真」,便是「永恆」,既曰:「璞」,便是「永生」,是故,先天道心是永恆、永生。中庸云:「自誠明謂之性」,由「誠」而「明」,豁然開朗,就是「領悟」。凡修天道之道心者,若能領悟,就是成道矣。
道心有七個境界,即「七重天」,凡修道心者,有不同的發展與境界。
第一重天(世外天)──其境界是超越物質世界,但在第一重天仍不免有
色相,以及生死題,不過在人間世界為一善良的百姓,雖有做些功德,免不了
仍墜入輪迴,是一重較低的天。
第二重天(外物天)──其境界與物質世界完全不同,屬於靈體的世界,
即鬼神的靈體世界。
第三重天(外生天)──其境界在外生天裏,沒有人間的生死問題,但還
未到永生的境界,可除掉物質的束縛,精神昇化到另外的一個境界,所有一切
景象都異於以前的兩重天。
第四重天(朝徹天)──朝徹天裏,最為簡單,在此境界中還未脫離陰陽,
猶不免限制。
第五重天(見獨天)──其境界是見獨者,見元神也,元神為宇宙之主宰。
元神即「道」,得於道者可達此境界,這是很高的境界,而是到了宇宙的根源,
才稱為「見獨」也。
第六重天(超時天)──其境界是沒有時間、空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整個宇宙在你眼底,也可以說: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與宇宙合成為一,
而是一個宇宙的總體。
第七重天(永恆天)──其境界是永恆者本體也,宇宙的本體原是不動
的,故稱曰:「自然」。自然:無所然、無所不然,這是宇宙的終極,也就是先
天,是修先天道者最高的境界,但也須從後天修起,所謂登高必自卑,始能漸
入仙境也。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應體認:「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解脫人世的束縛,自然達到「天道」,天道者為「道心」最高的境界。修道心的功夫,在「原始反終」,換言之,即「回老家」,老家為「道」,就是再回復我本來的道身,回無極天與娘團聚也。希諸兒女勉而修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5日慂
歲次癸亥年七月廿八日
律詩:神將神兵護駕前。撥雲一路出南天。
臨堂覓句思陶令。揮筆題詩憶浩然。
愁世沉迷癡未醒。惱人難悟夢中牽。
修真有訣新書著。靜聽鸞音俗慮蠲。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玉燭調和萬物生。中臺文化氣崢嶸。
新書著述存仁恤。悟道開迷奉典行。
雜念全拋心境靜。精誠一到鬼神驚。
鑾輿深夜臨明正。把筆揮鸞醒世情。
又示:娘今夜繼續揮筆,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滿望此書著成之後,廣
為普化,喚醒諸兒女善覺,向道而修,則娘一片苦心可免白費也。
第三章
第二節 後天道之道心
無極老母曰: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須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按步就班,由後天道之道心修起,始能堅固道基也。然則「後天道之道心」者何?即人道之人心也。修「人道」者,應致力修持與「心」有直接關係之「六根」與「六塵」,也就是修道心的迫切問題,所以「後天道」是不離民生的日常生活也。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謂之六根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曰「六根」。
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稱之為六塵,又稱為六賊。六塵以眼等六根為媒劫奪一切善法,故以「賊」譬之。換言之,六塵易引誘六根,棄清淨而入罪垢,故被稱為六賊也。所以儒家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藉此四非,以清淨六根,而遠六塵也。
是故,修道乃修「內聖外王」之功夫也。「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欲,無私欲是先天道之道心。「外王在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則兼愛之精神,是為後天道之道心。
所以修「人道」者,修仁心而行佈施,造功立德,以解消其所有一切業障,然後才能進道也,因此凡修道者應先修後天道之道心,由近身修起,「誠意、正心、修身」以建立實踐之道德規範。先完成「人道」,而後才可進修「天道」,否則業障未消而修天道者,則業障重重,受「魔考」而易退道也。
孟子曰:「不學而知,是謂良知;不學而能,是謂良能。」良知、良能為「道心」,亦即「心之原」也。心之原者,即心之本能。「心」是主管變化的,一切形色的變化,由心主持之。但心有道心與人心之別,道心為先天之心,人心為後天之心,後天之心屬於肉體的,肉體之心不免慾心,故不能純潔也。又人心可為善,也可為惡,所以危險也,必須有約束之道,才可以避惡趨善,故必須修「道心」,以約束其「危險心」也。
「後天道」即人間世,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之「紅塵」也。紅塵是什麼樣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一切現象全是「無常」,所以為避免無常,必須「修道」,但修道有很多的障礙,那障礙就是紅塵的弊端與人心的貪欲。
現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人人均可修道,人人均可成道,所以世人不可存出世的觀念,應存入世的觀念,只要日常生活順規順矩,男人遵守三綱五常,女人遵守三從四德。語云:「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者在家奉行孝道,在國報以精忠,則「人道」可成矣。
現今之世,隱居山林,或幽居深谷,俱非修道的本旨。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道在本身,身外無道可求,惟一所求者,希「道心」的擴展,凡間正是後天道「道心」的表現。修道者,有大進展者,亦有碌碌無聞者,這不是修道之名利問題,是道心的鞏固與否的問題。須知世間之「名利」,是人欲的增殖,不是道心的「良能」,道心之良能的擴展,是大公無私的,是濟世活人的,是以稱之曰:「功德」。名利是貪婪的,是污濁的,所以凡修道者,若執著於名利者,則「道心」無可修也。聰明才智的修道之士,多是藉自己的地位以完成救人的善舉,或用自己的錢財撫卹貧困,或致力代天宣化,勸人棄惡從善,果爾,則錢財是有價值的,錢財是身外之物,亦可說是「假」,借假以修真,可建立最大功德。孟子曰:「捨我其誰歟?」人人當積極建立功德,人人當抱救世的宏願,立志修道,但也不可騖名逐利而陷入於罪惡之中。
御林軍護駕副主帥趙天君子龍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17日慂
歲次癸亥年八月十一日
律詩:旌旗蔽日曄南天。保駕馳驅勢浩然。
千古忠魂垂正氣。一身義膽靖妖煙。
常山猛將英靈在。長 威風歲月綿。
參著新書臨海嶠。登鸞執筆且攤箋。
聖示:吾奉懿命與玉旨,派任為御林軍護駕副主帥之職,責任重大,戰戰
兢兢於懷。 老母念兒心切,不辭辛苦,披星戴月,沐雨櫛風,躬
親下凡,揮鸞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此書乃 老母繼天道奧
義之後,嘔盡心血之作,願世人應體念 老母慈懷,認真向道而修。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登臨執筆賦詩章。著造真詮意味長。
數朵瓶花浮蕊艷。一爐煙氣透天香。
秘藏鳳藻垂千載。明正鸞音振五常。
為恐群黎難悟道。潛修養性莫荒唐。
第三章
第三節 修道之玄關
無極老母曰:
修道之「玄關」:有謂玄關在中脈,有謂玄關在任督二脈,亦有謂玄關在前額等,莫衷一是。修道何以重視玄關呢?因為玄關是「元神」的重要出路。在欲講修道與玄關的關係之前,必須先確定玄關在那裏?
世人謂家宅之正門為玄關,故修道引用而言玄關為元神必循之正門,亦修道者必先入之正門,殆無疑義矣。可是這個正門在那裏呢?就在人之「前額」。因為脈絡只是修持「元胎」的路線,在體內之間,絕非元神之出路,何況元神乃輕純之靈體,輕純則上昇,故玄關在前額已無疑義。現在說明了玄關的所在,以及它的功能。茲再講到它與修道的關係。
玄關乃「人與天」相通之橋樑,玄關大啟,則正眼流通,萬法由心,隨意而動。何以謂?就實質而言,修道之主要目的,企求修為至無所罣礙,元神得脫離假體而與之各成單元,亦即修至元神衝開玄關出竅,始得不受肉體牽引與束縛,而得「反璞歸真」,契合大自然,神遊於太虛,自如無礙,與天地同參,永恆不滅之境界。
故玄關這個門戶一啟,元神運轉大小周天自如,萬法隨意收發,而達返本還原之真如也。在表面而言,玄關即為正門,修道亦必遵循正道而入門,絕不能執著於某一項迷惑,蓋因修道雖是一項深奧玄妙的功夫,可是絕非一條阻絕不通的死巷,必然有可遵循的門路,可以逐漸推進。
天人合一的距離,雖有形的差距令人覺得高而不可攀,實際上只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善,即昇天;一念惡,則墜淵。正所謂:無勞修別道,即此是玄關。道在心,心使念者也,所以走善的道路,已是「天人合一」境界的起步。
但在修持妙旨玄微之道心,雖有甚多阻障關門,但欲修至啟開玄關門戶之時,假體的束縛卻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而達到與「天」相通的境界?那就應該由「去掉」作為修持的功夫了。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且研修下節。
綜此而言,修道與玄關的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亦是一體兩面的密切關係,蓋因元神衝開玄關出竅,乃為先天道心之修成,由正道入門。修持道德而證人道,乃是後天道心之修成,由此相輔相成,可自由衝過玄關,達於天人合一也。
林軍護駕副主帥張桓侯大帝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30日慂
歲次癸亥年八月廿四日
律詩:誓在桃園憶弟兄。同心扶漢倍深情。
探囊取首驚曹膽。立馬挺矛退魏兵。
義節千秋垂史冊。忠魂一縷繞天京。
新書參著醒迷夢。護駕臨堂近五更。
聖示:奉母命,護駕下凡揮鸞著作天書,老母鑾輿待發,命三千御林軍起
程雲路。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如磋如切效前賢。百鍊修持不計年。
句句金言資勸世。條條玉語醒迷篇。
道心至理誰沾渥。靈性玄機孰繼傳。
子女若能知此意。免教老我染塵緣。
第三章
第四節 去掉包袱
無極老母曰:
修道至成道這段過程,其中有一關鍵的修持,也是必須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去掉包袱」。所謂「包袱」:即是牽掣你道心的障礙。牽掣道心的障礙,其因素因人而異,故總括言之謂:包袱。顧名思義,可以聯想到包袱所給予人的累贅感,因而必須去掉它。
天地人謂之「三才」。「人」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同列,也就是說:「人可以永生不死,與天地融匯一體。」但如果你滿身是零碎,如情欲、名利、悲傷等有形無形的包袱,那怎樣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融匯一體呢?雖然可以說天人的距離甚近,可是也甚遠,其中遠近的關鍵就繫於一念之間而已。可是這「一念」卻是一道無形卻堅韌異常的防線,只要能夠突破此一防線,了無牽礙,才能立登彼岸,但是古往今來,有多少修道人輾轉輪迴而被堵於這一道防線之外。
試舉一例:人與萬物為什麼能生存在地球上,可以安然的站立,不會因地球的運轉移動而被甩進太空中,那就是地球有「引力」故也。而太空船為什麼能夠掙脫引力而穿越大氣層?那就是因為它有「動力」,所以人要去掉包袱,也必須要有動力。這個動力,就是「修持」。去掉包袱的修持,而達到去掉包袱的境界,可大略分為三項:
二、功果──從行善德以佈施,從助道以代天宣化,從行忠孝以垂青史。
三、內性──從道德規範以約束心猿意馬,從清心寡欲而修身養性。
以上三項可去掉包袱的牽掣,就可以說「進道」,也可以說「成道」,進道與成道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能夠持恆不怠而已,而這一縷靈性的復甦,道功的成就,也就是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與天地同參,融匯一體。因為包袱一去,就像太空船充滿了動力,可以掙脫地心引力的牽掣而穿越大氣層。人的靈性不再受包袱的累贅,也可以突破那道防線而達到另一個境界了。
娘再舉一例加以說明:世有修「先天道」者,嘗有謂受明師一指點玄關,就是得道。這個「得」字,不是已成事實的得義解,而是指明讓你悟到那裏就是成道──超生了死,永脫輪迴的關鍵,是一個假設的「得」。是得道了,必須「修持」,爾後才有得道之日,因為這個修持,仍是在肯定的事實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動力。為什麼要先讓你假設「得到道」呢?那就是要你去掉包袱,因為「元神由玄關」出入,而玄關又在肉身之中,這個肉身就是元神的包袱,先讓你明白元神的出入門戶,再讓你去掉包袱,這樣就可以得道而成道。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0月14日慂
歲次癸亥年九月初九日
律詩:恭隨鑾駕下仙鄉。直向中州明正堂。
木筆敲詩無俗句。砂盤題字有佳章。
登高桓景逃災難。落帽孟嘉引興長。
只嘆凡間情未了。不堪回首話滄桑。
聖示:老母念兒心切,不辭辛苦,每月躬親下凡兩次著作天書,命御林軍
護駕起程!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星稀夜靜月濛濛。雲路迢迢下碧空。
化俗滋培心法上。揚仁涵養性靈中。
詩留鸞稿豪光放。書著鳳文瑞氣雄。
研讀入微皆自得。勤修端藉一帆風。
第三章
第五節 修道與身體
無極老母曰:
修道有一個密不可分的附屬,也是必要的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具「軀體」。換句話說:「修道離不開身體」。這句話乍聽起來像是執相了,因為修道就是要脫離這個軀體的束縛,為什麼軀體反而成了修道的必要條件呢?
肉體的我,是個基本因素,在「反璞歸真」的過程中是個開頭,所以對於肉體當然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你如果否定「肉體我」,那麼「真我」又何在?又如何去反璞歸真?又為什麼要反璞歸真呢?因為有一個肉體我,所以才須要反璞歸真。這種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實卻是一個至理的源頭,所以肉體的我,可以稱之為「假體」,絕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假體是有「靈性」暫寄的軀殼,就像一間房子,是個死的建築物,因為有了主人,它才顯出有生氣的道理一樣。
儒家的「克己復禮」,強調「人本」;道家的「無為」,講究「清靜」;佛家的「戒律」,主張「苦修」。這都是提示「我」之重要性。可是數千年來,歷代:儒家卻將思想主流,偏入了仕途進取的階梯;道家的思想,偏於高深難解;佛門卻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因而各家奧義未能普遍深入人心,而使一些精髓湮沒,殊為可惜!
娘今講明了修道離不開身體的重要性後,再談到既然修道必須要有身體配合,而身體的組成又離不開感官,有了感官,又產生情緒、欲望,那麼要如何打破這一關呢?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個「身」,即是指感官,也因此身而有了「欲望」。太極學的觀點,主張「欲」
為後天性,可是這個後天性又有其所必然而致,換句話說:也是隱伏在後天性
的潛意識中。「欲」是心理不平衡,心理也是軀體組成的重要結構,所以首要就是要注重「平衡」功夫。精、氣、神的平衡尤為重要,也就是說要打破這一關,必須使精氣神平衡,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因為你如果能永遠心理平衡,則永無疾病,就可以長生了。
道家有「性功」之說,佛門有「禪靜」之學,這都是一種平衡的功夫。世有研究哲學者嘗言「心」,可是他們都不知道心之外,尚有「良知」與「良能」,雖然一切變化源於「心」,可是這平衡作用是屬於「良知、良能」。克欲首在「良
知」,而良知的動力,卻是「良能」,不要以為同樣屬於心的主宰而輕忽了。建
房子的講究材料、技術,與偷工減料都能完成,可是結果卻是絕對迥然不同的。
概略的講解了身體對修道的重要性,娘在下期再繼續講解「不能壓榨肉體」,以作結論。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0月30日慂
歲次癸亥年九月廿五日
律詩:一輪明月照東墩。護駕軍隨詣聖門。
啟發心靈開秘奧。闡揚道理不辭煩。
可憐世界罹洪劫。堪嘆迷途遍野原。
勸化期期能了悟。同登紫府沐天恩。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秘奧勤修志要堅。世情難悟了塵緣。
無分老少輸誠讀。莫論尊卑仔細研。
後日書成飄玉簡。他年道就證金仙。
久藏心法能開竅。願爾蒼生學聖賢。
第三章
第六節 修道不壓榨肉體
無極老母曰:
人之肉體對於修道之重要性,是要借重於這個軀體而使靈性在未能永恆不滅的寄住。身體是個假體,靈性是真我,修道求諸於永恆不朽,即是真我的不滅。可是靈性卻是一團虛無飄渺的氣息,所以才藉著假體而成形象,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運行,也即是「大輪迴」,所以兩者密不可分,而修道就是要永遠打破這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使靈性永恆超脫與假體的契結而達到「真我」,即反璞歸真的「天人合一」境界。故在修道過程中,這個軀體是必然性的首要條件之一,但是絕不能誤解於要使這個肉體磨鍊至成道的境界。有人以為苦修這個肉體,可以使它光明,就能成道,這是錯誤。蓋肉體本身不能光明,靈性才會昇華,以修道絕不能壓榨肉體。
有婆羅門教,力主苦修,釋迦初期也是受婆羅門教影響,而由苦修進入修道途徑,但苦修的結果,身體衰弱,氣息奄奄,幾乎無力起身,終於了悟,乃恢復正常飲食,改變進修的方式,於是大澈大悟,始證無上正覺。所謂「苦修」:乃是約束自己勿沉迷於物質的享受,以去私欲,才能使心存正信,靈明朗耀。並不是一味壓榨肉體,一架軀殼既使變成骷髏,也不會有靈明,與肉體無關,原在心性而已。
道家有養生之說,但這養生之說不是指肉體,這可由南華經中俯拾可得其義,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道家不執相,不身見,乃重神。所謂「神」──即「靈性」也。又謂:「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之精通,合於天倫。」因此可見道家用力於「守神」,並非耿耿於一具臭皮囊矣。
以上的說明,並非是表明軀體只是修道必要的條件而已,也不是要你們刻意注意肉體,更不必用盡各種方法壓榨肉體,雖然也有肉身成聖的例證,但總究是極為少數,不符普度主旨。
人總是不能離開肉體而生活,因為肉體既毀,人就死亡,則萬事皆休,是以有了肉體才有我,有了我才能修道,這是必須重視肉體的原因。但是重視不能成為養尊處優,因為那樣享受、過份的快樂,會產生迷戀,迷戀會使心智不清,甚至觸犯道德規範與律法,更因而蒙蔽了寄住在肉體裡的靈性。
壓榨肉體,就沒有原動力可以修道,過份珍惜肉體,蒙蔽了靈性,都不符修道的方法,所以只有使肉體生活淨化,才是修道的築基,基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修道者首先必須淨化自己,如果淨化猶未成功,則一切俱屬空談。道不是從任何壓榨中取得,道在邇,求諸遠,捨近而求遠,則愈求離道愈遠,一生辛勞,終未得道。因為道就在眼前,就在心中,捨本逐末,當然徒勞無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1月15日慂
歲次癸亥年十月十一日
律詩:著書護駕往來勤。一路迢迢萬里雲。
左擁匡劉張翼德。右隨扶漢趙天君。
秘藏淺述留千載。妙奧傳真蔭十分。
梅蕊凝霜情意厚。揮鸞勸世賦詩文。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修身養性莫心灰。拾級層層智慧開。
慶必有餘行善德。學知不足得栽培。
參鸞圓夢曇花現。悟道真詮妙果來。
天降玄機宣秘奧。修持日後上瑤臺。
第三章
第七節 天道的信仰
無極老母曰:
道心的範圍,有如一面織成而佈開的防護網,必須堅韌,水火難侵,那就是「信仰」。由精神力的精誠、專注,交織成為一面無任何破綻、空隙的防線,以保護道心。
為什麼它必須堅韌、水火難侵呢?堅韌始得彈性伸縮,以禦衝擊,即天人交戰,名利之爭,不以動搖心志,神始得安。水者──先天真水,即「精」
也,亦即須防「色關」。火者──三昧真火,若妄動無名,即火燒功德林,亦即須平「氣關」也。是故道心將有賴於這面防護網的保護,庶得使人身三寶──精、氣、神與假體相輔相成,達到修道的最高境界,不會反成為傷害道心的最大利器也。
修道必須信仰,信仰就是力量,可是要信仰什麼呢?要如何將力量導之於正呢?這就是今日娘欲提出講解的主題──「天道的信仰」。
「天道」是什麼?啟迪萬物之玄機也。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執大象──就是主宰宇宙的根源,也就是天下歸往的地方。所以對天道的信仰,就是要白宇宙主宰的力量,遵循著這條路線,回到你們原來孕育的地方去。
但包含在整個大原則內的細節,不僅是簡單三兩句話的工夫而已,信仰非空口
白話,更非坐而言、不能起而行、虛而不實的功夫,相反的是一種徹底的實踐、
勵行的工夫,因為這樣才能使力量產生。
南華經天地篇有一段記載:「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黃帝志在訪道,修道百餘年,可見對道心信仰之堅定。玄珠者──道也;知者──「智」也;離朱者──「色相」也;喫詬者──「言語」也;象罔者──「無相」也。黃帝得道:是「捨掉人世間一切有形」,進入「玄珠」境界。這整篇的含意,顯示出要「得道」,不是「用智慧、用色相、用言語」去索求,因為人的智慧有限,言語支離,色相更易成執,只有以「無相」之心,沒有幻虛的困擾,直入真如之境,這也是修天道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更是發揮信仰力量的最大關鍵。這樣的說法,也許你們還不能盡入其中,所以娘特歸劃成一個簡單公式,讓你們明白怎樣才能對天道的信仰作出具體的實踐工夫。
無循私,任何夾雜均難得過關而進入最高境界。
高境界,除非功果之建立已達到天律頒賞的標準。
達到天道的最高境界。
綜此而言,本節的重點,就是對天道的認識而生出信仰,發揮出力量而達到「歸真反璞」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2月5 日慂
歲次癸亥年十一月初二日
律詩:葭飛玉管露凝霜。護駕臨堂逸興長。
鐘鼓聲傳頻入耳。詩文欲寫索枯腸。
滿懷鳳藻開迷路。一腹鸞音喚醒章。
滾滾紅塵緣未了。道心勸世秘中藏。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娘連續兩夜親臨貴堂降筆,希體念娘之辛苦,
勉而修之。
律詩:一段玄機可特殊。分明咫尺卻難圖。
五行行理通三界。八卦卦心接九衢。
精內含精除俗骨。氣中生氣換仙軀。
凡人悟道清規守。修盡全魂濁魄無。
第三章
無極老母曰:
軒轅黃帝修道一百餘年,始悟出「道」之真髓而成道,乃以「允執厥中」四字,一直傳道給堯帝,堯傳給舜帝,舜傳給禹帝時,則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執厥中。」十六字作為修道之心法。這個「中」字絕對不是「中間」之意,若指中間,又何必說人心、道心,更不必說惟精惟一,然則要精、要一,精什麼?一什麼?就是要很誠懇的守著允執厥中的「中」,天人合一成為一體,就是「中」。
中也者,緩衝極端之平衡也。太陽對於本系各星球有引力,各星球對太陽也有斥力,引力即向心力,斥力即離心力,此兩股力量就成了兩個極端,所以要使它們能夠平衡,就必須有軌道,這個軌道就是「中」,平衡點──就是力的中心,有個中心點才能夠維持平衡。
「中」這個字,自古聖賢創始而用之於闡述道,是其深遽與奧妙的含意。易經有「天人合一」,中庸有「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道德經有「執大象而天下往」與「玄」,莊子有「齊物」,易經另有「神無方,易無體。」都聯綴出「中」字的概要。
「中」不是內,也不是外,就像:「放之則瀰六合,卷之則藏一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才能確切的表達出「中」的真諦。
「心」是整個人的中樞,一切意念林林總總的變化,都是由心而衍續,所以中心就是整個修道過程的標準點。舉例說:一件事情有個中心,絕不致於偏差,修道有個中心,當然更不致偏差了,那麼距離更高之境界,當然又是邁進了一大步,這就是修道應對「中」的體認,也是本節總結論──「道心守中」的概要。
說明了「中」字的理論後,娘再講解應如何實踐這個「中」字,首先要瞭
解如何去實踐,因為「中」是「道」的心法精華,縱使才智之靈子奮乎百世之
工,亦僅望其涯岸而不可得之成也,可謂「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綜彙之義,
豁而至達。」不為過也,故能得解其論而踐其行,則天人合一之修道最高境界,
即如反掌之易也。
修道之入門,無分門派,無分你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入道者必須明悟出「中」的實踐,娘為之規劃成為下列幾點,以期簡潔明晰,庶得一讀而悟之功。
是它的後盾。
理都包含在其中,交纏的結果,就是「矛盾」,了解它,才能在朦朧 不
清時,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2月19日慂
歲次癸亥年十一月十六日
律詩:迢迢一路白雲飛。文化城遙看隱微。
聖殿冬寒遲日影。市樓夜靜掩柴扉。
慈心豈可分良莠。善事奉行別是非。
護駕期期臨寶島。新書著述幾忘歸。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明心見性樂無窮。了悟真如色相空。
大道原來由兩氣。衡門依舊啟三蒙。
名登北闕風光麗。位證南天造化工。
萬法圓功憑毅力。著書淺說挽頹風。
第四章 修道心法之概論
無極老母曰:
修道之心法,是一個漫長過程中正確而主要的突破關鍵,蓋「心」者主宰也;「法」者關鍵也。就如一扇緊閉的門,想要達成打開它的願望,必須知道如何去拔掉它的閂一樣的道理。閂是阻礙物,如何拔掉閂就是方法,也是開門而唯一正確的方法。引用在修道而言,從入道起:修、磨、悟、證等過程中,必然有許多阻礙,那麼如何順利的突破阻礙,邁進更深、更高一層的境界,這個「突破」就是心法所在了。
「揭發宇宙的奧秘,啟迪人生的玄機。」這就是心法的最高境
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修道者能夠貫通「道」的最高境界,達到「天
人合一」的境界,就能與天地同參,進入宇宙的總體,換句話說,也是與宇宙
融匯成一體,那麼宇宙的奧秘自然得以揭發。人生際遇,流離變換,林林總總,
卻也脫不了一個緣也,這個「緣」字,看不見,摸不著,強要冠以名詞,也就
是「牽引」、「玄機」,而所有牽引力都脫不了因果,所以這個「心法」就是能幫助你們解除它的束縛。
「心法」不是單純的精神作用,更不是術法,它是超越精神、術法的整體成就,把它比喻為「光明大道」最為貼切了。「藏天下於天下則無所遯」,是最好的剖析。「志於道,據以德,依於仁,遊於藝。」儒家的思想也以「道」為最高要求境界,而儒家最重實踐,由此也可知心法不是空洞的修道教條。
無論什麼學術、思想都難免於時代巨輪之潮流所淘汰,因應民俗而產生的新風尚,隨著文化的進步也跟著前進,只有「心法」永恆不變,因為心法是要幫助你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換句話說,「道」的境界不變,則「心法」也不變,這是每一個修道者必須明白的道理。
道統是一句很抽象的名詞,要把它解釋得合於邏輯,只有「道」是一個整體,比喻為宇宙。「統」則是一脈相傳的延續,聯接上一句宇宙,那就是宇宙的延續,而宇宙的延續靠什麼呢?大道運行的軌道,既稱軌道,則必須有既定的秩序,不能令其散亂。「心法」是一個修道最高、最重要的關鍵原則,所以有道統,沒有心法,難得圓滿;有心法,沒有道統,相對的也不克大成。道統與心法不但關係密切,不可偏廢,更是有相輔相成的作用,這由前面的說明,可以有一個具體的印證。
在本書前面三章,娘剖析「道心」的精義,而以「中」作為道心的結論。今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娘將分為三節剖析,將如今的道門(除了五大門戶──儒、道、釋、耶、回外)盛行而極具闡教普度、代天宣化的道場分類規劃,再作詳細的剖析,深願世之勤修天道之諸兒女能夠細心研閱,研而有悟,悟而有得,得而實踐,踐而證道,以達最高境界,是娘所深寄望者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1月3日慈
歲次癸亥年十二月初一日
律詩:乖倫逆理忤雙親。上帝難容這等人。
報應攸分遲與早。賞懲休說假渾真。
花花世界悲今日。滾滾迷途誤此身。
無極秘藏勤協著。願期了悟出紅塵。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娘不辭辛苦,今夜親臨貴堂兩次降筆,希體
念娘心之良苦。
律詩:為植善根闢草萊。成蹊分插手親栽。
滋培喜見萌芽出。灌溉欣看壯茁來。
露濕霜侵經歲月。風吹雨打滌塵埃。
平生不惜耕耘力。道果居然爛熳開。
第四章
第一節 先天道門
無極老母曰:
道脈之延續,有賴薪火相傳,自伏羲畫卦,黃帝首證大道之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以迄孔、孟,而至於今,雖有分流旁支,衍成千宗萬教,各立一幟,廣傳教義,但萬流匯宗,「道」之本體不因此而有所改變也。
世有先天道門諸兒女,忌種種因素,致傳教佈道方式頗不受贊同,本是萬教普度,各度有緣,實不該自相排斥,但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錯雜期待修子自作體認也。
惟不可否認先天道門已深入各階層,頗收代天宣化、普度有緣之成果。姑且不論其傳教、佈道之方式好壞,娘針對此,綜彙規劃出三大項目,作為先天道門修子之公開心法也。
例如:飛蛾好光,乃有撲燈自滅之舉,咸謂之愚,何奈彼難自主;蚯
蚓圖熱,是以自致暴亡;蠶吐絲,本意護身,熟知人取絲反害身;蜂
釀蜜,思以養命,而人取蜜將傷命。前兩物為圖快意而滅亡,後兩物
求厚生反喪命。利害依伏,當非初衷,卻無以自主,此非自縛為何耶?
以物喻人,修道本為永恆之計,卻不該因修道而致肉身受傷害。蓋在
修道過程,以迄達到永恆,肉身乃為基本要素也。故先天道門諸兒女
在教養許可範圍中,入門修道,須去自縛。
無以遷移命運所注之劫厄,變舛為通須心善,蓋命通心舛,亦變通為
舛也。由此可知患難之生,由心左右,而心念之錯雜,瞬息而易,換
言之,患難乃時有所生,修道者必視之為魔考,任考不倒,堅恆一心,
庶得更邁進一程,否則修道流為奢談也。
存神,總而言之,即為性命永恆不朽。性命雙修之論,各家咸有之,
娘今單言先天道門,後節再逐一詳解各家之論。身有三皈、五戒,倘
三皈不真,五戒不全,則流轉於三途、五苦之內,不能了生死矣。
性命雙修之最高境界為「三華聚頂、五朝元」,始得超乎三界之外,
不囿於五形中。但如何始克臻此?肉身乃受天地精華所孕育,本已具
備不朽之要素,故可借肉身之守皈戒,以期去蕪存菁,反本真如,以 契
天地精華,直與融會,斯時達此境界不難矣。
凡先天道門修子自近道之時,必先以去「自縛」為第一要務,克服己身心理與外在障礙後,受「患難」之磨鍊。前此二關安然度過後,可謂已是「脫胎換骨」,則性命雙修,已是步上光明之大道矣。娘深願諸兒女細研本文之意,體娘之心,則超生了死之道不遠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1月 18日
歲次癸亥年十二月十六日
律詩:天書著述不辭辛。護駕臨堂化育仁。
梅嶺皚皚呈氣象。文章句句醒凡塵。
鸞乩喜寫詩詞賦。鐘鼓歡迎聖佛神。
絕好綸音傳海嶠。惟期了悟出迷津。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娘每月臨堂兩次,著作道心秘藏,希諸兒女
體娘之苦心,詳為研讀,悟而修之。
律詩:東墩雪夜襲寒流。日月如梭歲欲週。
天降善書成寶筏。人迷苦海泛慈舟。
修身莫想錢財積。樂道何須名利求。
一卷秘藏深了悟。證仙證佛任悠遊。
第四章
第二節 鸞門修持心法
無極老母曰:
上天為三曹普度,乃大開方便之門,是故聖佛仙神齊降凡間,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致力代天宣化,以木筆題字砂盤,傳真聖意,勸人履仁行義,棄惡從善,醒聾啟瞶,教化迷蒙,修身養性,正己化人,此乃鸞門之使命,體天行道,以匡正世道人心者也。
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夫鸞門之設: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藉飛鸞提醒人心,守五倫、遵八德,改革異端,破除迷信而歸正道也。是故鸞門亦稱:「聖門、鸞堂、聖堂。」繼承天道道統,一脈相承,發揚鄒魯遺徽,以詩文為教化,導人遵守國法,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作為教化之本,凡入鸞門為鸞下生者,均稱為聖門之弟子,亦即鸞門之修子也。均凜遵聖訓,遵守堂規,作為修身悟道之明師,此乃鸞門修持之心法也。
凡欲修持天道之心法者,必須由日常之生活修起,有意入道場修持者,以「鸞門」之道場最為方便,因其修持最為簡易,更為因應世道,符合人際生活狀況,是故凡入鸞門修持者,容易進道而收功厥偉者也。蓋鸞門有煆煉通靈之正鸞生,負責揮鸞以傳真聖意,啟迪修子,此正鸞即是「神之使者」,以木筆傳真聖意於砂盤,作詩文以教化,再由宣講生講解詩文之意,俾使修子能得了悟奉行,則「人道」修持可成,而可進「天道」也。
綜此而言,鸞門修持之心法雖曰簡易,娘仍提出二大項目說明,深願鸞門之諸兒女詳為研悟,並期勉勵奉行,自可進道而成道也。
恪守,以期修身養性。鸞門雖無如其他門派道場之繁雜與嚴格之
要求,但人道之遵循則為首要之修條,凡諸綱常倫理、四維八德
俱在實踐之列,正己工夫,達到樹立良好模範,然後才能度化他
人。如立功立德,宣講勸善,引迷入悟等,皆是度化他人之實踐
功夫。所以入鸞門修持者,在家應奉孝父母,認真自己事業或工
作,善顧妻兒,日日三省吾身,暇時應上聖堂𨥤勞造功。
二、𨥤勞──鸞門有定期飛鸞之日,謂之:「鸞期」。入鸞門執弟子禮,
則為「鸞生」,亦稱「𡢞勞生」,亦即「修子」也。
「鸞期」:乃聖佛仙神諸高真降鸞揮出詩文以勸化世人之日。是故鸞門之修子應到聖堂參鸞𨥤勞,恭聆聖訓,學道修身,研味聖訓,實踐奉行。所謂
「效勞」:乃弟子服其勞也,必須有恆毅及自動自發之心志,藉著𨥤勞以磨鍊自己之心性。
故此二大項目亦有相輔相成之功用,若得一世奉行,成神成佛無難矣。娘並非偏重於鸞門,蓋上天大開普度之門,由鸞門修持而成道者眾,故特述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1月13日慈
歲次癸亥年十二月廿九日
律詩:一行護駕下雲梯。浩蕩神威氣吐霓。
隔海波濤隨浪急。臨堂鐘鼓似雷嘶。 鸞門徹夜明殘燭。聖地嚴寒共品題。
入夢酣眠人未起。著書忽覺月沉西。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爆催殘臘入詩瓢。草木知春玉露調。
松操經霜寒獨麗。梅梢傲雪冷偏饒。
著書欲挽頹風轉。釋句開迷振筆描。
未忍世情淪劫厄。拯黎天性總難消。
第四章
第三節 性命雙修心法
無極老母曰:
「靈子離鄉已久時,沉酣苦海作迷兒,天書既著娘心願,速速勤修得護持。」
憶自九六原靈下放凡塵,母子別離,已經過無數元會矣!怎奈欲念生,則大羅
天多業障;心性昧,則方寸地積塵埃。慧滅性移,被聲色蒙蔽,直入迷魂陣中;
貪名逐利,成因果輪迴,而受枷鎖牽纏此身。於是三途四濁混淆,六道無休止
境,將逍遙聖境忘棄,樂凡塵假象而忘返矣。娘心悲嘆!日以呼喚,倚閭門以
望歸,何奈迷墜既深,兒女不知歸程。因此娘不得不重履凡間,躬親著作道心
秘藏一書,指引迷子回鄉之大路,求得天道康莊,以掃物欲之塵垢,逃名利之
網羅,以明本性,有悟來源,同返瑤池,龍華聚會。
夫性命者,陰陽也。陰陽為對立:「在天為日月,在地為水火,在方為南北,在時為子午,在卦為坎離,在虛空為風雲,在人身為性命。」各有息息之密切關聯,相輔相成。如天無日月,晝夜怎得分明?地無水火,生靈焉能養活?方無南北,四方怎能安寧?卦無坎離,水火怎得升降?時無子午,人民何以作息?虛空無風雲,人民何以清泰?人無性命,肉體何以主持?是故萬物離了陰陽,從何而生?乾天坤地,天位上,地位下,人之生也,一離母腹,臍帶斷,啼聲打開四相。乾坤顛倒,乾失中爻之陽而為離,坤得乾中之陽而為坎。離者離也,離了先天之故鄉;坎者陷也,一點真陽陷於後天丹田,何日返本?如何還原?娘茲舉述於後。
命之誕生,入於人世,性則開始發芽,最始之本質,譬如果核,雖一小粒,巍然大樹及纍纍之果實,均由此小粒而成,然當其核未發之際,人所不見耳,只見其有,不見其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以至性流為空談,肉體為機物,靈性為精神,有形體、有精神,人庶稱為萬物之靈。以人喻車輛,馳騁道路,行動靈敏,若棄置於車場,乃蠢物耳。靈性在人身,人際關係,生氣活躍,靈性一去,人際關係等於零,截然中斷。以上兩例,當可啟悟為性命雙修所成就之最高心法也。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遇風生波,遇動生浪,遇寒結冰,遇熱化氣,映像生影,隨方就圓,無微不入,其質澈清無渣,不舍晝夜,變化無窮。水為無心,剛強無體,言其柔雖銹針而不載,言其剛能載巨輪而不沉,運則為雨露,流則為河海,強之金石為開,柔之抽刀不斷,植者賴以為生,污者賴之以淨,雍之則止,快之則流。
本性如日月,私欲如雲霧,性命之理須明,明其性而知其命,再藉後天因素,即如水之喻,可為隨物成形,但不變質,自達明性而至性也。娘在本章闡明心法之修持,並將性命之理,以例作喻,希諸兒女能多體悟,潛心研閱,以期早日了脫苦海。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2月23日
歲次甲子年正月廿二日
律詩:道心闡說不辭辛。皇母慈懷及世人。
寒夜臨堂揮柳筆。春宵細雨濕車塵。
陸游雅句詩多麗。李白豪吟酒更親。
勸爾勤修行善德。好將功果證天垠。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著書立說挽頹風。一片心神意益隆。
聖殿春宵燈燦爛。儒門教義句玲瓏。
桃枝飛舞情無限。柳筆盤旋興不窮。
只為塵寰開覺路。願期早悟建豐功。
第五章 天人合一
無極老母曰:
天人何以能合一?這是世之修道諸兒女最想悟透及想明白的道理。可是卻因為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天人合一」是一個很深奧的道理,因而放棄了去研悟祂的涵意,也有人雖然明白天人何以能夠合一的道理,卻只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或者是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自古而今,修道者多,而成道者少,甚或對於修道抱有排斥的心理,究其因,他們不能明白天人合一的真正意義,以及不能明白為什麼「修道」要達到天人合一的道理?
莊子逍遙遊中有這麼一段話:「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這是說明了不要以為自
己不知道的,就否定了它,所以無心向道者,就不聞道、不求道,也就不能了
悟「道」之寶貴也。
娘今再勸告諸兒女,凡做事欲想達到大成就,必須先有好的準備,也須用大工夫才能有成。譬如:「大江大海,若積水不厚,則無力以負大舟,若僅覆一杯水於地,就想以行舟,焉能以負荷乎?舟焉能行駛乎?因水淺而舟大故也。風若積不厚,則無力以負大翼,如大鵬鳥之大翼,雄飛九萬里,因風之積不厚,故不能雄飛也。」修道亦然,如無恆心毅力,堅定意志,則有如「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也。」希修道之諸兒女悟而勉之。
然則為什麼「天人合一」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呢?具體的說:天即宇宙,大自然的代名詞,「天人合一」即是與宇宙合成一個,融會成為一體,也就是超脫了生死的大輪迴,這不是理論,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而是一個可以達到的境界。
「天人同體」──天與人是一體,整個宇宙來自「道」,人也是來自「道」,所以天人可以同體,既然是同體,所以可以相通,既然可以相通,就可合而為一。人是天地間的精華所孕之靈神,與假體結合而成,本身已具備了大自然的精華,換句話說,人本來就是宇宙的一部份。
「萬象合一」──世間事的林林總總,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萬象,看起來漫無頭緒,其實是相同,外表觀之,萬象紛紜,但它是幻影,是一種錯覺而已。老子的「玄同」、莊子的「齊物」均有說明,可資印證這個「萬象合一」,實際上在這個表面的幻影,它的內涵只是「因果」所衍生而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都有先天至性之善良,都凜育於天地精華而生,就在「習」而相遠。道之修持,必須下定工夫,「聞道而修」是入門,「修而有悟」是工夫,修道遇魔考而不退──是為「恆」,有恆心而修,就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3月6日慈
歲次甲子年二月初四日
律詩:東風送我下鸞壇。春到人間尚怯寒。
水漲苔痕侵石壁。月移竹影上欄干。
追隨母駕醒迷夢。協著天書挽倒瀾。
寄語凡間諸俗子。道心了悟正邪端。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岳卿隨我下蒼天。護駕辛勞志不遷。
富貴無貪扶社稷。功名何用等雲煙。
世風變幻人情異。善惡攸分俗慮牽。
學就道心成道果。逍遙紫府證為仙。
第六章 道之靈性與因果律
無極老母曰:
「道」是至善的、萬能的,是天地之母。道者理也。道理者,屬於形而上的,不得以物體名之,也不得以物理解之。天下各大宗教均崇「道」以設教,是人生最高的指標。修道之謂「教」,指導人人走向正道,而以神道教之。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復卦:因宇宙的事,有非人力可解者,非託之於神道不可。基督教新約翰福音:「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由此更可證明天下各大教均崇「道」以教也。
是故修道的目的是修「靈性」,什麼叫做靈性?「靈性」:是道德、願力、修持、再加上先天的德行,四者結合成為靈性。靈性表現於生活中,為至善之德行。不過靈性也有大小,視你「道德、願力、修持、先天」的功夫為何而分別,其功夫大者則靈性高,功夫淺者則靈性低,最怕沒有靈性,人如無靈性,則渾渾噩噩。人與禽獸有何別乎?禽獸之善者亦不乏靈性,靈性不是聰明,聰明人很多,不一定有靈性,但有靈性者都很聰明。
縱目觀之,舉世滔滔,其野心家者貪欲,以兼併自豪,大戰爆發,殺人數千萬,如此「靈性」何在?其有殺人越貨或詭詐毒害者,其「靈性」早已泯滅。修道者,修此「靈性」也,將欲念去掉,靈性自然出現。所謂「道」者,為一靈明之虛體,故靈明為靈性之表現於外者,靈性當然屬於光明的。
靈性光明,自有其「因果律」,有「道德、願力、修持、先天德行。」此即靈性之因,有了「靈明」,即靈性之果。怎奈世人多不相信有「因果律」,認為因果報應是虛無的,故一味胡為,不願修道。娘今用科學常識,來闡明「因果律」,以喚醒世之執迷者了悟而不敢作惡,以收向善而修之功。
「因果律」就是宇宙萬物所受之限制,因果律來自波動力學,宇宙為波動,故宇宙之運行為曲線,不是直線的。其「起」為「峰」,即是「因」;其「伏」為「谷」,即是「果」。所以為善自有善報,作惡自有惡報。人間善惡事,完全由人自己造成的,所以人必須要切切注意,千萬不可走錯了路,差之絲毫,則謬之千里,想要改變也太難了。古人之「戒慎恐懼」,就是因為這個關係,修道的最大目的,就是「使自己不犯錯誤」。
老子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網者代表宇宙的總體,萬有均在總體中,好似一張網籠罩著大地,一切均在衪的控制中,不能脫逃。天網者天秩也、天命也,誰也不敢違抗的。天秩者,天之秩序也,亦即天道也。從星球之運行及萬物之生育,知確有天秩之天道,當相信有「因果律」,這是藉科學的說法,不是隨意的,因果律不是迷信的,是由自然現象觀察出來的。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3月22日慈
歲次甲子年二月二十日
律詩:追懷往昔志殲金。扶宋精忠不二心。
締造功勳高且偉。榮登神位古而今。
著書護駕隨皇母。醒世度迷作聖箴。
但願人人如拱璧。洛陽紙貴重儒林。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奉行積善意堪誇。勸爾群黎勉有加。
化俗道心心不昧。移風功德德無涯。
金鐘聲響醒迷夢。寶殿香凝篆吐葩。
陰騭勤修登彼岸。他年果滿泛仙楂。
第七章 道之天秩
無極老母曰:
天地之母,創造萬物的「道」,非陰非陽,可稱中性,在這個境界裏是永生的,無善無惡、無長無短,此即所謂「天國」,亦即「真宅」,所謂「永恆之家」。語云:「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就是說萬物由「道」而生,每人都是「道」,修道者希能重返於「道」,是以有先天道、後天道之區別。先天道者,未變之道也;後天道者,已變之道也。人間世為後天道,無極為先天道。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乃後天道,故易學所講者,偏於後天道,是以有「象數」之說,然則修先天道,何以別乎後天道呢?
修先天道,必須擺脫人間世的一切欲望,所謂形而上之「無為」也。塵世即後天道,後天道也不是不可修,不由後天道修至先天道,焉能「歸真反璞」。修後天道,也可有所作為,不過後天道是在矛盾中,永遠受矛盾的約束而不能自由,如生死成敗、名利窮通都是不免的,魔鬼也自然產生,因人有肉體,肉體有感情,所以喜怒哀樂隨之而起,此魔道之所以存在也,魔來自陰陽,陰陽既然不免,故人生的禍福也不可逆料的。
是故道有「天秩」,天秩者,天命也。宇宙運行的秩序,亦即自然運行之法則,亦可稱之曰:「軌道」。如地球繞太陽,距離有遠近,乃有四季──春夏秋冬之分。地球何以繞太陽而行?此乃是太陽與地球「吸斥」二力之平衡故也。太陽對地球有吸力,地球對太陽有斥力,最後形成一個軌道,此乃先天道之軌道。今日天文學家算的很仔細,推至月球繞地球,也算的很清楚,所以可登陸月球,絲毫不差。此乃道之天秩,運行至正無偏,故天文學家始得算出確準者也。
後天道亦有天秩之軌道,如「人倫道德、三綱五常」皆是後天道之秩序,人若不遵守秩序,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無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則天下大亂矣。譬如飛機之飛行有一定之航道,如不遵航道而飛行,則易發生相撞。如火車之行駛有一定之軌道,若不遵軌道而行駛則易發生脫軌事故。行人如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專走旁門左道,則易發生車禍,是故天有天道,地有地理,凡不循道理而行者,皆是違背天秩之旁門左道也。
或曰上天既然降「道」於世,何又降「魔」以擾亂修道者之心志?須知「玉不琢,不成器」之義,道若無魔不成道。修道者若不經過魔考之考驗,則其道心不堅,道果不進也,所以凡修道者不論先天道也好,修後天道也好,必須遵守天命,循天秩之軌道而修,堅志不移,則道不進、果不成者未有之也。萬物均由道生之,道善乎。曰:道非善、非惡。在道之本身,無所謂善惡,善惡乃起於後天,由人自作耳。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4月9日慈
歲次甲子年三月初九日
律詩:把筆臨鸞喜結緣。香煙縷縷繞神前。
雖無化俗珠璣句。信有移風錦繡篇。
育德滋培心上地。修身涵養性中天。
相期陰騭功勳造。桂馥蘭馨福壽延。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道心心法卻難修。無影無瓈不易求。
學就功成誠可喜。邪侵魔擾怨何尤。
恰如作善安靈性。宛似行凶入獄囚。
莫說天高神鬼遠。端憑積果與因由。
又示:娘為喚醒沉淪苦海諸靈子及方便修子對道之體認,乃繼天道奧義後
再躬親下凡武廟明正堂,期期扶鸞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書,以
引證、分析道」之理論,深盼諸兒女能得因而聞道而悟,悟而修持
恆毅,以期有成。如今已擬完書,深願世之兒女能體為娘苦心,不
辭奔波往返天凡,親著無極天書。及本一時勸善以言,百世勸人以
書之體認,助道推行,印贈無極天書,能致廣佈塵寰,拯度迷津,
源遠流長,使後世諸兒女學道有門,返回無極,而母子團聚有望,
則稍慰為娘日夜呼喚,倚閭盼歸之悲也。
第八章 四質合成以修道
無極老母曰:
修道要「四質合成」,何謂「四質」?體、心、氣、神者也。各家論述:有修道首在「心」,有偏於「氣」,雖都不錯,但忽略其它三質,故多有偏執,未臻盡窺大道堂奧。何以體、心、氣、神謂之四質?蓋以融合可成一體──道,分解各成質子而名也。娘將「四質」逐一詮釋,以開悟諸兒女!「體」──即身體,世俗區分人際稱謂,即「我」者也,但不能執於我相,因為這個「我」,只是要達到「無我」,而至與宇宙大自然融匯成一體的基本踏石。修道就是修身,體為基本要素,是以要尊重此身,但不是陷溺於珍惜,也不能流於想借重肉體,製造一粒金丹,以期永生,也不要以壓榨肉體,想開一朵道的奇葩。尊重身體而符合修道之旨,有下列幾個要件:
𣇈(1)健康。身體某部份有疾病,應速治療,患病在身,會影響心理的正常
及修道必須的活動。
𥌓(2)定時之運動,使血脈暢通,心室才不受阻礙。
矅(3)日常接觸須守正,不以污穢罪惡而使身體受損。居所需清淨,保持空
氣流通。
𢣷(4)睡眠需充足,養精蓄銳,使身體新陳代謝正常。
「心」──主管變化,在變化中,不能讓祂脫出正軌,所以思緒的變化不
能「執」,但是這個心的變化中,必須有賴於「氣與神」為後盾。
「氣」──動力也。氣合於心,始能收變化之功,氣如電、針灸,以電子
偵查器查穴之所在,即明證也,氣是動能,仰之萬物能活,亦得發展茁
壯。
「神」──四質中最重要者,無神:心失之變化,氣失之動能。娘舉一例:
太空船何以能夠圓滿的達成進入太空飛行之任務?船(體)飛行中的操作心)
及動能所用燃料(氣),可是最重要的卻是製造太空船的人(神),由此可資明證也。
分析四質內涵後,再解釋其用:「體」須健,始得實踐道理之所得;「心」須正,始得變化無偏差;「氣」須馴,始得動力不暴躁而定;「神」須守,契於萬象之母,進於道也。此「健、正、馴、守」是四質合成而證於道者也。總此而言,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體,循環聯繫,一氣呵成,將綿綿不絕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4月21日慈
歲次甲子年三月廿一日
律詩:三月東墩氣象幽。柳隨風舞解人愁。
蟲聲細細嗚深夜。磬韻微微響靜樓。
執筆開迷無俗句。喜生抱志有心修。
天書勸善期能悟。他日功成耀九州。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洩盡天機為眾生。秘藏勸世作修程。
道心秉正終歸悟。德性抱中始得成。
利要義求無困苦。貪為貧狀必難榮。
著書訓誡宜深省。盼爾凡黎莫看輕。
第九章 執慧歸真
無極老母曰:
娘今日講述修道原則性的主題:「執慧歸真」,茲細加剖析這個名詞的意義。「執」──不是固執、偏執的肯定義,而是啟迪認定。「慧」──是智慧。所以「執慧」之意,就是以智慧的啟迪而善加運用,庶幾達到由智慧探索出一條光明大道。所謂「歸真」,其意有二:一、世之諸兒女必須明悟人的原靈那裏來?二、既從那裏來,就必須回到那裏去。
修「道」的意義及其最終之目的:乃在企求人生於世,步上正路而達到「超生了死,脫離宇宙大輪迴之境界。」因為世間的一切景物、情欲,在靈的空間裏俱是「假象」。所以惟有「歸真」,才能擺脫這一切假象所產生的引力,而穿越這一層束縛。如老子所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因為這個「身」,帶來了「七情、六欲。」以今日生理學分析,身體除了普通感官之神經系統外,尚有內分泌及腦電波更為嚴重。所以老子之患有身,乃「慧」而有所覺悟問題之存在,及至「無身」,在此非指毀身,若身亡基毀,一切俱空,則何能言及其它,是以,故其「無身」,乃是突破了「假象」,邁進「真」的境界了。然而天縱奇才、靈敏過人之質者少,以老子的修為,世之諸兒女能及者鮮矣。但後天是因,先天是果,諸兒女欲求達到「道」的最高境界,卻仍可由後天的修持以彌補先天的不足。
「執慧歸真」是一個總體過程的啟示大目標,俾使世之諸兒女如何去體認「道」的精髓,這就是「執慧」。因為「道」在日常生活的周圍範疇內非常廣泛,處處都可以發掘出祂的真理,可是有正,亦必有其反,「道」與「魔」是並存的,如同迷魂陣,看似條條俱是通路,可是卻能引人入岔路,若能奠定了「執慧」的功夫,也就能打破了偏見。
老子的「玄同」、莊子的「齊物」:都是力主打破偏見的立論,惟有打破偏見,才能有朗然的智珠。塵世的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都是後天的矛盾所形成,亦即陰陽相激、相盪,由此兩個力量旋渦的運行,所以變化無常也。是故,人生於世容易產生偏見,欲求打破偏見之法,必須從偏見中尋求真理,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從後天的矛盾中尋求平衡。然則修道之過程,有如:
儒家之「執中貫一,修心養性。」以達「忠恕」之境界。
道家之「抱元守一,存心鍊性。」以達「感應」之境界。
佛家之「萬法歸一,明心見性。」以達「慈悲」之境界。
耶家之「默禱親一,洗心移性。」以達「博愛」之境界。
回家之「清真返一,堅心定性。」以達「清真」之境界。
此皆是「執慧」之功夫,必須恆毅修持,就可達到「道」之最高境界,希諸兒女勉而修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5月5日慈
歲次甲子年四月初五日
律詩:近年著述厥功成。天母慈悲憫世情。
警醒凡黎修大道。秘藏一部喚群生。
櫛風沐雨無辭苦。戴月披星不計程。
正是金科兼玉律。修真了悟上瑤京。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修好道心有秘藏。天機洩漏闡明揚。
若求書內尋真理。定靜身中必露光。
放下屠刀登聖域。拋除孽劍上仙鄉。
只憑一念存誠志。何患靈歸枉斷腸。
又示:道心秘藏之著已將完成,但願諸兒女應多研讀,悟而修之,庶免娘
一片苦心白費也。
第十章 結論
無極老母曰:
「道」之進修,不僅合乎中國人的生活要求,即任何國家的人民也都適合,修道是無國際與種族的分別,修道是補助人類生活的缺陷,使人人走向光明快樂的道路,不過各種民族有其不同的修法,但其宗旨是一個「至善」,雖然路線不同,最後歸宿是一樣:「反璞歸真」。
中庸曰:「修道之謂教」。修道必須強調修持與實踐,修道有學而知之者,謂之:「自明誠」,有生而知之者,謂之:「自誠明」,一般人均是學而知之,故必須自己用功夫,就可進於道。
老子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與道、與天地、並稱四大。所以修道者由「人道」著手,而修「地道」,然後修「天道」。修天道者,應由「性命雙修」,始得「超生了死」,而可證天道之無上境界。
人道之修持
人道以人為本位,一切皆由我做起,自己身心清白,才可以敬神,才可以修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在生活中,當從改善生活做起,這就是「誠意、正心、修身也。」修道須知:「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腳踏實地,往前邁進,才不致落空。所以「本立而道生」,立本為修道之基礎,如不從此處下工夫,則永無成道之日,須知「道」在邇,何求諸遠?修道只是「修身」,身外無道,「孝、悌、忠、信」便是道也,從此可知修人道之基本精神。
地道之修持
以兼善天下,布施、造功、立德,便是進地道之功夫。既修成人道,便當發救世之宏願,不能以自救為了事,而應再救眾生,所謂「修己度人」,故不能兼善天下者,亦不能獨善其身也。成聖神、成仙佛,應獻身社會,殺身而後成仁,捨身而後取義,布施濟困,行善立功立德,內修固然重要,外功也極迫切,凡有大犧牲者,必有卓絕的精神。驚天地,動鬼神,方可不朽,此即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正氣」,亦即「良能」也,修道者當發揮此良能,而後可與天地相合。
天道之修持
以性命雙修,期超生了死,便是修天道之功夫。須知「性命雙修,超生了死。」是進修天道最高之境界,既能超生了死,則可「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是同一境界也。大學之「在明明德」,明德即「良知」,明明德即「致良知」,明德者為天賜之一點性靈,性靈不滅,即成聖成賢,此乃修天道的重要功夫。
天道之性命雙修:「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本此四段進修,即是性命雙修,加之人道、地道所修成之內聖外王之果,就可臻於性命雙修之最高境界──「超生了死」,其靈性永久光明而不滅也。(全書完)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中華民國73年5月15日慈
歲次甲子年四月十五日
跋
兩儀定位,即肇陰陽,天覆地載,人處其間。娘放下九六原靈於凡塵,秉
天地之靈氣而化育,生生不息,造成世界萬物之中,惟人有萬物之靈。
人之初,其先天之靈性本是善良,降落於凡塵,受後天環境之薰陶,習而
其性相遠,善惡之別,由此而分,是故順天而行者必昌,逆天而行者必亡。嗟
乎!九六原靈僅有四億修成正果,尚有九二原靈生生死死輪迴之中,能知行善
修道,而成道返回無極故鄉者寥寥無幾,娘每思及此,憂心如焚,不忍坐視諸
兒女沉迷於紅塵苦海之中而不能自拔。
雖上天有好生之德,大開普度方便之門,處處開堂,方方闡教,怎奈學善
難,習惡易,覺者自覺,迷者自迷。娘為挽救癡迷之輩,仍不得不將無極之秘
本:天道奧義著作於先,道心秘藏著作於後,期以喚醒諸兒女早萌善覺,勤修
大道,認理歸真,脫離輪迴,免罹浩劫。今道心秘藏亦已降世,此二部無極天
書原本是句句皆含玄機,篇篇皆藏秘奧,娘為使讀者易悟,乃以淺白文句,闡
明修道之理,希世之諸兒女應體念娘一片之苦心,詳為研讀而修之,聊述數語
以為跋。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跋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甲子年梅月望日
恭祝無極天書道心秘藏降世
蓋天古佛昭明翼漢大天尊 降
中華民國73年5月16日慈
歲次甲子年四月十六日
祝詩:言行勸善費思量。彙印流傳歲月長。
千載麟經留史冊。一書鳳藻重文章。
塵寰有幸修真諦。珠玉無遺集秘藏。
奧義詞華雙媲美。網羅道理句琳瑯。
聖示:體念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為喚醒迷兒莫再沉迷於紅塵苦海之中,勤
修大道真理,以光靈性,期早日重返無極家鄉,母子團圓,庶免 母
娘日夜倚門閭盼望諸兒女早歸,故不辭迢迢雲路,披星戴月,沐雨
櫛風之苦,躬親下凡著作道心秘藏無極天書一部, 老母之用心實
良苦矣!今日天書降世,聊獻蕪詞獻祝,並感謝 母娘之辛苦。
又示:母娘懿示:天道奧義與道心秘藏,此二部天書均是無極之秘本,茲
應運降下凡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讀之良書,亦
可作修道者之明師,希世人善為珍惜,研悟而學之,必有裨益也。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降
祝詩:善勸黎民志未休。儒宗木鐸振中州。
道心不昧瑤池訓。德業無邪泗水流。
彙集秘藏天眷顧。編成真理世長留。
而今付梓揚芬日。珍重新書勉力修。
聖示:恭祝無極老母費盡心血所著成之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今已降世,此書
是「天道之秘,心法之藏。」希世人善為珍惜而研悟之。
太上李老君 降
祝詩:天母躬親執筆耕。秘藏奧義兩書成。
開迷頑石能知返。啟迪靈光可照明。
巨著珠璣將付梓。良篇錦繡博佳評。
摛詞題跋群黎勸。了悟勤修上玉京。
聖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願世人應體念 老母之慈悲
與愛心,勸修研悟道心秘藏,庶免辜負 母娘之一片苦心也。
釋迦牟尼佛 降
祝詩:一片婆心下九州。慈航急泛濟時舟。
深知孽海沉悲怨。了悟真詮免苦愁。
色相皆空無欲念。塵寰虛幻莫貪求。
秘藏著就頹風挽。付梓欣逢甲子秋。
聖示:無極老母費盡苦心所著作道心秘藏,包涵慈悲、仁德、善良、博愛、
惻隱等心,凡修至此境界者,四相皆空而無欲念也,此祝。
耶和華 降
祝詩:天降真詮可育才。群黎有幸沐恩來。
道心秉正修功果。德性無偏靖劫灰。
孽海滔滔誠感嘆。紅塵滾滾實堪哀。
秘藏一部將剞劂。扭轉乾坤化俗埃。
聖示:天降道心秘藏,闡明道心秉正與修法,五教教理皆出自道心也,謹
此為祝。
穆罕默德 降
祝詩:澆漓世事感難禁。惻隱之懷拯溺沉。
喜得金篇均錄記。欣觀玉簡盡搜尋。
堪嗟塵世皆虛景。幸著道心報好音。
付梓書成來跋後。佇看黎庶沐恩深。
聖示:恭祝道心秘藏降世,願世人讀而修之。
編後語
無極天書道心秘藏是一部闡明天道之秘奧,打開心法之道藏。今應運降世,由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不辭雲路迢迢之苦,披星戴月,沐雨櫛風,躬親下凡武廟明正堂,藉金指妙法飛鸞之作,是一部大開覺路,喚醒人心向善,勤修天道真理,以期了脫生死之上乘道書。凡修道者若能讀而了悟其理,毅志以恆,按步就班,由人道、地道、天道而進修,就可修達至最高境界。
本書乃 母娘嘔盡心血著作之天書,絕非一般批風弄月之雜疴可比擬,願閱讀者善加惜珍,輸誠研讀,庶不辜負 母娘一片慈心與苦心也。在著書期間,荷蒙各地諸善德陸續助印,俾使本社得能順利發行單行本問世,其協助代天宣化之功德無量也。但願有緣獲讀此部天書者,切莫輕棄,善為保存,備時而溫故而知新,或轉贈他人閱讀亦是功德一件也。
本社編印此書,將保存底版,隨時可翻印,凡有心弘揚宣化助印者,請向鸞友雜誌社接洽,自當以工本費服務,如有祈求事項,當代為呈疏上天敘功獎賞。
又者,謹奉 母娘懿命,本書須不斷印贈、流傳,廣為宣化,以達濟度、勸化蒼生之宏效。
鸞友雜誌社社長王翼漢 謹識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初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