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日常中   陳秀華 / 蘇建宏 109/10/18

「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太上老君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謂道。」

「道」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天地萬物進化、演變的究極原因。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人們必須遵循的法則,「道」 如四溢的江河之水, 到處流淌, 前後左右, 四面八方,「道」 無處不在, 無時不在, 永遠也不會消失。「道」 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路」,是人生之路、回天之路,行之於正即是天堂,三善道,趨之於邪則是三惡道,地獄,然而道路有千千萬萬條,唯有找到合乎正理的回天之路方是正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 這就是自己的「道」。人必須依理(道)而行,亦在言說:「道即在生活中」。

若簡單從「字意」上來說,道就是道理!在天為天理,在地為地理,在物為物理,在事為事理,在家為倫理,在人為性理、五常八德。

什麼是日常生活?在整個生命延續期間,吃飯睡覺、讀書求知、上班工作、休閑娛樂就是生活。換句話說,就是食衣住行育樂;就是我們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行為就是生活。

所以修「道」,要在生活上修,在工作中去修,在待人接物之處去修,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中那有過失就把它修正過來。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

在飲食部分:大陸積極推光盤,打包運動,「N-1點餐模式」;  《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一個人如果平時飲食沒有節制,貪圖口欲,暴飲暴食,那麼他今生或者來世就會有常常缺乏飲食而饑渴或得咽喉方面的疾病的報應。現在的吃到飽餐廳所造成的飲食無度; 佛教認為進食時應存有五種觀想: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也是說的因果報應。不論是水、電、燃氣這類能源,小到一張衛生紙,還是五穀食物、衣服用具,切不可因擺排場而浪費,更應在日常的小習慣上養成觀照力和自制力。適量點餐,合理購買,舊物利用,愛心捐贈...這些都是避免浪費的好辦法。非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合情理法的;毀用,毀是毀壞,浪費未來將感招八苦中求不得苦的果報。    

餐廳用餐後碗盤的整理,與人方便,重愷去餐廳打工的體驗。

在衣著部分:弟子規:“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們穿著更要得體。所以,打扮不應該華麗。『貴潔』,最主要是在整齊乾凈。  印度瑜伽師,心靈大師,薩古魯:摺衣服的重要性,他用金剛菩提子的念珠做實驗,摺整齊衣服,床單被子含正能量,沒摺好的則含負能量。

住的部分:前陣子發生在北部的火災例子,居住環境的整理清潔重要性。

行的部分:請風水師看風水,最好的風水是人品,由開車可看出人品的優劣。

例如:琉球出公務時脫鞋進廟宇參拜,依模擺鞋子;到廟宇上香插香。

佛法又可稱「活法」,生活的方法。佛所教導的一切教義,還有一切經論,若跟生活分開了就沒意義了,無論多深的法,多淺的法。如果不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結合到一起,道是道,我還是我,那學它有什麼用處?不論法深也好、淺也好,要能按照佛所教導的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只有把道理化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人生才能真正改變。

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吳師兄近來一再告誡修道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在二六時中,一切時,一切處,安住於上不要斷,不要找理由,藉口。正所謂「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個問題全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心者,萬事之根本,“多用心”,是證嚴上人慣用的開示或談話結束語。他期許慈濟人要多用心。既然要“真”修道就要“用心”,有多用心,就可獲得多少成就、本事。 例如展逸師兄在之前分享時提到準備澎湖出公務的行前準備工作,與吳師兄的用心差異。

修者,改也;行者,作也。修與行是兩者相輔相成的,行是根本,修是方法。行需要勇氣和魄力,修需要智慧和眼界。行的過程離不開修,修的結果必求諸於行。只行不修則易進入死胡同、遭遇瓶頸,而只修不行則只是紙上談兵。當然,修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因此,顯得很重要;行是挑戰自我的過程,決定修行的結果。  

智慧是在一次次的用心下獲得的。例如每次要上台做專書研習報告,在準備報告內容的過程。  又例如在公司與售服人員的對談維修的經驗中,提起在處理機台問題的過程中,會有“靈光乍現”然後去把問題解決。“靈光乍現”絕非偶然,而是來自“用心”。頓悟還得需漸修。又如吃餅,看似吃到第五塊才飽,但如果直接吃那個第五塊,沒有前面四塊,能飽嗎?  

仙佛在本書提到最多觀點的就是“反省”,反省是一種自我改進和自我激勵的手段,只有堅持每日自省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及時改正,才能時時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每天進步,永遠向前。

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當下要問問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要用至善的本性去待人做事,要三思而行,防患於未然 俗語說:「後悔無藥醫」。「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要關照好每一個起心動念。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見不一定為實,「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首先要能觀察到自己的習慣、觀念想法和看法的錯誤,而這些的錯誤乃是來自於自己無始劫來造作的習氣所影響,唯有轉變自己長久以來習慣的想法模式,才能有效的調伏自心。修行的整個過程,重點在於改變自己的心,當執著慢慢放下的同時,才有機會去認識自己“心”原本的樣子。修行日久就會發現,自己才是真正的坎,唯有戰勝了自我才能有所突破。

例如:放生法會前在準備供品時,重愷將綠豆看成魚飼料。  回程路上與依耘的談話。

一個人每天的想法和念頭很多,任何的念頭和想法都是具備力量的,有善的,有惡的,你要試著儘量讓“心”存著善念,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初轉心的方法。之後在任何時候,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從起心動念修起,轉變所有不善的想法成為善念。莊子:「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其實修行是給自己一個交代,與過去的自己有個了斷,讓生命重新煥發光彩。「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修行不是讓自己在別人心中樹立高大的形象,也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讓自己儘早明白生命的意義。然後,在修好自己的同時,若能影響身邊的人擁有正念、正信,則就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了,或許,這才是修行人該有的模樣。

例如秀華師姐與父親的因果了結,冤冤相報何時了?除非有人受不了。

在佛門每天的晚課中,《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是普賢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人命無常,人生苦短,應及時把握現在,發願好好修行。

總而言之,修行不易,但重在堅持,當堅持不下去時想想我們的“初發心”吧!要摒棄只做嘴上功夫,表面功夫,而是要真真實實,腳踏實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者不推諉,不能者不妄為,如此才能不斷精進。每天給自己定下可長可久的功課,功課不要定太多,太多做不到,也容易中斷。天天不斷,可就長了,日久見功力,愈久功力愈大。夢參長老說的,修行的秘訣就在三個字:不間斷!

道在日常中         陳秀華 10/18/20

道是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這個道,都要依循這個道而行,如對國家有效忠之道,對工作有盡忠職守之道,家人相處有夫妻之道、婆媳之道、親子之道、孝悌之道,朋友相處有誠信之道,不管什麼都有它的方法與規則。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魚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們也如同魚離不開水一樣,無法脫離道而存在。

若能將修道生活化,生活修道化,會很自然地,將修道人應有的道德涵養、生活規範,融入於生活當中,則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處事態度,重要的是把道落實在生活中,從最基本的人道做起, 把每個人本性具有的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顯現出來,人若明白倫理道德, 就不會作惡, 懂得因果報應, 就不敢作惡。若人跟人之間謹守綱常倫理,社會才能更和諧。所以生活中處處都是道,這是最基本的修道方法,也是做人的根本。

若能將道融入生活中即謂道化生活,就是在人生的過程中; 以道為前提, 學以道,  心存乎道, 行乎道;使生活完全依乎道。因為道本來就是和我們息息相關,它是很平常的,像呼吸一樣自然,像肚子餓了要吃飯,也像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逍遙快樂。所謂人道成即達天道,所以修道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來磨練,因此「人道是佛道的基礎,佛道是人道的圓滿」。首先一定要從自我的心性開始做改變調整,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行,改習氣去毛病,觀心自省,反求諸己來做。行就是生活行為, 身口意的造作叫行,所以修行是把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些不善的行為修正過來。我們從早上到晚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分分秒秒從不間斷,行為不端,行為不正,行為不善,統統都要修正過來。依照自己的自性,依照自己的真心做標準,你只要用真心實作,就會產生智慧,智慧現前,能破一切無明妄想。

所謂的生活中所造作, 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

在飲食部分:大陸積極推光盤,打包運動,「N-1點餐模式」; 《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若遇非理毀用者, 說所求闕絕報。”,一個人如果平時飲食沒有節制,貪圖口欲,暴飲暴食,那麼他今生或者來世就會有常常缺乏飲食而饑渴或得咽喉方面的疾病的報應。現在的吃到飽餐廳所造成的飲食無度;  佛教認為進食時應存有五種觀想: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也是說的因果報應。不論是水、電、燃氣這類能源,小到一張衛生紙,還是五穀食物、衣服用具,切不可因擺排場而浪費,更應在日常的小習慣上養成觀照力和自制力。適量點餐,合理購買,舊物利用,愛心捐贈...這些都是避免浪費的好辦法。非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合情理法的;毀用,毀是毀壞、浪費。未來將感招八苦中求不得苦的果報。

餐廳用餐後碗盤的整理,與人方便,重愷去餐廳打工的體驗。

在衣著部分:弟子規:“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們穿著更要得體。所以,打扮不應該華麗。『貴潔』,最主要是在整齊乾凈。印度瑜伽師,心靈大師,薩古魯:摺衣服的重要性,他用金剛菩提子的念珠做實驗,摺整齊衣服,床單被子含正能量,沒摺好的則含負能量。

住的部分:前陣子發生在北部的火災例子,居住環境的整理清潔重要性。

行的部分:請風水師看風水,最好的風水是人品,由開車可看出人品的優劣。

想要馬上改習氣去毛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經由不斷的練習、調整而慢慢轉變,只要有決心要斷除習氣、無明,在修行上一定能有所進步。人生的旅途充滿了難辛,是磨鍊也是考驗,人生無常,不要為自己找藉口而阻礙了修道的路。修道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條路,透過修道讓我們了解人生真正的意義,並找到人生真正的方向,勇敢的面對一切,從『做中學,學中覺』做起,才能知道、行道、得道、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