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 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 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 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 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 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 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 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 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 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 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 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几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 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 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 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 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 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于朴。知 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朴散 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 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 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后 ,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 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 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 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 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 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 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 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 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 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 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 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 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 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 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 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 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 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 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 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 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 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 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 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 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 無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 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 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 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 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 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 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 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几成而敗 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 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 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 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 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 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 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 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几喪吾寶。故抗兵相若, 哀者勝矣。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 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 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 矣。               

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 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 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 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八十章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 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 爭。 ◇老子道德經終◇

大學章句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 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為本。

『7』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誥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顧□﹝言是﹞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

第二章 『1』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誥曰,「作新民。」

『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第三章 『1』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 如鳥乎?」

『3』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4』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 門月﹞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 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 門月﹞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 不能忘也。

『5』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右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 第四章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右傳之四章,釋本末。

第五章 『1』此謂知本。 『

2』此謂知之至也。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閑﹞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 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 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 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第六章 『1』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 慎其獨也。

『2』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左為 右為 合廾﹞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 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3』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

第七章 『1』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 ﹞,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 ,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3』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 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 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3』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右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

第九章 『1』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2』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 嫁者也。

『3』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 ,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4』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 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 身不怒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國在齊其家。

『6』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 可以教國人。

『7』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8』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9』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右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

第十章 『1』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上為丰刀下為糸﹞矩之道也。

『2』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 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 上為丰刀下為糸﹞矩之道。

『3』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 民之父母。

『4』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嚴嚴﹞。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 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謬: 旁﹞矣。

『5』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德眾,則得 國﹔失眾,則失國。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 ,此有用。

『7』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8』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9』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12』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13』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14』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 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 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 惡人。

『16』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 也。

『17』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上為 中為 下為田﹞ 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19』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

『20』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 非其財者也。

『22』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 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U+5BD5﹝寧﹞有盜臣。此謂國 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3』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上 為 中為 下為田﹞害U+7ADD﹝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右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 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 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 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 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第一章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乎其所不聞。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 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 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 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 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左為 右上為 中為佳下為又﹞陷阱 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問強。 『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3』「寞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 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 豚﹞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費而隱。 『2』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 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 君子語大,天下莫能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3』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其下八章,雜引 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2』「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怒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 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 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感盡。言顧行,行顧言。君 子胡不□﹝ 造﹞□﹝ 造﹞爾。」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貴,行乎富貴﹔數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 乎患難。君子無八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辛。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2』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 帑。」 『3』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2』「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3』「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 『4』「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顯。誠之不可□﹝左為 右上為合下為廾﹞,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 ,子孫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4』「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 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1』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 之。」 『2』「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 。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 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 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 ﹔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第十九章 『1』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2』「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荐其時食。」 『4』「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 旅酬下為上,所以達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5』「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 ,□﹝ 帝﹞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第二十章 『1』哀公問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3』「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4』「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 『6』「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 之者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12』「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 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13』「□﹝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感。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體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14』「齊明盛服,非體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 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 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 ,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 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15』「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足合﹞。事前定,則不 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17』「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 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 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18』「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 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1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0』「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 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友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 天下至誠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 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第二十五章 『1』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3』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1』故至誠無息。 『2』不息則久,久則徵。 『3』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4』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6』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 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拽 旁﹞,萬物載焉。今夫山 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 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U+9F08﹝鱉﹞、生焉,貨財殖焉。 『10』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 ,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1』大哉聖人之道! 『2』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3』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 ,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7』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第二十八章 『1』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字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U+ 70D6﹝災﹞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4』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 ,亦不敢作禮樂焉。 『5』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 之。吾從周。」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2』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 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3』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 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感。 『4』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 有望﹔近之,則不厭。 『6』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几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 ,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律天時,下襲水土。 『2』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3』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 以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 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 密、察、足以有別也。 『2』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3』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4』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 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 有所倚? 『2』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詩曰,「衣錦尚□﹝ 回﹞,」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門音﹞ 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 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2』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 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3』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4』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 ﹝ 夫﹞鉞。 『5』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6』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 云,『德□﹝車酋﹞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 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贊其妙,至於無聲無臭,而後已焉。蓋舉一 篇之要,而約言之。其反復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朴,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 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孝加於百姓, 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包。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 ,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 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此卿大夫子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 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 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 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 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 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和禁 。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 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 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行,莫 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 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 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 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 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 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 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 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 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 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 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 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 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謂之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 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 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 :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 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 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 ,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 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 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 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親 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哀,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 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 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 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 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論語   

學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 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 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 知來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為政第二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19』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 不能,則勤。」 『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 政,奚其為為政?」 『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 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第三 『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 林放乎?」 『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 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11』或問□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U+7AC8,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 所禱也。」 『1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15』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 也。」 『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0』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 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 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 而知禮,孰不知禮?」 『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 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公冶長第五 『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彤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 取材。」 『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 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 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 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節藻□,何如其知也?」 『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 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腌焉,乞諸鄰而與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 之。」 『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 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懷之。」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訟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簡而 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5』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政也與 ?」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9』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14』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 於偃之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 『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 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7』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9』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10』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誰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齊,戰,疾。 『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 之將至云爾。」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子不語怪,力,亂,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 『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6』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27』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29』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 潔也,不保其往也。」 『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 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過,人必知之。」 『3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33』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34』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 唯弟子不能學也。」 『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 「丘之禱久矣。」 『36』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甯固。」 『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8』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1』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 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 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 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12』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 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5』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19』子曰:「大哉堯之為軍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 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 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 溝恤,禹吾無間然矣。」 子罕第九 『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搏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 乎?吾執御矣。」 『3』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遠眾,吾從下。」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章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6』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 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9』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 『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搏我以文, 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聞,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 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3』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U+5335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賈者也!」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吾未見其止也!」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4』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 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6』子曰:「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7』子曰:「衣敝□,與衣孤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 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0』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唐棣之華, 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遠之有?」 鄉黨第十 『1』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然﹔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 也﹔與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與與如也。 『2』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檐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 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3』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 □如也。 『4』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 愉愉如也。 『5』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 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 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齊,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6』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 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 必齊如也。 『7』席不正不坐。 『8』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9』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10』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11』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2』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荐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13』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14』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15』入大廟,每事問。 『16』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17』寢不尸,居不容。 『18』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 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19』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20』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先進第十一 『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游、子 夏。 『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皆弟之言。」 『6』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7』李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U+6901。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 無U+6901﹔吾不徒行,以為之U+6901,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11』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 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2』李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3』閔子侍側,□□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 然。」 『14』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 「過猶不及。」 『17』李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18』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子曰:「回也奇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 屢中。」 『19』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U+8FF9,亦不入於室。」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 『20』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 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感,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1』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2』李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 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 亦不從也。」 『23』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 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24』子路、曾U+6673、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 因之以□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 「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 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赤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 曾U+6673後。曾U+6673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 「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顏淵第十二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 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 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 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 之難,言之得無□乎?」 『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 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 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 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U+979F,猶犬羊之U+979F。」 『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 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以異。) 『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15』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7』李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8』李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19』李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 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 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21』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 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 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 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U+81EF陶,不仁者遠矣﹔湯 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路第十三 『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2』仲弓為李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 曰:「舉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 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訓﹔言不訓,則事 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 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而已矣!」 『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 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 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屋:「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 矣。』」 『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0』子曰:「苟有用我者,U+671E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 與聞之!」 『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為君 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几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 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几乎一言而喪邦乎?」 『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証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 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 曰:「不占而已矣。」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 友切切□□,兄弟怡怡。」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30』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憲問第十四 『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 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2』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5』南宮□問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 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8』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9』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 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1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11』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 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 成人矣!」 『13』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 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 豈其然乎?」 『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5』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 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 知也!」 『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19』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治宗廟, 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20』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21』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 吾從大夫子後,不敢不告也!」 『2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25』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 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 也!」 『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1』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32』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33』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3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學而上 達。知我者,其天乎!」 『36』公伯寮□子路於李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37』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38』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39』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乎!莫 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40』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 官總己以聽於U+51A1宰,三年。」 『41』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42』子路問「君子」。子曰:「□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己以安人。」曰:「如 斯而已乎?」曰:「□己以安百姓。□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44』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 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衛靈公第十五 『1』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 『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4』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5』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 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期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 可卷而懷之。」 『8』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 仁者。」 『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 聲淫,佞人殆。」 『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 也。」 『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泣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3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3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39』子曰:「有教無類。」 『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41』子曰:「辭,達而已矣!」 『42』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 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李氏第十六 『1』李氏將伐顓臾。冉有李路見於孔子曰:「李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 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 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李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 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 有道,則庶人不議。」 『3』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 宴樂,損矣。」 『6』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 色而言,謂之『瞽』。」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U+9B2D﹔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 人之言。」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 矣!」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 難,見得思義。」 『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而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 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12』「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 之謂與?」 『13』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 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 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14』邦君子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 「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陽貨第十七 『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 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3』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 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4』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未 召我者,而豈走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5』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 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6』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 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 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7』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 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 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8』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 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 立也與?」 『9』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 『10』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11』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12』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13』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 至矣!」 『14』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 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15』子曰:「考言令色,詳矣仁。」 『16』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17』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8』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19』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 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 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 乎?」 『20』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2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 盜。」 『22』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 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系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23』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系,遠之則怨。」 『24』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衛子第十八 『1』衛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 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李氏則吾不能,以李、孟之□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 子行。 『4』齊人歸女樂,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5』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 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6』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 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 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 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7』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禮不勤,五谷不分, 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士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 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8』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 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 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9』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U+9F17武,入 文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10』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 人。」 『11』周有八士:伯達、伯□、仲突、仲忽、叔夜、叔夏、李隨、李□。 子張第十九 『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2』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3』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 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 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1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 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13』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4』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17』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19』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20』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22』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 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23』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 牆也及肩,窺見屋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 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 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 期行,綏之期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堯曰第二十 『1』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 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 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 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 「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 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 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3』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云:『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魚躍。』 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 樂其有麋鹿魚U+9F08。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子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 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U+9F08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U+9F08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於時,數口之家可以無□矣﹔謹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 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 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普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 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見梁襄王。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 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試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齊宣王問曰:「齊桓普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 曰:「牛可之?」對曰:「將以U+91C1鐘。」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U+91C1鐘與?」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朮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 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宜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因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 『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以口與?輕□不足於禮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 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U+8385中國, 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 弱固不可以敵□。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 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本頁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