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gif (2730 個位元組)
   
   
hr.gif (2730 個位元組)

丙戌年仙佛回鑾聖訓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9524

詩曰:述職回鑾喜氣昂。添增建樹耀壇場。

      封疆晉爵虔心慰。奉旨開山澤十方。

聖示:述職回天,今已圓滿回鑾,再做新一年度之衝刺與學習。

在乙酉年之中,勞蒙諸位賢生之真心修

持,以及有緣道子大力推動本道院之鸞務和道務,尤其是在有道志士鼎力弘揚代天宣化之精神下,使本道院之雜誌與各項善書能得普遍流傳,其中因受感化及薰陶者,乃有受益者無可計數,天心感慰,乃敕命本道院設立【淨土四禪法門】,所謂:【四禪】:

一者,鸞門淨土普化法輪

二者,彌勒淨土安身法輪

三者,觀音淨土清心寡欲法輪

四者,地藏淨土樂度陰陽法輪

以深植代天宣化及提升諸賢生之道命與慧源,將做滿愿歸真依處,機不可失。

願再接再厲,精進福慧及自利利他,成就菩薩道,德蔭遍照十方,而感慰堅誠不退之修真也。

本道院元始天尊  登台      9524

詩曰:新春報喜心清澈。福祿壽全道益明。

      丙戌衝鋒勤佈德。收圓普化證仙京。

聖示:欣慰本道院在諸位賢生之實修實煉及不

懈不怠之誠心修身養性、去惡存良之莊敬

自強下,亦已將【擴大共修法會】運轉出一股法流,而數年來法輪常轉,參與者更是堅誠上進,努力勤行無畏之施,且能萬眾一心,促使【擴大共修法會】散佈法華,而澤益十方有緣;而台疆浩劫亦在眾志成城下,著實減輕許多。

皇天不負苦心人,乃特准予【擴大共修法會】之諸修子,

每滿五載,准賜一次福祿壽之加註。

每滿三載,准賜一次特別除障。

以慰修行之精進,及嘉勉修行之不易,願再接再厲,精進再精進,他日始得位證仙鄉樂土也。


 鸞門五聖之由來│飛鸞救劫•闡教宣化•普渡眾生

依據《洞冥寶記》【第一回│延康末至尊排劫運•庚子年五聖捧綸音】之記載,係五聖行宮紀錄仙官楊椒山夫子所降著述,乃聖帝命從庚子以來,將五聖救劫始末,飛鸞紹壇,一一傳出,俾使世界眾生知曉,方不沒五聖多年苦心。愗

摘要如下:「尋流溯源,必要從清朝末年敘起。清朝末年,人心已壞,種下禍根,孔教不遵,崇尚新學,綱紀漸廢,習染歐風,以至五倫不講,八德全虧,將文明禮教之中華,胥淪為禽獸黑暗之世界,天柱折也,地維傾也,悲哉哀哉!是歲庚子元旦,  上皇駕坐凌霄,下望黑氣騰騰,佈滿世界,不禁拍案大怒,曰:『何下界之人,惡孽如此其甚哉!是不能不降之大罰也。』當時即曉諭諸天仙佛聖眾,並敕冥王造具惡籍,速呈玉案,隨敕各部神將天使天丁,分佈刀兵水火雷霆、瘟疫、豺狼、蝗蟲、旱澇、饑饉等災,務令收盡惡人,以充劫數,殲除之後,驅入冥府,永墮地獄,歷千萬劫,不復人身,著速照旨施行等諭。當日  上皇盛怒之下,頒下此旨,眾神仙面面相覷,莫知所措,因同跪懇金階,求減劫數,上皇弗允,各神祇逡巡而退。其時班中有關帝、文帝、呂帝、顏帝、大士,是為五聖,見旨已頒下,難以挽回,而又不忍下民受此慘劫,復聯班長跪,泣涕叩懇,聲隨淚下,溼透襟袍,上皇仍不允。五聖因救民心切,叩頭泣血,一連跪懇七晝七夜,哀動至尊;至尊乃言曰:『卿等誠懇哀求,為民請命,朕豈無慈悲之心,但下界之人,造孽已深,無解免理,卿等有何良策,能使世人改惡從善,消此黑氣,以慰朕懷。』五聖同聲奏曰:『如蒙至尊開恩赦宥,使下界劫難,從輕減免,臣等情願臨凡,分省飛鸞闡教,以化萬民,倘奉職無狀,甘罪無辭。』至尊聞奏,天顏為霽,喜動於色,謂五聖曰:『卿等具此宏願,朕甚嘉之,但下界人民,陷溺已深,人心已死,化導良不容易,朕熟思審處,當今時局,除飛鸞闡教之外,別無良方,卿等既負此鉅責,各勤厥職,勿怠厥志,宏誓具在,勉旃慎旃,諭訖。』

解說:鸞門時常提及【天恩師德】,乃首重這一段歷程而言;仙佛暗中護佑眾生,甚至於下凡飛鸞闡教,即是冀望消弭災劫之臨身。


天運歲次丙戌年十月初五日

孤獨長者  降                9512月9日

詩曰:四禪聖境逍遙樂。淨土無垠自在鄉。

      立德清心期寡欲。修身示範澤文章。

【四禪】本是四層不同級次之修行境界,果位程度自然亦不盡相同,但因為末法眾生根器太劣;因此,【鸞門】創立「四大淨土」,依眾生根器及其因緣而做攝受,以廣渡眾生。

當然能依止於「四大淨土」修行,以達到符合資格而帶業往生時,便能憑藉在世之修行善德及福德因緣,在「四大淨土」中安排蓮花化生,使修行者能先離開業力之纏擾,安住在淨土中,繼續修行定靜功夫,讓身心靈獲得自由自在,他日三會龍華,修淨業,再證菩提。

然而能善加運用有生之年,使血肉凡軀藉此假體修真,但又「生、老、病、死」四大苦惱絲毫由不得人掌控,故曰:「假體」;藉此短暫之假體立諸般德行,來培養與眾生

之間的善妙緣份,藉由修身覺照心地深層以清淨心地,污染濁處加以阻絕,讓清淨純度來淨化內心深層,使真如本性不再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乃能真正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如此便不必往生淨土,而是建立淨土,這樣才是佛道最終之目的。

但眾生常生(文字障、所知障),不能真心受教,故僅須立志求往生淨土便可,眾生若能於四大淨土中逐漸覺照本然真如,亦是佛恩垂降之用意,願世人能深深覺悟也。

             孤獨長者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丙戌年十月十九日


祇陀菩薩  降               951216

詩曰:修身立德誠為貴。斷惡存良益眾生。

      戒律嚴明知禮義。超歸淨土四禪明。

眾生自從無始以來,在善惡是非中頻造作,又常起分別、執著,以致身心陷入煩惱、痛苦、疑惑、傲慢、愩高而無法自拔,雖然有時深知不該為及不該有之言行舉止,但業力之牽掣,讓眾生頻頻造業作孽。

因而地球天充斥著一股怨戾之氣,並且冤怨相報永無止盡,在末法時期,形成天災、人禍、刀兵、厄難,就連「生、老、病、死」四大苦惱都常令眾生心生苦惱而不知所措,半點都不能由心意作主。是故,上天垂降【淨土法門】,令眾生在茫茫人海之中,獲得一盞明燈之修身指南,並且讓眾生在苦海中得一法舟,讓迷途眾生登達清淨光明之彼岸。

如今設立【四禪淨土宗】,正是苦海中接引眾生前往光明平坦之路的法舟,而求生淨土之路分有遠近,其必須具備之功果亦不盡相同,眾生欲求生任一適合之淨土,便依意願及修行力之所謂:「信願行」而決定之。

現時上天垂降《四禪淨土遊記》,主在闡揚四大淨土的殊勝奧秘之處及修持資格與要件,願修行者在學習「超凡入聖」之過程中,能以「戒」為師,「十善」為食也。

             祇陀菩薩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本道院天上聖母  登台     95322

述論:鸞門普化法輪

鸞門起於孔氏而應運於白陽,興於甲子後,鸞門何以應運?

緣於十七代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震怒人世間戰端不休,殺孽日漸積深,從天而望,乃是一片黑氣籠罩天地,無法洞徹人間,以神通力觀故,不外乎墮胎業深,殺戮怨戾,弱肉強食,形成黑氣遮天。  玉帝大怒,本擬天地重歸混沌,並降三災八難,令玉石俱焚,又見世間淫風日盛,故擬令世間人陰陽合為一體,自身便能在胚胎成熟時,自行孕育成胎。

幸《關聖帝君》聞言,乃心生慈憫,是時五體投地,悲淚哽咽,告曰:「天帝莫作是念,莫施是行,所以者何?一旦陰陽合為一體,待嬰兒出胎之後,母體即便死去,如此胎兒扶育、教養則告中斷,甚至因為新生之兒無人撫養告出世不久即亡,而能順利長大者,則因失去教育,人心日漸敗壞,世間全無智慧及知識存在,屆時天下大亂也。」關聖再曰:「娑婆世界,人心雖然惡毒,道德雖已不復存在,但仍有多數眾生,尚存在一絲慧根善念,憑此吾願化度眾生,使有緣眾生再修善慧。」天帝告曰:「既然如此,則由汝普度世間,但此時投生在世,尚須二十餘載,此二十載時間,世局已不知道演變至何種程度?道運恐早已隱藏不存,今有鸞門正值天命運行,汝乃可藉沙盤木筆教化世人。

於是白陽鸞門從此以《關聖》為中心,而期期開沙著書立說,並集列成冊,而編制成書,加以流通,從此藉由鸞書普傳,代天宣化,引迷入悟者不少,而鸞門主要在鸞期之效勞。


 觀音淨土法輪 

顏回夫子  降             95年4月12

述論:觀音淨土│清心寡慾法輪

人心由於長期受俗世之三毒(貪嗔痴)所染著,形成五蘊(色受想形識)之污穢,導致心靈無法清明,意識無法透徹,因此慧根受塵垢障蔽,久來造成心識不定,靈神不穩,而志向便不清,形成世人行運無風卻常起波,無浪卻常興濤,至此怨天尤人已然無濟於事,反而是徒增罪業,何苦來哉?

末法眾生性情不定,難調難伏,但俱有善根慧德者,仍然大有人在,唯賴啟發而已,因此白陽時期有緣眾生,天運使然,為求超離生死苦海,勢必親近鸞門以行持,然而鸞門修行者,只要精勤則能超脫三惡道報,現今鸞門示範道場,之《寶德大道院》再受天命敕旨,引導末法眾生,解脫六道苦磨,精進(儒釋道)三教正法,使世人從內心清除貪念,內心若無多餘之貪念,則不起我與他人之分別,雖然內心不起我與他人之分別性,但是在為人處事上,總是必須存在認定,我有能力、有時間、有職責卻為什麼是比別人付出的少?以此等心思想念,我應當更加精勤修身養性,必須更加精勤培養各種知識與才能,理當常思考,我必須比他人更加付出一些心力做事,能有如此思想,心地則能更加光明,待人接物上則能更真誠,為人處事(能包容、能謙讓),身心靈則更加安穩。

因為心並無貪執(人與我)的分別,因此能生(平常心)看待世間一切,自然處於(中庸)之道,而心量寬廣不再追逐超乎本身能力能應付之範圍諸事(名利),更不再做超乎生活所須之要求(物欲享受),因此物欲逐漸減低下降,能符合實際生活,因為(能知足)所以心地常安樂,心有餘力更進而能佈施行善,並且濟貪恤困,再造福德因緣,則心地更加昇華與進化,真修行者,乃能受邀為淨土門客,以輔天地收圓,自利利他也。

 


觀世音之由來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在摩揭陀國,京都王

舍城的郊外,向六萬二千大比丘、菩薩講述《悲華經•大施品授記品》,經中提及觀世音菩薩的宿世因果:

昔時在「善持」劫世裡,有一個佛世界名叫「刪提嵐」,當時有位轉輪聖王:無諍念王,就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無諍念王有十個兒子,大太子之名:不眴,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過去生。那時的佛名號即是《寶藏佛》,無諍念王和他的太子們都供養《寶藏佛》。

有一次,無諍念王和太子們一起供養《寶藏佛》,每個供養者都各自發願,有的追求大富,有的要做天神,有的要求聖者,而無諍念王則祈願自己仍再是轉輪聖王,這些都是人天福報,並沒有想到發大菩提心。

那時,朝中有一個大臣叫海寶,他是一個有

見識的高人,常勸人要皈依佛,發菩提心。有一天,海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見到十方諸佛都持蓮華給海寶,還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瑞相出現。同時他也看到無諍念王,人形豬面,身上沾滿血跡,往四面八方奔竄,開始吃食各種蟲類,等到吃飽後,竟有無數眾生來爭食無諍念王的身體,就這樣,死了再投生,依然是人形豬面,被眾生吃掉,再投生,再死亡。十個太子也和父親一樣,吃食眾生並被眾生吃掉,生復死,死復生。

海寶看得很害怕,從夢中驚醒,趕快告訴無諍念王和太子們,並向《寶藏佛》請教。《寶藏佛》向海寶宣說輪迴轉生的種種苦楚。因此,海寶便勸告無諍念王和太子們,要發菩提心,不要只求人天福報而已。他們都聽從海寶的勸告發大菩提心。此時,轉輪聖王被佛授記當來作佛,佛號:《無量壽》,或稱《阿彌陀》。

大太子不眴看到世間眾生不斷造罪苦惱,又無法離苦,便向佛發大志願:「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稱念我的名字,被我天耳聽到,天眼看到,若我無法免除他的苦惱,那麼我就永不成佛!」

不眴的發願,深得《寶藏佛》的贊許,便說:「善男子!你觀眾生之苦,生大悲心,立誓要斷眾生煩惱,從今起你要稱為《觀世音》。」

《寶藏佛》預知觀音的未來成就,說他未來即將成佛,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佛土名叫:「一切珍寶所成就的世界」。

當時的二太子叫「尼摩」,也發願求取佛土,等到觀世音涅槃後再成佛。《寶藏佛》便告訴二王子「尼摩」:「你會在未來世中繼觀世音成佛,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你發願求取大世界的佛土,因此你的名字應該叫大勢至。」


   稱名觀世音之因緣

依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無盡意菩薩問佛:「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陀答覆:「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彌勒淨土法輪 

本道院準提佛母  登台     9553

述論:彌勒淨土│安身法輪

昔時世尊付囑彌勒菩薩,吾今度者尚有餘眾,如今全數交託於汝,當憶念吾今時殷勤付囑,善男子,末法眾生智識甚鈍,福報甚淺,又德性慧根甚薄,如是等輩,莫令諸餘苦惱加諸其身,理當攝受此等眾生而做眷屬,莫棄一、二。現今正是白陽時期,末法開始,「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在兜率天上,普設彌勒淨土藉以接引眾生,肯懺悔、肯行善、能持戒者,肯斷我見、我慢、愩高、疑惑心者,願令此等眾生,做大歸依處,末法眾生:

一:若是有因為身受事業纏繞,必須時常奔波於國內外者,一心能向佛道,但身體無法自主自在之人。

二:若是有身處高官權貴、榮耀之身,身受政務纏繞,必須經常考察民情及諸般事務,而身體無法逍遙自在者。

三:若是因為居住地區屬於偏僻處所,親近道場學習道義佛法不方便者。

四:若是因為身體年老氣衰又耗弱,不方便亦無法遠途奔波者。

五:若是因為家庭事業忙碌,致使無法抽空讓身體親近道場者。

以上種種眾生,因為諸多不便利而無法順利入道護持,又無法順利學道修身奉獻者,僅須每日至誠禮拜「彌勒法相」,恭敬、供養「彌勒尊佛」像前,及誠心勤稱唸《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執持名號,乃至誦唸彌勒經文,一句一偈,乃至信受奉行者,皆能憑此受持因緣,蒙彌勒慈尊洪恩垂護,將來必成彌勒眷屬也,修行者又怎能不勤加用心受持也。

又示:奉聖諭:凡今夜回道院效勞諸位賢生人等,各予以減一劫、除一病星、除一宗小人糾纏,以慰護持修身之誠也。


     慈氏】&【彌勒之由來

彌勒,中文的意思就是「慈氏」,「慈」是給予喜樂的意思。為何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呢?

依據《賢愚經》記載:在波羅奈國的波羅摩達王,有一位輔相,育有一個男嬰,相貌堂堂,具有三十二相好莊嚴,身為紫金色,姿容挺特。彌勒的母親原本脾氣很不好,很容易發怒,但是自從懷了彌勒之後,個性就產生很大的轉變,心境變得很柔軟、慈悲,所以稱彌勒為「慈氏」。

依據《賢愚經•卷十二》記載:過去娑婆世界有個大國王叫曇〈達〉摩留支〈曇摩是法,留支是愛,曇摩留支就是法愛。〉這時有一位名為《弗沙佛》的佛陀住世。在《弗沙佛》時期,有位比丘因為修習慈心三昧,在入定之中,放光普照,殊勝無比。

這時國王就問佛陀說:「為何能有如此殊勝光明,放光照明一切?」

《弗沙佛》就告訴他:「因為入於慈心三昧的緣故。」

於是這位國王就很高興說:「這慈心三昧真是偉大啊!我要學習這個慈心三昧,而且生生世世修習不絕。」

這位曇摩留支就是《慈氏菩薩》,自他發心開始直到現在,常常發起慈心,久習成性,所以佛號稱為《彌勒》。


地藏淨土法輪

地藏菩薩之前身:婆羅門女救慈親

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

第一》:

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

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肢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

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否?」無毒答曰:「實有地獄。」聖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