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慈普度救劫真經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金闕 燮理權衡 痌瘝在抱 眷顧蒼生

 時逢叔季 道德喪傾 頹風挽轉 請闡真經

 彭生發願 意頗虔誠 恭承帝命 業業競競

 老母親著 駕落瑤京 免人校正 急要刊行

內閣中書徐                 天運丙午年七月初一日

 遙聞疏磐響清虛 帶詔登堂興有餘

 鶯嶺花開秋雨霽 鱟江波靜晚風徐

 頌經救世傳佳話 樂道修真播令譽

 藻繪河山新氣象 瞻雲就日感何如

無極混元老祖玄玄上人(心聲摘要恭錄)

  鴻濛未闢道含英。無數星球氣化成。  甲子難稽千萬億。虛空隱我不知名。

  又

 虛空久蘊氣玄玄。未判鴻濛有我先。

 一點真靈長不滅。生來佛聖與神仙。

述「道」之貴

 有自吾靈,至今不知甲子。生無數星球,滅又生、壞又成。歷千億萬鴻濛。可知數之大,無可稽考。如木公、金母、水精、赤精、黃老皆由吾一氣化成。故稱吾之號,強名曰:玄玄上人。玄生「大道」、「道」生天地。天地生人,生物。木公、金母鍊丹運氣,氣滿沖出,中央真氣化成人類,偏者則生山川、草木、水、火、風。由此人生人、物生物。生生不息,直到至今。人得五行之秀、精氣神之三寶。而物僅得五行之偏,故人為萬物之靈。三才心人為貴,貴在「修道」,「得道」則得玄。自是還原返本,返本則萬能。則下世科學,謂之原子能。人不能窮理盡性、溯本思源,「道」實難得。古之干戈,心金木而殺人;今之戰爭,心金火而殺人。欲銷金滅炎,(炎即火也)必藉水以破之。此水者--非常水。則,天一生水也。此水在何?乃在仁(人)身。身有「道」則生法,法則水也。故法有水(旁邊三點水)。而非藉「禪」、難以得。「禪」就,此水自生矣!將來欲成大同世界、必賴具有「至道」、「至德」、品學兼優之融化,至大為最焉!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良有以也。萬物之靈、「大道」、之貴,貴在此也。捨此,何貴之有哉!

恭 讚                    虛靈子敬讚

萬靈真宰 無極無上 尊稱上帝 尊稱維皇

尊稱天父 尊稱慈娘 先天中性 絕諸陰陽

自然靈氣 虛空實相 大日如來 普照萬方

玄玄分性 九六靈光 上人自在 靜參性王

玄玄上人讚                  傳世敬讚

無極無光 無聲無相 混混沌沌 迷迷濛濛

自然靈? 凝結真神 玄玄默默 妙化上人

至高至上 聖祖聖尊 始原始祖 玄玄上人

瑤池宮中無極聖母序(心聲摘要恭錄)

吾慈 主宰萬化,生天、生地、以生人。統制三元,遣儒、遣釋、而遣道。渡傳寶筏。繩開覺路。令人知未生以前,宜溯原以探其本。有身之後,宜明善以復其初。聖賢千言萬語,教人脩持則一理。神仙千引萬證,訓世原宗乎三教。蓋,出群拔萃,為立人極者,三教也。三教者,吾所遣也。吾之三寶也。有相贊之功,無相矛之勢,不可歧視之也。無極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助我以開天;太極助我以闢地;皇極化道以開物成務。三才既備,迨中古而宣聖出也。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內聖外王之功,贊天地之化育。其後斯文漸墜,世風日險。又有慈悲佛氏之出世以化度也。原乎遣靈根以立世,事畢,仍太璞還真。何世風趨險,人心趨下,漸困紅塵,而弗歸根,累及神仙濟度,而弗醒悟。兩次龍華,寥寥未上。而今三期既至,靈根尚大夢陽臺。神仙束手,吾僅垂淚。既察其源,乃時常午運,異類蜂起。競智逞巧,精研物質,以鐵血奮鬥為奇功,以身心性命為迷信。言到三曹之理,愈加妄誕不經。是以人心愈趨愈下,難怪原人之不易度也。而 老母屢垂家書,惟願九二靈根,三千佛子,見書而心悟徹。引伸觸類,自度度人,蠲除熱惱,智慧開不夜之花。添增妙悟,菩提結辟支之果。脫玄靈於五濁,還本性於九霄,共赴龍華,同扶鴻運。母子團圓,各認本來。永樂長春之景,消遙自在之天。吾 不禁拭目望之,倚閭待之也。是為序。

瑤池宮中 無極聖母撰。

西方教主 彌陀古佛序(心聲摘要恭錄)

吾佛 主掌淨界,不著形象於人間。大放毫光,普濟含識於天下。廣開方便法門,引入蓮花淨域。無入南閻浮提,惡孽若此深沉;東林勝境,癡眠何從醒悟。惟惡是習,惟利是趨,戕賊其身,汨沒其性。神仙呼而不應,惡鬼迷之樂從。是誠何心哉!近數十年於斯矣!費盡神仙妙手,滴殘

無極老淚。而靈根趑趄不前。惡孽者如故,癡眠者如故。自甘暴棄,不計將來。累及神仙,憫其後患。自以沉溺者自若,而濟度者奔忙。 華會在邇,尚貪五夜之眠;末運相催,甘罹三期之劫。靈根不自悲,而先佛為之悲;原人不自痛,而仙佛為之痛。譬如,兒女雖逆,父母則盡婆心。細察其原,靈根自是癡迷,邪魔亦太逆亂。未上岸者,盡被其牢籠,已上岸者,亦為其牽絆,自非大有根底,鐵石心腸者,不能立腳於其間矣,是以聾瞶太深,非鐘鼓所能震動。於此,已到山窮水盡處,無復加矣!天機一轉,大劫將自回頭;華會一開,善惡當分兩路。靈根!靈根!勿復癡迷大夢。原人!原人!豈可自誤因循。快快飲此甘露,掃清臟肺之疾;速速舉此寶鑑,照見面目之真。出灘頭之凶險,入法界之自在,此吾佛 為爾靈根所心許矣!吾本清淨法身,豈不怕染風塵?然而,潮音雖湧,而感時念佛者亦多,吾佛 大願所在,又承列聖之請,適奇書告成,為三曹之大紀念。特臨壇而敘其顛末。望靈根勿負吾言方可。

西方教主 法界藏身 彌陀古佛 謹誌

玄靈高上帝玉皇太天尊序(心聲摘要恭錄)

朝音滾滾,聖道沉於濁波。魔鬼滔滔,障戾彌於宇宙。日用倫常之道,尚付之於烏有。而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豈可得呼?不知天理、人情,原無二致。三教之道,總是同源。能事人,必能事鬼。能知人,乃能知天。王道不外乎人情。天地原歸於化育。上古聖帝明王,其所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者,即得內聖外王之道也。蓋上古道在君相故耳!洎乎中古,而道又在師儒,學考槃之在澗。仿洗耳於穎瀕。挂冠匏隱,忘貴拋名。陋巷簞瓢,安貧樂道。以其道在師儒故也。隆及於今,道在庶民。口訣頒於人間,玄理洩於寰壤,特患人不誠心耳!如果誠心學道,則取功程如拾芥;超劫運如乘舟。見效之速,一日千里也。若非道在庶民,豈易得哉!且夫黃屋非貴,惟道獨尊。當上古道在君相,以軒轅之聖主,亦三尚崆峒,方得廣成之開示,此足見大道之清貴也,人身難得。中華不易投生。三會華期,萬劫實難遭遇。得遇斯時,不知幾經輪迴。即有奇緣,可不謂三生之幸耶!況慈悲為本,神仙常欲渡人。邪魔雖熾,天將已蕩寇。吾事冗凌霄!所望靈根,勿復作酣眠之夢。速飲仙液,勿視為杳渺之談。洞澈性命玄機,發揚道德正論。

瑤池 境內拜

慈尊。寶蓋會中參妙覺。乾坤混沌,而我不壞。天地雖朽,而我長存。不生不滅,長樂長春。此

老母之所厚望,亦吾列聖之大願矣!是為序

蒼穹十八聖主 玄靈高上帝 謹識

三教聖人序(心聲摘要恭錄)

上天懸象,洩大道於寰區;先聖傳經,闡妙法於天壤。是以儒存心、道修心、釋明心,各參期極。上士亡、中士守、下士求,各盡其誠。儒養浩然、釋修禪定、道守玄關。儒可以成聖、釋可以成佛、道可以成仙。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自天子以至庶人,莫不以修身為本。從古以來,皆注重於實學,不裝飾於語言文字,以其道之清貴無上也。既而先聖慮道學之失,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書,以相授受。後世流傳既久,尚虛文而忘實際;失軌道而誤旁門。降其於今,去聖人之世甚遠。異端爭鳴,正學無所安放。雖神仙於冥冥之中,濟度甚殷,然潮音太湧,砥柱中流,戛戛乎?其難之。蓋彼所挾以爭勝者,在「破除迷信」四字耳!其炎如火,其溺如水,如火而烈崑崗,燒盡菩提之種:如水而溢中國,飄沒靈性之根。茲者,火熾而水以滅之,水潰而以土掩之。必令水火既濟,以保太和。各正性命,則非斷疑生信不可。此是書之所由起也。吾三教數千年來之教化,廢於一朝,於吾三教則無損,而於世道人心、靈根赤子,則深有所慮也。為先佛降筆真經,培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則絕處逢生,幽明並度。脫離鬼趣,十殿閻君亦清閒。慶會 龍華。

瑤池聖母 免懸望。此靈根之幸福,亦吾三教之所厚望也。殘靈!免旃。原人!免旃。

三教聖人 撰

無極=乃真理之天,為宰主之本。理天聖域,

至理常存。無量清虛,無終無始。

瑤池=乃清淨勝地,為萬化之源,瑤京仙境,

萬聖朝覲。實相世界,無等無倫。

金母=乃金生天一,為母尊無生。統太皇極,

主宰萬靈。一靈分性,九六原人。

洪慈=乃洪大感應,為慈憫靈根。家書頻頻,

親化演經。時刻侍閭,盼兒團圓。

普度=乃普化點性,為度超身心。派仙佛聖,

傳佈福音。普度原人,認母歸根。

救劫=乃內聖外王,為超越氣數。內參道德,

以登仁壽。外揚王道,化劫大同。

經 =乃不二法門,為依循路徑。理彌乾坤,

法昭日月。貫通天人,垂彰古今。

虛靈子恭詮

天運辛酉年十一月十五日於聖賢堂齋靜室

發爐讚爐煙起篆。道?騰祥。誠心一炷噴天香。繚繞透穹蒼。周偏十方。諸聖現金光。

太上玉華散景。香雲浮蓋大天尊。 三稱九叩 水讚

先天真水。淨洗靈臺,楊技一滴灑應埃。凡境即蓬萊。滌穢消災。香林法界開。皈命

蕩魔解穢大天尊。 三稱九叩

淨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舌神正倫。通命養神。羅千齒神。卻邪衛真。喉神虎賁。氣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鍊液。道?長存。急急如律令。 叩

淨身神咒

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眾生)魂魄。五臟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身。急急如律令。 叩

淨心神咒

太上台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淨。心神安寧。三魂永固。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 叩

淨三業神咒

身中諸內境。三萬六千神。動作履行藏。前劫並後業。願我身自在。常住三寶中。當於劫壞時。我身常不滅。誦此真文時。身心口業皆清淨。急急如律令 叩

淨壇神咒

太上說法時。金鐘響玉音。百穢藏九地。群魔護騫林。天花散法雨。法鼓振迷沈。諸天賡善哉。金童舞瑤琴。願傾八霞光。照依皈依心。蚤法大法稿。翼侍五雲深。急急如律令 叩

淨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穢氣分散。洞中玄虛。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靈寶(天尊)符命。普告九天。乾羅答那。洞罡太玄。斬妖縛邪。度人萬千。中山(天尊)神咒。元始(天尊)玉文。持誦一遍。卻病延年。按行五嶽。八海知聞。魔王束手。侍衛我軒。凶穢消散。道?長存。急急如

太上老君律令敕 叩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廣修萬劫。證我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氣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急急如

玉皇上帝律令敕。 叩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今臣關告。徑達九天。所祈所願。咸賜如言。

瑤池金母洪慈普渡救劫金經。

恭請

無極瑤池老母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三稱天地開泰。無極聖母。龍華勝會宴瑤池。萬靈統御傳教旨。諸仙獻壽。列聖稱觴。天威咫尺。功高德重。燮理權衡。仙主道宗。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天樂。百歲蟠桃。開金碧之靈園。救眾生之苦難。灑甘露於塵寰。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天尊。 三稱十二叩

開經讚

瑤池老母。利濟人天。洪慈救劫演真詮。苦海作慈船。普渡收圓。恩澤遍垓埏。皈命

無極老母無量壽應化大天尊。 三稱九叩

爾時

瑤池老母在無極宮中。正值蟠桃初熟。乃命 董雙成仙姑、 麻祖元君。暨三千侍女。宴萬仙於閬苑之間。仙樂齊鳴。彩雲爛縵。白鶴蹁躚。諸真題詩祝嘏;列聖稱觴呼嵩。天開瑞氣。逸興方酣。餐火棗、飲瓊漿、斟龍膏、擘鳳髓。酒過數巡,皆已酩酊。時 水精子仙祖、 洪鈞老祖、 慈航尊者等俱。揖拱

母 前。而言曰:閻浮眾生。延康末運。迷昧靈性。苦海沈淪。作惡者多。行善者少。視仁義為敝屣;看道德若弁髦。子不孝其親;兄不讓其弟;夫婦不和;朋友不信;貪戀富貴。未知反省。

恭請

老母 洪慈。重闡學道修身之經。證聖成真之文。上智者,勤悟玄機,還原返本;下智者,曉行善事,植果培因。於是

老母 登寶座。再傳貝葉。普度救劫。而宣言曰:「蓋自子會天開;丑會地闢;寅會孕育三才。大道──為無極。無極──為虛空。由太極──而生兩儀。由四象──而生八卦。生生死死。易殼投胎。萬彙興衰。無有窮盡。」

天地,生於無極之後──道之體也。

陰陽,生於太極之中──道之用也。

合之,則人以成形;散之,則物以成象。

鉛汞,乃參禪之丹藥;忠孝,為修身之綱常。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易曰:形上,謂之道;形下,謂之器。

非器──無以載道;非道──無以載器。

以無形有,以有之想,非道也。

以實形虛,以虛之見,非道也。

靈覺法性,無人我、無色相,不可以言語喻也。

清靜妙玄,無表裡、無內外,不可以智慧識也。

大道圓明,非窮理──無以悟。

金丹秘奧,非靜坐──難以生。

愈入至纖、至細,方得至聖、至神。

四相皆空,識得本來面目;三心俱了,認明自家根苗。

修身養性,不能有靜──而無動也。

鍊氣團神,不能有動──而無靜也。

心無其心,內安真性;物無其物,外除妄想。保固元陽之清,神注寶穴;激發真陰之濁,竅守玄關。定以平氣,柔以制剛,有為也。順以通天,化以達地,無為也。道之大矣!如日月之光輝。道之高乎!似山岳之磅礡。伏虎降龍,鍛二?之妙藥。烹烏鎔兔,成一粒之寶珠。運精,順其自然;裕氣,由其變化。身如蓮花之潔,則精定。性似桂樹之香,則氣足。聖胎結成,或生奼女;金丹鍊就,或產嬰兒。高駕雲霞,往來仙島。得遁水火。出入瑤池。

偈曰:

修真混俗好韜光 圓即圓兮方即方

隱顯精微人莫識 更從何處覓行藏

彼時

玄玄上人。聞信香。身騎青鸞。遨遊寥闊之野。參與勝會。與群真。握手言歡。共諸仙。開懷飲酒。其樂盎然。乘興而頌曰:

普度龍華勝會開 祥雲萬朵映瑤臺

善哉老母金篇著 好搭慈航彼岸來

少焉

太上道祖

釋迦佛祖

駕三花聚頂之雲;踏五?朝元之霧,接踵而至,合掌同作讚曰:

宏開普度著玄文 功德巍峨孰與倫

奉勸眾生勤樂道 金丹鍊就返天閽

於是

瑤池老母 復開金言曰:

陽精、陰氣,聚而成形,神之伸也;

魂游、魄降、散之為物,鬼之歸也。人之生時,如水之結為冰;人之死後,猶冰之融為水。立德造功,功圓──得上天堂;為非作惡,惡滿──便墮地獄。有生有死,有毀有滅。當鍊不生不死,以成不毀不滅。天壞其形,靈光悠久不壞;人亡其體,真性永遠不亡。妙法圓融,廣種菩提之果;玄機洞徹,高證涅槃之因。修菩薩行,心存利物,成佛者──惠能(六祖)也。建孝悌功,願抱度人,歸真者──虞舜(舜帝)也。金丹鍊就,超凡入聖,配無極之長存者──呂祖師也。俗胎脫化,旋乾轉坤,歷萬劫而不墮者──許真君也。

參六度,而性靈明;運八識,而心自在。

向善者,邪魔避之;鍊道者,鬼神護之。

灌溉慧根,神通,與天地合一;

栽培元命,禪定,與星辰同光。

順乎人道,則養形住世;超乎仙道,則證果昇天。

有正氣,而無忠實者,則漸入於刻也;

有忠實,而無正氣者,則入流於儒也

行中庸之道,無不過,亦無不及;

修至誠之玄,無太溢,亦無太燥。

節嗜好、養心氣,不思慮以亂神;不貪色以傷精。

絕狂暴、固性靈,能對境以忘情;能鬧處以取靜。

內心無著,月光穿井水無痕;

外念不侵,竹影搖窗塵弗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三寶鍊於微軀;萬類涵於大化。

天有日月;人有道德。日月,為雲霧所遮,則失其光明;

道德,為名利所蔽,則昧其良善。

心正,則圖謀迪吉;念邪,則處事招凶。

物欲沾染,詭譎之念未消,識力粗浮,善性之心徒具。

世衰道微。倫常斲喪。

讀書之士,孰齋心而養性!

皈佛之僧,孰明心而見性!

學道之人,孰存心而鍊性!

心不齋,無以格物致知;心不明,無以破迷引悟;

心不存,無以轉陰純陽。

道氣充盈,合天心,以行忠恕;

玄光閃爍,遵聖訓,以守義仁;

姦聲亂色,不留於聰明;淫樂慝禮,不接於心術。

惰慢邪僻之氣,不欺於暗室;

奸宄詐偽之事,不懸於靈臺。

子思夫子讚曰:

洪慈 母德,卷懷靈種。開闢菩提之路;跳出生死之關。漏盡玄奧禪機;闡明陰陽妙理。德至高矣!功莫大焉!爾時 慈航尊者長跪

母 前曰:

老母 慈悲。傳述先天大道。今得聞矣!敢求再說,後天修身之理。藉以性命雙修;功果並鍊。於是

瑤池老母 沈思良久。重宣言曰:

立功殷勤,忠誠不息,君子務其本,勝者,善也。

行險僥倖,貪酷無已,小人務其名,勝者,恥也。

作善,欲與人知,謂之陽善;為善,不求人見,謂之陰德。

勸人為陽善易;勉人為陰德難。

陰德者,福之基也。基固,而福自降。

陽善者,福之墉也。墉薄,而福不久。

修身,不萌鬥智之心;行道,莫帶逞能之志。

浩氣凌雲,須要謙讓處世;精忠貫日,更宜敬恭待人。

喜傳人之惡語,勿與之語;多語,必有所失。

好訐人之醜事,勿與之事,共事,定受其傷。

持齋者,道可日進也,安分者,善可日進也。

偈曰:

種善休懸榜上名 廣培陰德福非輕昭人耳目由來忌 總要存心正道行

富貴樂道修持,其果甚速;貧窮開囊救濟,其功更宏。

高談安禪之妙者,未必真得鉛汞之妙也。

頻厭為官之情者,未必悉忘名利之情也。

學道參玄,性情必須醇善;修身禮佛,度量務待寬洪。

偶聞誹謗之言,當知涵養;忽聽拂逆之事,切莫輕狂。

苟使言言悅耳,道何可修?縱教事事稱心,性焉得鍊?

當誹謗我,能忍辱笑納之,方得道有所益。

當拂逆我,能從容接受之,纔見德有所增。

人心不古;世道澆漓。聞惡語則怒;聽讒言則暴。心地偏窄,性天昏沈,利慾之間,只知益己;

道德之上,不管損人。

克修正中誠意;並鍊太和純一。

心發菩提,庶幾近於道矣!

鍛鍊陰陽,首重清心寡欲;保全性命,次尚戒殺放生。

修道者,不貪佳餚美酒也;鍊丹者,弗厭疏飯薄羹也。

樂天知命,儒素自安。隨其大常。當有節制。

綱紀衰敗。殺劫紛騰。恃強逞惡。放肆橫行。

食必豐盛,非魚肉,不能充其腹;

衣必錦繡,非綢緞,不能稱其身。

惻隱全無,暴殄過當,未諳惜福,實非所宜。

知勤儉,不奢侈,其後,飲食必有餘;縱嗜欲,肆逸樂,其後飲食必不足。非天也,自取其禍也;非神也,自取其殃也。休趨左道,歷九十世,難登佛果;莫往旁門,過六萬年,未入仙班。

偈曰:

道鍊先天悟妙玄 安爐立鼎好參禪

松間老鶴千年壽 一樣修持志要堅

老母 說經已畢。 水精子仙祖 洪鈞老祖 慈航尊者 暨諸天聖佛;三界 仙真。皆大歡喜。拱揖而退。回駕雲軿。

此經所在之處,自有 神聖護持,當要尊敬,不可冒瀆。凡有所求。十分靈應。淨結道場。鋪排花果、淨茶。供養禮拜。永沾吉慶。信受奉行。

於是說感應玄文曰:

奉勸諸善信 虔誠誦寶經

魂魄得安健 邪魔永消停

建功功必就 修道道必成

禳災能袪病 求壽獲延齡

上天通帝闕 下地濟幽冥

參禪玄竅靜 養性道心明

祥雲環戶牖 瑞靄滿門庭

志心皈命禮

玄玄上人 無極先天聖祖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洪鈞老祖 無極普度天尊 一叩首

志心皈命禮

水精仙祖 靈應宏法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太上道祖 無為道德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釋迦佛祖 慈悲廣化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慈航尊者 尋聲救苦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述聖夫子 昌儒興道天尊 三叩首

完經讚

誦經完滿。天播祥雲。災殃禍患化為塵。送駕返天閽。廣度迷津。福壽喜駢臻

志心皈命禮

無極老母 無量壽應化大天尊 三稱九叩

─────────────────────────

內閣中書 徐庶仙翁帶詔臨壇   天運丙午年七月初一日

 遙聞疏磐響清虛 帶詔登堂興有餘

 鶯嶺花開秋雨霽 鱟江波靜晚風徐

 頌經救世傳佳話 樂道修真播令譽

 藻繪河山新氣象 瞻雲就日感何如

【字詞註解】

疏磐=疏乃僧、道、凡民書寫啟稟於上天之表文。磐音“盤”,穩固的石頭。

雨霽=霽音“寄”,指雨止天晴,天空一片祥和、清新、空曠;山川草木生氣盎然等氣象。

鱟音“厚”,即一種隨氣候守信息之魚,稱候魚(如雁、燕皆候鳥,烏魚亦為候魚之一)鱟江乃鱟魚隨氣候必至之江。

藻=音“早”,水草總稱。比喻文采、文雅之詞句,如辭翰華美。

瞻=抬頭仰望。

【節義詮釋】

  在遙遠的天堂便聞信香、觀到疏文、聽到如敲打於磐石上聲音,響徹雲霄、清虛天堂。奉 玉帝敕令,奉帶「玉詔」,欣興有餘。那黃鶯嶺上的鳥兒唱歌吱語,配合著百花盛開的春天「鳥語花香」景象,或秋季爽和加上雨過天晴的蔚藍天空,真是「風光齋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再說盛產鱟魚(候魚)之江風平波靜,晚風徐徐吹來,又輝映著「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些正是為感下界善生完成代天宣化,經成帶詔宣讀的心情寫照。

  頒佈真經以救度世間善信九六原靈,留傳萬古之一大事因緣佳話。眾善信發願力樂道修真,播揚良好美譽。

  文雅詞藻,如同繪劃出河山的新氣象。待功成果滿,如同瞻雲就日,其又有何等的感懷呢?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金闕 燮理權衡 痌瘝在抱 眷顧蒼生

 時逢叔季 道德喪傾 頹風挽轉 請闡真經

 彭生發願 意頗虔誠 恭承帝命 業業競競

 老母親著 駕落瑤京 免人校正 急要刊行

【字辭註解】

朕=最高行政統御者之自稱,在天上為 玉皇大帝;在人間為皇帝。此指玉皇。

闕=音“確”,皇宮前的望樓。金闕乃比喻以如黃金等貴重寶物所砌成的宮殿樓閣,此指玉京金闕,凌霄寶殿。

燮理=燮音“謝”,調和之意。

權衡=主宰一切及估量輕重以資權宜燮通。

痌瘝=音“通關”;痌為痛苦呻吟之狀。瘝為病苦、創潰之意。

叔季=季指少子或末子,或叔之最小,或弟之最小。易即末、小之叔者反當權,而兄長之反失權,乃本末倒置。故比喻世道人心之道德衰微為叔世,甚至將傾亡為季世。

業業競競=競音“京”全意為危懼而小心翼翼的樣子。

【節義詮釋】

  朕(玉帝自稱-我)居於玉京金闕,凌霄寶殿之中,調和陰陽、統理運化,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之權宜;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之機衡。是以眾生以苦為樂,長沈苦海,流浪生死,在生老病死中受累,甚至造業積孽,所得果報,如同病苦呻吟之慘悲, 吾故體念下界人民之疾苦,時時眷念不忘,長存關懷照顧蒼生。

  此時如同本末倒置之世界,重功利,輕仁義,道德倫理喪失瀕於傾亡,欲挽轉此頹唐敗壞之風氣,唯有請求 上天重新闡揚真經,以振道德。彭善生發願代天宣化,意頗算虔誠。功膺承接 上帝之降賜旨意,小心謹慎,敬誠的履行天所託負。本書由

無極老母 親自著作,御駕自 無極理天瑤池聖京而降臨,字字珠璣,言言沈檀,為無極上乘妙法,濟度九六原人認母歸根之依循,為「普度收圓,真禪妙諦」之章本。既然如此,內容字句自然免人校正。委實,字句皆出自

無極老母 之聖心懿旨,確也不容任人妄加刪增。書成之日,必須急速付梓刊行,流傳廣佈,方不負

無極老母 就劫之衷懷。

無極瑤池老母 洪慈普渡救劫金經。

      又名:「無極真禪經」 爾時

瑤池老母在無極宮中。正值蟠桃初熟。乃命 董雙成仙姑、 麻祖元君。暨三千侍女。宴萬仙於閬苑之間。

【字辭註解】

瑤池金母=先天至尊,九六原人之主母。

無極宮=無量清虛,萬化之總本宮。亦稱先天、天外天、無極理天,乃萬物統理之理,萬殊同歸之源。

蟠桃=據稱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三千年成熟。乃亦在比喻極為珍貴稀有之仙桃聖果。每熟,必象徵一度勝會,萬聖仙真。參與共享。

閬苑=花苑間;閬音“朗”:高門、空曠、明朗。苑音“院”:庭院。

【節義詮釋】

  就在那個時候

瑤池老母 位居無極天宮。開設龍華大會,乃諭令 董雙成仙姑、 麻祖元君,以及三千侍女、設宴款待萬仙菩薩、聖真於高雅朗明,無量清虛的瑤池勝景,宮廷花苑間。

仙樂齊鳴。彩雲爛縵。白鶴蹁躚。諸真題詩祝嘏;列聖稱觴呼嵩。天開瑞氣。逸興方酣。餐火棗、飲瓊漿、斟龍膏、擘鳳髓。酒過數巡,皆已酩酊。

【字辭註解】

爛縵=爛:明亮、燦爛。縵:雲行紆緩且光彩四射的樣子。

蹁躚=蹁音便宜之“便”,躚音“仙”。為走路盤旋帶舞的樣子。

祝嘏=嘏音“古”,祝福之意。

稱觴=觴音“傷”,互敬互請喝酒。

呼嵩=嵩音“松”,高、俊、大。

方酣=酣音“鼾”,放懷暢飲。

酩酊=大醉狀。

【節義詮釋】

仙樂一齊鳴放大作,彩雲五彩繽紛,毫光萬丈璀璨四射,白鶴盤旋帶舞姿似的遊動。諸仙真題詩賦詞以祝福,列位聖佛互敬暢然歡呼。天開祥瑞之氣,諸眾逸樂興奮放懷暢飲。餐火棗、飲瓊漿;斟龍膏、擘鳳髓等仙家珍貴希品。酒過數巡,皆以酩酊大醉。

時 水精子仙祖、 洪鈞老祖、 慈航尊者等俱。揖拱

母 前。而言曰:閻浮眾生。延康末運。迷昧靈性。苦海沈淪。作惡者多。行善者少。視仁義為敝屣;看道德若弁髦。子不孝其親;兄不讓其弟;夫婦不和;朋友不信;貪戀富貴。未知反省。

恭請

老母 洪慈。重闡學道修身之經。證聖成真之文。上智者,勤悟玄機,還原返本;下智者,曉行善事,植果培因。

【字辭註解】

閻浮=南閻浮堤,指民間一般浮沉不定,生死無常之眾生。

敝屣=破鞋、廢物。

弁髦=音“變毛”;喻無用之物。

延康=劫運名,青陽龍漢洪水劫患,紅陽赤明烈火劫患,白陽延康罡風劫患。其詳自悟便知。

【節義詮釋】

當此之時 水精子仙師 洪鈞老祖 慈航尊者等上座首席,越班而出,拱手作揖於

母娘 寶座前,而稟白說:閻浮眾生,逢延康末法之運,尚迷真逐妄,昏昧本來俱足之靈明性體。流浪生死,輪迴業報,苦海沉淪。作惡多端者,比比皆是。行善修德者,希少鮮有;視仁義之事,如破鞋廢物般隨意拋棄。觀看道德之操修行持,像無用之物一般而輕賤。為人子女者,不克盡孝道於尊親。為人兄長姊輩者,不能友愛授讓於弟妹。夫妻間不悉和順、互敬、互愛、互信、互諒,協力同心於仰事俯蓄,期以克昌門庭等道。朋有之交未能誠信篤實。以上之三綱不振,五倫大虧,仁義道德之淪喪至此地步。只知一味貪得無厭,眷戀於富貴名利,醉心於聲色犬馬。未悉反躬自問,良心省察。故恭敬祈請

老母 洪大慈悲,重新闡演學道修身之路徑道路,參證成真之文章,使上根智慧者,勤參頓悟玄奧道機,洞澈淵微,直捷明善復初,見本來面目以超凡入聖。亦使一般根慧較鈍之眾生,明白因果善業惡報之理,因而廣行善德,克昭人道,建立人格之完整,不愧聖賢名教。漸積漸修,以培德本,以立道基。期以有朝亦能由登堂而入室,由賢關而邁聖城,至其成功也。

於是

老母 登寶座。再傳貝葉。普度救劫。而宣言曰:「蓋自子會天開;丑會地闢;寅會孕育三才。大道──為無極。無極──為虛空。由太極──而生兩儀。由四象──而生八卦。生生死死。易殼投胎。萬彙興衰。無有窮盡。」

【字辭註解】

貝葉=一種植物名貝多羅的葉子,可作書寫文具。故亦可為佛經的別稱。

子、丑、寅會=太極氣天有其生命定律軌道與時限。略為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周天之生命終始。略以元、會、運、世分。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此道宗所云之由「開闢」至「混沌」。佛之「成、住、壞、空」一大劫。故云:子會開天,意指清陽之氣上浮;丑會闢地,意指濁陰之質下凝。經此天地氤氳而寅會生人物,配天地人三才之格局。

彙=聚集意。

【節義詮釋】

受此因緣與啟請,因而

老母 登上無生寶座,再傳示備書寫紀錄之文具,普渡救劫,而演真經。宣示道: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育人類,合三才的原理法則。大道本身就是無極,無極為虛空一團靈?,化生太極,再由而生陰陽兩儀;再由而生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再由而生「乾、坤、坎、離、兌、震、巽、艮」八卦。由此消長之理中,經此「成、住、壞、空」之劫而生死無常,投胎借體變化無常。萬類之興聚衰離,輪迴不息,無有止境。

【資料參考】

【無極道脈】                    鴻鈞老祖主講

鴻道無疆種道統 鈞法除濁二氣升

老原淵流四象轉 祖脈化成六道輪

天然乙?本鴻濛 水火兩濟凝成罡

黃老集結木刻形 西王運靈轉法輪

   大道原初、本無一物、何能成形、鴻鈞(昊天)微塵、混混濁濁、玄玄妙法、五老遁成、水火已濟、黃老物熟,木公造形、金母賜靈、初人生焉。

歷盡數十億載、生生滅滅、去成轉結(新奇腐朽而新奇的新陳代謝、乃天道自然之元素、聚合分散而聚合的原則運輸)、人智運熟、人文隨象、形定相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遞相交流、成宇宙大觀)、神治開始(二十八宿先後開泰、星球生物、物體含英、神靈宿運、運習拓展、法治立焉)、載運億載、智慧增進(經驗論)、人治為再、交至午會(知識峰顛)、未會當始(智慧開有大偽之始)、法治運生、萬象依法(三藏、法、律、論制度化之法治、來圓融民生、民權、民族、執己六倫之理性大同)、此乃天地定倫、人智精華、將至至極、收圓當令、至變至理、強謂末劫、收圓之期、即顯眉前、今逢如斯(今世上利用宗教教條預言、巧弄玄虛、慾達名利財勢、役使信徒惛惛盲從、禍患由此而生焉)、何為為急、當際當道、不失本末、同證丹墀、人之初也。

【道的造化】                太上道祖主講

道的造化總原理,是這樣的-道為萬物之本,但是道本無名,強名為「一」,由一分為二,則是有了陰陽,有了陰陽,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的數,有了「二」數之後,就開始有了對待,有對待必有兩端,如善惡分別,有兩端必有中間處,所以二就開始成為「三」數。因此易經的數理,就以「三」為生數,而演變的。

萬物造化有生生化化之妙,以人身比喻之,如眼有虛靈而能視,耳有虛洞而能聽,鼻有虛孔而能嗅,口有虛空而能吃,意有虛魂而能思,心有虛竅而能應。

因此表面上看來是受損的,實際上是得益的,在表面上看來是得益的,實際上是受損的,如國君以「孤王、寡人」自稱是損的,反而得到天下人民的歸心,如果國君以驕傲自滿來誇示天下的話,反而受到天下人民的眾叛親離。如桀紂將天下視為己有,驕傲自大,雖有天下,而天下反叛之,就是一個借鏡了。

這是我將以上這些巧妙的道理,當成父親教導 我一樣,永遠的記住它。

【清靜經──無極品第一】              太上老君著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常養萬物。」

大清同治十一年  樂山子註敘

大道無形者,大為無外,道為至善。無是無極,形為蹤跡也。

  夫大道,本鴻濛未判之元?,有何形質之見耶!

生育天地者,生為生化,育為含養,天為陽氣,地為陰氣。

  而天地,何由大道之生也,每逢戌亥二會為混沌。混沌者無極也。以子會之半,靜極一動而生陽,陽氣上浮以為天。在人為玄關。以待丑會之半。動極一靜而生陰。陰氣下凝以為地。在人為丹田。故曰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也。

大道無情者,夫道本屬先天,無生無臭。情(感情)者本屬後天,有作有為。無情是無為之道也。

運行日月者,運是旋轉,行為週流,日為金烏,月為玉兔。

日雖屬離卦,則有寒暑之往來;月屬坎卦,則有消長之盈虧。在人為聖日聖月,照耀金庭。(金庭=玄關的另一種稱呼。請訪名師指點傳授之)

大道無名者,名是名目(名稱,別目),先天大道,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有何名字,強曰道。

長養萬物者,長為長生,養為養育,萬物是胎卵濕化,昆蟲草木之類皆得先天之氣而生之者也。

  是人若肯回頭向道,訪求人指示身中之天地,身中之日月。修無形、無情、無名之道。煉神寶、氣寶、精寶之丹返上清、太清、玉清之功,證天仙、金仙、神仙之果,道遙物外法劫長存,這等好處何樂不為也。

天地,生於無極之後──道之體也。

陰陽,生於太極之中──道之用也。

合之,則人以成形;

散之,則物以成象。

【字辭註解】

天地=天地闢於洪濛,而闔於混沌。混沌為萬彙靜寂,混然一體。待至子會,靜寂一動而生陽氣,輕者上浮以為天,在人乃玄關「祖竅之元神本性」以象之(注意本神非識神,不可認假為真。)。待丑會,動極一靜而生陰,濁重下凝以為地,此人「丹田之元始祖」也。所以說,天地亦稱乾坤,乃人性命本源也。

無極=無形、無名,無量、無邊、至虛至靈,至靜不動之真理總本源,為天地之父母,萬物之始祖,尊稱曰:「萬靈真主宰」。為吾人至善本然之理性所由出,故人之性為人身之總樞紐。神經、五官、百骸之大源頭。萬法惟心,而性乃心之源本。此性寂然不動時,靜涵蓋萬德。故,人果一性圓明,則萬德莊嚴,一切妙智慧所以心性悟出,一切妙功德所以由心流出,此意也。此性感而遂通,發露為真五之性,「仁、義、理、智、信」五常德之天德;顯為「惻隱、辭讓、羞惡、是非、信實」之及萬德。靜寂而動,(如人胚胎,而成五官百骸生成)萬物漸生,「元、會、運、世」以賴轉。萬物而生成,動及而靜,則由「成、住」而環「壞、空」,萬物漸滅,如人身消長之理四大假合散而性還無極虛空,魂魄隨業識而流轉。先天之性,為絕對,因不生對待,故不受陰陽拘束,不落輪迴因果。

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此道之達用,非道之本體。陰陽者,二氣之迴轉,流行、升降也。日月是象天之陰陽。元、會、運、世亦為陰陽所週流。春、夏、秋、冬,皆陰陽所運轉。水火亦陰陽之象。以天喻人,則天地陰陽乃日月。而人身陰陽乃兩目。天地陰陽運行之周天乃人身在任、督兩脈。天地陰陽中水火,乃人身腎、心兩臟腑以象之。先天之性命、乾坤兩卦。落後天之陰陽、離坎兩卦。所以,修道必須知陰陽兩氣,前降後升之理;消陰長陽之道;抽坎(水)補離(火),以求「水火既濟」,由陰陽而合太極,由而還無極。由後天坎離,以復先天乾坤,而正性命,返元始本來面目之精義在此。

太極=道(○無極)生一(○缺動之延伸一太極之象),二生三(天地人三才)。故知太極為萬物之母,陰陽之合象,流行之氣天。人在母腹為無極。降於人世,落於後天,開竅於口、鼻。先天元神(祖竅)主位,落於胸中,此靈魂乃太極之全體,再化陰、陽兩氣,而方有坎、離、心、腎、氣、精之說由出,此祖竅也即聖人所常稱胸中之浩然正氣也。                                                                                                                                                                                                                                                                                                                     

【節義詮釋】

天地之生命,乃「元、會、運、世」。戌、亥兩會,為混沌。「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初,此無極之本體。而宇宙之天地,乃在子丑兩會,自然輕氣上浮以為天,重濁質體下凝以成地。經云:「大氣舉地,大道生天」也。無極動而生太極,由太極而生二儀,此大道之作用。無極真性與父母陰陽五行真?(三五凝合)則性與肉身構成形象身軀。散於萬物,乃物物各具之天性,物物賴以成象成形,生生不息。於人身,則人身細胞,由此一本所散之萬殊,粒粒細胞皆有生命。

鉛汞,乃參禪之丹藥;

忠孝,為修身之綱常。

【字辭註解】

鉛汞=陰陽也。

鉛=鉛性重而易沈,借物譬喻,乃喻人之腎水,質重易流失,精滿必溢,溢而生慾,慾重成濁質,故易下流,思外感。

汞=汞者,水銀。其性易散難收,借物譬喻,乃指人心為殆不安,動則淫思、雜念、妄想紛至;靜則遊思、幻覺沓來。一念塵勞,乃無邊生死輪迴種子,非加以降服煉純不可。

禪=禪者「神還單」、「世單」也。單者,太極,絕對也。人落後天,受氣稟所拘,氣有陰陽對待,故人善惡兩念,非全至善無惡之念不足以還丹(單)而返無極;萬法生於心,心、相、蘊、識萬般,必以一性融合一切種性方足以還原性之單,即「道」也。

丹=丹者,單也。丹者,日月合抱,陰陽一體,太極之象。

藥=非草木金石之藥,乃「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之自身三寶也。

綱常=綱領、綱要。常為真常不變,絕對之道德。

【節義詮釋】

性有「靈機」、「性靈」;心有「心機」、「心靈」;身有「生機」、「精靈」,此三者本一貫而分司,非靠「禪機」,難以使三貫一(太極而返無極元初本來面目)。

「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之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道,若非儒宗的「定、靜、安、慮、得」;道宗的「清靜」;佛宗之「禪定」,不足以澈悟本源,造物淵微。而入「單一」以返「無極、絕對」,此禪所以深具意義所由出。

人身之鉛汞(陰陽之氣),乃人後天之性所維繫,喻卦中之「坎」鉛、「離」汞,腎水、心火。意在抽坎中真陽,如鉛汞相投,才水火既濟,而成「乾、坤」。禪乃在調節性、心、身。參生命泉源,發活潑生機,得其要領,二六時中皆可為,此乃真禪要義,豈枯木死灰,頑空守寂(枯禪、死禪此被誤認為中乘之因)或遊思、妄意、冥想,希翼成仙作佛;幻覺,識神,誤為出竅神通(此皆所謂坐禪會著魔之說所由來),此皆誤修、誤傳,過與不及,皆非中庸。至令天下無數有緣善信,失確真修實煉機緣。良可嘆!可悲。鉛汞之理如此,則之其為真禪之丹頭藥本。

「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至德之本,乃忠孝為端,忠臣出於孝子門,孝子秉自仁德心,故知忠孝乃修身之綱維,倫常之本。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真諦論證】

詩經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云:「上天之在,無聲無臭至矣!」。以上綜論大道混元之體。至無,能生至有;至虛,能御至實。無聲、無嗅,為聲聲嗅嗅之本,形形色色所由出。此色空之體,神氣合一之源頭。道德云:「視之不見,名曰夷」,夷者易也。可見者,色相,識神作用。不可見者,道性,元神無為主宰。人果能去識存真,神在機,機在目,目通神,故迴光返照,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則,色相皆空,物我兩忘,真如顯露,直參道體,法身真常不易。

道經云:「德之不聞,名曰希」。希者,希有,希聲。大道無聲臭,故真聞自具於胸中,或曰:天音、法樂。此大道不在於聲聞,而貴於自行體悟,堪驗。況人之聽在於身,身竅通於腎,腎主精,多聽傷精,不如收視返聽以為妙。

道德云:「孔德之容,為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此精甚真,其中有信。」恍者,若有。惚者,似無。此乃人清靜禪定,至「虛極靜篤」之際,元神、元?、元精混成一片景象,離中真陰於恍惚中,神光內照機微之象。物非凡物,乃心性之靜純,千江有水千江月之「皎潔月光」;「人慾淨盡,天理純全」之「天理覺性」,「真空」中之「妙有」。杳兮冥兮,其中有精,此精乃喻活子時而產生大藥之「○」也,純全之元精清陽。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是真有消息,藥產神知識待火侯之意也。

以上所言,皆是禪機之妙,欲造此域,必積功累德以感天,低心下氣以其有朝一日能得至人,賢達指點,而修持有階。漸次返還,以造聖神功域。

【節義詮釋】

易曰:形上,謂之道;形下,謂之器。

非器,無以載道;非道,無以載器。

【字辭註解】

形上=元神(法身、本性)、元?、元精,先天無形之真本體。所以說道就是「 神(性),? 」也。

形下=心法(心之作用)及色身肉體,等有形質者。

器=空中容物之體,承容之物。

【節義詮釋】

易經上載論:「本性(元神、法身),乃空中生命實相,與元?、元精三品一理(太清、玉清、上清),皆是先天無形之本體,此便為道。而一切心為作用,及色身肉體,有軌跡(心法)可循,有質可見,此乃為容道之器。」

非器,無以載道──此乃強調假中有真,借假修真之理。色身健,而可影響法身之自在。識神非真,然可存神用心意以煉心,使心明而性見,轉識成智。氣息非真,但可養善氣而使成真?。濁精非真,卻是清精之源,濁精便是慧命,淫根便是佛性之本,故當善以保之、化之。以上,故知非器,無以載道之原理。

非道,無以載器──非有元神主宰,哪有色身生成之存在。沒有神?之本體,哪有精、氣色身之達用。故之道、器兩者,相輔相成、法性、色身,當求「形神俱妙」。此即「色空一體」、「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原理。

以無形有,以有之想,非道也。

以實形虛,以虛之見,非道也。

【字辭註解】

無=本無形象之意。

有=勉強形容。

實=妙有實體。

虛=空無。

【真諦論證】

金丹,本虛無中一?,清靜中圓明之性,而結成本來無形之金丹;本來無相之聖胎,此皆假藉、譬喻,勉強立名,若執名相而誤為真有金丹、聖胎、龍虎等,則違道遠而入旁門。

定靜之中,元神主位,精神統一而自在,乃生命之實相;空中之妙有,清虛大化聖神之功在其中。若誤為枯木死灰似之無思為,而落頑空枯寂之虛,亦非修道之要也。

靈覺法性,無人我、無色相,不可以言語喻也。

清靜妙玄,無表裡、無內外,不可以智慧識也。

【字辭註解】

靈=虛靈。

覺=妙明覺性。

法性=法身、自性。

無人我=無人相、無我相。

無色相=外覺六塵之染,聲色不動之此心;內正六根,自性圓明。

清=靈台無物,性天朗明,諸慮不生,雜念遊思泯滅。

靜=身心泰然為靜。

【節義詮釋】

  人心死,而道心活,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此心至清,至虛。虛而自然虛靈不昧。靈靈覺覺之妙法身自性見矣!此時內則絕人我對待之種種心相;外則,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斯般景象,只能默參心領神會,終難行跡,言語所能譬喻形容。清虛至極,貞靜篤定,則能觀復知化,此時清空一片,渾然身心泯忘。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則無窮奧妙禪機,必參修悟覺而方有得於心,豈是憑知識而猜測。

大道圓明,非窮理──無以悟。

金丹秘奧,非靜坐──難以生。

愈入至纖、至細,方得至聖、至神。

【節義詮釋】

大道於天,本無極至高之真理。賦予人身,乃至善之元神本性。其體圓通自在,虛靈清明。故,若非窮理(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則神自清。以此克服功夫,一旦人慾淨盡,天理、良知自然純全。)否則,難以盡性、悟本、知天。

禪靜乃在調節性理、心理、生理,使神、氣、精三寶,三品一理,以結金丹(其意前已申論)故知其中秘奧,若非靜坐之功,難以生成大金丹之妙。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故知,修道之妙,功夫愈精,則神不守而自守;由呼吸而真息,息初粗急-細-密-綿長。由有念至達無念,有為至達無為。故知愈入至韱至細,方得入無為-自然,真空而通無極,造詣至大化聖神(大而化之謂之聖,聖而不可知,謂之神)之功域。

四相皆空,識得本來面目;三心俱了,認明自家根苗。

【字辭註解】

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凡夫自為一身,迷真逐妄,為一切名利富貴學問,不得,則苦苦追求或忌妒他人。得則驕矜自滿,輕視一切。修道人則自恃得法知修。唯我獨尊,輕慢眾生,毀謗他教,名我相。

人相=凡人自恃、自負、不行普敬,或援上欺下,與人常存利用或對待。修道人則恃規戒而輕破戒過失者,或輕視淺根修士,不體佛性平等真意。

眾生相=內則具五蘊、三毒之眾生心相,汨莫靈性;外則好事歸己,壞事推施予人。修道人則藥淨厭凡之僻,自為清高,不施法恩救渡有情。

壽者相=凡夫外則貪生怕死,殺物補身,遇有德義關鍵,不能成仁取義;內則焚香禱祝,不求道德,但求益生,或煉丹燒藥,只求肉身長年不死。修道人則心愛長生,不求正信、正法,而只求勤修福業,執修道相,執有為法,不知自性圓明,寂滅涅槃,或性命合一,形神俱妙之道。                                                                        

三心=過去心:追憶留連,於事無補。

   現在心:執著不放,千謀百慮。

   未來心:憧憬美好,不切實際。三心使人無片刻之清靜,影響心靈之圓通自在。

【真諦論證】

  以上所舉,故之四相皆空,諸萬相自了,則一合理相(無住相而生心)故能體悟父母未生前,圓陀陀,赤洒洒,無識無知,無為妙化之本來面目。三心俱了,而萬種心法(心之作用)亦隨而自然了。諺云:「萬法歸一參自在,一塵不染見如來」,自家根苗,心源性海在此。

  總之:三心、四相、五蘊、六塵、八識,皆在大清靜中,復一性元神主宰。則,性圓明,心自在,而由一本統萬殊,同時徹底解決,以現莊嚴自性之本體。

修身養性,不能有靜──而無動也。

鍊氣團神,不能有動──而無靜也。

【字辭註解】

身=心理、生理也。先天之性,落後天倚賴於命(生機、精華),故知修身,非專指修心,實亦包括性命,「心息相依」使「水火既濟」,方配真正達到究竟之「厥性復初」。

【節義詮釋】

本節乃論:修身(命)養性-性合一之功,及煉氣團神-神氣合一之法。必須陰陽合一,動靜相輔,剛柔並濟。

【真諦論證】

靜以修身,則易精華充裕,及基易固。但,無柔軟性之運動,難以舒暢身心,輔助逼出濁陰,調節生理。由動而後靜,更易得禪靜妙機。

靜以養性,可直接涵養大源,但,動可煉心、煉性,故必賴常應常靜之真功夫。靜致「中和」而全大體,涵養本來一點真,動煉心而功純。

靜可煉命,生真丹,心平氣自和,專氣而致柔,及凝元神。故煉氣團神,若非動中取靜,靜中更靜,無法神凝、氣聚。

心無其心,內安真性;

物無其物,外除妄想。【節義詮釋】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則含光默默。是以一切念慮,皆由心而發,連一切心念皆泯忘,自然拔本絕空,不為情勢所拘以復性初而安性體。

達觀其物,物無其物,則迴光返照,一心內守,視物如不見。不執著,則不可見可欲,使心不亂。如此則六根不染六塵而生六欲,返識成智,以斷妄緣。

保固元陽之清,神注寶穴;

激發真陰之濁,竅守玄關。【字辭註解】

元陽=坎卦(命)本屬陰。陰中一陽,乃真陽、元陽。

清=此指元?、元精也。因一動淫、雜之念慮便為濁,念慮清純便屬清。

真陰=離卦(性)本屬陽,陽中一陰,乃真陰,識神。

濁=此指識神。

寶穴=玄關=本性良知。

【節義詮釋】

此節論在作息間以忠、信、孝、悌、仁、慈、禮、義、廉、恥等道德實行之,自然就能恢復本性了。

定以平氣,柔以制剛,有為也。

順以通天,化以達地,無為也。【字辭註解】

定者=身不妄動,名為身定。淡泊一切,名為淡定。羈心猿、繫意馬,名為心意定。素位而行,當貴不淫便其志,威武不屈就失節,貧賤不宜素養為真定。一心之燥妄盡釋,舉世之萬感不搖,不失為一大定靜。

柔=柔和、和氣,調性情,和氣質,寡思欲,忍辱謙讓,行持寬恕等。

剛=此意所指之剛,非比喻至大至剛,及無欲則剛之剛,乃指剛強、暴氣、性情乖張,浮暴氣,多慾望,好勇逞強,行為計較剛愎,執著不化等。

順=存天理,阻人欲,順天性之法則。養心性,全五常。靜則存成;動則慎獨、省察,自自然然的。

化=化氣稟,淡物欲。存神過化,常應常靜,來則應之,去則化之,大有承載包容之德器,隨遇而安,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之心。

【節義詮釋】

  經云:「心定-氣聚;氣聚-神全;神全-精固。」人果能定靜身心,則澄心現明,心定氣平,心平氣和,神清氣爽。經云:「持其志,勿暴其氣。」也。

柔剛於身心言:則全德之厚,此於赤子,柔如嬰兒。是以嬰兒氣全而身軟、心純,充滿生機,常摔跌而少傷害。反之,老人氣衰而身骨卻堅硬,稍一疏忽傾身,每有生命之虞。草木生而柔軟,死而搞硬。春夏性柔,而大地生機之氣泱然。秋冬性剛,而萬物肅殺之氣枯黃。柔者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然火強遇水而滅,木強遇水而浮,金堅遇水而沉,土硬遇水而鬆軟化。故知柔能制剛,弱能制強。人當如水,隨方就圓,以自求圓通一性而包含一切種性。

【真諦論證】

藉身心之定靜以達心平氣和;存養柔和之性,以制剛暴之氣。皆是一種有所作為(功夫、作用)之法也。

順性之則,直涵心源性海,率而行之,真可謂不出戶而見天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行色塵累,隨應隨化。有如大地之敦厚含容,該化則自然治理溶化,及承載萬物又化萬物之大調命。

順與化,皆無所為而為,自然的大調節,依自然法則而成就。

道之大矣!如日月之光輝。道之高乎!似山岳之磅礡。

【字辭註解】

大=其大無外,包藏萬有。

高=崇高俊偉。

磅礡=乃形容普遍而充滿充沛的氣勢。

【節義詮釋】

道乃無極之體,無量清虛,彌滿六合,貫於三極。本無法形容其大。權以日月恩光無思普照,無所不在以譬喻。

道本宇宙至高真理,崇高無上,勉強形容如山嶽負承普遍,崇高俊偉之氣勢。

伏虎降龍,鍛二?之妙藥。烹烏鎔兔,成一粒之寶珠。

【字辭註解】

虎=在此指白虎,白指西方庚辛金,在五臟則為肺。

龍=在此指青龍,青乃東方甲乙木,在五臟則為肝。

烏=金烏,太陽也。太陽乃南方丙丁火,屬「離」卦,在身屬心臟,心火也。

兔=玉兔、太陰也。太陰乃北方壬癸水,屬「坎」卦,在身屬腎臟,腎水也。

【真諦論證】

虎(肺)臟七魄,乃屬陰水,為淫念之源。龍(肝)臟三魂,乃屬陽火,為雜念之根。淫、雜兩念,皆害性之本。經云:「只因淫雜兩層念,物引累去不知還」;「真空不受纖塵染,稍存罣礙便落凡;伏虎必須戒淫念,降虎雜念要除完,兩念靜盡活佛現,古性靈光滿大千。」;「有事之時戒淫念,無事雜念莫倒顛;兩念靜盡天真現,圓明朗徹滿大千。」故知淫雜兩念與心性之關係,何等密切。人果能伏淫念及降雜念,則名為「至魂煉魄」,亦名「降龍伏虎」,則肺肝兩氣旺而全,即所謂之「金木相併(並)」,誠為煉肺肝兩氣之妙藥,五臟真?朝元之其中兩?,不求朝元而自朝元矣!

烹烏鎔兔,即立鼎安爐,以求抽坎補離,水火濟既以成金丹,寶珠之謂。人之本性,乃虛靈之體,名曰「乾坤」,落於後天性命分司,名為坎離,今當以性定靜(文烹)之功,使火(離火)下降,配合真息綿綿歸根,以鎔化精氣,物其「腎水」上昇,使水火既濟,抽坎補離而復「乾坤正位」。則黍米寶珠在吾性分之中矣!

運精,順其自然;裕氣,由其變化。【真諦論證】

  清心寡慾,其真精自生,念慮清純,不雜淫念,則元精融融,自然生成,不待意識勉強。

  浩然正氣,直養而無害。人一旦真?充足彌滿,自然合人身(小天地)之週天,而後昇前降以運轉,變化有軌可循,有所常則,不必恐懼罣慮。

身如蓮花之潔,則精定。性似桂樹之香,則氣足。

【字辭註解】

身=色身,質體,為生機、命本。

蓮花=長於污泥之中而不失其體之純清潔靜。

桂樹=其香為清純之香,毫無濁氣、野味。

【真諦論證】

  淫根便是佛性之根,濁精便是元精之本,人身色體,生於五欲之中,若能在欲離欲,則欲情之煩惱,反成正智之菩提。如蓮花於污泥中,自保清體,出污泥而不染,非但不避污泥、污濁,而污泥、污濁反成其營養之滋料,而濁中之花反而脫俗、清麗、盛大,故知身心如蓮潔,精不求定而自定矣!

  性若能如桂樹之清,不為濁氣染;其香不為雜念擾,則有桂自然香。念慮清純,則神凝,氣亦定,精亦固矣!

聖胎結成,或生奼女;金丹鍊就,或產嬰兒。高駕雲霞,往來仙島。得遁水火。出入瑤池。

【字辭註解】

聖胎=後天凡胎,指後天陰陽交於下部,而胎結於中部。先天性所取之陰陽,乃自身之心火下降,煉化坎水中,使成真?,水火既濟,使復乾坤,而真聖胎結於諸陽之首。所以說,「聖胎」,實乃是「一性復圓明」之真義,非一般丹經繪影劃形,指其胎結,千百位身相之謂,此乃誤悟訛傳。

金丹=金生麗水,故知水由金生,腎水?化,自然還金體,此為乾金。天一生水,人身乾金(性),一化而為命(生機),人落後天,故皆仰賴後天精氣而活,由精氣而身存,故性落後天,寓倚於命中。故人之命(精氣)化返,必返金(合於性)。一般所以說煉精化?,煉?化神之理在此,其本一貫,故終能合一,其意在此皆矣!丹者:日月(陰陽)合抱以成單(太極),由而返無極之性,即坎離既濟而返乾坤之性也。

奼女=一般指離中陰。嬰兒:一般指坎中陽。假如:心火下降,腎水上昇,抽坎補離之原理,本極自然現象。其實也沒什麼奼女、嬰兒之名相可執,其乃比喻之義,慎勿執名相而成文字障。

偈曰:

修真混俗好韜光 圓即圓兮方即方

隱顯精微人莫識 更從何處覓行藏

【真諦論證】

修道雖可參贊化育、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但其又是極平易庸常之事,不尚標奇立異,但求全憑心意用功夫、真修實煉。故,自古小隱居山林、大隱居塵世,存神過化,在欲離欲,在塵離塵,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抱負,卻有超然之旨趣、意境、開闊之胸懷;接受一切之考驗、磨煉。

彼時

玄玄上人。聞信香。身騎青鸞。遨遊寥闊之野。參與勝會。與群真。握手言歡。共諸仙。開懷飲酒。其樂盎然。乘興而頌曰:

普度龍華勝會開 祥雲萬朵映瑤臺

善哉老母金篇著 好搭慈航彼岸來

【字辭註解】

信香=香分無形之心香與有形之清香,兩只皆神靈界感應之信息。

青鸞=據說乃木公青玄一?所化之通靈神鳥,為上聖之腳力,亦為古代通靈於人間、傳天意、降天機、示教化之信鳥。

寥闊=形容冷靜、空曠、高遠與虛無渺然之意境。

龍華=龍:比喻人之「性」,宛如神龍之變化神通。華:比喻人之「命」,為人身之精華,一切生機、生命泉源。龍華乃藉喻,實為人身之「性命」。故經云:「天上有個龍華會,萬祖盡朝玉皇宮;大地有個龍華會,千佛萬祖願相逢;人身有個龍華會,性命交宮出崑崙。」故知,人欲參龍華會者,必由自身性命雙修,方可會自身龍華,進而會大地龍華,一旦功果圓滿,齊拜金闕玉京,覲 玉皇,進而面朝 無生,道果大成矣!

【節義詮釋】

 正當那時候

無極混元老祖 玄玄上人,體諸聖信息心香,心血來潮,身騎青鸞神鳥,自在悠遊於無量清虛之無極勝景郊野。特光降而參與這殊聖因緣法會中,是以聖德光大涵宏,慈悲廣被,愛群真萬聖如赤子的,與群真親切握手言歡。同諸仙菩薩,開懷盡性的飲仙家玉瓊漿之長生仙酒,其快樂盎然興奮,妙趣天成。趁著興致勃勃之時,而來個吟詩頌詞,說道:謂普覺蒼生,廣度含靈而開龍華盛會。萬朵祥雲輝映於瑤池玉臺之上,大放光芒異彩,以成瑞兆。善哉!

無極老母 為天上、人間重演無上微妙法音,再度闡著成金書瑤函。好讓天下蒼生能搭乘慈航普渡之法船,而脫生死苦海,道登離生死無常之彼岸,究竟解脫,得妙明真心,正涅槃妙果。

少焉

太上道祖

釋迦佛祖

駕三花聚頂之雲;踏五?朝元之霧,接踵而至,合掌同作讚曰:

宏開普度著玄文 功德巍峨孰與倫

奉勸眾生勤樂道 金丹鍊就返天閽

【節義詮釋】

玄玄上人 頌詞後不久, 太上道祖暨 釋迦佛祖,各駕自身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果結成之祥雲、紫霧,一個跟一個,陸續降臨,恭敬合掌,同作讚辭說:

   宏開普渡,而著作玄妙文章,其功德巍峨崇高,無以倫比。此等 娘心成,功圓果滿,自成返回瑤池故家鄉,天宮大門為眾生時常開放著,

金母 時刻倚閭盼望諸兒女早日回其極樂家園。

【字辭註解】

接踵=陸續跟隨而到。

三花聚頂真義=花者,喻其欲結果,必先求其開花,有花方能結果(聚頂)。花又一義曰:「精華」,及三保「精、氣、神」之精華。其解釋如下:

精花(華)=精為人之本,為返本還原之母,經云:「淫根便是佛性之本,濁精便是慧命之根」,順之能生人,妄洩則如自殺生,惜保之,可以得養生、衛生、攝生之理。以其為人之根本,故亦稱人花,以其為大丹鉛汞之理,故亦稱鉛花。修道之人,必須戒淫慾(窒慾)、淡慾、離慾,則精足。孟子云:「養心莫善於寡欲」。廣成子云:「無搖爾精」;黃帝云:「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道學上之修道當三清之「清身」即在此。

氣花(華)=身者,氣之宅也。人身如大地,一切生存皆賴於氣之生與應用。以為地花之說所由來。廣成仙子祖云:「無勞爾形」,正指明過分勞累,則身氣亦渙散,真氣隨之莫能守。孟子云:「持其志,勿暴其氣」,正是教人當伏降後天容易飛揚、浮躁之氣(懲忿),氣質稟性,亦可隨之而化。再如道學上,修道當三清的「清口」。戒五葷、三厭、薄滋味等以保清陽之氣;戒誑、妄、兩舌、惡口以養真氣;無甚意義之言不輕談,以養中氣。有益於世道人心之言語,則不惜放廣長舌,作獅子吼(闡揚正法,渡化眾生)以為天地伸正氣。修道人若能奉行以上所舉,而加以平時息息歸根,不離那個(心息相依,專氣致柔,氣滿不思食)正如孟子所說:「吾善養浩然正氣,直養而無害。」久而法輪常轉,如此,即煉氣化神之理大備。可謂神氣如一,志氣如神,而真氣之精華(元?)朝元,「銀線之道」通。因人本與氣天通,惟因物慾所蔽而不通,今能養此正氣,物慾當然自淡泊,煉心之至,賢關可登,真?聚頂矣!

神花(華)=廣成子仙祖云:「無使爾思慮營營」故知思慮損神。去識存真,真神方現。人心死,則道心活,道性自顯。人果能保精、養氣,進而化之,則神全。再加以存心養性、修心煉性、存神(凝神)過化(去識存真),則由精神之統一,神滿不思眠,進而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心性自在圓通,真神與太虛一體(煉神還虛),則「金線大道」,現於目前,不勉而中,不行而至,養性之極,聖城可邁,真神聚頂矣!

五?朝元之理

心藏神而通血──先天為元神──後天為識神。秉先天赤帝真?以生,受南方丙丁火氣以成。在五常主「禮」,發露為文明辭讓之德。淫亂乃違禮之天則。現於哀傷之常情。忌於蒜類之刺激。舌好味則傷心氣。修道之士,果能薄滋味而神守心,不食蒜以養心氣,戒淫亂而合理節,節哀傷以正心氣,全文明辭讓以合理之天德,去識神以守元神。則人之心?朝元。

肝藏魂而通筋──先天為元性──後天為遊魂。秉先天青帝真?以生,受東方甲乙木氣以成。在五常主「仁」,發露為仁愛惻隱之德。殺生乃違仁之天則。現於喜悅之常情。忌於韭類之刺激。鼻好嗅則魂不在肝。修道之士,果能淡嗅覺而魂在肝,不食韭以養肝氣,節喜悅以正肝氣,戒殺生而合仁道,全仁愛惻隱以合仁之天德;安遊魂以守元性,則人之肝氣朝元。

脾藏意而通肉──先天為元氣──後天為妄意。秉先天黃老真?以生,受中央戊己土氣以成。在五常主信,發露為信實敦厚之德。妄語乃違信之天則。現於貪慾之常情。忌於薤類之刺激。四肢好動則妄意生。修道之士,果能以四肢不妄動,則元神守,真意在脾。不食薤以養脾氣。節貪慾以正脾氣。戒妄語而合性。全信實敦厚以合德之天德;戒妄意以守元氣,則人之脾氣朝元。

肺藏魄而通皮──先天為元情──後天為鬼魄。秉先天白帝真?以生,受西方庚辛金氣以成。在五常主「義」,發露為果敢羞恥之德。偷盜乃違義之天則。現於嗔怒之常情。忌於菸類之刺激。眼多視則魄顛倒。修道之士,果能眼不受外界之顛倒,則魄定於肺,而元情正。戒吸菸以養肺氣。節嗔怒以正肺氣。戒偷盜而合義理。全果敢羞惡以合義之天德,戒、定煉鬼魄以守元情,則人之肺氣朝元。

腎藏精而通骨──先天為元精──後天為濁精。秉先天黑帝真?以生,受北方壬癸水氣而成。在五常主「智」,發露為沉潛是非之德,酒肉乃亂性違智慧之天則。現於好樂之常情。忌於蔥之刺激,耳多聽雜音,則元精化為濁精,損精矣!修道之士,果能耳不聽淫聲、雜音,則精定。戒食蔥以養腎氣。節好樂以正腎氣。戒酒肉而使性定氣純,沉潛是非,超然善惡,而大智若愚,化濁精,養清心,則腎氣朝元。

於是

瑤池老母 復開金言曰:

陽精、陰氣,聚而成形,神之伸也;

魂游、魄降、散之為物,鬼之歸也。【節義詮釋】

有感於如此殊勝法會因緣,於是

瑤池金母 在一次重開金言,為諸天神聖,及留傳人世,教化兒女,而宣演無上法門。說道陽(父)性之精子、真氣,與陰(母)性之卵血、真氣, 兩原始細胞結胎,以成形軀之本(陽-子,陰-亥成孩);而元神本性投竅,人始結胎,三百六十時辰為無極之本體,以主宰細胞及孩子之根本化育,克盡造物、造化之大功能。此所謂神之伸也。人乃天生、地養,意義亦此。經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原理,法則在此。

  人若不能修身養性,明悉生來死去,超脫形軀,返本還原之覺路。則一旦壽終,性去人亡,三魂飄飄,依業游轉;七魄茫茫,各處寄託(或軀殼、或墳墓、或靈位,散於天地萬物間,終歸鬼趣,良可悲哉!)

人之生時,如水之結為冰;人之死後,猶冰之融為水。

【真諦論證】

  天一生水,天之一為性,所生之水為命,輪轉於天上、人間、地下。液體之性質,隨方就圓,輪迴流浪。凝結冰,則為人、為物;化為氣,則為神、為鬼。蓋以兩者元素同、原理同,只在一念(念亦能源、熱。水之加熱而生三變化,藉能源故)之間,便成昇降,四大假合之聚散如斯矣!

立德造功,功圓──得上天堂;為非作惡,惡滿──便墮地獄。

【真諦論證】

天道,福善禍淫;人道,獎善罰惡。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善者,性光朗明,氣質輕清,故自然上浮。

為惡者,性光黑暗,氣質重濁,故自然下墜,是以同性質而相感應,分清別濁定品類。依天道、立功修果,則返還聖域,為仙、為佛。依人道,培善立德,則超昇賢關,為神明、賢真。以惡之大小,落輪迴果報,定六道、四生、三途。諺云:「人禽異路,良有以致;聖凡殊途,豈徒然哉!」

有生有死,有毀有滅。當鍊不生不死,以成不毀不滅。【真諦論證】

「有生必有死,無生方無死,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蓋以人之心理,聚五蘊、六識、空思、妄想,魂魄不安然,一念塵勞,乃無邊生死之種子。若能殺生(降服其心,則人心死,道心活)者,靈光必能透發,而不被塵勞所生化。

又以人之生理,本於陰陽,清濁兩氣而充備,因赤、嬰、稚、幼、童、少、青、中、壯、老年等生活過程中,皆由先天之純陽體,至善本然之性體,哼然一聲而落陰,至十六歲而陽足,從此亦再逐漸落陰-陽消陰長,而終經「成、住、壞、空」。故修道者,必截止(殺生)神化氣,氣化精,順行之理而用調劑之功,返還之法,以達煉精化?,煉?化神,煉神還虛,以道合真。

綜觀以上,故知,色身、幻體、魂魄有生死;法生、靈性不生滅。(此為「道」的定律)收攝身心、圓明一性,以正寂滅、涅槃,究竟解脫,配無極以常存。

【字辭註解】

有生有死=凡是生命,必有生死,「陰陽消長」之原理也。

有毀有滅=凡有形質,必有毀滅,「成住壞空」之法則也。

天壞其形,靈光悠久不壞;人亡其體,真性永遠不亡。【真諦論證】

宇宙之中,在天成形,在地成象,一元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天地一大生命、一大劫。天地闢於子、丑兩會,而闔於戌、亥兩會。經云:「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天地亦為形象之相,乃為輕清上浮為天形,重濁下凝為地象,假合之一大生死因緣而已。故必有毀壞,唯有仙佛之靈光,超於三界五行之外,不落陰陽造化之中,故靈光悠悠長存,久遠不壞。

色身、肉體,乃四大假合之因緣,天地尚不能免於毀壞,何況人之肉體?一旦毀壞,唯有秉自 萬零真宰分靈之至善本性,永生、長生。太上云:「死而不亡者壽」。而人欲「死而不亡」,讓真性永遠不亡,則必須修身養性,以克全圓性靈光(復原人、佛子之本體),否則殘缺不全(殘靈)之靈性,豈能乎?

妙法圓融,廣種菩提之果;玄機洞徹,高證涅槃之因。【真諦論證】

修道之士,達到妙智大開,以一真性含融萬法之圓通感應,乃因於常養慧命,廣積善道之所以有此結果。

藉真禪定、靜、思、慮、得之功夫,洞澈自身生化玄妙,而自操命運,自掌生機造化。乃為三世萬佛、菩薩,修至寂然不動心境,享受至樂無樂,無有樂於此樂之樂的靈性圓明,自在之本,殊佳因緣。

【字辭註解】

妙法=心之意識作用謂之法,為萬法生滅之根;而其妙者,為意識泯忘,真神主宰,而自然顯露之妙明真心、良知。虛明則靈感,寂然不動,感而遂道,此為妙法。

圓融=圓者,圓明、圓通。融者,融化一體,融會貫通。

菩提=妙智慧、覺性。此乃人積精累氣,常養慧命,而又能煉化,使其還精補智腦,還精補性嬰,因而妙智慧大開。

玄機=禪機也。真禪定靜,而奪身心造化之機,調節而為我人自善用者。

洞徹=洞明、洞達透徹之體悟,會心有得。

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是以人到身心至寂、真靜之境,則本性靈光、解脫於根塵生滅之外,不落氣數、輪迴之中,永遠自在。人心、身清靜,而法性清靜,因而合於真光法界之理天、淨土,亙古不壞、歷劫長存。

修菩薩行,心存利物,成佛者──惠能(六祖)也。建孝悌功,願抱度人,歸真者──虞舜(舜帝)也。金丹鍊就,超凡入聖,配無極之長存者──呂祖師也。俗胎脫化,旋乾轉坤,歷萬劫而不墮者──許真君也。

【真諦論證】

  因師法菩薩道之六度萬行,秉心於濟立民物,因而正果成佛者,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也。

  「第一等佛仙,胥根孝悌;最上乘妙法,不外彝倫。」克盡至德人道,終而大德者必受祿,必受命,必得福,因而受堯九男、二女歷山之請,襌讓天下,位尊九五,而廣施道德教化,政教聯臻上治,而留以「堯天舜日」大明盛世,清平景象久千古美喻。終而歸天,舜位列三官大帝──中二品赦罪地官,此乃虞之姚大舜(俗名姚重華)是也。

  以七返九轉之金丹煉成(前已介紹,不再贅述)。因此超凡軀、凡境,而成聖體、入聖域,克配無極、三清以萬劫不壞,恆古長存之大羅金仙,此呂純陽祖師是也(唐朝進士,呂喦)。

脫俗胎而成聖體,旋轉自身乾坤,而終參贊化育,歷萬劫而不墜落輪迴者,乃許旌陽真君也。(史稱許旌陽,曾狩獵,箭射中一小鹿,鹿帶箭拼命奔跑,母鹿隨後跟之,小鹿停,母鹿並舐其創痕,待許旌陽追趕而至,發覺母鹿無傷而死於小鹿身旁,許旌陽一併帶回,解剖母鹿之腹時,發覺其腸寸寸而斷,方悉其乃傷感過度而死。因此,許旌陽折箭立誓,重此改過覺非,並決心修道。)蓮池大師戒殺文云:「憐兒之鹿,舐創痕而柔腸寸斷」,即此也。許真人成道之日,有白日飛昇,雞犬相隨之美談,雖含隱喻,實見其功德之大。禽獸尚得人蔭,況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由此證,更千真萬確。君子欲上報「天地父母」四重深恩,成非真修大道不可矣!

【字辭註解】

菩薩行=菩薩師法六度,勤修萬德、萬行。故知菩薩包含數意,即自覺覺他,依六度、萬行,內覺自己身心眾生(陰質、意識、心相),使復道性。外覺有情萬類、普濟一切蠢動含靈,具大慈悲喜捨願力,存普敬之心,無輕慢之態度等等。

旋乾轉坤=小則,使自身內之「天地否」旋轉為「地天泰」,消陰長陽,水火既濟,使自身坎離以復乾坤正位。大則,道成天上,參贊造化,輔運週天。及名留人間,俎豆馨香。

參六度,而性靈明;運八識,而心自在。

【真諦論證】

運八識而心自在

潛意識

微意識

誠意

顯意識

 

六根

八識

阿賴耶識

末那識

人心、識神、含藏識、心猿作用

我見識、傳達識、指揮、心波、神經思量、意馬

分別感覺判斷

觸覺

味覺

嗅覺

聽覺

視覺

六識

六塵

色 受

五蘊

存神過化:

所存者神、所過者化

降伏雜念、遊思,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常應常靜:

應照無心、真常應物

一、清心寡慾以養心,迴光返照以防塵。

二、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自然能心不在焉,視如不見,聽如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如是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

成四智

法身

報身

化身

三身

名第九識、名無意識、名白淨識、名元神、名本性、自在圓通靈明。

佛性

參悟六種度脫彼岸之方法,已達此性復回本來之靈明。

八識涵蓋六根、六識、六塵、五蘊。學佛之士,若能如圖表中,善利用方法,則八識之煩惱,必成四智之菩提,繼而復三身,終歸一性之圓明。果一性圓明,則六根,六識、六塵、五蘊自然一了百了,當下證悟,有關四智、三身,概略如下:

一、人能存真神立本,過而既化,隨感隨應,隨去隨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然離諸塵染,洞徹內外,潛意識自然而拔本絕空,現出大圓明鏡般的真如本性,清淨法身-大圓鏡智-於自色身中歸依清淨法身佛。

二、佛法眼中,一切眾生佛性平等,上至佛祖,下至鬼魂四生,凡一切蠢動含靈,皆具佛性,故論性不論境,以如此平等觀,隨機緣而化導。內則自思吾身上與諸佛,性本平等,常行自度身心眾生。以此平等觀而降伏自身心眾生,及度化眾生,此亦為-平等性智-於自色身中歸依自性圓滿報身佛。

三、體悟實相,諸法及配合眾生根智樂欲,隨機緣,因勢利導,教化有情眾生。內則降伏雜念、遊思,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情、意一動,應如是降伏其心,以上乃為-妙觀察-性智,於自色身中,歸依圓滿報身。(一燈照千暗,一智滅千愚,一念善化無量惡,一念惡減萬劫善因等)。

四、於色界慾之生活中,常能清心寡欲。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故能在塵凡色界中超然,譴慾,使隨起隨覺,當機立斷,心不在焉,視如不見、聽如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久而欲盡理純,心不起作用,則「色、受」如空。一念思量,乃無邊變化,思善則如天堂,思惡則如地獄,慈悲即如觀音,好善即如神聖。一念覺迷而分佛與眾生,千變萬化,隨心所造,以如此成就佛智,依然如大明鏡般,一旦拂拭塵染,依然光明本初,佛性無所不在,隨心而化,隨心成就,此為成所作智-千百億化身佛。

以上所舉,故知參六度而性靈明,運八識而心自在。

【字辭註解】

  六度=乃中常根器之菩薩道所修習,以求渡脫彼岸之法門。分為: 一、佈施:體驗一切眾生身心疾苦,不得解脫,發「慈悲喜捨」之心,抱「人吾同胞,物吾同與,人溺己溺,人飢己飢」之懷,使物質缺乏者,有所接濟,離苦得樂;使精神失恃者,得所慰藉;使迷昧眾生,能聞法受益,自改命運、因果,終期究竟解脫等皆是。佈施又分為三種:

(一)法施:以自身之良好品德素養,感化眾生,行不言教化,並濟以所學,所體悟之道德宗教,正信佛道真理,因人、因時、因地而因勢利導,方便解說,以使眾生覺悟、體行,達正信之認理歸根。

(二)財施:以金錢或物品幫助貧苦眾生,以助其改善現實的物質生活,或急難救濟。更有以出資道場,或助印道德善書,以求廣佈流傳,改善眾生之精神生活。

(三)無畏施:內則意識力、擇善固執力,修此者,本發自大無畏之積極精進精神,儘可能斷除一切無益的煩惱習障,突破一切層層之毀誹、阻撓等考魔難關。

外則對痛苦或失意者,加以慰藉,行愛語佈施,助其信心、勇氣,對困難者,施以援手,協助解決其困難。對道場(寺、廟、堂、壇)施以勞力協助,默默操持事務、清理、維護;對毀謗正法者,加以辯正、引導,以申張正義,諄諄善誘。

二、持戒:依先聖先哲所體驗,凡有違於自性之發露,拘束身心不能自在,蒙蔽靈光、刺激身心,使得不得清淨、安定者,皆作消極性之防止,此即戒律之意義及作用。舉如:

(一)身業清靜:不履邪徑,不欺暗室、行為合理、合情、合法,常保風度、威儀,以維修行者美譽,戒不良習性、染著,以顯修士清高,不任意殺生害命,不偷盜、邪淫等皆包括在內。

(二)口業清淨:戒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及戒五葷、三厭之食物等。

(三)意業清淨:戒貪欲、嗔忿、癡奢、愛妄等,使心意常清淨。

儒家之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即四非成「罪」,此乃儒家之一大戒律。

  三、忍辱:

  1. 自古德修謗興,道高毀來,曲高和寡,故修道者本身所受風考必多。
  2. 自己歷劫因果業障,必須償還,需以負責之態度無怨之精神付出之,迴向給前世所有的好兄弟姊妹們,而非只是用交易(用某種方式如金錢、法會等而非真心懺悔)的方式處理,需知其所受之痛苦非吾等所能想像,修道者若無用此同等心待之,試問所學為何呢?
  3. 玉不琢不成器,欲成金精美玉,必從磨煉中來,以消修士塵心,以使修士積功累德而定品蓮果位,故魔考亦重。

以上例舉,故知修士必須明理、開朗、不怨不尤,常行普敬、饒恕眾生、素位而行,但求心安,不畏阻饒艱難,履考不退,累魔不變,外忍身之飢寒、毀謗、魔考;內忍七情六慾。大忍過化存神,則道果終必成就。

諺云:「苦行忍辱,排譴自家內魔;積功累行,消除人己歷劫外障。」

四、精進=行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故欲得精進:

(一)必得師承:開示修持要領訣竅,自古無師不說性,諺云:「任君聰明過顏閔,不遇名師莫強猜。」

(二)以經典及古聖先哲之正確立論為隨時佐證,依理而行,是理則進,非禮則退一求明理(真知),再求正確(見證)。

(三)確實操修:實踐勝於理論,躬行勝於嘉言,要依循而學(真正的學佛、學道、學聖),勿徒於理論之研完,縱然費畢生精力鑽研,終落理障、文字障,成了一個學者,差聖仙佛(覺者)之境界尚天壤之別,於自身之「身心性命」無多大裨益。指月錄,所指者月(使人見自光明佛性)而非指(法縛)。

所以精進學道學佛之人,必須(一)依理而真修。(二)訪明師、達以指引要領法訣。 (三)依循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真知、力行、有恆),言行相顧、知行合一,以此等精進,以達究竟。

五、禪定:統一精神,以治昏沉、散亂,空寂身心,終期天人合一,圓通自在。 六、智慧:常秉智慧、分辨是非善惡而沉潛,不落是非善惡之端;戒之酒肉而不使亂性;常學佛道法門,增廣善識見聞以明埋;自點心燈,不使本心蒙蔽,遠離愚癡幻妾之想,以保智慧;方不被塵凡所累,保精養氣,以期慧命之精補腦;更常存神,迴光返照,終能超然達佛境彼岸。 以上所舉,乃中常根器菩薩之六種度脫彼岸法門,至於大利根菩薩,則無智無得,能所泯忘,識自本性,本來清淨,圓明具足,諸德兼備。故行無住相布施;無所住忍辱(淡化);無所住而精進(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至誠、虛靜,直超佛地);無所住而禪定(二六時中,內念不生,外念不染,空寂一心,坐見本性);無住相般若(迴光返法,直了慧命、靈光之無漏,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妙明正智,直達彼岸)。總以大乘菩薩,以無相為宗,無念為用,無住為體,當下了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直超彼岸,究竟涅槃。人之參修,因「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故無論根器,人人必以六度萬行兼修而奠大乘根基,況中庸載:「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故學者當確實而修,萬勿好高騖遠,否則反而不切實際。

向善者,邪魔避之;鍊道者,鬼神護之。

【真諦論證】

一念善,則自性之光暈明朗,吉星之光,感應而被覆;邪魔之光,自被光明所照透。物與類聚,同性相求,一正破萬邪。諺云:「一位真人來顯化,十方世界永無魔。」

煉道之士,自參自身陰陽合一,心性、色身皆漸趨純陽,故能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其吉凶。自身有龍虎,自心具鬼神善惡兩念,無論身內、身外,皆如是也,故云:「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灌溉慧根,神通,與天地合一;

栽培元命,禪定,與星辰同光。

【真諦論證】

此節即如儒宗:「知止、定、靜、安、慮、得」之功夫;佛宗:「戒、定、慧」之要領。

蓋智慧生於精神,精神生於禪定。人在清靜中,則精氣不妄動以變為後天質體(即元精也),元精為先天真水,可以灌溉滋潤五官、百骸,可以還精補腦,以生智慧。智慧生,則能了斷諸緣,去識存真,六識為智慧而返,自然不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真神亦自然而圓通、靈明自在。道祖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中庸載:「喜、怒、哀、樂未發(清靜心體)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知,清靜身心,便能灌溉慧根(了命)、神通(了性),以使性命合一,乾坤正位,故謂:「參贊化育、天地合德、天人合一。」

【節義詮釋】

  以本性良心行於「道」時,就如同與天地合而為一,於星辰中綻放光明。

【字辭註解】

灌溉=以水滋潤田畝中之禾稼。

慧根=慧智之根本,精氣又名叫慧命,智發於水,智慧生於精神。

神道=此神非「怪、力、亂、神」之神,乃喻指自性清靜時,真元神圓通自在。

天地合一=陰陽合濟、水火調和,自身之天地正位(性命一家)。

元命=元陽、命基。

禪定=又名坐禪入定。

禪=道也。

順乎人道,則養形住世;超乎仙道,則證果昇天。

【真諦論證】

  倫常之初,造端夫婦,有夫婦,順行人道,而有兒女,方成父母子女關係;再而家族、宗族(長幼);而後有社會、國家,君臣之尊卑,朋友(人際關係),此五倫由此而形成。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立矣!

未有兒女,順人道而求兒女,有兒女之後,當節欲、修身,養此形駭,克盡人倫道德,不愧聖賢名教,建全人格,敦守綱、常、倫、德,並濟利民物,廣興教化眾生事業,以仰俯不愧天地,平心可齊聖賢。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

人格建全,當求進一步藉假修真,了解生命源頭、生命的意義、生活的價值、而為社會國家人類貢獻自己一份心力。以不枉費今得人身,受祖先、先賢、仙佛與眾人培育之恩。當一切合於道時,自然道果圓滿時就能證道而昇天了。

有正氣,而無忠實者,則漸入於刻也;

有忠實,而無正氣者,則入流於儒也

【節義詮釋】

浩然正氣,固無可以直養而無害,充塞於兩間。但是,心之正氣感,守正不阿、義勇決烈,若不加以寬宏心胸,誠懇、敦厚以待人處世,則不夠圓融,不知不覺中,久而變成心浮氣燥,傲慢與尖刻、鋒芒畢露。

同樣的,如果只有誠實、厚道,而無凜然正氣,剛毅之節,則逢事必優柔寡斷,柔弱無能,理慾之間,道魔之際,邪正之端,順人情修道;或認真理修道等無法一刀兩截以突破束縛與考魔,終亦難成載道大器也

【字辭註解】

正氣=無欲則剛,剛則正,無欲之剛,則浩然正氣。守正不阿,義勇決烈。

忠實=誠懇、敦厚,柔軟心腸。

刻=刻薄、刻意。

懦=柔弱。

行中庸之道,無不過,亦無不及;

修至誠之玄,無太溢,亦無太燥。

【真諦論證】

  中庸之道,貴在致「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以全道體,使真性靜時寂然不動,以立大本;使發之中節,應事接物,有感斯通,情發有節。且靜合天理,動合人道。

中庸於性言:未發之前,此心至虛,不偏不倚;即發有節,恰到好處,無過不及。

道之不行,由於不明,智人知之有過,知所不必知,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總誤認非如此不能造道之極。而愚頑劣根,連人本自然就當知道之理,皆無法體會開悟,不能真知,更何況力行。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重行而不求真知,以為道之不足以知,結果無所準則,盡行所不必行,不得要領,不得究竟,此自認賢者之過與偏。至於不肖者,既不求真知,更何況力行。此不肖者知行之不及。子曰:「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總之,中庸之道,乃在求盡己之性,再進而合天之性,盡人之性,以至於盡物之性。推廣行遠,皆秉於性分之中,日用倫常,言行相顧,知行合一之平庸道理中而已。如此則內聖(靜自度)外王(動度人覺世)之道備,人道、天道齊,性道、王學俱,中庸之道全矣!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此至誠之玄,天人合一之捷徑。人果能直捷迴光返照,默默內守,則元神主位,真性顯露,立此真實無妄之性體,發出光明照徹之心,不雜情識,則人心死,道心活,此際神為元神,氣為元?,精為元精,此乃中庸所載之自誠明,誠而復明,不勉而中。誠無不明,由性道本體立基,本末兼賅,一性圓明,自然一心清靜、自然百體從令,水常昇,火常降,自無太溢,亦無太燥,至誠達道,乾坤性命正位矣!

【字辭註解】

中庸之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也者,大中至正,本然具足。至善圓明之性體,在日用倫常之中,無過與不及,言行篤實;人道、天道兼齊;內聖、外王兩全;德性、學問雙俱,一切事理、道理等皆不倚之謂,此為之「中」。道有一定軌則,有一定原理,如天性含五德;人道法五倫....等,本皆自自然然中,平易庸常,不尚怪力亂神,只在庸言之謹、庸德之行,素位而行。

至誡=直涵本源,真誠無妄,一誠歸中,心自無雜思妄緣沾染,性自圓明,自身之水火能得既濟,乾坤正位。

太溢=水滿為溢。

太燥=火旺為燥。

節嗜好、養心氣,不思慮以亂神;不貪色以傷精。

絕狂暴、固性靈,能對境以忘情;能鬧處以取靜。

【真諦論證】

  諺云:「玩物喪智,玩心神明」。莊周云:「嗜欲深者,天機淺也。」人果能儘量節少嗜欲、偏好,則心常明朗,氣息亦順,否則若淪為酒、色、財、氣、煙、嫖、賭,則終日心往外馳,或心地客易昏濁不清,故修道人必須清淡、中節於嗜慾,方能心平氣和。

人之元神、本性,本清虛無為之體,只因虛火上炎,欲靜,則遊思、雜念杳來;不慎心,則妄想、塵勞紛至。內念不停;外緣又擾,一點靈光,隨思慮而分散,真神便不自在。清靜經載:「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遺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悉滅。」又諺云:「多思損神」、「一念塵勞,造無邊生死。」修道人既知思慮之亂神,故必常遣欲、澄心,掃三心、滅四相,念慮之間,辦其終無裨益處,則當隨起隨覺,隨覺隨掃,一點素心,清明自持。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故知,「神、氣、精」乃人身三大至寶,金丹大藥之根本,故修道人更需惜之。未有兒女求兒女,既有兒女,則最好能夫婦互勉清心寡欲以雙修。夫婦一方若尚不贊同互勉清身雙修,則亦儘量離慾、淡慾。邪淫固然不可,夫婦之無節制,則亦是正淫,節制則是正色,正色亦當儘量減少,以保元陽命基,人果能築基有成,則已其「離欲阿羅漢」之基矣!

修道本當心平氣和,狂傲、暴燥,則使心火熾炎,嗔忿心塞,生理產生不良之化學變化、反應,氣機逆亂,況諺云:「無明火,燒壞功德林」。孟子云:「持其志,無暴其氣」。故修士更當謹防,以鞏固性靈自在之本基。

「忘情養性乃金液,對境無心大還丹」此古聖先賢之至理名言也。是以人心由於六根之作用,感於外緣,而生情識,情識作用,能蒙蔽靈明性體,消散靈光,境乃妄緣,去妄即謂存真,人果能凝神養性,一心內守,久而功夫純熟,心龍達:「遠觀其物,物無其物」、「視如不見、聽如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至此造詣,一點性光,常朗然自照,不被外境所牽、染,金液還丹之道備矣!

古云:「大隱居塵世,小隱居山林」,是以,「欲成金精美玉,必從磨煉中來」;又云:「若非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是故,人之情識,不經磨煉不能淨純。人之心性,不經磨煉,不能圓明光滑。修道人本當有此認識,方能不畏五濁塵世。況今之修道,皆半聖半凡,絕不容遺脫倫常;而當濟利民物,普化眾生。故,每日之應事接物必不能免,則更當有超然意境、寬闊胸懷,坦蕩磊落光明之心,常於動中憑一點心意操持,則時時之外緣,正是磨煉吾人心性之良方,時時一心存養,動中、鬧中取靜。經云:「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真常須應物,應物在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又云:「為緣陣上了萬緣」,尤以今日修道人,更當如此鬧中取靜,否則一生少有靜時矣!

總之:養心莫善於寡欲,用意不如於平心,素朴(純本)抱樸,少思寡欲,內降其心,外避其塵,一心內守,真神永在,性天朗徹矣!

【字辭註解】

嗜好=嗜欲、貪好、偏好。

狂暴=狂傲、暴燥。

境=環境、事、物。

情=識覺、心識、情緒。

內心無著,月光穿井水無痕;

外念不侵,竹影搖窗塵弗染。

【真諦論證】

  心既無刻意之執著,則內心中自然清空無物,純然清明澄澈。以既清且靜之心體,似井水(喻其靜止、澄清),故月之晶瑩皎潔之光,照射透澈,月光、井水渾然一色,不顯露其他痕跡。吾人心既能存養其清虛之體,則事至、物來,色(體之影象)應於空中(心性空)。則,亦無顯雜像,六祖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內念既不生(無所住),外緣自無從映像、染著。

內清一心,外避防諸塵,識塵不侵,妄緣不染,真體自靈。窗喻空明,既本空明,則竹影搖動,如塵之欲染,本自空明,應照無心,則塵緣又何足以為染、為累?

「空明」、「塵染」本非對待;「妄」、「真」本非兩物;「寂」、「照」原本一體;「色」、「空」本自圓融。內既能空明不著,外界之塵緣自無從沾染;去妄即是存真,寂靜自能性光返照,外物之應(照)亦隨之而空寂。心性一空,肉身百體(內色)氣機亦隨之而調順,外界(外色)一切形象,亦無從而染著。此段乃心性微妙之作用,修道本常常惺惺存(覺性主宰),活活潑潑的(生機活潑),並非枯木死灰、形態之靜寂,當求內體之清明朗照。

【字辭註解】

著=執著、潛意。

痕=痕跡。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節義詮釋】

  有心修道之士,當以窮究性理之源,由而自覺立本,以達誠正修身。一旦能自覺,則必能覺他,克復性天,繼而發揚性天,自立立人,自達達人,發揮親民覺世之用。諺云:「胥一世咸登仁壽,舉斯民躋邁大同」,克全福、慧雙修,內聖、外王並濟之全功。

【字辭註解】

窮=依性理言,乃窮究性理之源,以徹悟大道至理-窮理盡性(克遏人慾,而使淨盡,以復天理之純全)。依事理言,乃指機緣未成熟之未能發宏道德之機運。

三寶鍊於微軀;萬類涵於大化。

【真諦論證】

人身固假合,但「精、氣、神」三寶確全真,修道之士,當知藉假修真,儘管色身微軀,但卻涵藏三寶在其中,故當勤加真修密煉,則微軀亦得如聖體矣!

元神,乃人身之大化聖神,人身萬殊,當由此一性之圓明,真元神之節調、統御。欲得萬類涵於大化之全功,必得「清靜無為」之妙諦操修,方得一性圓明、心自在、百體從令歸根。經云:「心、腎、氣、血、腦、精、髓,是為七寶,歸身不散,煉成大丹,萬神盡登仙矣!」

【字辭註解】

三寶者,「精、氣、神」也。

煉=煆煉,煉精化?,煉?化神,煉神還虛之謂。

微軀=法身放彌六合,卷藏於密,故曰大身。而色身四大假合,又是大宇宙中微塵而已,故謂微軀。

萬類=身中諸內景,三萬六千神,億萬之細胞,人身萬殊也。

涵=包融。

大化=清虛自然大化,人身本掌大化者,元神(聖神)也。人若識情累贅,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本性反而退位。當知:「無為一貫真宗旨」,唯有心識無所為而為之時,元神本性方能主宰一身,以一性貫通全身萬殊之大調節、大自律。

天有日月;人有道德。日月,為雲霧所遮,則失其光明;

道德,為名利所蔽,則昧其良善。

【節義詮釋】

天上憑日月之光,普照無私,以顯天體之清空高明。人所以能為為物靈長,乃因有理性、良知、性道、天德,以立人之根本,失此,則人類不足以為尊貴。

日月本體清明,惟受雲霧所遮蓋,方失其本體之光明。

人之天性,本至善、圓明,道德出自於性天,只緣氣稟所拘、物慾所蔽,而失去本真,名韁利鎖,而自縛不得心性自在。故,惟有淡泊名利,才能固全虛靈不昧之性體,養至善本然之良知、天性,克全道德之全功。

【字辭註解】

日月=象徵光明及大我無私之性。

道德=性道、天德。

遮=遮蓋。

蔽=蒙蔽。

心正,則圖謀迪吉;念邪,則處事招凶。

【節義詮釋】

「性、心、身」,三者一貫,心為中樞。心若清靜虛明,則為性、為理。心一動,則為意(動機);表露於外(身),則為行為。

心有心靈、心波、心機,心之靈波微機,與宇宙萬有相感應。心受氣稟所拘,故常有心物(如貪慾、嗔忿、癡奢、愛妄),如不用克治工夫,以格「四物」,則無法致其「良知」,而臻於至理。果能格物、致知,自能誠意、正心。心若正,自然一切計劃、企圖,皆合理、合性、合中道。諺云:「時中君子有終吉」,凡事必能納福迎祥矣!

念乃心意、動機,動機偏邪(不純正),則終落善惡之因果報應中,邪而招凶。

總之,心之靈波,與善惡、福禍之感應,息息相關,存心與動念之間,鬼神已洞鑒,因果之形成,報應之疾遲已定,故君子當心存正大,動機純正。太上云:「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念魔之間,善惡果報明矣!

【字辭註解】

圖謀=企圖謀略,即計劃之意。

迪吉=頌人納福迎祥之意。

物欲沾染,詭譎之念未消,識力粗浮,善性之心徒具。

【節義詮釋】

人果為物質慾望所執著、影響,則心意必變化多端,怪異不測,心術企圖不正。

人果見識、定力不夠,判斷力不足,覺性昏昧,則凡有小行、小義、小善必然皆自我多方宣揚;見人有惡、過及不合滿意者,則暴跳如雷或念怨不休;凡有不稱如意者,必急躁不安等等。

【真諦論證】

總之,若定力、忍辱、智慧皆不足,縱有善名、善行,往往形成徒具虛名,因有形之善,往往被不知不覺的言行之過、業所累,不見實質多大功效,終難入至靜不動之心性,難造至善圓明一性之境界,終非上根大智,載道承恩之大器也。

【字辭註解】

物慾=佔有空間及有形體之東西與事情引誘吾人之慾望。如:富貴名利、酒色財氣等之貪慾皆含包在內。

沾染=受不良之事與物的傳染、執著。

詭譎=言行怪異,變化多端,心術不正之謂。

識力=見識力、分辨力、鑑賞力。

粗浮=粗魯、粗燥。

浮=浮淺、浮存不定性。

徒具=徒有虛名,終勞而不見功效、成果。

世衰道微。倫常斲喪。

讀書之士,孰齋心而養性!

皈佛之僧,孰明心而見性!

學道之人,孰存心而鍊性!

【節義詮釋】

  世界風氣萎靡、衰敗,道德思想日趨沒落得幾乎微不足道。倫理常德觀念、言行,皆如樹木之幾被砍伐殆盡。儒門弟子,或一般讀書研理士子,孰人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於今於後,方庶幾而無愧。是否能此心如齋明盛服,齋戒沐浴以仰對 上帝般,克念、戒心,存養本然通天貫池、俯仰不愧之良心,先天理性,本然虛靈不昧之道心。

皈乃「反白」,白為西方庚辛金,白為第九識,一性圓明之「白淨識」。

佛是吾人自性佛,經云:「靜心是佛」、「自性是佛」。欲皈依西方佛祖,必先皈依我自性佛祖。靜其心、澄其意,自能明心,心明而佛性自顯露。可惜皈依佛門之弟子,究有幾人明心見性呢?

存養妙明之心,磨煉成純粹無雜之元神本性,乃道宗弟子之最重要工夫、功課,可嘆究竟有幾人依此而修呢?

【字辭註解】

世衰道微=世風衰敗,道德式微。

倫常=倫理、常德,即三綱、五常、五倫、八德。

斲喪=斲(音濁),砍之意。全意為傷耗倫理之根本精神,砍伐殆盡。

齋心=齋者「小」也(同心字;如情字之左邊)。「小」=豎心、一直心、通天貫地之心,先天理性道心之象徵。「小」落後天,為殘缺不全、參差不齊的氣性、人心。惟有消極的摒棄十惡八邪之心,積極的克復本然虛靈不昧的道「小」,謂之齋心。

養性=涵養本然虛明之性。

明心=藉陰陽合一工夫,日月合明之心,使無明習障、蒙蔽掃淨,以復圓明。

存心煉性=心本好靜,然慾牽之,常譴慾、存誠、存虛無中一靈覺之心,修煉、磨煉自己本性。

心不齋,無以格物致知;心不明,無以破迷引悟;

心不存,無以轉陰純陽。

【真諦論證】

儒宗弟子,若不心齋,依理率性而使心齊天地之心(道心),則無法格致心物,克心君之非,以復虛靈不昧之良知理性。諺云:「養成至樂安天命,靜悟心齋煉性王」。若齋靜,自然離火常降,坎中一陽之物得格。

佛宗弟子,若不能澄澈其心,則無法得慧覺靈明之妙明真心,突破迷茫塵網,而引領上開悟正覺之路徑。

道宗弟子,若不能存神過化,磨煉心性,情慾自無法降伏,心即為情識慾念之陰質所累,精氣神,自然亦落於後天之濁陰之質,身心皆難達清陽、純陽之體矣!

總之,三教者,本無極之三寶,本

金母 所差遣來化度眾生者,若不依各教主之「性理心法」經訓而修,自無法證聖成真,徒讓

金母 倚閭盼望,感概萬干,悲傷莫名矣!

【字辭註解】

格物=格者,革除;方格範圍;克治工夫。物為心物,如貪欲使人性辟,故必戒之以扶性辟為正;嗔忿使人性塞,故必息之以闢性塞為揚;癡奢使人性蕩,故必消之以收性蕩為止;愛妄使人性遷,故必剷之以挽性遷為止。此為格物之工。

致知=致良知,復天理以合至性。

道氣充盈,合天心,以行忠恕;

玄光閃爍,遵聖訓,以守義仁;

【真諦論證】

人欲、情識退一分,道氣自然擴充一分,道氣貫滿,充盈身心。則謂:「欲盡理純,陰消陽長」。仰合天心,而克遂行持忠恕之道。

生命,性靈玄妙之光,光華閃動。遵守聖人寶訓,敦守仁義、義仁之道。

所謂義仁者,居仁由義,義精仁熟之意。所謂義者,心之制衡裁決作用,事之得宜不偏不倚之理。上稟於天地至大至剛之氣。形於身為動靜合中節之威儀。有為有守,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欲而無所不欲。三畏九思以存心,俯仰無愧於天地。素位而行,操守不變,品德高尚。循人生義理正路而行,認理歸真,勇往邁進,始終如一,永不變志,此賢德義士之道。

仁本萬德之根,萬善之長,本為中和之氣,發露惻隱之心。只為人欲之私情,而壞天理之純全,故修道之士,必遏人欲之私,由義之作用,「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此乃居仁由義,義精仁熟,含養天理之本源。

【字辭註解】

忠恕=依天道性理言:忠者「中心」,恕者「如心」。含養「喜、怒、哀、樂」未發、情識未動之先,以全性體謂「忠」;含養如如不動之心體,以全真性之原謂「恕」。依人道事理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盡己之心,以盡人之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故云:「行有不得,則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則勿施於人。」以上兩點,故知忠恕之道,天道、性理與人道、事理俱含,故知:「忠恕違道不遠。」

玄光閃爍=玄妙關中生命之光,光華閃動。

姦聲亂色,不留於聰明;淫樂慝禮,不接於心術。

惰慢邪僻之氣,不欺於暗室;

奸宄詐偽之事,不懸於靈臺。

【真諦論證】

道德君子,立心光明正大,行事磊落坦然,戒之於四非(罪之根源),養之於浩然正氣,直養而無害。一切不當之音聲或非禮之言語,當戒之非禮勿聽,況耳根通腎,雜亂非禮之聲有損腎氣精英,故必戒之。

紛雜凌亂或非禮法接觸之形色,視而傷神(眼通心,心通神),損人心氣,擾人元神之清靜。故必戒之曰:「非禮勿視」。以上之聲色,必當儘量勿接觸以為宜,縱使日用中所不能避免,亦必用「存神過化」之功,來則應之,則隨掃清除。或使之聽如不聞,視如不見。不留滯耳(聰)目(明)之中,以存養心腎之氣。

放蕩不正或萎靡不振的音樂歌謠及非禮法之事及潛伏的不良動機,必戒防之,以免動心及成了心術不良者,動機、思念不純正者。

驕傲、慢待及陰險怪僻不當之氣質,本不當存在,更不容欺於暗室屋漏之中,及昧心於幽然獨居之處。

心懷鬼胎,如盜賊般偽裝、掩飾,而行欺世詐騙之事,這種觀念,萬萬不能懸繫於我人清淨靈明之心臺之上,以免迷昧本真。

總之;道德修士,本當宅心仁厚,舉念動念之間皆醇善。立心磊落光明正大。諺云:「視聽貌言有定則,子臣孝悌俱常經」。

【字辭註解】

姦聲=不正當之音聲,或非禮法之言。

亂色=雜亂不正,形形色色之物體與地方。

淫樂=放蕩不正或萎靡不振的音樂歌謠。

慝(音)禮=心裡潛藏不懷好意的動機,而表面裝作彬彬有禮的人面獸心者。

惰慢=驕傲慢待。

邪僻=心術陰險且行為怪僻不當。

暗室=幽暗獨處無人看見的地方。

奸宄(音)詐偽=表面和善,心裡存著壞主意,有如寇盜賊偷,以行欺詐、偽裝、掩飾瞞騙之行為。

靈臺=靈明之心臺。

子思夫子讚曰:

洪慈 母德,卷懷靈種。開闢菩提之路;跳出生死之關。漏盡玄奧禪機;闡明陰陽妙理。德至高矣!功莫大焉!

【節義詮釋】

適聖子思天子恭聞

老母 金言聖諭,由「陽精陰氣,聚而成形,神之伸也。」以至前段所終 止,其內容皆是超凡入聖至理,修真成仙玄道,諸佛菩薩妙諦。故恭讚曰:

洪恩大慈特慈的

老母聖德,眷顧靈根原種。開闢使眾靈根「覺性體道」之坦途大道。使眾生能收束身心,圓明覺性,究竟解脫生死,斷輪迴之關,而得證涅槃永生極樂之妙果。為此而不惜洩盡露玄微奧妙,真禪機要之玄理妙諦,闡發顯明陰陽消長,抽坎補離(水火既濟)以克復乾坤性命之玄妙道理。其德至高無上,功至大無極。此

老母 之洪慈如斯,吾們豈可不奮勵精進自勉。方不愧

無極瑤池老母 為原兒赤子,倚閭盼望之心懷矣!

【字辭註解】

菩提=道心、覺性。

禪機=真禪機要。行起坐臥等二六時中,能時時刻刻體悟萬物之變化則謂禪。

陰陽妙理=消陰長陽,激濁揚清之理。人身之陰陽者性、命(乾、坤)、離、坎(火、水)、金、木(魄、魂)等相輔相成,相剋相生,制衝調劑之諸原理作用,此皆在禪定、清靜中得之。

爾時 慈航尊者長跪

母 前曰:

老母 慈悲。傳述先天大道。今得聞矣!敢求再說,後天修身之理。藉以性命雙修;功果並鍊。

【節義詮釋】

正當那個時候,慈航尊者,長久跪於 老母 寶座蓮臺之前,而稟告說:

無極老母 大慈大悲,為皇兒(原靈、赤子)傳述真理天道,性理真傳,直捷含養先天虛靈不昧之本真,立地超凡入聖,成仙成佛之捷徑康莊大道,如今已恭聞得之。敢再乞請演說人道、人倫、人爵,由正人君子之人格,及人身生理調節之漸修漸進之理。藉此而修性了命、雙修並進、內功外果並煉。

【真諦論證】

中庸載:「苟無至德,至道不凝」。

孝經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彌勒古佛云:「有道無德-難證果;有德無道-難超凡;有功無果-易生魔,有果無功-難圓融。」古聖云:「三花聚頂,必得先三綱完備;五?朝元,心得先五常、五倫俱全。」

諺云:「第一等佛仙,胥根孝悌;最上乘妙法,不外彝倫。」又云:「視聽貌言有定則,子臣孝悌俱常經。」

以上所舉,故知修道必須,如道宗之「道德圓融」,佛宗之「福慧雙修」、儒宗之「內聖、外王兼備」、孟子之「由人爵而膺天爵」。故知修真必須先天、後天、性理、倫常兼修、並重、齊行方可矣!

【字辭註解】

先天大道=了解宇宙人生的正確認識,回復自古心靈、自性、德性,使修之內性圓滿無缺點,自然就能將精、氣、神調和成一體,復回元始之本來。故圓光人人必修持自性圓華,三教可修,萬教可得,收回圓滿。

後天修身之理=返回先天大道之前步驟。

修身涵雙重之道:

一、倫常、人道(三綱、五常、仁義理智信等道德實踐),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之操持,澄清思想(不妄念、不歪念、不貪念、不慾念)以達健全人格、人品,貢獻己力於社會、人類。

二、身者,身理、生理也。持齋、戒(酒、色、菸)等一切危害身心之物、禪功等使生理健全,五行調和。時時守神,念於一、思於一、一切歸一直至達到「物我兩忘」之程度。

功果並煉=外功、內果同時進行。

  於是

瑤池老母 沈思良久。重宣言曰:

立功殷勤,忠誠不息,君子務其本,勝者,善也。

行險僥倖,貪酷無已,小人務其名,勝者,恥也。

【節義詮釋】

  受慈航尊者這番祈求、請示,於是瑤池金母深思熟慮了一段期間,重新開金言,宣示說:立功、立德懇切、認真,行時時方便,積種種陰功,忠良存心,誠敬虔篤而永不止息,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至誠不息」。此正人君子確實操修,終而實至名歸,堪稱美好也。

反之,言行舉止,違理悖意,陰險僥倖能獲福避災,且又極度而無止境的貪愛酷肆功恣慾、縱情,此小人之輩,邀虛名而縱逞一時之快樂滿意者,實在真真可恥也。

【真諦論證】

  總之,修身之要,在乎一心,人果一心一德,皆合情、合理,則功德實實在在修積放日用倫常之間矣!

【字辭註解】

沈思=深思熟慮的樣子。

殷勤=情意周到、做事懇切、認真。

行險僥倖=行為陰險,盼意外的獲得,不勞力而得到的利益。或本應得到的惡報應,能意外的獲得避免不遭受。

貪酷無己=過份的貪慾到極端而無度的情況。

作善,欲與人知,謂之陽善;為善,不求人見,謂之陰德。

勸人為陽善易;勉人為陰德難。

陰德者,福之基也。基固,而福自降。

陽善者,福之墉也。墉薄,而福不久。

【節義詮釋】

  每行一善舉,皆希望別人知悉、知曉,或有蓄意沽名釣譽,博取佳評者,這概稱為顯明或表面之行善,名為「陽善」。

反之,若默默行善積德,本自性流露,隨各種因緣之方便,無所為而為,如道德經載:「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廣德若不足」,實際而行,卻不希盼人知、人曉,暗藏隱密的這種好德性,這便是所謂之「陰功、陰騭、陰德」。

人之為善,縱然非一定皆有沽名釣譽、博取佳評的動機,但卻常願顯露為人所知之常情,故勸人為顯明人見,甚至刻名留字,或虛榮心作祟等而為之陽善較易。

反之,有以上之存心者,本已難行陰德之善,況又懷疑默默之行,人既不如,鬼神又是否知?或行善恐被埋沒,或被私吞等,故勉勵人無所為而為,默默行善修身,積功累德之事困難。

陰德行為之人,乃蒙天眷賜福遠禍之基礎。如建築之物,基礎愈穩固,則相對的愈能承載愈高、愈大之建築物,行陰德之人,所獲之福報亦如此義。

反之,陽善者,固非無功,但其動心、動機、動念之間,功過同時相形,立即互相砥消,有所為而為,如同交易,故福德之感應自甚微,如牆之某面,只承其部份,但其因厚度薄,終不若基礎之穩固與承載,故其福亦不久,隨因果報應而消失。

【真諦論證】

  善德一事,隨機隨緣,方便行持,無有執著之心相,無所為而為,這不假意者,便是直接自性起用,道心發出、天性流露,若用以布施,則如佛經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故知若有所施,蓄意人知或求福報,福報雖有,卻有限,既著人知、報相,感應亦微矣!

人有理性、良知,為默默之善,則理性充,性光隨,而呈瑞靄禎祥之光、?。又良知所知,心安理得。人身又有三尸神,善惡亦能自呈感應,況天地有職司,如三臺北斗神君、值月、值日、值時等功曹與遍滿虛空界及四週之靈氣,以及一切神聖仙佛,自然無邊感應。如此,則動念萌心,內外感應昭然,豈必陽善而為,而昧陰德之功哉!

太上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真是深覺大道之尊貴,使貪婪之人,生沾沽之心,若破其名相,則真仁義方顯明,因智慧之名,而有大虛偽巧詐之者,起而仿效之。

經云:「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與諺之:「執功執德,反為無功無德」,於理昭然矣!

德分有為之福德、陽德及無為之功德、陰德,福則亦有入世之洪福與出世之清福,德與福感應正亦如是。

【字辭註解】

陽善=顯明於外為人所知,或表面化之善事、善舉。

陰德=無形中發自內心純正動機,或無所求,或隨時方便之天性自然流露等不求人知以估名釣譽,或真心而不求報之心德、口德、行德等無形善德、善舉。

基=基礎,凡事或物之根本奠定處。

墉=音(庸),意指小城、牆壁等浮現於外之結構、軀架。

修身,不萌鬥智之心;行道,莫帶逞能之志。

【節義詮釋】

  修身養性,重在全先天素樸無華,淳厚至善之本真。故知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意誠者,動機意發則純正,靜心則存至誠無妄,理當如此,若動念含有機心,則流於後天情識而傷先天元神、慧光。一有鬥智,則必欺人,欺人先自欺良心、良知,則真性先迷昧而無法發露顯揚矣!

有真道德者,身修於己,德化於人,所謂:「道修於堂室之中,成教於普天之下。」故知行道之人,貴在自修而修人,自立而後立人,自達而後達人,自收圓而後圓大千。以身教代替言教,無為之治,不言之教,君子之風草必偃,君予之教化如春風化雨,豈必機心巧變以克全功哉!

【真諦論證】

太上云:「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中庸載:「大德敦化,小德川流。」

【字辭註解】

萌=念慮動機。

鬥智=先天之智,本性德、智慧,純良敦厚。而鬥智之智者,非真智慧之義,而是指後天之心機、情識。

逞能=任意自恃以顯能為。

浩氣凌雲,須要謙讓處世;精忠貫日,更宜敬恭待人。

【節義詮釋】

御世待人,本當剛柔互濟,恩威並重。若恃一股浩然正氣,高超於人,便意使氣指,驕傲我慢,則滿而招損,盈而必昃,自矜者不能,自伐者無功,如此,縱然浩氣凌雲,亦難以處世益人。必須要學儒雅風範、氣度以處世,柔德以懷人,禮讓以待人處世,謙沖以為和,則生機泱然,溫情溢世,春風化雨矣!

精誠忠義之氣,有如直貫日月之高大光明,既有此德,更應普敬、誠敬及謙恭以待人,方能威而不猛、忠而不刻,義德莊嚴兼寬容。

【真諦論證】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柔中之剛,方為至剛,故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忠勇必配以仁德,方可消銳氣,滅殺機,謙恭以待人處世,和氣而致景福禎祥。

人能謙恭禮讓、和氣待人處世,則如元化退安祖師之云:「朝庭謙和尊卑定,家室謙和骨肉親」、「世道皆從謙虛盡,人倫俱在和中生」。

彌勒古佛云:「低到極處方為上,退讓原來是英雄。」

佛宗之無四相,亦是「謙和、禮讓」之一大意義。

道宗:「吾身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而,縱使浩氣凌雲,精忠貫日,所以必當如此。

【字辭註解】

浩氣=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富貴不能淫亂其心;貧賤不能移其清廉節志;威武不能屈服節義。而何謂大?乃無私心則大。何謂剛?乃無慾念則剛,剛則心正。

凌雲=上昇極高幾至雲端,以比喻超塵絕俗之異於常人。

謙讓=謙虛、禮讓。

精忠=忠良者中之精華,意即極頂忠良者。

喜傳人之惡語,勿與之語;多語,必有所失。

好訐人之醜事,勿與之事,共事,定受其傷。

【節義詮釋】

專門喜歡宣傳別人不好聽之語,以搬弄是非,或挑撥離間、或抓人把柄以為流傳之口實,這種患兩舌之人,當淡而遠之,勿隨意與其言談,本來語多必有失,況此輩人,一有失誤,必引為口實。諺云:「與是非人談是非事,終亦自招是非」又「講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小人之輩,專喜攻訐他人之短處,宣揚其不體面之隱私、過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種人少與其相處為妙,尤其逢有利害關係時,其為自身名利,必反覆無常,甚而六親不認及恩將仇報。諺云:「我之面前談人醜,他人面前必訐吾。」此輩與其相處共事,終必蒙其防不勝防之傷害。

【真諦論證】

修道人本當謹言慎行,害人之心固不可有;然,防人之心,亦不可無。況多言多失,且言不合埋、合義者,徒造口業,不如寡言養德。諺云:「終日所言,言不及義,無所用心,恥也。」再則多言散氣、捐神,不如少言養氣全真。故太上云:「多言數(氣)窮(散盡),不如守中(養胸中浩然真?)。」

舜之隱惡揚善:暗中規勸惡者,使其改過自新,善者倍加為善及為人效法。

善惡之談是「人、我」相之因。否則,見人有過,如己之失,善者,不善者之師;不善者,善者之資,又何必宣揚之有,除非貶奸摘惡;以揭不肖而顧大局者,不輕言是非之事。故大智慧者,沈潛是非;真道德士,包融善惡。

【字辭註解】

惡語=不好聽的話,不合理之言。

訐=音(節),意即指摘人家之短處,或宣揚別人之隱私。

醜事=不雅觀或不體面之事。

事=相處。

持齋者,道可日進也,安分者,善可日進也。

【節義詮釋】

道德本清靜無為以立體,齊潔「性、心、身」為達用。持齋者正符合以上之原理、法則,此修持必備之條件。故無形中,與道合真,其道德之進步,有如春園之草,不知不覺中自然成長。

安份乃安於性心之本份,心安理得,本份而不越踰,則雜思、妄念、煩惱必息。如此安份而無過,無過而功德自在其中(無過即是功)。安份於清靜一念中,乃萬善俱備。安份而持心修身,無時無刻皆善之充,德之培矣!

【真諦論證】

經云:「心齋坐忘之際,流出一點胎息。」

禮記齊禮篇載:「齋戒以告鬼神。」

孟子離婁篇載:「齋戒沐浴,可以祀 上帝。」

禮記祭義篇載:「致齊於內,致齊於外,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

又祭統云:「及其將齋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心不苟慮、手足不苟動。」此即如顏子之「非禮勿視、聽、言、動。」

又云:「齋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於神明也。

易經繫辭載:「聖人以齋戒,以神明其德夫』其疏:「聖人以易道自齋自戒,謂照了吉凶,齋戒其身。」

太乘義章云:「節清故名為齋」。

總之:「性、心、身」之清淨便是齋之總義、總稱。

【字辭註解】

持齋:持為行持、修持。齋為戒潔、齋潔,道「心」之齊為齋。十惡八邪洗鍊潔淨為齋。防心之法為戒:或謂收束散漫不齊帶欲之人心,使其意志專一為齋。或謂虛靜其心為心齋,如「養成至樂安天命,靜悟心齋煉性王」。或謂燕處超然之起居為齋居。總之,持齊者即齋性=自在靈覺之道「心」養仁及全性之本源。

齋心=掃清十惡、八邪、蘊、相、根、識、塵等,使心潔淨,則心氣輕,易定靜。

齋身=清修或潔身以保清陽。

齋口=即清口茹素,戒五葷、三厭及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等以養口德及保身體之清陽。

偈曰:

種善休懸榜上名 廣培陰德福非輕昭人耳目由來忌 總要存心正道行

【節義詮釋】

世俗之人,許多好為沽名釣譽之事,假以為善之名,或別有目的之市恩、易施,或標榜名譽,期獲佳評及等等。這些動機不純正者,雖勉強而因實質之行為而獲功,但其功果福報之感應亦甚微。故而,種植善德,休要懸掛於心、標榜於名。惟有發自一點真性自然流露之慈悲心悲,以默默行善布施方顯全真,福報感應自然非輕。

相反的,昭人耳目、有目的的作為,並非真誠之善行,乃古今由束之禁忌。現有目的而為,倒不如不為,因偽善、偽君子,終必露出破綻而違道干譽,影響道德之本來面目與既有之形象。

【真諦論證】

【字辭註解】

陰德=性天發露、真誠無妄、隨機隨緣,行時時方便之積功累德。

富貴樂道修持,其果甚速;貧窮開囊救濟,其功更宏。

【節義詮釋】

富人修道,客易避免生活壓力及後顧之憂,利於專心修持,甚至全聖無凡。若肯布施濟世、作宏法之資,則易解冤消孽,並同時積功累德。而貴者,易於憑地位而引導,較易受人尊重,言行份量較重。如依理之行道,影響較大、較速。故其樂道修持,其結果較速、較快徵驗。

貧窮之人,修道兼顧生活之壓力。但修則易知足;磨煉心性多,而易使心性煉純;貧窮而易看破;又較能做到惜福以及低心下氣等。若開囊助道或濟利民物,則所捨雖少,但已俱量力所及,盡心而為,並表露捨己為人,真誠行善。感應之事,見微知著,取其難能可貴,足徵全心全力,論心德已合天心,故其功德更大宏偉。

【真諦論證】

衡情論理,總而言之,定要存乎至誠本心,依循正道、正理而行持。

太上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佛經云:「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議。」

【字辭註解】

富貴=富指有錢財。貴指有地位。

樂道=樂於修道或樂善好施。

高談安禪之妙者,未必真得鉛汞之妙也。

頻厭為官之情者,未必悉忘名利之情也。

【節義詮釋】

禪於性言,乃在存其靈靈覺覺自在之性神,般若慧開。凡人不知修,則平時心思流於散亂,否則,便是昏沉兩端,此皆失「中」道。

而修士不得正法要領,欲思養神修性,,卻不明禪點及下手要領,流於頑空或冥想,此與真正的「真空妙有」相去甚遠,此為枯禪。或思修命,則不知善養活潑生機、調劑生理、煉化精氣,無法使浩然正氣直養而無害,此為死禪。

而真禪之法,性命雙修之訣,實有天之明命與至人傳予適當之人之尊貴,此禪理上乘,修法真切,究竟圓融。豈一般高談潤論者所能造詣。有者,略知一二,即著名相,法執、法縛、口頭三昧,未認得箇中真味。

因名利範圍極廣,故,頻常表示厭倦為官之情意者,未必能淡泊以明志,念慮之間,徹底拔去於名利之根。

【真諦論證】

道本無相,禪藉有為以造無為之意境。故,得意忘言之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道道大理微,本難口說。禪境、禪機,亦復如是。故必自己勘驗而有得。

道本無所事事之中得之,諺云:「一念不生無可掃,大丹不煉自然成。」、「一念不起大丹生」、「丹從不煉煉中煉,道向無為為處為。」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清靜經載:「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鉛汞本非形相物,「有不可,無不可」,「無中有,有中無」,「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此乃真鉛汞之妙,欲達此境,必低心訪求真禪已有究竟之明達至人指點,而方能達究竟而造淵微矣!勉之。

【字辭註解】

禪=本性元神為絕對,無極而太極,故知太極為單獨。太極分陰陽,於心言,則有可善、可惡之心;遊思、雜念之心。於生理言,則人乃半陰半陽之體。順行人道則消陽長陰,終入純陰;逆返調劑之仙道,則消陰長陽,終而純陽。故知禪道乃在於調劑身心,以致中和,以復一性圓明絕對本體,至於下手之法,必待明達指點。

鉛汞=聖真藉物譬喻,權變論理闡義。故鉛者取其腎水質重易沈、易下流以喻「濁精」。汞取其心火上炎且易散難收,此乃喻「識神」。故丹道取其心火下降而方能腎水上升。「神息相依」而「神氣會合」。「精神一貫」之原理,萬勿錯解誤認經義而入旁門左道。

學道參玄,性情必須醇善;修身禮佛,度量務待寬洪。

【節義詮釋】

學道、修道以參修玄妙之功夫,本在調和性情而致於「中和位育」,信實敦厚,以返樸歸真為目的。故,下手功夫。從可調節之性情上,本就當先務使合於忠厚率直,方能達於醇厚至善。

修身養性,朝禮諸佛,並不重於形象佛之膜拜,本當自參、自禮、自修、自證,以見自性如來佛。欲禮此佛,本該師法六度萬行,勤修萬德,氣度恢宏,廣大包融,虛懷若谷,方能大德敦化,含德萬千。

【真諦論證】

中庸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天之理。賦予人身生命之原動力,其原理、原則,在於性靜含萬德至善,動含五常「仁、義、禮、智、信」之德,五常再含三綱五倫等萬德,故率性所以謂之道,乃在循依性之原理、法則,靜養使其明心見性,動作施為中不違五常、五倫、萬德,修此道,乃未認理歸真而受經或賢師之教;既有體悟,乃迴光返照,明誠自教。

道德經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與「有」乃指性命,神?、道德。參玄即參此玄,學道參玄,乃全其本體之真,性情醇善乃在保其心之體用,致其中和也。

修身禮佛,度量不寬,無法圓通無礙也。

【字辭註解】

學道=何謂道,道者神?(氣精之本體),道即至善之性,道即生命之原動力。總之:道即人之「身心性命」。學道即是參修身心性命。

參玄=人有性靈-靈機;心靈-心機;精靈-生機、身機。參修其靈,調和其機,便是參贊玄機。

性情=性者本體也、中也、本性也。情者達用、和也、心識也。性情,簡言即是心性。

醇善=醇原素美之原本善心。

禮佛=禮者,理也。合性理便是禮自性佛。禮者,火候也,欲盡理純之火候造詣,便是朝禮自性佛。

偶聞誹謗之言,當知涵養;忽聽拂逆之事,切莫輕狂。

苟使言言悅耳,道何可修?縱教事事稱心,性焉得鍊?

當誹謗我,能忍辱笑納之,方得道有所益。

當拂逆我,能從容接受之,纔見德有所增。

【節義詮釋】

偶而聞聽他人譏諷恥笑或惡意攻訐,渲染吾非等情事,當知道涵養,萬勿與其一般見識,或則以牙還牙,互相攻擊,嗔怒相向;或則自怨自艾,抱怨自身;或則心灰意冷,消極頹唐。這都非「為人處世」之道,何況於修道呢?故必包涵之,以修養而過化存神,順其自然,不理不應之,以全德之敦厚。諺云:「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

忽然間聽到違背吾人心意之事情,當要冷靜以應,慎重處理。否則輕浮及躁慮不安,心火上炎,性海蕩漾,內則心理影響生理,使生理產生不良反應;外則仇恨對待,發生過節,衍生不良後果。如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

順意遂心,則易心滿意足,縱情任性而不自知,隨波逐流於世景、世態,流連忘返。反之,逆事、逆境易使人看淡世相無常,省察檢點修身,磨煉心性純良。以此洪爐之煆煉、磨煉,無論於心性本身之煉成金精美玉,或消解歷劫來之潛在意識,及歷生、今生冤孽業緣,或看破、看淡而堅志求超生了死,永斷苦海輪迴等,皆有絕對之益處。假使言言悅耳動聽,道要如何修成?縱然事事稱心如意,性又如何能煉至圓明呢?諺云:「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欲成精金美玉,必從磨煉中來。」

誹謗之言,謠傳之語等,皆止於智者。大智慧人,包融是非善惡;淺見之人,爭於片刻之短長。果有誹謗之言,宜不理不採,或微笑以付之。因為,忍辱才能負重。任重道遠,非忍辱不能克終全功。修道當空四相,四相以我相為端,不能忍辱,皆因我相之執,內則煩惱憂苦身心,外則冤冤相報之念不消,永落輪迴種子,修道人必逆來順受,至而應之,過而化之。忍至能笑納,則已是「大而化之」,無所謂「忍辱」之自然化境。如此,方得裨益於修道,諺云:「苦行忍辱,排遣自家內魔;積功累德,消除歷劫外障。」

恢宏的氣度,誠懇待人處世的態度,這都是修身之人更應具有之者。道德君子果能靜修自性;動則涵養,接受磨煉,如此相因相果,果因循環,則易「喜怒哀樂常持未發之中,發而自然亦節和不踰」之境,此境便是「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之又一印證。故修士當接受拂逆而從容自在,不動於心,逆來順受,以磨煉心性,德能有容,終然德有所增矣!

【真諦論證】

道大理微,人難盡識,;曲高和寡,雜音難應。加以或出自上天之設考,以驗其志,以磨其心,或消清人己內外之業障冤孽,故而自古而今,皆必「德修謗興,道高毀至。」如此之來,吾人若不能以超越心胸,遠觀達見,則於身心言,必煩惱頻至,憂愁嗔怒之善感,使心性蕩然不平,生理產生化學變化、毒素,或緊張而神經錯亂,或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等失常、失度,扼殺細胞。又則心性不圓明,又則人己對待,報應循環之執,種種無明習染、氣稟不化,身心影響至大,故云:「無名火,燒盡功德林。」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彿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太上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經云:「魔無道不生,道無魔不成。」

總之,修道君子之逆境、考魔必多,非止言語被誹謗、拂逆一端而已。唯有面對一切橫逆之來,涵養而敦化,方能超然於氣象之外矣!

【字辭註解】

誹謗=微言譏笑、諷刺為誹。放意大肆攻訐、揚人醜事為謗。

拂逆=違逆於吾人心意之事。

人心不古;世道澆漓。聞惡語則怒;聽讒言則暴。心地偏窄,性天昏沈,利慾之間,只知益己;

道德之上,不管損人。

【節義詮釋】

    人心競向巧智,已違逆素樸諄厚古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變化急劇,功利現實所趨等,使得人世間之道德、人情世故之薄,有如稍灑點滴之水即能透過一般。聞人斥責或被罵幾句便惱怒於心,或嗔怨記恨以對待,怒顏而相向。聽人不好聽之言,不中意之語,便暴躁難安,暴戾之氣衝動,心地偏執狹窄。

性天昏昧沉迷。於刮慾之關係下,只一味知自私自利,一切惟益於己,不知利義之間,理慾之下,常存公道、公益。於道德範圍之上,不能憑良心,存道義,往往皆不管如何,總以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盡陰騭功德在所不惜,以上等等,良為可悲可嘆哉!

【真諦論證】

人心世道失其淳厚純良之古風而趨於浮薄之下,皆因眾生機心太重,巧智多慾之故。修道人當儘量息機心,學敦厚憨直,少私寡慾以全真,好讓道心、良心自然流露。

嗔怒使人性蕩,暴躁使人氣逆,於人事言,則衍生冤怨對待之端,種惡因之種子,易成業障冤報之惡果。於生理言,怒而心火上炎,暴則氣機倒逆,產生種種生理之化學變化,破壞生理機能之常度,及或神經緊張,新陳代謝反常失調節等。此三教聖人之「戒怒、懲忿、忍辱」所由來,諺云:「無名火,燒盡功德林。」修士當慎戒之。

地本敦厚,清濁皆容,方能負載萬物,方以成其廣大,故人心當如大地之大量包融,不可偏執狹窄。

天本清明虛空,吾性本當如是,只惜眾生卻迷昧昏庸,非散亂即昏沈。散亂則神失主宰、失自在,昏沈則神不清爽、靈覺,吾人當開朗豁達之心胸,以免性之之昏沈。

諺云:「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

【字辭註解】

澆漓=音“交離”澆指把水灑在物體上。漓指濕透。澆漓形容很浮薄的稍加點水皆能濕透之意。

讒言=讒音“蟬”,意指說人不好聽之言語。

克修正中誠意;並鍊太和純一。

心發菩提,庶幾近於道矣!

【節義詮釋】

  抑制私慾,調節身心,克服修道之困難、障礙,以修大中至正之性,誠意正心。並煉就三品一理,太和之氣以純一。如此,覺智大開,就差不多離道不遠矣!

【真諦論證】

  大中至正之性,首先必得六神朝宗,迴光返照,守玄凝神知止於一,方能萬殊歸於一本。如此,神得「止一」而正,「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亦同時方得允執。所以克即克己以復禮,格心物而致良知。

大學載:「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故心物未發謂中和,良知-性也。心物既發謂動機,紛乘-意也。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以復其良知,而臻於至理矣!故格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聖足而後,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雖序有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實則二焉(格物、致知),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

又載:「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克修正中誠意,乃直接修性。並煉太和純一,乃修性而兼了命,上聖直闡性理心法,則三代聖帝相傳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儒宗概括之曰:「存誠慎獨,精一執中」。人果能真如此修,則心火自下降,腎水自上昇,「丹從不煉煉中煉,道向無為為處為。」「藥物只在無裡採,大丹全在定中燒」「人一念不至,則虛室生白,此時神為真神、氣為真?、精為真精,此便為太和純一,三品一理」、「一心清靜無可掃,大丹不煉自然成」。如此了性而兼了命,久久功純,自然週身真?充滿,自有一陽來復,藥產神知之候,儒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忽焉在前,忽焉在後」,孟子云:「吾善養浩然正氣,直養而無害。」佛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所謂:「心發菩提,庶幾近於道矣!」此段乃

老母 大慈大悲,開示最上乘了性同時了命之真宗大法,願有心修道者參訪明達至人,性命雙修,功果並立,明理而真修,真修兼實煉,則萬化生本身,性命權柄操自手中,開發妙智慧而達彼岸,庶幾近於道矣!方不負

老母 之侍閭盼望。

【字辭註解】

正中誠意=正:神止於一則正,欲正其神,必須精神統一,知其所止於至善寶地,此心方能正。中:「喜、怒、哀、樂、愛、惡、慾」等七情未發之先,情之未發,乃性本體之至中。故,正中,乃所謂大中至正之性體。誠:去妄存誠,妄則包括遊思、雜念、貪、嗔、癡等虛幻不實、非份之想、情慾、一切機心等,此等消失靈光。故,存誠,實乃息念、養心,亦即所謂之存神、養性、凝神。意:離根塵之干擾,在清靜中由本性自然流露,由元神自然主宰之信息,覺性為真意。故,誠意即至誠真意。 

太和純一=太者太極,單獨,「喜、怒、哀、樂」未發為無極而太極之本體。發而皆中節謂和,情之適當。身心太和,神?一家。 

菩提=覺性、覺智。 

庶幾=差不多,將近。

鍛鍊陰陽,首重清心寡欲;保全性命,次尚戒殺放生。

【節義詮釋】

鍛鍊陰陽,抽坎補離之功天,首重者,少私寡欲。保全性命,除保己身性命外,其次便要戒絕殺害生靈,並發慈悲心以活命放生。

【真諦論證】

人神本好清,而心擾之,心擾於遊思、妄想,則靈光散,真神遷,虛火上炎。故必降伏遊思妄想(降龍),使內念不生,外塵不染,心澄而清,清而明,心明而性見。故知清心乃「正本」之法門。

人心本好靜,而慾牽之,慾之一起,元精化為濁精,濁而思下降,故精成而作怪,隨而慾火沖心,生理影響心理,上下交加,惡性循環,則心氣不和,腎水洩出,真陽不足矣!故必遣慾、寡慾(伏虎),此「清源」之法門。

人果龍「清心寡欲」,則合「正本清源」之道。果能如此,則心火常降,腎水常昇,鍛鍊陰陽之道;抽坎補離之法,成於不知不覺中矣!

性命即乾坤、天地。天以「仁德」為本,戒殺乃養仁德,體天心好生之德,體物我一體之則,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本人天性之常。故,戒殺所以合天性,感天心,順天命之性,率性之道。

地以「厚生」為根,故地之活潑生機,長養萬物,欣欣向榮。「放生」,正足以全地「厚生」之德。

戒殺放生乃合於天地之性,與性命原理、法則相感應,故戒殺放生,乃保養性命之良法。

【字辭註解】

鍛鍊=鍛:以火燒金器,使其柔軟而易於椎形為鍛,俗稱小冶,如修道之「文烹」。鍊:治金使鎔化而鑄成之意,如「武鍊」一詞。

陰陽=陰者,水、坎也。陰中有真陽,如坎卦中一陽,真氣、真精也。陽者,火、離也。陽中有真陰,如離卦中一陰,假神、識神也。

修道者,不貪佳餚美酒也;鍊丹者,弗厭疏飯薄羹也。

樂天知命,儒素自安。隨其大常。當有節制。

【節義詮釋】

修道人重於修身養性,貪食美好的肴饌,雖是口腹之福,但食多脹滿,容易昏沉。美洒固然醇香,但貪飲而易刺激身心,酒能亂性而散亂主神。總之,不貪既可以儉身,亦節用以惜福,又可以使心而不亂以利於修身

養性。

煉丹重在煉化精氣,蔬飯薄羹而弗厭,則滋味愈薄,真氣愈清,元精愈固,精氣近於先天陽性。滋味厚,則精氣濁,近於後天。丹重於先天清陽之性,而不尚於濁氣、濁精之物,一點清陽,亦可成真,再多濁物,反適足以生慾而亂心性,傾命基元陽。況且諺云:「心定菜根香」。

樂天性、天真之自然以保性體,任窮通禍福而不執,以養心怡性,此達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古來儒雅之士,慧質蘭心,燕處超然,視富責如浮雲,見名利為清煙。一任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素位而行,怡然自得,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一味執凡,重凡輕聖之意),安份守己,隨緣而遇,隨遇而安,正心修身,其他不為掛惦,隨大化常情常理,節制情慾而安於逍遙自在之心境。

【真諦論證】

不貪以養性體,薄味蔬淡以固命基。淡泊而易定;寧靜致遠,寧靜安然而「性、心、身」得宜矣!

【字辭註解】

佳肴=肴音(搖),意指已烹煮的菜類食物。

羹=音(耕),意指湯多的食品。

綱紀衰敗。殺劫紛騰。恃強逞惡。放肆橫行。

食必豐盛,非魚肉,不能充其腹;

衣必錦繡,非綢緞,不能稱其身。

惻隱全無,暴殄過當,未諳惜福,實非所宜。

【節義詮釋】

三綱、五常、八德等倫理紀律衰微敗壞,實在可嘆。殺伐不絕演成的眾生劫煞紛亂高騰,實感可悲。自恃武力,蠻橫無理以逞威風而行險作惡,弱肉強食,爾虞我詐,肆無忌憚於天理、國法、陰律、人情而放任胡作非為,實在悲慘。況且,每日所食,必求豐盛之魚肉肴饌,非如此,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所穿著亦必求得錦華繡麗之服飾,似乎非綢緞等高貴衣料,無法讓其稱心合意,使其滿足虛榮炫耀之慾望以穿著於身。不體愛異類生靈之生命,忍心而殘殺以滿口慾。

不體貧寒眾生之疾苦以發慈憫心、慈愛心以儉身節用,適可而止,「卻有餘以補不足」,施捨救濟同類、同胞。只一味暴棄天物,過份耗費超過適當範圍,不知曉當愛惜既有之福份、福報,實在是很不適當的事。

【真諦論證】

福報、業報關係三世因果,福報乃過去世及今生過往所種之因,及他人之心血,社會共同創造、努力的結果。吾人當珍惜而善用,甚至於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回報反哺於大眾貧苦眾生,方有意義。

【字辭註解】

綱紀=綱:指大繩索及網的集合總合處,意指事物的首要、主要部份,人道倫理之主要部份乃指三綱,即君臣、父子、夫婦。為網羅一切倫理道德的總結根本。紀:禮法,秩序維持的規律、原則。

惻隱=隱含於心性與生俱全之慈愛心、憐憫心、不忍心(悲悽心)等根本心。

暴殄=殄:音(舔)。意指過份的耗費物品,幾至絕盡而不知愛惜。

諳=音(安)。明白知曉事物的道理。

知勤儉,不奢侈,其後,飲食必有餘;縱嗜欲,肆逸樂,其後飲食必不足。非天也,自取其禍也;非神也,自取其殃也。

【節義詮釋】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古有明訓。福本有限,既靠過去之福報,又當勤儉而日積月累,開源節流。諺云:「大富由在天,小富由勤儉」。倘知奉守勤儉,而不過份作毫無意義之浪費。則其往後結果,非但飲食之用,必無匱遺之憂,更能有所盈餘,積存以備不時之需。反之,放縱於偏執之嗜好、物欲,且圖安樂享受,其結果,飲食必常而欠缺。此非皇天之不慈愛,

實眾生種如是因,結如是果,自作自受之報應常理也。也非神明之不慈憫,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常情,豈造化之蓄意對待,實遭殃而自取。

【真諦論證】

福本有限,不能盡享。否則享盡則虧,必惜福而雋永,細水而長流。況乎「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字辭註解】

奢侈=意指過份浪費、不節儉。

嗜欲=嗜,偏執的愛好欲望。

肆逸樂=縱情任性於好逸惡勞的享受、貪樂。

休趨左道,歷九十世,難登佛果;莫往旁門,過六萬年,未入仙班。

【節義詮釋】

休要趨向身外求道及與正道、正理相違悖之修持方法,否則縱使歷經將九十世尚難以登上「覺性、覺智」之佛祖果位。莫要朝往旁門式之修持,否則何以至今六萬年尚未入煉就金丹大道,位列太乙金仙之班中。

【真諦論證】

旁門除是修煉之方法及修持點不合捷徑不二法門者外,其它尚有許多,或執於名象,或流於氣功,統稱為「術、流、動、靜」等四旁門。術則法術;流則五皮之流,動則武術;靜指不得正法之禪定坐功、氣功等。這些只要立心正大光明,則無可厚非,諺云:「正人行邪道,邪道亦成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成邪。」但取人之心術而判耳!若的心正大,善為利用,不失為濟世、強身之法,或能因此積有福德,只惜,若希望於超生了死,究竟解脫,證聖果成真人,則相距甚遠矣!古經云:「道法三十六百門,人人各執一根苗,惟有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十六百門」深望有心真宗正法、性道至德之士,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方不自負有心修道之一片衷懷。否則,團沙作飯,至老無成,既違性理心法之根本,自然無法究竟證果之結局,良可嘆哉!

諺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除;佛法無邊誓願聞;

佛道無上誓願成;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

古仙云:「萬劫千生得箇人,須知先世種來因,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字辭註解】

左道=其修持之法,與正道相左,甚而背道而馳。或違正理而悖道義,或心術偏邪不正、或行法污檅帶淫亂之行徑、或索隱行怪、怪力亂神等,身外求道、求法。諺云:「佛家有九十六種外道。」

旁門=正門之外的門徑。所謂正門者,精神總樞紐之所在,性靈之所居,知此玄門關竅,由此而迴光凝神,返照靜觀自在,「生成之門,死我之戶」,由此而統一精神、三花聚、五 朝,由此正門而登堂入室,直接了當,康莊大路。否則,或眼觀鼻,鼻觀心;或守泥丸;或守兩眉之中;或守兩乳;或守一寸三分,眼、耳、鼻、舌,以及不勝枚舉,皆非真理天道,性理真傳之究竟不二法門,及一切術、流、動、靜等皆是,道云:「道法三千六百旁門。」

九十世與六萬年合解=天地一生命依邵子皇極經世記載,則天地一生命分「元、會、運、世」。蓋分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年十二月。即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卯會出聖人,直經辰、己等六會為氣數之生生木息。經午、未、申到酉則人物滅,戌則地氣盡,亥則天氣窮,原始返終,再歸無極。每會有一萬零八百年。今逢午未之交,自寅至午未之交約六萬餘年。一世為三十年,九十世則二千七百年,此釋迦古佛啟教傳經至現代之約略年數。

偈曰:

道鍊先天悟妙玄 安爐立鼎好參禪

松間老鶴千年壽 一樣修持志要堅

【節義詮釋】

道乃在煉後天返先天,明理而後真修,真修而實煉,自能體會「身心性命」之妙玄處。

息息歸根,身守定靜,以如安坤爐(丹田)般而固命基,繼而配合巽風坤火,以煉化後天精氣。

平視,含光而守玄,凝神返照,以立乾鼎(玄關)內之真神、元性。諺云:「正位居體,體用如如」。

存神、養氣、保精,此安爐立鼎之良法,時刻勿忘勿助,綿綿不絕,久久功純,必能真神、真性怡然自在;真?、真精浩然活潑之生機,此真禪之妙法也。

松柏長青,老鶴長命。松柏善保其生機,老鶴善養其真神。老鶴獨立松間,默默善神,陪伴清風明月,心無罣礙。諺云:「如鶴養神」、「籠雞有食歲月促,野鶴無糧天地寬。」

人之修持,在於「精、氣、神」,而萬物亦如是。鶴善養神而羽化登仙鶴;龜善養氣而易得靈通益壽;鹿善養精而長命遐齡。可見造化原理、法則,萬類皆不離三寶「精、氣、神」。一樣的修持之理,但必矢志精進,堅固信心,有始有終,畢竟能修成正果矣!

【字辭註解】

道=神?(精華之原)、性命也。

先天=虛靈不昧,清靜之性體,不落後天情識、氣稟、物慾所拘束,則神為元神;氣為元?;精為元精,這便是先天。

悟=體悟、體會。

妙玄=道之體,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真空中有妙有,實相靈靈覺覺及生機之活潑。

爐=爐者,中丹田氣穴與下丹田牝戶也。命也。身體也。

鼎=玄關、性竅也。

老母 說經已畢。 水精子仙祖 洪鈞老祖 慈航尊者 暨諸天聖佛;三界 仙真。皆大歡喜。拱揖而退。回駕雲軿。

【節義詮釋】

老母 演說妙經已經完畢時,水精予仙祖 洪鈞老祖 慈航尊者(三位皆無極混元先天之大神聖,每次開天闢池之始祖之一,為司理造化之上聖極尊),以及三十三天內外之諸天所有神聖仙佛菩薩、三界內任職之仙真。皆大大歡欣喜悅,拱手作揖,依禮而退,各自回駕雲軿。

【真諦論證】

無極老母 洪大慈悲,藉盛大法會因緣,演無上玄妙之經,作諸天神聖仙佛賢真修持之憑據;為留傳千秋萬世,度化九六皇胎原人佛子認母歸根之章程,實乃用心良苦,寓意良深,因緣殊勝。

【字辭註解】

暨=與、及。

諸天=指三十三天內外(無極理天)之所有諸多之天的總包括。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十三天內,不包括無極理天等天界。

拱揖=拱手作揖之禮。

雲軿=軿音(平)。雲軿意指由祥雲凝結而成如四面有帷悵的車。

此經所在之處,自有 神聖護持,當要尊敬,不可冒瀆。凡有所求。十分靈應。淨結道場。鋪排花果、淨茶。供養禮拜。永沾吉慶。信受奉行。

【節義詮釋】

此部經書所被存放及凡所在之地方,皆自然感發諸天神聖仙佛來護法維持。應當要萬分尊敬,千萬不可有隨便放置,或近污穢或沾污穢;或輕視等冒犯不尊敬種種言行作為。凡是發願依此經演講,或做為修道參考寶典,或發願捐印流傳廣佈,或口誦心惟的誦經等。一切只要有所善願祈求,必得十分圓滿的靈驗感應,照願施為,讓善信如願以償。安置清淨莊嚴之修道禮拜場所,舖設排置鮮花素果、潔淨清茶,供養如對

老母 聖容,虔誠禮拜,依經修持或誦念,永遠沾

老母 洪恩所賜之吉祥慶幸諸如意。信心領會,受持依修,奉行不渝。

【真諦論證】

此經無上寶貴,故神聖仙佛隨時隨地擁護之。凡有善願,天必成之,一誠感應,萬聖垂觀,俯察降鑒,如願施行。真有萬應之妙,願眾善信珍惜之,並廣為代

母 宣化之,以其流傳廣佈,方不負

無極老母 之洪慈普渡救劫之浩蕩 聖恩。

【字辭註解】

冒瀆=瀆音(毒)。冒瀆意指魯莽、衝撞,亂言、亂行以犯不尊敬之罪過。靈應=靈感應驗,所祈如意。

道場=凡講經說法;或誦經禮拜且意義神聖莊嚴之地方,通稱道場。

於是說感應玄文曰:

奉勸諸善信 虔誠誦寶經

魂魄得安健 邪魔永消停

建功功必就 修道道必成

禳災能袪病 求壽獲延齡

上天通帝闕 下地濟幽冥

參禪玄竅靜 養性道心明

祥雲環戶牖 瑞靄滿門庭

志心皈命禮

玄玄上人 無極先天聖祖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洪鈞老祖 無極普度天尊 一叩首

志心皈命禮

水精仙祖 靈應宏法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太上道祖 無為道德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釋迦佛祖 慈悲廣化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慈航尊者 尋聲救苦天尊 三叩首

志心皈命禮

述聖夫子 昌儒興道天尊 三叩首

完經讚

誦經完滿。天播祥雲。災殃禍患化為塵。送駕返天閽。廣度迷津。福壽喜駢臻

志心皈命禮

無極老母 無量壽應化大天尊 三 稱九叩

【字辭註解】

魂魄=魂指三魂,藏於肝,木生火,故影響於後天識神,遊思。魄指七魄,藏於肺,金生水,故影響於濁精、淫念。

邪魔=不正之念為邪念,不道德之言行為魔,內感外誘乃邪魔入侵之原因。

穰災=穰音(壤)。穰災意指在神明之前祈禱,祈神明消解災禍。

袪病=袪音(區)。袪病意指驅逐、消除疾病痛苦。

帝闕=主宰之宮殿,此含兩意:

一、無極萬靈真宰 維皇上帝之無極瑤京寶宮。

二、太極統御至尊 玉皇天尊之金闕凌霄寶殿。

幽冥=指幽冥教主 地藏王古佛管轄下之十殿九司,一切冥靈。

參禪=禪者云單、絕對,精氣返本,識神雜念歸一等皆參禪之一。

玄竅=玄關竅、祖竅,名詞很多,乃人神經之總樞紐。

戶牖=戶為單扇的門。牖音(有)指房屋牆壁側面的窗。全意為所有門窗。

瑞靄=瑞為吉祥象徵。靄音(矮),指遠空的雲氣。全意指祥瑞的雲氣。

志心皈命禮=志者:心意所向。心者:此乃虔誠一心一德。皈:性反白淨識之純粹無雜染,即道心皈依。命:上帝賦予之靈光乃人身生命之原動力。禮:理之節文、火候,人欲淨,天理全之至純火候之心。總之曰:清清白白純粹一片道心,真意所皈向、朝禮。天閽=閽音(昏),宮門。天閽即天宮之門。

迷津=迷失於渡口不知上真理法船者。

駢臻=駢音(便),意指兩馬以上相並,比喻兩種以上之事或物相併相齊。臻音(真),到達意。駢臻為兩者以上之事或物同時到達、圓滿、成就等意。

【真諦論證】

本經可謂:「包融三教,理貫人天,本人道、天道涵蓋,外功、內果無遺,闡盡真禪精微,普結蓮花妙果,本無極之上乘妙法,乃

無極老母 之慈悲心聲,作性命雙修依據,為普度收圓章程。」此無邊玄文感應,普願善同修,虔誠供養禮拜,並代為廣佈流傳,垂影萬世,永沾吉慶,信受奉行。

【節義詮釋】

於是乎 老母說感應玄妙之文,奉勸諸位善男信女,敬謹虔誠的誦讀這本寶貴經典。果能口誦心惟,依經而修,必能有無窮效驗,感應如下:

凡人因不悉真修之理而三魂渺渺,七魄茫茫,無法克制作主,且常易受外緣干擾。若果能口誦心惟,依維修持,必能安魂定魄,雜念常除,淫思常掃,魂魄安然,自心自在。

身心不正直為邪,念慮違道德為魔。內在之邪魔乃累劫以來之無明、習染、冤孽所感發。內感而外應,則身心常落於苦厄魔難之中。若能口誦心惟,依經而行,則內可明心性,開智慧;外可感鬼神、格天心,從此魔障難干,永無棘手之地。

功德乃成仙之階梯,修道必須功果並立,內修三寶「精、氣、神」,行持三綱、五常、倫理、道德及三施與萬德。本經對這般修持之理闡述甚明,果能口誦心惟,依經而內外雙修,功果並立,及感格天心,必能:「建功功必就。修道道必成。」

災難苦厄諸病痛皆由於心性未明,及四大失調與因果冤欠。故果能口誦心惟,依經而修,內則因真修實煉而消解身心災厄,外則因積功累德而解脫因果冤火,並感格神聖,北斗消災解厄,南斗賜福延壽,故能:「穰災能袪病,求壽獲延齡。」

本經為無極上乘大法,為眾生認母歸根之靈梯,上可為天曹氣界神仙、忠孝節烈英靈繼續精修之妙法;中可為人曹善信性命雙修之妙諦;下可為地曹十殿九幽太陰煉形,重修再造超昇之依憑。故三曹一切含靈,依本經口誦心惟,天人並利,陽陰兩濟,三曹普度,「神、人、鬼」皆蒙超昇。一誠有感,萬聖垂觀,諸天護法,至誠心香,上可通達 凌霄金闕, 玉帝欣喜。極至通達理天瑤宮。

老母嘉許。下可達地曹,尤其陽間孝子為超拔九玄七祖及所有報恩、報情。幽冥教主地藏王古佛 必依實際功果斟酌恩准其所被迴向者超昇。總之:「上天通命闕,下地濟幽冥」足證

老母之宏恩,及修持本經之無邊妙功德成就。

神?會合,心明性見,心息相依,玄竅方靜。眾生所以有心參禪以求返本還源而卻難以大成效驗者,性命之理未明,倫常之道未立,功德不足,業緣纏身,魔障冤欠干擾等。本經內容包羅無遺,果能口誦心惟,依經真修實煉,自然成就功果。況再得奉行此經之感格天心,必能確達:「參禪玄竅靜,養性道心明。」依本經真修實煉之人,必由自性發毫光瑞祥之氣,由命自築八寶雲城,況持經功德感應無邊。真能:「祥雲環戶牖。瑞靄滿門庭。」家運隆昌,萬事禎祥,吉星永照,神聖仙佛普照恩光。

敬跋文

天有天理、地有地理、物有物理-在宇宙間。

性有性理、心有心理、生有生理-在人類間。

儒有聖理、道有道理、佛有佛理-在三教間。

理-無所不在-毫無空間之分野

理-無時不在-沒有時間之界限

萬殊一本-萬物統理之理;賊予之總體、依歸。

一本萬殊-物物各具之天,秉承之天性、生命。

無極乃萬殊一本,一本散萬殊之大本、大源,萬理統理之天。

夫一人之智慧有限,三界之道埋無窮,智慧由本體而開發,知識從外攝方充足。一為本,一為末,一為體,一為用。若單求學識上窮究而儘知,實乃不可能之事。是故,我們於追求研學真理,當先於身心性命關鍵處而學之,再時時接受新的智識,然後時刻貢獻所學於社會、國家上,方為根本而有所裨益。以達到「天人合一」、「天人一貫」之境界,方不愧今世有得人身。

  盡其心,所以知其性。知其性,所以達其天。

存其心,所以養其性。養其性,所以事其天。

欲達無極之天心,欲事

無極老母,必需盡心、存心。所以,學道、修道之人,體之於心,驗之於行,在庸言之謹,庸德之行上,作現前有益於身心性命之功。況,動喧語默,至理長存;日用倫常,道理學問。敝乃後學晚生,生性魯鈍,見識淺鮮,可謂才德兩薄,自愧良多,歷論引述,本難登大雅之堂。然而,祇緣後學晚生自幼墓道崇佛心切,心性淡泊淳厚,於十三歲出頭,尚不解經典之期,則專喜歡閱讀古今聖賢偉人之歷史典故、章回小說,對聖賢偉人之輩,十分景慕。發心「一生代天宣道化,終身為世挽頹風」。漸長而漸廣於研究三教學說、立論經典,立志:「闡揚三教性心真理,復興中華道德文化」。從此奠定我住世、出世所當行之信念,「高山仰止,景行所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十數年來,荷蒙

無極老母 暨諸天神聖仙佛賢真護佑,感恩深銘。且觀道德正學之日漸衰微,世道人心之日趨迷真逐妄,一點悲天憫人之心,發出無邊之誓願,故,十年來,不計其數的獨自默默向天盟誓:「眾生度盡方成道,迴迴轉轉下紅塵,理域極樂皆不戀,一心普化凡世間,協了前聖未了願,協發前聖未發詮,虛心假意五雷譴,粉身碎骨著金鞭,打下陰山永沈淪,萬劫千生不復還。」無邊宏誓大願,敢不竭精盡智,以道德之宏揚為職志,置個人之榮辱於度外乎?

因誓願宏深,故每持「當仁不讓」之心,以期盡力代天宣化。如今,不揣固陋,引述學道以來,有感而發之心得。惟惶惟恐,敬謹詮釋

「無極瑤池金母洪慈普度救劫經」。若有詮釋不當,惟 伏乞

無極老母 洪慈,姑念一片愚誠,特赦罪愆。並懇請十方大德、高賢,惠予賜教。倘若如此,縱使掛一漏萬,微不足道。只要於世道人心,善德有緣,共同切磋學問;琢磨道德,敦品勵學有所小補,義理當宜,則敝人在不勝汗顏羞愧之際,自覺心安理得,欣然而為。但求一面與道德君子、善良同研習;一面藉以返觀自照,在學習中求進取,則立願、立意憑心,知我、罪我由人。普願人人仰體

無極老母 之洪慈普度救劫衷懷,修身養性,以期齊登正覺是幸!

中華民國七十年

  天運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時年卅一歲

虛靈子敬跋於聖賢雜誌社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