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遊 記 目 錄
目錄::::::::::::封面內
著書 玉旨:::::::::::二
濟公活佛 序文:::::::::三
大勢至菩薩 序文::::::::四
第一回 待人和氣自幼習:::::五
第二回 平易近人最討喜:::::七
第三回 父母言語莫頂撞:::::十
第四回 虐待動物種惡因::::十三
第五回 離群索居易封閉::::十六
第六回 同儕紛爭父母愁::::十九
第七回 同儕鬥毆爹娘憂::::廿二
第八回 過份戲弄易惹禍::::廿五
第九回 追求學問宜盡心::::廿七
第十回 求學寶貴莫蹉跎::::三十
第十一回 學子求學輕物欲:::卅二
第十二回 血氣方剛戒在鬥:::卅五
第十三回 勤勞務實莫空談:::卅八
第十四回 待人接物貴以誠:::四十
第十五回 廣交善友結人緣:::四三
第十六回 勤做公益積後福:::四五
第十七回 簡約樸實不奢華:::四八
第十八回 三人行必有我師:::五一
第十九回 處事節制達乎禮:::五三
第二十回 做事勤勞莫懈怠:::五六
第廿一回 言語談吐宜柔和:::五九
第廿二回 說話閒聊看場合:::六二
第廿三回 情緒控管要做好:::六五
第廿四回 人情事理要適當:::六九
第廿五回 說話審慎靠智慧:::七二
第廿六回 凡事常懷感恩心:::七六
第廿七回 懂得知足心量寬:::七九
第廿八回 親躬力為起示範:::八二
第廿九回 善解人意天下寧:::八四
第三十回 應機學習有禪機:::八七
第卅一回 勇於擔當負責任:::九十
第卅二回 凡事自然莫比較:::九三
第卅三回 耐心聆聽再解析:::九五
第卅四回 學習接納順其緣:::九八
第卅五回 學習放下互包容::一○一
第卅六回 隨機應變以處事::一○四
濟公活佛 跋文:::::::一○六
太陽星君 跋文:::::::一○七
人生遊記 完書玉旨:::::一○八
人 生 遊 記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甲午年二月廿九日
聖示:今夜恭接【著書玉旨】,命本道院福德正神十里外接駕,命本道院城隍尊神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可。 吾退!
欽差太上老君 降
詩曰:新義衍詮正智明。書香立範千秋耕。
開通性德清心志。著作辛勤瀝血成。
聖示:今夜, 吾乃奉玉詔前來貴《懿敕寶德大道院》,為頒佈恭著新書而臨沙結緣。新書之著作,有助世道人心之培養,深願諸子閱讀,有所領悟,持之以恆也。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著書玉旨
朕居凌霄,位居九五至尊,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統御萬靈,日理萬機,無時不以蒼生是念。今查爾娑婆世界,人心不古,一生之中從幼至少,由少到老,各年齡層都有偶犯甚至累犯之生活疏失,這些疏失分佈在各年齡層中,當下全然不知有錯;為能提早令各年齡層之眾生,明白該年齡必須避免之錯誤,因為一個誤失將會成為別人及自己或家人的憾事,蘊藏其中之嚴重性不可不明白也。
朕有鑑於此,乃敕命《懿敕寶德大道院》期能再度開著新書,以令人人深明大義,人人自制自律。
著書日期,乃擇訂於甲午年農曆三月十三日起開著,直至書成為止,題其顏曰:「人生遊記」,著作仙師特聘:觀世音菩
薩為主著仙師,正鸞命由宣筆:邱生原章為主著正鸞。
著書期間,但願諸子皆能清心寡欲,以減少物欲之牽纏,秉持一片全心護持著書,始能從每期著書中,大有所獲於深奧寶藏,智深慧圓。
此外,凡著書期間,樂助者、護持者將依發心之輸誠程度,分別給予昇賞,願赤誠護持秉奉持之以恆也。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甲午年二月二十九日
濟公活佛 登台 甲午年三月十三日
詩曰:人間冷暖情為貴。生活潮流世代更。
遊歷風塵充聖道。記添妙義慶輸誠。
序文
哈!哈!恭賀貴《懿敕寶德大道院》奉旨開著新書:「人生遊記」,顧名思義,乃是針對世人在人生旅程中,從小到大,由少年至老年,每一個年齡的成長階段,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精采、脫序或不盡如意諸事產生,即是「人生」。
有時候正當一件事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時,可能是源於對方的態度或舉止所造成,當然他人先有令自己感覺到不舒服之處,自己就必須思考省察,自己本身亦難免有時候會造作出令他人感到不愉快之時候,這些人我之間的不愉快,大都是由於觀念、態度、言語和行為四大方面所導致。
因此,為使大眾能更明白自己一個人的生涯中,最常碰上的不愉快之處,乃要藉本書之著作,促進每一個人記取他人之案例,進而提昇本身內性的昇華,從中改善人我對待關係,以利益日常生活之互動,力挽頹風為振作,轉糜爛為奮發圖強。雖然人生之經歷,人人各皆不同,總是以他人之不善,做為本身日常警惕之事項,至於本身患有本書所提及之毛病,理該「戒慎虔誠」,力圖改善,以增聖教之行義風範,從此堅毅而恆持之,並做為眾生之楷模。
本書將以遊記方式,進行闡揚聖德仁義之精神,有云:「小故事,大道理」,便是本書《人生遊記》之深遠寓意也。
濟公活佛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甲午年三月十三日
大勢至菩薩 降 甲午年三月二十日
詩曰:人道光明義理清。生修正覺仁範揚。
遊行世道真法印。記錄風塵映仙鄉。
序文
本書《人生遊記》之著作,主旨在於闡明娑婆眾生一生當中,或因偶發、或因累犯種種失控之言行舉止,時下經常有眾生容易因為三言兩語之不合,衍生出更大之口角,乃至於肢體衝突,實令人匪夷所思。
有時候父子之間,本是想要秉以慈孝為根本,竟然二人相處經常會有衝突連連者,像這樣的情形,實在是使人不解;甚而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卻從原本之和諧相處,竟然能演變到心結難釋的地步,諸此種種,皆是令人費盡猜疑的情形。有時候手足之間為了爭奪財產,爭吵不斷,甚而兄弟鬩牆,此般慘無人道諸事,將藉由本書以遊記方式,件件闡述透露於世間,提供大眾從中閱覽,實乃藉事明心。
藉由他人之事例中,找出自己曾經造作之疏失,自我省思與檢討,進而予以改善;若是並無本身曾經違逆之事項,乃予以借鏡,修身以明志。藉由本書所採訪之案例,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之間的警惕,並引以為戒之明鏡,使之高懸,莫使自己身心誤觸法網而淪為神人困擾之對象。
是故,能夠如此依循本書《人生遊記》奉行不悖者,當有福慧隨身,福氣隨身拱照,促使人生趨吉避凶。雖然本書尚未正式著作,卻已深受十方關切,故而本書若有珍而惜者,研而悟者,體而行者,當大受人天福慧之澤蔭也。
大勢至菩薩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甲午年三月二十日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三月廿七日
第一回 待人和氣自幼習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邱生出遊。
賜符化飲,賢生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無須多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上蓮臺,瞬間蓮臺升空,伴隨著陣陣清風徐徐而來,在不熱不寒的清風之下,令人心曠神怡,並且四周燈火通明,綺麗無比。不久,蓮臺緩緩下降,漫步行雲,來到一戶人家的上空,不久穿越這戶人家的門戶,直抵大廳,但見此戶人家門庭若市,大人小孩歡聚一堂,快樂無比。〉
菩薩啊!咱們為何進入這戶人家的家裡?
菩薩:今夜乃是為遊記特來觀察人間和樂氣氛之所在。
邱生:這可令學生費盡猜想了。欲尋歡樂之地,應到戲院及餐廳,不然就是到遊樂場才對,來人家家裡,怎麼有歡樂可尋?
菩薩:這爾就不知道了,大有大的莊嚴,小有小的美感,況且,任何事情都是由小處開始的。
邱生:那麼,該從何處著手呢?
菩薩:賢生不妨針對這戶人家的小孩們,聽聽他們的聲音,看看他們的表情。
邱生:觀察小孩子的言行,這倒容易。
菩薩:表面上雖然容易,但得深入其境才行。吾有清心丸、行氣散,賢生配合甘露水飲下。
邱生:接過清心丸、行氣散,配服甘露水,瞬間心清氣爽,靈台明朗,頓時精神為之一振。
菩薩:賢生快快觀察,莫再耗費時間。
邱生:〈但見一位小孩,大約三歲左右,雖然言語不甚清晰,但表情上非常喜悅,走起路來,慢條斯理的,手中端著茶水一杯,漸漸走到一位老者面前。小孩恭敬的將茶水放在老者面前桌上,隨後又恭敬地言道:「阿公!請用茶!」老者亦回道:「感謝你!」
於是小孩似乎有些害羞,但歡喜的走到放茶水的茶桌旁。另一位七歲小孩,又將一杯茶水再交由小孩端走,於是小孩又走到一位坤道老者面前,仍然開心並恭敬地獻茶,放置於老者面前的桌上,並鞠躬言道:「阿嬤!請用茶!」坤道老者亦回道:「感謝你的茶!」〉
菩薩啊!您看這小孩才三歲左右,就能為長輩獻茶禮敬,真是難得啊!
菩薩:是啊!眾生曾幾何時,有過如此正心誠意的為長輩奉過一次茶水,雖然簡單的一杯水,現代人取水便利,溫熱水甚至冰水立即可以取得,但能真心的隨手為長輩們奉獻一杯茶水,能有幾人做到,一生又能有幾次呢?
邱生:〈小孩又到茶桌上取了第三杯茶水,走到一位中年男子面前恭敬的獻茶,將茶置於中年男子的面前桌上,很有禮貌的言道:「阿伯!請喝茶!」緊接著又回到茶桌上取來第四杯茶水,獻給另一位中年男子,言道:「爸爸!請用茶!」然後作揖,隨後中年男子亦回道:「感謝你的茶!」只見小孩雀躍的欣喜,內心的法喜,可見於此。然後又帶來一杯茶水獻給中年婦人言道:「媽媽!請用茶!」中年婦人亦回道:「感謝你的茶!」小孩誠心的為大人們奉獻一杯茶之後,便歡喜的走到一旁與其他小孩在一起聚會。
不久,七歲的小孩便靜靜地攜帶一盤小點心,走到大人們的桌上恭敬的放下點心,言道:「請阿公、阿嬤、伯父、爸爸、媽媽,用點心!」大人們一同回應:「感謝你的點心!」另一旁的小孩很開心的玩了起來,並且很有規律的發現說話聲音太大聲時,都會互相約束,將聲音放輕。〉
菩薩啊!小孩們真有禮貌,待人接物比大人們還和氣啊!
菩薩:小孩們因為思想未被三毒五蘊所侵襲,因此待人之和氣乃是出自於真誠,做起事來雖然並不是很靈敏迅速,但卻都是真誠所為。
邱生:該如何促進大人們亦能散發出內心真誠的和樂呢?
菩薩:最好的方法,乃是從幼小時期,便開始陪養和敬之心,才能一切順其氣、暢其門庭而樂其道。
觀察時下亦有不少眾生能夠秉持和氣待人,但不久便又產生一股莫名的怨惱,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邱生:大人們該如何避免和氣之不能持久呢?
菩薩:起念慢一點,許多眾生之所以不能和氣待人,全因起心動念太快,便會心直口快,不但在言語上令人難受,同時自己亦因氣惱而傷及臟腑與精神。
邱生:該如何避免聲調太僵硬、語氣太粗率和生活小細故產生氣惱而傷人自損呢?
菩薩:唯有慢一點,人生才不會出錯誤,生活上待人接物之間,才能有長保和氣以自利利人也。
邱生:感恩菩薩的指導!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四月初五日
第二回 平易近人最討喜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邱生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上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耀,一股清風迎面而來,令人通體舒暢,精神為之一振。〉
菩薩:眾生啊!為人若是能夠平易近人,必得好人緣,現代之眾生,生活忙碌與緊張,又處在自築矮牆之中,無法與他人好好相處,導致一生之中雖然不能說其孤僻,卻鮮少結造好的人緣,形成生活上,除了家人之外,並沒有任何益友可尋訪。
如若家人這個區塊的好緣又減少了,則很有可能只剩自己獨自一人,屆時處處缺乏扶持、做事缺乏助力;若是如此,生活上將充滿太多苦悶難解之無助感。
邱生:承蒙菩薩慈悲垂訓,做人當平易近人。但該如何做,才能夠稱之為「平易近人」的情形?
菩薩:平易近人,其實非常容易做到,只是眾生自我設限太多,並且有不少眾生明明可以做到的,卻是偷懶而不做,形成不容易親近他人,甚至主動性太弱,讓外人感覺到似乎不好相處一樣,所以打從心裡就不太樂意與之親近。
邱生:菩薩啊!平易近人,是否就像身為國家元首這種尊貴的人物,能夠下鄉來與民同歡,並且讓民眾可以很親近的接觸,給人沒有隔閡感,就像家人一樣的親近,而稱之為「平易近人」呢?
菩薩:平易近人,若是使用於居高位者,能夠經常親躬力為,親身關懷老百姓,當然最為貼切。
本章提及之「平易近人」,並非單屬於高位者面對於平民百姓的專有名詞,乃是廣泛指出一切眾生在待人接物上的良好態度與精神。
邱生:聽菩薩這麼解釋,忽然使學生回憶起小時候,經常與左鄰右舍的大小朋友玩在一起的情形。
菩薩:確實,眾生平易近人,通常可以從幼童時期表現得非常透徹,幼童時期不分人我,不管熟識或未熟識,無論對方年紀較小或較大,絕大部分都能打成一片,那種天真無邪,活潑可愛,曾幾何時已然隨著眾生年紀愈長而不復存在。
邱生:依菩薩所示,令學生有所同感,現代人往往自築城牆,不但本身不容易招呼於人,就連心地亦自我封閉,給人有怪異之感者不少。但總是不知為何,人們開始不容易親近人群?
菩薩:吾觀察時下眾生之所以平常不容易親近人群,原因不多,其一,由大家庭演變為小家庭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許多為人父母的,為了隨時能管控到小孩,因此,長期將小孩守在家裡,規定小孩隨時都要能被自己看到人,否則只要小孩無法隨自己的呼喊而現身出來,待小孩出現時,就給予無情之打罵,這種情況長久便造成小孩不敢與外人接觸,形成自閉現象。
邱生:似乎子女被父母管控到失去與人群相處的能力者,乃為數不少。
菩薩:現代眾生由於時代日益進步,社會變遷迅速,居住在高樓大廈者與日俱增,日常生活之間左鄰右舍各自忙碌不已,能夠見面的機會並不大,甚至於連同與對面住戶碰面的機率亦不高;其中原因,並不是自己在家時左鄰右舍不在家,乃是鐵窗效應與鳥籠潮流的驅使下,造成明明都在家卻都不敢開門以示友好,並且左鄰右舍之間,各顧各的不肯讓外人知道自家情況。
長此以往,不相往來,習以為常,才導致現代的眾生連左鄰右舍住著哪些人都不知道。
邱生:聽聞菩薩之言,學生心有同感,現代人不易相處,原來與生活環境有關連,真是令人無可奈何!
菩薩:雖然眾生在平易近人方面不太容易做到,幸好尚有某些族群雖然居家有千里、萬里之隔,仍能法喜充滿的歡聚一堂,共事共助,還是有可喜之處。
邱生:那是什麼樣的地方呢?
菩薩:凡是社會公益團體之活動,所有參與人員皆是來自於四面八方,彼此都不曾相識,卻能具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為公益之義舉而融入其間。
雖然成員過去互不相識,卻能夠彼此合作無間,互相鼓舞,互相支援,完全不陌生,絲毫不退卻,像這樣的情形便是平易近人之寫照。
邱生:原來實行公益活動,就能夠產生出平易近人的氛圍。
菩薩:又像貴道院每月舉辦之各項活動,諸如:擴大共修法會、放生法會、孝道法會以及年度大法會,其成員大多數來自於全省各地,雖然平時生活未能相處在一起,卻能夠每個月共善願力而聚集共修,並且相見時個個法喜充滿,互相法益均霑,彼此心得交流,這種善的交流,帶動善的共鳴,著實令人欽敬不已。
邱生:這倒是。學生看見眾同修參與【擴大共修法會】的場次,每一位都是懷有願力,而且法喜充滿,平時要看到這種現象,確實不容易啊!
菩薩:但這種精神,如若各地眾生皆能普遍施行於日常生活之上,將能營造出更多人際良好關係,以及社會上互助協力之總動員,能令社會氛圍善正良好,地方人人互動更廣、更密切也。
邱生:但願社會人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並落實平易近人的精神,讓平易近人可以回歸到日常生活之中。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四月十二日
第三回 父母言語莫頂撞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邱生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步入蓮台,瞬間蓮台昇空,但見星光點點,閃爍迷人。不久,蓮台緩緩降落在某住宅區之上空,但見某些家庭裡談笑風生,有些家庭則吵鬧不休;不一會兒工夫,已然進入一個家庭之內,馬上被轟轟聲搞的頭昏腦脹。〉
菩薩:賢生怎麼了?
邱生:菩薩啊!學生打從進入這戶人家起,就被那股吵雜聲搞得精神不濟。
菩薩:吾有清心丸、聚神丹,爾配服甘露水。
邱生:〈邱生接過清心丸、聚神丹合飲甘露水,頓時神清氣爽,精神振奮。〉
菩薩:賢生感覺如何?
邱生:學生覺得好多了。
菩薩: 吾不是說這事,乃是問爾觀看這戶人家感覺如何?
邱生:原來是要觀察這戶人家,學生這就觀察一番。
但見有一位年長者,要求少年少抽煙,沒想到這少年人竟然對年長者口出惡言,不但言語不敬,面目更是猙獰,好像有什麼怨恨似的。
菩薩:這位長者乃是少年之父親,緣於關心孩子的心意,要少年別再抽煙,並且慈祥以對;但少年人居然未曾思慮反省,縱使未能做到不抽煙,為人之子的,在父母面前,起碼該表現出順從的樣子出來,以寬慰父母之心。
這位少年人不但不能順從父親的慈勸,反而以忤逆的言語,惡劣的對父親吼叫,實在有失人子之道,恐怕難過的就在後頭。
邱生:為人子女頂撞父母,確實不該,至於難過的就在後頭,容我觀來,……。
忽然清煙一陣,只見少年人的背後,現出監察神站立在上空,對少年的言語字字句句、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並註記:「惡口、劣顏」;隨後,見到在少年的下方,亦有陰差同步記錄少年忤逆之言,並且註記:「口病之磨」。
菩薩:賢生感覺如何?
邱生:原來簡單的家庭對話,都有這檔大學問,凡我眾生「言宜柔、語宜和」,不可惡言相對;無論面對熟識者,或對待陌生人,都該秉持和顏悅色才好。
菩薩:芸芸蒼生,如能平時秉持和顏悅色,則能增福少禍。
邱生:禍!有這麼嚴重嗎?
菩薩:如若不信「失言有禍」,待會兒親眼看看失言招禍的情形。
邱生:〈剎那間,蓮台移動到另一處街道,有二個人正在飲酒,某甲對某乙言道:「你最強,什麼都是你最好,我算什麼!」某乙回應:「你現在是找我計較是不是?」
後來,二個人一陣國罵之後,居然打起架來,不久紛紛掛彩,……。〉
菩薩:言語若有失當,尤其是酒後失言,縱使親如父子、兄弟,亦將大打出手,甚至刀光劍影,慘不忍睹。
邱生:言語柔和,又將如何增福?
菩薩:爾看看不遠處。
邱生:〈發現有一處飲料攤,服務者是一名中年人,看到每一個人經過,總是笑顏以對,並且只要是見到年老者經過,便呼喊著:「阿叔!」或是「阿姨!」見到年輕人則呼喊:「少年兄!你好。」或是「小妹!身體安康。」居然不是在推銷飲料。〉
菩薩:有智慧的人,必定令人跌破眼鏡,智者行事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賢生仔細看看那些被招呼過的人。
邱生:〈邱生仔細一看,凡是被這位中年長者熱情招呼之後,都呈現出一股法喜。
然而這位中年人的上空,乃有監察神記錄著:「言善詞祥,註記福添一筆。」下方亦有陰差記錄:「口德心善,祿增一貫。」
至於被招呼過的人,或有當下光顧其生意的,或有回頭購買飲料的,……。〉
啊!真是言語和善能增福。
菩薩:是啊!還有呢?
邱生:〈邱生環顧四周,原來中年人的老父親就坐在中年人的旁邊,剛剛怎麼沒注意到,只見老人家偶而會轉個頭對著中年人說:「說話嘴要甜,看到人臉要笑。」
中年人頻頻稱是,不但口裡稱是,並且付諸行動,真是言行一致。〉
菩薩:言行一致,招福無量。言要柔,語要和,詞要善,才能利益他人與自己,若是言剛、語劣、詞惡,則損人不利己也。
邱生:感恩菩薩教誨!學生獲益良多。
菩薩:但願人人受益才好!
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四月十九日
第四回 虐待動物種惡因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步入蓮台,瞬間蓮台昇空,但見明月高照,大地一片清明。不久,蓮台來到一處郊區緩緩降落。但見有數位青年,左顧右盼,似乎賊頭賊腦的,不知何因?〉
菩薩啊!您看這幾位青年人究竟在搞什麼東東?
菩薩:賢生靜心等待,且隨彼等身後,便知分曉。
邱生:〈緊跟在這些青年人身後,穿過了一些小徑,來到一處溪邊,原來有二隻可愛的小狗,被青年們捉在手邊,竟然有人綑綁住小狗,然後持起各種器具對小狗不斷攻擊,使得小狗哀號不已。〉
唉!真是令人感慨,現在的年青人到底讀什麼書?一點愛護小動物的心念都沒有。
菩薩:眾生必須知道,天下一切萬物雖然形體各有不一樣,但其求生之意志仍屬同等,並且亦知曉身心諸痛苦,縱然披毛戴角,身軀亦有疾病。
世間人既生為萬物之靈,豈可對萬物施加傷害,而敗壞自身靈慧與慈悲之佛性。
邱生:狗乃是守忠之靈獸,與人類最為親近,對人類較無防備之心,但世人何以經常要欺凌這些小動物呢?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菩薩:眾生平等,萬物各具其靈,大眾切莫因為一時間之興起,惹來日後莫名之苦惱纏身。
邱生:〈但見這隻小狗,在飽受青年人凌虐之後,已然是奄奄一息。此時,下方乃有陰差現身,手持簿冊記載:「某某虐犬,得刑傷。」「某某鞭撻犬隻,得膚爛。」隨後,上方亦有監察神記錄:「某某傷犬,應減福。」「某某心不慈憫,應招禍。」〉
菩薩啊!您瞧傷害小動物,竟有如此耗損福德及招災之禍,真是動輒得咎啊!
菩薩:眾生置身在世間,人生運程當中,時常偶有莫名傷痛,乃至於諸般出乎意料之外的不如意事產生。除了不小心之外,其中有一部份因素,都來自於小時候以及人生旅程當中有因為好奇心,有因為一時間情緒反應之作用,或是造作過傷害小動物,或是造作過虐待小動物,甚至於造成小動物之無端枉死,這些錯誤行為,都將很有機會造成眾生痠痛纏身,小人不斷,或是厄運連連之狀況,故而不可任意虐待小動物。
邱生:每到夏季便是「知了」開始準備進出活動之際,尤其是接近秋天,處處秋蟬之聲,此時刻有不少童子爭相捕捉蟬來玩弄,可否請菩薩慈示一番。
菩薩:「知了」,俗稱「蟬」,其鳴叫之聲清澈明朗,給人有振奮精神之妙。眾生理該發心愛護,並且珍惜蟬鳴之音,唯有蟬鳴聲伴隨在夏秋之間,世界才顯得美麗,蟬鳴能振奮人心,蟬鳴更可令人有一股醒腦之作用,並且蟬之生命期不長,眾生何以硬要剝奪「知了」短暫生命的自在?
縱使童子們想要擁有蟬,做為玩物,但由於人類無法飼養蟬;因此,稍做玩耍之後,應該再度讓蟬回歸自由,才不會造成蟬之活生生死在自己的手中。
邱生:「知了」之聲響,令人醒腦,學生確有此感。曾經有「知了」長鳴,仍未能打斷學生之思惟;但只要有人們出聲音,學生之思緒便容易遭受破壞,不知其中緣由為何?
菩薩:因為「知了」少了世間的三毒〈貪、嗔、痴〉、五蘊〈色、受、想、行、識〉之污濁,故蟬之鳴音清淨,能振作人心,雖然長鳴有些吵,但畢竟是自然界的人類最佳的伙伴。
但是世間人身心長期受到五濁之擾惱,故其音聲濁垢不純淨,能損人之純真意識;因此,眾生切莫因物小而傷之。
邱生:〈未久,師生來到一處林地。〉
有幾位少年人因為被貓叼走了魚,竟然一群人圍捕一隻貓,後來順利捕捉到貓,竟然給予拔毛,又用繩索勒住貓的頸子,然後就活生生的吊在樹上,任憑貓掙扎哀號,都無動於衷,令人感嘆現代人之麻木不仁。
菩薩:眾生切莫以為一時的身強體壯,就能欺凌弱小,很多災難都源自於欺凌弱小,長久累積而來的禍亂,眾生不可不明白啊!
邱生:不久,見到下方有陰差不停記錄:「某某勒斃貓,應受喉病。」「某某捉貓,得手不靈活之疾。」上方則有監察神記錄:「某某傷貓,得肢體刑傷。」「某某虐貓,得體軀折損以懲之。」
菩薩:眾生迷愚,竟不知娑婆世界大大小小諸事,不論是非曲直都絲毫逃脫不了天地鬼神之洞察,勸世間人「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人生之災禍、病擾等事,皆由小惡所累積而成;因此奉勸眾生,平時應養成仁民愛物之精神,才能為自己消災減禍也。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四月廿六日
第五回 離群索居易封閉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駕!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四下燈火通明,上空星雲密佈,點綴出燦爛景觀,不久蓮台緩緩降落在一群人上方。〉
菩薩:眾生心深不可測,有時內心與表象剛好成兩極化,離群索居並不見得一定要疏離群眾,獨自而居,往往群聚之眾裡就隱藏著某些內心無法與眾相容的人們,久之社會亂象,必然增多。
邱生:菩薩啊!為何停留在這群人的上方,未知有何打算?
菩薩:人群中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種。
邱生:各樣人種嗎?確實有看到皮膚較白皙的,以及皮膚稍黑的,還有頭髮染紅、染白以及染綠的人種。
菩薩:吾說的並非這種表面上髮膚異樣者,乃是說心境程度不一者。
邱生:心境倒是一項極深的學問,人群中看起來都是有說有笑的人,察覺不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菩薩:吾有清心丸、聚靈丹,爾配飲甘露水飲下。
邱生:接過清心丸、聚靈丹,配服甘露水,頓時神清氣爽,靈台清明,精神為之一振。
菩薩:賢生再仔細觀察人群當中究竟有何不同之處?
邱生:〈凝神一觀,但見人群之中,雖然人有說有笑,但就有那麼幾個人,言談之後似乎露出不喜悅的表情,有點皮笑肉不笑之狀況。〉
菩薩:不妨深入其真心境,探究一番。
邱生:有一個人心中不斷想著:「和你們出來真是浪費我的時間,講這麼多話,真是奇怪。」
菩薩:賢生觀察出來什麼沒有?
邱生:學生淺見,像眼下這個人,既然什麼都認為浪費時間,為何還要和眾人一起出門,乾脆不要出門就好了,令人不解。
菩薩:眾生啊!心思難測,但卻有某些眾生雖然身軀是和他人相處在一起,但其內心卻是閉鎖的;像這樣的一種人,雖然和眾人在一起,但內心卻是極為痛苦的。
邱生:與群眾相處會感到痛苦,難道獨自一人時就會快樂嗎?
菩薩:眾生與群眾相處都不能有喜悅,那麼獨自一人時便將更為空寂。
邱生:那為何眾生不試著打開內心去接納群眾,創造人我之法喜呢?
菩薩:這就是諸天無奈之處。
邱生:學生只聽聞缺乏自信的人,對人群會感到恐懼,缺乏安全感的人,雖然與人相處,但只要與他人距離稍遠,便會感到莫名的害怕及孤單感,怎麼也猜不透眾生在人群中還會有厭惡感,這還請菩薩賜教。
菩薩:眾生當中有太多離群索居者,正常而言,離群索居的人應該是屬於喜歡寧靜生活,想要過單純一點的日子,不希望與五花八門的社會相染雜,給人有一種自命清高之感,但這種人算是比較正常的情況。
邱生:菩薩之意,是說明與群眾相處在一起,卻內心世界無法容入人群,是不正常的嗎?
菩薩:若是以當事者而言,別人都是不正常的;但以群眾而言,只是感覺這個人有某些方面比較不夠自在及配合罷了。
邱生:會不會是自閉症?因為自閉症的人表面上可以和人群生活在一起,但總是會閃離,極不能夠接納人群。
菩薩:確實講的就是自我封閉在內心設置的世界裡,眾生之內心一旦自我設限,並給予封鎖起來,那麼勢必將成為一個永遠生活在自我世界的人,不能看清楚現實生活,無法融入人群之間,恐怕有身心兩分之情況。
邱生:身心兩分,又是什麼情形?
菩薩:眾生若是身心兩分,就跟行屍走肉沒兩樣了。
邱生:身心兩分等同行屍走肉,該怎麼解釋呢?
菩薩:一般人只要精神不夠集中或是做事缺乏注意力,常被說為有體無魂,有體無魂就是行屍走肉,比較常被用在老是爛醉如泥的人身上稱呼。但自我閉鎖在自我世界中的眾生,雖然情況不像那些墮落自己的人一樣,但因為身軀和群眾生活在一起,但內心世界未打開,與行屍走肉老實說差不了多少。
邱生: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自我封閉者打開內心世界,融入現實生活而接納人群呢?
菩薩:像這樣的眾生,必須建立自信心,提昇勇氣,便能逐漸從疏離人群中打開心的世界,如此便能融入社會人群,自己不再空寂,面對群眾也才能散發喜悅的心,做事便能更積極,人緣必能更廣闊。
邱生:有道理,凡事必須自我接納社會人群的習慣,才能創造自我與人群的共同交集,以增長法喜之心。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五月初三日
第六回 同儕紛爭父母愁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學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四方星光閃閃,月亮透慈顏,祥光普照,美不勝收。不久,蓮台降落在一處庭院,有大人、小孩齊聚在庭中,有說有笑,令人感到幸福就在彼此。〉
菩薩:賢生觀察此戶人家,感覺如何?
邱生:依學生觀察,這戶人家大小和樂,極為幸福,現代人很少有這個機會能夠全家大小共聚一堂;尤其是拋開電視機,一同聊述一整天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全家共同分享,這種機會在現代實在太難得了。
菩薩:確實。這戶人家幸福非常,尤其是在升學主義的現代裡,學子能夠短暫拋開學業的壓力,似乎機會渺茫,若不是補英數,便是補理化、…等,造成學子壓力蠻大的;另一方面為人父的,日間為了工作,一早出門,傍晚才下班回家,有時為了趕貨而必須加班,回到家本身都累垮了,哪有時間可以關心小孩,更沒有歡聚的日子。因此,現代人親子關係愈來愈差,甚至於子女見到父母,知道稱呼就已經算孝順了,為人父母能夠讓子女不惡搞,就稱得上是慈父、慈母了,做父母的完全不知道子女真正的需要,當人家子女的,完全不能體會父母的辛勞所在。
邱生:菩薩之意與這戶人家又有什麼關聯性呢?
菩薩:除了表示這戶人家確實幸福之外,尚有最重要的,便是親子間誰有什麼變化都逃不過家人的眼力。
邱生:眼力能觀察到家人的種種變化嗎?像學生近視眼,並且兩眼有不同的度數,那豈不是不能觀察到家人的變化嗎?
菩薩: 吾所言「眼力」,並非指「視力」,乃是能有敏銳的觀察力。
邱生:提及「觀察力」,學生就明白了。好像農夫辛苦耕種,能夠不斷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形,隨氣候變化能適時的給予除草、灌溉、施肥等,都要有如實的觀察力,才能照顧好農作物。
菩薩:雖然比喻不盡理想,但也算實用了。
吾今時所要表示的,乃是當全家人有更多機會相處之時,就能夠用心的觀察到家庭成員每一個人的表情變化,透過觀察表情之呈現,表示此人心情高低起伏不同,喜憂都能觀察到。
邱生:那麼現代人親子間因學業、或因事業、或因工作,常導致一家老小每天見不到幾次面,甚至於父母回到家,子女已入睡,或子女回到家,父母已疲累;如此一來,甚難有相處的時間,導致能觀察到家庭成員一切好壞的機率甚少。
菩薩:因此,當子女有種種不該有的舉止時,父母完全無法洞悉,便很有可能造成許多遺憾的事情。
邱生:遺憾之事希望不要發生,但與這戶人家有何關係?
菩薩:賢生仔細觀察這戶人家大小成員的變化。
邱生:當所有人都有說有笑之際,明顯有一位小孩的表情似乎悶悶不樂,完全沒有笑容。身邊有一位中年人眼神直往小孩臉上瞧了很久,便柔和的對那小孩說道:「怎麼了!為何失去笑容?很少看到你這樣,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不如意的事呢?」
小孩言:我不要去上學了。
中年人言:這是為什麼?不是好好的嗎?
小孩言:坐我旁邊的同學,讓我很生氣,我不要再上學了。
中年人言:同學怎麼了呢?到底什麼事惹你生氣了呢?
小孩言:這就是同學今天害我少吃了一口飯,我討厭上學。
中年人言:不就是一口飯而已嗎?同學為什麼害你少吃了一口飯呢?
小孩言:因為我在吃飯時,同學碰到我的手,害我的飯掉到地上,我罵他,沒想到他竟敢頂嘴,我不要上學了。
中年人言:什麼?同學居然敢向你頂嘴,你究竟罵了同學什麼話呢?
小孩言:我只是罵他「死爸」,他卻回嘴,讓我很不高興,我不要上學了。
中年人言:那你是有錯的,不能怪同學回嘴。
小孩言:我那裡有錯?
中年人言:不能罵人家「死爸」,這樣是不禮貌的,以後不可以再這樣罵人。
小孩言:真的嗎?這樣說又有錯嗎?
中年人言:甚至於「死」字都不能說,這是很失禮的一句話。
小孩言:「死」字也不能說嗎?那我該怎麼罵他才好?
中年人言:凡事不可以只想到要罵人,同學之所以碰到你的手,一定是不小心的;同學碰到你的手時,他是在做什麼事呢?
小孩言:那位同學正在開汽水,拉環斷了,所以碰到我的手。
中年人言:那很明白的,那位同學並不是故意要碰到你的手,現在你覺得繼續去上學好嗎?還是不再去上學呢?
小孩言:我認真的想了想,那位同學真的不是故意的,我應該要原諒他才好。
中年人言:那麼你罵同學,不該罵出口的話,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做呢?
小孩言:是我罵了不該罵出口的話,我應該向同學道歉才對。
中年人言:這樣就沒事了。
菩薩:人生能有幾回逢善知識開導,又能有幾回省思自我,化戾氣為祥和呢?
邱生:感覺不容易做到。
菩薩:因此,唯有人人各自多內省,凡事不必急於斥怒於人,能得如此,才能杜絕不必要的煩惱與憂愁。
邱生:學生受益良多,願大眾能受用。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五月初十日
第七回 同儕鬥毆爹娘憂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昇空,天空中星光閃閃,點綴出美麗景色,未久乃降落在一處校園外。
不遠的地方,但見三三兩兩的學生,行走在街道上閒逛,此時有一群學生,因為言語上不能融合,三個人互毆,誰也不讓誰,最後由一名老伯看見這情形,連忙喝止這三位同學的互毆行徑,並詢問家長姓名,通知三方家長前來。〉
菩薩:莘莘學子在求學的階段之期間,本該以學習課業為重,縱使對於書本缺乏興趣,同儕之間有緣成為同學,亦應該相互尊重,並且互相關懷才是。
遇有細故或誤會之處,務必解釋,豈能產生鬥毆情形。一旦因此發生鬥毆,同學之間有受到傷害,無論被同儕毆傷,或是自己毆傷同儕,都將令爹娘心生憂慮。
邱生:菩薩啊!同學之間,發生誤會或摩擦,互相鬥毆,確實不應該。若是被同學毆打成傷,自己的父母必然憂心忡忡,甚而心疼不已;但是毆傷同學,自己的父母為何也會憂慮呢?
菩薩:賢生有所不知,因為當學子與同儕發生鬥毆事件時,若是打傷了同儕,那麼同儕之爹娘,將向毆傷者之爹娘尋找一個公道,或是索取賠償。
邱生:若是起因在於被毆傷的同學,是否就沒必要憂慮?
菩薩:非也。雖然有時候,事件起因在於被毆傷的同儕,但因為身為同儕,又是學子之身份,不能忍受一時之氣,導致傷害了同儕,便屬於未能自制;只要是傷人,便是有錯在先,哪怕是遭受到對方的嘲弄或激怒,都不應該有鬥毆情形發生。
邱生:確實求學之人,務必以研究學問為主,對於同學間的偶而言語不當,應該予以包容才是。
菩薩:包容,才有自在的日子,包容亦是操行的修行一環,能包容才能做到互為扶助的動作,同儕之間有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事事將能迎刃而解。
此外,學子切莫動不動便發生肢體衝突,以免有禍患纏身。
邱生:菩薩啊!同學之間的鬥毆,除了會受傷之外,還有什麼禍患應該注意的呢?
菩薩:眾生僅知肢體衝突之下,難免有外部傷害,但有些人卻是體內臟腑遭受到損害而不自知,外傷尚且能夠適時醫療,但體內之傷,有時候傷及腑臟,有時傷及肝、胃、腎臟或頭部,這些傷害都將在往後的日子裡,慢慢形成莫名病痛。
或者形成咳症,又不像一般感冒咳嗽,乃是內傷瘀血之症,故而特別不好醫治。一旦因此將同儕傷及要害,恐怕日後自己懂事時,將要內疚一生;若是本身因而被傷及要害,自己將遺憾一生,並造成爹娘白髮人送黑髮人,則又犯不孝之罪。
邱生:〈此時,但見三位同學,分別被上空的遊神記錄:「鬥毆一件。」並且被下方的陰神記錄:「筋骨之損磨待懲。」
不久,三位同學的父母前後到來,就在老伯的描述下,分別斥責自家小孩,同時輪流查看三位同學的身體上下是否有恙,最後家長們互相道歉後,並要求三位同學相互道歉。只見這三位同學在不情願的狀態下,彼此面無表情的在父母面前道了歉,隨後三方父母皆憂心忡忡的領了自家小孩回家,同時感謝老伯的關懷及適時相助。〉
菩薩:身為學子,本職便是努力求修道德倫理,認真的學習課業,尚有教師們所傳承的品格教育以及各項新知識,這方是學子所應具備的行為。
邱生:現代的學生,必須多方面學習,確實真不容易。不過,所有學生似乎除了家庭時間之外,便是在學校時間最長。
菩薩:正是。學子求學大道,在薰習人生真諦時,相處最長的時間要屬同儕;因此同儕之間更該養成相親相愛的精神,豈能有鬥毆的事件發生,如此則枉費長時間同儕的情誼。
凡是一心求知識、求品德之人不可不明白,有時寧願少說一句,亦不可逞言語之能,若是逞一時之快,將在同儕間造下難以抹滅的衝突烙印。有時僅憑一次的鬥毆,將造成同儕間彼此的敵對與尷尬,無法平復心情;是故,同儕間應該互包容、互體諒是幸也。
邱生:同學相處,確實應該互敬互愛,才能面對求學有所熱忱。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五月廿四日
第八回 過份戲弄易惹禍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爍,與地面燈光共同譜出美麗景觀。不久,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校園的上空,此時不少學生正在休息,有兩人一組在聊天,有三三兩兩行走在走廊上,但見有一位同學拿著另一位同學的筆盒放置於隔桌的同學抽屜內,不動聲色,……。
剎時,課鐘聲響,學生們紛紛進入教室,等待老師的到來;此時,該位同學尚未發覺筆盒不見了,直至老師進入教室,要同學們抄襲黑板上的作業時,這位同學才發現筆盒不見了,立即向老師反映。於是,老師立即要所有同學檢查自己的書包及抽屜找尋看看,這才從另一位同學的抽屜裡找到。〉
被栽贓的同學:報告老師!剛才下課後,我和隔壁的同學一起到福利社,並不在教室。
〈當下,也找來隔壁班同學作證,有了不在場證明,乃還給那位同學的清白,但究竟是哪位同學惡作劇的呢?〉
老師:這位同學,上一堂課下課時,筆盒在不在?
筆盒不見之同學:報告老師!剛才於下課時,筆盒才收到抽屜裡的。
老師:〈因此,老師便將疑點縮小範圍。〉
各位同學!上一堂課之下課後,及這一堂課之上課前,有幾位同學在教室裡?
〈當場有十位同學舉手,在這十位同學中又該如何找出惡作劇者,乃是很大的學問。後來,老師前後與那十位同學私下約談,輕鬆的口吻讓同學們能打破心防而招認錯誤。〉
十位同學:感謝老師請吃冰!
老師:該同學是不是很白目?
〈此時有七位同學,紛紛說明該同學很熱心服務,老師到此心裡有數,又排除七位涉嫌的同學,隔些天再度約談那三位同學,請三位同學吃冰。〉
三位同學:感謝老師請吃冰!
老師:上次那位同學,是不是很討厭?
〈這時,有二位同學,巧妙的都說該同學好像很替他人著想,……。〉
惡作劇同學:〈馬上提出反意見,種種斥責之語都說出口。〉
老師:〈當下,老師立即告訴這位同學。〉
下次惡作劇之時,請直接找當事人,不要牽連到其他人,好嗎?
惡作劇同學:老師!我只是想讓他緊張一下,並不知道這樣做,會害到其他同學,下次我會直接丟掉。
老師:〈隨後,老師帶那位同學,參觀一些因為惡作劇造成嚴重後果的歷史記錄片,嚇得那位惡作劇的同學,認真思考,從此不再有惡作劇習慣。〉
菩薩:眾生有時難免會為了一時之好奇心,對他人惡作劇,除了帶給他人心情上的不佳之外,更很有可能讓他人因此身體上遭受到傷害都極有可能;因此,舉止言談之間,不得不謹慎小心。
像上述之同學,因為惡作劇擅自拿取別人之筆盒,又放置到其他同學的抽屜裡,若是老師在處理上不夠謹慎,非常容易將罪過冠在那位無辜的同學身上;一名無辜的人,若被硬冠上小偷的罪名,而所有同學若再不詳查,豈不是所有人都在錯誤中,這將會誤導眾人。
幸老師於處理上妥當,才能避免一位無辜者被栽贓為小偷,又令所有同學落入以訛傳訛的情形,更救回了那位惡作劇的同學一股正念,否則眾人恐怕一輩子都要活在錯誤的認知當中。
邱生:菩薩啊!有人惡作劇,確實容易使他人發生不好的事,但這種事情能避免嗎?
菩薩:惡作劇起源於好奇心,有時是彼此於相處方面,有了不能和諧之處才形成的;是故,平時養成說好話、身行好事的良好習慣,對他人在談吐上盡量做到不令對方起反感。
有時明明不想答應人家的事,亦不宜太過嚴正的拒絕,應婉轉巧妙的推辭,一來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確實很忙碌,二來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也就能化解將來被惡整的可能性,凡大眾不可不習之。
邱生:非常感恩菩薩的指點,學生受益良多。
菩薩:娑婆世界眾生,個性使然,有時心直口快,言語較衝,容易傷害他人,進而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務必修持內性,多加薰陶柔和之語以及法益之辭,那麼本身在言談上便不致於詞窮而心直口快,更能引經據典,巧妙反應於他人,使得彼此處在祥和之中,以利樂之。
邱生:感恩菩薩之開示!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七月初七日
第九回 追求學問宜盡心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昇空,只見四周星光閃耀,下方燈火通明;不一會兒時間,蓮台逐漸慢慢下降在一處校園裡。
此時,正是學生們上課之際,大部份學生都聚精會神的集中精神在上課,講台上老師們非常用心的在傳授課業,令人感到「師者苦心、學者精勤」的精神,可敬可佩!〉
菩薩:賢生啊!觀看學子們認真上課,有什麼感想乎?
邱生:學生愚昧!只知求學之路漫漫長長,似乎每一個環節都懈怠不得;若稍有懈怠,或許將永遠無法接續得到。
菩薩:確實。學子求學問,必須堂堂認真,並且盡其全心全意的將所有精神都灌注在課業上,認真吸收教師們的傳道心法;唯有如此,方能修練成為本身之記誦內涵,一堂課下來能記誦多少算多少,其餘的便仰賴課後的複習。
邱生:學生感同身受,因為過去求學期間都未能重視課業之重要性,導致現在做什麼都不行,非常慚愧之至。
菩薩:賢生有何感受,不妨提供眾生有所知其改進。
邱生:往日學生對於英文,總是覺得那是洋人的語言,因此,並未用心吸取課堂上之教授,形成「一字誤,萬字皆昧」之地步;最後曾經有數次之機會,正面臨有人以英文與學生交談時,卻是雞同鴨講,絲毫不知對方所言為何,實在連比手畫腳都有問題,真是對當初教授英文的幾位老師感到慚愧不已。
菩薩:求學問必須時時用心,遇有未能明白之處,理當適時發問,再有不懂之處,應該於課後向教師們請教才是。若本身遇有不明白之處,又懶得詢問教師或同學,將使自己不了解之處永遠不了解。
如若本身因智力未彰,但能確實上課用心學習,並且反覆練習之後,仍然多有不解,因為本身盡力而為,故可以感到驕傲,因為自己已經盡力了;但有些學生則不然,明明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卻未肯用心學習,那應該感到慚愧的。
邱生:聽菩薩如此言道,方才學生特別注意了一下,課堂上比較後方的學生,有二、三位老是在東張西望、傳紙條以及聊天,完全無視於教師在講台上的殷勤教授,實在令人感慨不已!
好像求學問而不肯認真上課學習之現象,已然成為有些學子千古不易的毛病。
菩薩:求學問,一旦在課堂上不能認真,並且不能用心的學習,不肯盡力將當天的課業弄懂者,便要對不住三群人。
邱生:對不住三個人嗎?還是哪三群人呢?
菩薩:其一,對不住課堂上的教師群:因為教師們都是經過數十載的苦心攻讀,有時甚至於挑燈夜讀,幾經考場進出而通過各項國家考試,才有資格站在台上教授學問;一旦學子們未能用心學習,荒於課業,則對於教師過去的用心教育,乃是非常對不住的。
其二,對不住父母:因為父母終日在外辛勞工作,換取微薄工資,除了養家糊口,為的就是供給學子們有一個學習向上的機會,不至於輸在起跑點上;學子若是不認真學習,不能努力求學,則非常對不住父母供給求學的苦心。
其三,對不住社會上許多沒有辦法上學堂求知的群眾:眾生當知,能有福氣成為學生,乃是人生中最幸福的,要用認真來感恩社會的。試想,當本身置身於學堂上時,在這個社會的某些角落,有許多同年齡的同胞們,必須為家計而放棄學業,努力工作養家,或者是半工半讀,以維持求學之途。
如今,我人有福免於太早勞動於工作,又免於為教育費用而奔波,理該以認真學習並用心求知,來回應社會及父母的工作勞苦以及教師們的盡心傳道才是。
邱生:非常感恩菩薩的教示!
菩薩:其實,尚有一位才是真正對不住他的。
邱生:是哪一位呢?是不肯用心學習者最對不住的人呢?
菩薩:怠惰於學習,最該表示難過的人,便是至聖先師孔夫子。
孔夫子孜孜不倦,傳下學問,教育英才,成為華夏民族五千多年屹立不搖的國家基礎;若有學子怠惰於學習,則非常對不住孔老夫子。
是故,眾生求學問期間,務必做到用心能無愧也。
邱生:感恩菩薩給予眾人之勉勵!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七月廿一日
第十回 求學寶貴莫蹉跎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耀,不一會兒時間,蓮台徐徐下降,來到一處校園。觀看學子們大都是認真上課,唯有少數幾位同學似乎東張西望,不曉得在做什麼?〉
菩薩:賢生可有觀察到學子們普遍都是很用心在學習的。
邱生:是啊!很多同學正努力學習中,令人敬佩不已,尤其學生望塵莫及,更為欽敬。
菩薩:身為學子本該用心於學問上,認真聆聽教師們的指導及傳授,如此才能有所吸收,也才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邱生:為何求學與生命有所關聯?
菩薩:一個人的生命旅途當中,求學時期便佔用掉黃金歲月十數載,在那十數載的求學歲月當中,乃是人生記憶能力最強的時候;因此,若能善加運用求學的歲月,課堂上多用心聆聽師長們的指導,遇有不明白之處,便予以發問,不但自己可以爭取多一次瞭解的機會,同時亦能製造其他不明白的同學有多一分學習的機會。
邱生:求學問,除了學習,也要發問,從學習中發現疑問,藉發問取得師長解釋以增長更寬廣的知識,轉化為自己所能擁有的知識。
學生打從求學以來,完全沒有一次發問過,真是感慨往日之未能重視學問的因緣。
菩薩:眾生縱使本身領悟力特別高,通常還是會為了驗證自己的見解是否有誤,因而會向教師們請教,以本身之解析方式,請教師們給予指導。何況大部分學子對於學習上之理解力通常不高,勢必更應該有許多問題要提出來發問才對;但理解力不高的學子,若連發問都懶得提出來問,那麼無疑是虛度光陰,浪費了學習的青春歲月。
邱生:菩薩所言甚是。但願同學們能夠有問題而勤發問,為自己增長知識,為社會多明白一些理諦,將來步入社會,才能儘快為民服務,並且每一次的服務大眾都能很有機會派上用場;因此,平時多用心些,可保存知識,並轉化為智慧。
〈此時,似乎有同學乘著沒人注意時,偷偷溜出校園,其翻牆能力卻勝過學習能力。〉
菩薩:眾生既然有幸成為學子,就該好好將學問弄懂,才不枉父母供給上學的苦心。求學乃是為本身未來謀職以及於人際間應對進退上,都有一些相關連性,倘若此時疏於學習,選擇蹺課去過不正確的自由時光,等待有朝一日,才來自覺過去學習期間浪費掉太多寶貴求知的日子,恐怕欲找尋已不容易,畢竟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學習力愈來愈差,便要花費更多時間,從新學習那原本只需要認真一分鐘便可得知的能力。
邱生:原來年紀愈高,學習力愈差,難怪學生總是學東忘西,原來學生也是上了年紀。
菩薩:眾生其實不用擔心年紀高而學習力差,畢竟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方面永無止境,因為人外有人,自己再如何學識淵博,都有比自己更有妙智慧的人存在,只是每一個年齡層,都不應該荒廢掉該年齡層所應學習的範圍以及所應該保有的精神。如此便可不斷增長見聞,達到無人可以擊敗自己的境界。
若是本身經常蹉跎可以學習成長的光陰,則必日漸萎縮自己生命的氣度,慢慢的將無法與他人相比擬,最後終將落入失敗而損耗生命的情境。
邱生:感恩菩薩指導!相信將有不少學子們受益無窮。
菩薩:但願如此。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七月廿八日
第十一回 學子求學輕物欲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天空中星光明朗,下方燈火通明,令人有流連忘返之情境。
未久,蓮台緩緩下降來到一處校園裡,但見有某些學生正在比較手中的手機品牌、樣式,許多學生手持較高檔之智慧型手機,正在取笑使用傳統陽春型手機的同學,此舉令該位同學有些自卑,又有些生氣,似乎有些快要抓狂的樣子,卻予以壓抑住性子,可真不容易。〉
菩薩:眾生於求學期間,本該做好學生身份之事,既然本身為學生,就只能以學業為重心,其它的物品乃是身外物,僅是方便使用罷了。
何以為了點滴小事而取笑於他人,如此一來,不但本身頻造口業,更與其他同學植下不善因緣,有時候一個不合,尚有可能衍生出肢體衝突;若是如此,便有辱學子求學的用意。
邱生:菩薩啊!學生方才見到數名同學,正在取笑一名使用陽春型手機的同學,真是令人感到慨嘆!現代的學子,究竟什麼是實際需要的都搞不清楚。
菩薩:由於科技發達,現代化的產品,日新月異,並且多元化,在這種變化萬千的時代裡,尚且有不少家庭甚至連三餐都成問題,何況是根本無餘力使用到手機,就連古早型手機都無法擁有,更何況是智慧型手機呢?有些家庭的學生,甚至就連撥打公共電話的能力,都還感到很奢侈。
眾生啊!何苦同為學生,卻以自身之生活環境優渥,反倒去比較其他生活條件弱勢的同學呢!趕快趁著還在求學的階段,儘快將物質的比較欲望降伏下來,否則太過於炫耀,恐怕將會使自身成為有心人士傷害之對象,並且不應該以本身家庭環境優渥而輕視其他家境困難的同學,這才合乎求學的條件與資格。
邱生:想一想,學生往昔於就學時期,當時手機並不普遍,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被比較了。
菩薩:現代人,物質太豐富,可說是極盡奢華的年代,卻也因此生活不夠單純,生活於享受中含帶痛苦,因為常被做比較,擁有的東西比別人差一些就要被取笑,擁有比別人好一點的東西就任意取笑別人,真是不知飽食終日、所為何事。
但願學子們在求學期間能多以求學為重,不可捨本逐末,反倒比起物質生活之優劣性,畢竟每一個家庭的生活條件不同,能擁有的物質程度也就不同,不可予以比較,以免自誤損人。
邱生:〈邱生再走不遠處,但見有一群同學正在比較手中的筆,有同學指著手中的筆,說是親戚從國外買回來的,價格將近千元;亦有同學指著手中的筆,說要價數百元;但有更多同學手中的筆非常普通,就這樣被那幾位擁有高級筆的同學取笑,硬說是跟不上時代,一輩子沒用,惹得許多同學都快哭了出來。〉
菩薩:物資,實用就好,何必比較。
求學期間,所使用的筆,只要能夠寫就好。考試之時,誰會問哪一張考卷是高級筆寫出來的,又有誰會分別哪一張考卷是用低價筆所寫的,完全不會有人去劃分,唯一分出高下的是考卷上所書寫的答案,哪一張答對的比較多,考卷答對的多,自然分數高一些,考卷考題答錯的多,當然分數低些,從來不會有任何一位閱卷者特別找來答題者詢問所使用的筆是哪一個品牌或型號。
邱生:對哦!記得以前學生在讀書時期,根本沒有人會去比較手中所擁有的筆是哪一種,但會有人詢問看了哪些電視節目,下課時都在研究電視劇情者比較常見。
菩薩:看來每一個世代的學子所注重與討論的完全不太一樣,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容易起比較心。
但願學子們要有學子的樣子,除了求學之外,亦要注重品性以及人際關係,將來步入社會服務,才能懂得於每一種場合應該注重的稜稜角角,而不是錯誤的將該注重的項目顛倒,若是注意力錯置,則甚難成就一番事業也。
邱生:聽聞菩薩一番話,勝讀萬卷書。
相信當今的學子們,以及社會上求學問者,都能知其輕重,使學習有所成長。
菩薩:但願世人珍惜現有的物資,並且適當的善用之。
邱生:感恩菩薩之開示!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八月初六日
第十二回 血氣方剛戒在鬥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穿越雲端,但見星光皎潔明亮,令人嘆為觀止。不一會兒時間,蓮台悄悄降落在一處鬧區之中,只見前方有不少年輕人聚集在一起,有說有笑,嘻笑胡鬧,時而大聲喧嘩,似乎歡樂不已。〉
菩薩:賢生啊!爾觀那前方人群盡是少年者,當知這些少年聚集在一起,看似歡樂不已,若是一言不和、情緒不穩,或是醉酒之後,往往歡樂與紛爭僅是一線之隔,容易衍生事端。
邱生:依菩薩所言,是指少年人相聚特別容易有狀況發生嗎?
菩薩:雖然並非多數如此,但總有一部分的少年人喜歡情緒用事,亦即是衝動的個性,現在是言語融洽,下一分鐘或許就大打出手,都是極有可能的。
邱生:聽菩薩之言,學生頗有同感,曾經就在學生身邊,親眼見過有數輛機車,原本眾人僅是在競速,後來竟彼此鬥毆起來,最後還逃給警察追,真是要不得。
菩薩:對的。時下更有不少年輕人動不動便喜歡耍脾氣,如若對家人要耍脾氣,最多也只是挨罵一番。但偏偏不少年輕人總是特別喜歡在心情不佳時,對旁人咆哮,要是遇上老實人也就不予計較。
萬一碰上了凡事不肯包容的人,恐怕要被怒斥一番,因為互相情緒發酵,終將引發鬥毆事件。如若彼此小傷,互相休養一段日子之後,也就無礙;但萬一因此產生重創,恐怕要痛苦一生,乃至從此抱憾終生都有可能。
邱生:為人處事,應該做到事事謙卑,時時禮讓,以及要求本身事事包容,才合乎禮制。
菩薩:賢生啊!可知「血氣方剛,戒之在鬥」是何人所言?
邱生:這不就是古代人傳下來的嗎?
菩薩:是古代之人所傳下來的,沒錯。但整句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乃出自於孔老夫子之聖訓,傳承至今。
邱生:為何「血氣方剛」會掛在少年人的身上呢?
學生看到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也是經常在鬥口或爭鬥,並非少年人的專利啊!
菩薩:雖然各個年齡層,都有喜歡起紛爭、愛鬥狠之人,但少年人由於正值如日中天、血氣正旺的年紀,只要情緒上稍微控制不當,便非常容易爭執不下,然後破口大罵或是拳腳相向;凡此種種,都是因為情緒控制不當,甚而彼此不能忍氣吞聲之緣故。
有很多時候,種種紛亂事件都是沒有必要發生的,有時候就連看到眼前之人吃東西的模樣,都能夠因為心中不喜悅而任意滋事,故而少年人戒之在鬥。
邱生:原來如此。看來大眾確實有迫切急待修練,行持各自對待人事物的包容心,以及提升自我謙卑之心,才不會輕易與人產生鬥爭事件。
菩薩:某些上了年紀之人,之所以會發生鬥爭事件,大都是因為血氣受阻,一口氣悶著,影響到思緒,於是稍有不盡如意,就要大發雷霆。
所謂:「不吐不快」,就是在講上了年紀的人,氣血不順暢,悶著的那一口氣,若是不外吐,則身心不能舒暢;故而有不少高年紀者總是呼來喊去,甚至於彼此拉扯,為的就是不舒暢,又有旁人講話不中聽,於是才產生鬥爭,藉以消氣。
邱生:原來上了年紀的人,容易產生鬥爭,乃是因為血氣不暢的緣故,少年人爭鬥卻是因為血氣正直旺盛之際,所以才希望「戒之在鬥」。
菩薩:正是如此。少年人每達二十歲,稱為成年人,但是思想與體格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故而二十歲大都必須透過兵役期,一則訓練軍事技能,以保衛國家,二則在軍旅生涯中磨練團體生活,學習如何才能合群的功夫,同時將血氣之剛強化做有用之處。
兵戎之操練,除了鍛鍊強壯的體格之外,便是為了練血化精,練氣化神,以達到精氣神能合而為一的境界,亦即勇、猛、準;最後,使血氣之勇轉化為合群之力,便是功夫到家。
是故,凡芸芸蒼生不可不明之。
邱生:感恩菩薩殷勤教誨眾生!但願普天之下的人們皆能夠實行菩薩之德訓,方不負菩薩救苦救難之悲願。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八月二十日
第十三回 勤勞務實莫空談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四方清風陣陣吹襲,給人有一種舒爽之感。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下降,停在一個桌子上空,在此桌之位置,有三個壯漢正在聊天。〉
菩薩啊!為何到這裡看人家吃飯?
菩薩:因為今夜之主題與這三個人有關連,爾可別小看簡單的飯局,有時從飯局中可以領悟到許多人生哲學。
邱生:連吃飯都能領悟大道,學生吃了那麼多年的飯,怎麼都沒看見智慧長出來?
菩薩:要用心,才能領悟大道理。
賢生不妨聽聽這三位究竟在聊些什麼?
邱生:〈師生二人靜靜的在旁,傾聽這桌人員的聊述。〉
某甲言道:我最近準備開一家小吃攤,到時候你們看我怎麼賺錢的。
某乙言道:你省省吧!說要開小吃攤都說了十多年了,怎麼不見你開攤做生意呢?
某甲道:你不要瞧不起人哦!我只是在等機會,你看著好了,只要機會一到,我就會開小吃攤給你看。
某乙言道:好啦!小吃攤留給你開,你可知道我將來是做什麼大事業的人物嗎?
某丙言道:你究竟有何理想呢?
某乙言道:告訴你們,我可是要開一家汽車維修廠,到時候你們的車子壞了,我會給你們算便宜一些。
某丙言道:別再吹牛了,從二十年前就說要開汽車維修廠,怎麼到現在都沒開,笑死人。
某乙道:你可不要笑,等我的機運一到,你們將要對我刮目相看的。
某丙言道:好啦!汽車維修廠等你來開,至於我,可是要開百貨公司的頂尖人物,不跟你們瞎說。
某甲言道:笑破人家的嘴,憑你也想開百貨公司,門都沒有,我在聽你唱山歌,你說要開百貨公司,已經講了十八年了,怎麼連個小雜貨攤都沒有,想開百貨公司,下輩子吧!
某丙言道:你們儘管笑吧!等我的機會一來,你們都別苦著臉,要我幫你們安插工作做。
菩薩:人生在世,不怕從事小事業,亦無論出身高低,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能夠身體力行,凡事務實一點,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慢慢耕耘,小芽苗都能長成大稻穗。
如果一個農夫連插秧都懶得插,光憑一張嘴,整天都說我將要收成百畝田,但從春天一開始就沒有播種,到了秋天豈能在田裡見到任何穀物長成,若有能看見到的,亦只是一片比人還高的雜草罷了。
因此,每當眾生心裡有願時,必須當下盡快身體力行,有了實際造作,哪怕只是小小的開始,都能慢慢的擴大;人的行道亦如是,唯有落實,哪怕僅是小小的善行為,只要積得夠多,都能成就大善行,所謂:「積沙成塔」,點滴造作,只要願意做,點點滴滴都是好的開始。
好比一個人想要求生淨土,但本身生活於世間,每一天都看不出這個人有什麼愉悅之處,卻誇下海口說要求生淨土,這恐怕是遙不可及的。
邱生:菩薩所言:「修行要務實」,很多人都有在修持大道,怎麼說不夠務實呢?
菩薩:確實有不少的修行者,都誤認為自己有在修行,而且似乎真正有在修持一些日常準則;但似乎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間,經常容易為了某一些細瑣小事而產生懊惱、不安、痛苦、煩惱與憂愁。
由於不定時的此起彼落,從中祟擾原本寧靜的心,導致心識不清、靈神恍惚,於是意志消沉,令本身日常生活常不清淨。像這樣的修行者,縱然盡其一生,恐怕亦很難有往生淨土的機會。
邱生:那麼求生淨土,究竟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菩薩:其實不難,平常心看待生活上的每一件事物的自然變化,不因世事變化而心生煩惱憂愁,亦不因為擁有一切物質俱足而感到喜悅,務必做到「得之無喜、缺之無憂」的境界,才能修持好平常心。
有了平常心在身,則一切榮辱、富貴、貧賤都能視為浮雲,能夠安貧樂道,果真如此,修為提升,則將與淨土有份。行者雖稍有未足於此,但只要能夠按部就班,總有因地清淨安樂,以蔭往生淨土之先前感受也。
邱生:學生觀菩薩所言,將令群眾受益無窮!
菩薩:但願聞者能持,能行之。
邱生:學生明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八月廿七日
第十四回 待人接物貴以誠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那蓮台升空,穿越雲端,但見星辰光明無量。不久,蓮台徐徐下降,落在一處人家的上空,觀此戶人家正好有親友來拜訪,主人親切招呼,彼此客氣非常。〉
菩薩:賢生啊!待會兒,可得仔細觀察這戶人家的應對進退,以傳佈給世間人做為日常依循之方針。
邱生:菩薩啊!只不過就是一般生活的訪視,究竟有什麼值得傳頌之處?
菩薩:人生在世,往往最平常之事情,就是世間人最容易將它疏忽之處;因此,待會兒,盡量將眾人對談等情形,做一番詳細敘述,以利教化社會群眾。
邱生:好的。
〈此時,但見此戶人家,主人開啟大門,迎接前來拜訪之親友,容顏笑瞇瞇,兩眼恭敬的看著來客,雙手作揖,合抱於胸前,頭部向下頂禮約四十五度之間,類似是古禮的見面招呼法;然而來客的禮節,則是雙手併攏而平貼於褲縫,乃是行現代化的鞠躬禮。此一情景,讓人產生有古今交錯、穿越時空之錯覺感。
主人家隨後恭敬有禮的迎請客人入內就座,客人亦斯文的在主人家之引領下,有禮貌的坐下,並且未任意抖手、翹腳,乃是正直的端坐,身體挺立,絲毫沒有東倒西歪的情形;主人家亦復如是,正襟危坐,有條有理的招呼著客人。
在客人尚未正式聊述展開話題之前,先行為客人奉上一杯茶水,在奉茶水的當下,透露出主人家一片法喜之意,緊接著客人亦不失禮度,隨即雙手恭謙的向主人家接過茶水,並立即予以飲上一口茶水,隨即稱讚主人家茶水清香,溫潤怡人,主人家則連忙道謝過獎了。〉
菩薩:賢生啊!可有從中領悟到什麼呢?
邱生:學生太慚愧,似乎沒什麼較佳之體會。
不過,感覺現代人幾乎由於工作繁忙,時間緊湊,精神緊繃;因此,在待人接物上顯得不足,幾乎人人都在「趕!趕!趕!」,甚少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彼此靜下心來飲上一口茶。
菩薩:確實。現代化的生活,雖然物質豐富,而且多元,幾乎稱得上是極享受的年代;但是眾生卻在享受之中,喪失了享受的意涵與情境。
邱生;享受也有意涵及情境嗎?
菩薩:當然有。所謂:「享受」,並不僅僅是只有在享受物質而已,必須在享受中充分展現令人嚮往的深刻優雅氣度,使外人看起來便感受到祥和與寧靜,不急不躁,風度翩翩,氣質優雅。
即使只是簡單的飲上一口茶水,卻能盡露其中法喜,給人的禮儀有一種鍾靈毓秀之格調。
邱生:菩薩所言,有所深奧,學生不甚明白。
菩薩:簡而言之,就是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產生出傑出的人物。
邱生:意思就是說「地靈人傑」,是這樣的意思。沒錯吧!
菩薩:待人接物,其意境可深可淺,但眾生若欲有所深刻之妙智慧及威儀,則盡可能的朝每一件事物的最深層意涵去領悟,方有助於增智開慧,否則永遠只能停留在某個受限的程度罷了。
邱生:未知對待人群之好情境,該怎麼培育呢?
菩薩:世間人欲營造出良好的待人接物之情境,首先必須讓本身減除雜念。因為若是雜念太旺,容易令一個人心思不純淨,一旦心思不純淨時,又要勉強去接待他人,則必然容易表現出毛躁不耐煩,坐立不安;如此一來,則無論本身是主人家或是訪客,都將讓對方感受到不被尊重,看在外人的眼裡,則失去優雅之境界。
有智慧的主人家,雖然本身有事待忙,但突然遇到訪客前來,若不是直接向來客言明本身之有事待忙,便是將原本已約定好但不迫切之事情,趕緊向約定好之對方說明原因,且請求延後處理之時間,然後專心的接待眼前之訪客,必然可令訪客感受到最禮遇的一天,則本身在客人的眼裡乃留下最好的印象。
然而客人受到尊重,亦充滿法喜,直至許久的時間還能感到懷念,這便有了價值,意涵便在於此也。
邱生:感恩菩薩教示!但願人人皆能受用並施行,以提昇人我之優雅氣度。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九月初四日
第十五回 廣交善友結人緣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昇空,但見星光遍佈,清風徐徐迎面而來,給人舒適之感。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市集,在市集上有三位看似年紀輕輕的少年人正在逛街,似乎各有其不同之性情。〉
菩薩:賢生!今夜,可得好好將這三位的情形敘述清楚。
邱生:不就是看人家逛街,能有什麼好敘述的?
菩薩:賢生可別小看一個逛街的動作,人生哲學就在裡面一覽無遺。
邱生:能有這麼奧秘,學生怎麼都不知情。
菩薩:仔細傳真便是。
邱生:但見某甲經過而停留之攤位,必定會向店主話家常,雖然並未購物,但就像已經熟識許久一樣,專程向店主寒暄一番;然而店主亦相談甚歡,笑顏開展,好像見到多年好友一樣的熱情,真是令人深感人情味十足。
菩薩:人與人之間,有時候,並不見得一定要有牽扯到什麼利益時,才能互相交談,很多時候,只要肯用心,便能做好人際關係,縱使彼此間沒有長期往來,但只要偶而碰個面互相聊述一番,都能植下彼此的好緣。
這些好的人緣,很難說什麼時候能夠派上用場,但絕對能夠不斷加深,並且結下的好人緣愈多,未來之人生,本身之助力必廣,甚至於貴人之緣將更普遍。是以,平日應養成結交善友、結好人緣的精神。
邱生;廣交善友,結好人緣,有時候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菩薩:再瞧下一位便知。
邱生:但觀某乙,每到一個攤位,只是笑著臉皮,有些店主向其問候,某乙就是不說話,僅是微笑著;最後,店主們只好笑笑的看著某乙離開,搖了搖頭,並不抱怨,亦不批評。
菩薩:類似某乙的情形者不少,雖然未給人不好之印象,卻也沒讓人家留下好印象,但面對他人之問候,竟不發一語,似乎不甚良好,容易讓他人感到不是滋味,好像都在婉拒別人的意思,給人有些難堪之現象。但整體而言,並無太壞之印象就是了,若能稍微改變,人緣會更旺,善友將更廣。
邱生:但看某丙似乎別人欠了他多少錢一樣,面無表情,雖然臉上有一絲笑容,卻是皮笑肉不笑,讓人看了就不太喜歡。
行經市集上,許多攤位的店主盡心招呼,有奉茶、有試飲,有種種熱絡之招待,但某丙就是不苟言笑,表面上大家並未說什麼,但等某丙走後,乃紛紛討論碰上一個啞吧!
菩薩:類似某丙之人,雖然比例上並不算多,但在這個社會上仍然有其一定的族群,不容忽視;這種人給人高傲之感,不容易親近。
一個人只要給人感覺到不容易親近,那麼必定會使眾人退避三舍,首先面無表情,看到的人就不怎麼想和他說話了,如若打招呼又未能獲得回應,甚至連個表情都沒有,就被人所厭惡。方才,某乙還能給別人笑顏,但某丙卻一個撲克臉要耍酷,這樣的一種人,眾生並不喜歡,故而別說交善友,或想去結好人緣,光是讓人願意與之交談都成了大問題。
眾生應效法某甲之保持平常心,遇人持以歡喜心,應對進退得宜,主動勤招呼,人緣才結的深,善友才交的廣。世人如若無法做到,則應以某乙為效法,縱使不想在人情上打滾,則盡量做到不得罪人,如此人生才有光明可論。
邱生:感恩菩薩指導甚深,大眾必然受益良多。
菩薩:但願如此。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九月十一日
第十六回 勤做公益積後福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那蓮台昇空,但見星光閃耀,與燈光共譜綺麗美景。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落在一處廣場,在這廣場上有某個角落高掛捐血做公益。〉
菩薩:未知賢生見此,有何感想?
邱生:菩薩啊!學生愚昧,不知捐血何以稱之為「公益」?所謂的「公益」,不是應該前往困苦的地方做救苦濟貧的動作嗎?
菩薩:話雖如此,但公益的事項非常廣泛,並不單單僅止於救苦濟貧這件事喔!
邱生:捐血稱之為「公益」,是怎麼一回事呢?
菩薩: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稱為「公益」。
最主要因素,乃是愛心人士,能定期踴躍挽起袖子參加捐血,使一些正在等待輸血救命之患者,適時獲得血液進行輸送,以避免患者因為出血過多,造成生命之威脅,這項義舉,都出自於發心輸誠,毫無所償;再者,捐血者都是出自於發心赤誠,完全不求任何回報,因此,稱之為「公益」。
邱生:捐血又有什麼益處呢?
菩薩:捐血益處不少,其一可促進身體之新陳代謝,其二可藉由捐血之機會,檢測本身之健康程度,其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四當捐血完畢,本身法喜充滿,有此種種益處,有志者當輸誠不懈之。
邱生:走到廣場另一處角落,不少人互邀,有手持夾子,有手持袋子,有各持掃帚,在地上輕鬆的揮動,都在維護環境的整潔,只見每一個人盡心盡力的進行清潔工作。
菩薩:賢生觀此景象,有何思維?
邱生:菩薩啊!眾人對於環境維護認真,整體都表現非常喜悅的心情,令人感動不已!尤其是當眾人清掃完一定範圍時,每一個人心中之法喜不已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菩薩:確實。環境清潔維護不易,雖各地方都有正式公聘人員定時做大環境清理,但整體環境清潔速度,卻不敵破壞環境整潔者快速,公德心敗壞至此,令人慨嘆不已!
幸社會上仍然存在著一些熱衷於維護環境的人士,不定期的共同於街道上,乃至海灘齊心為大環境清潔之維護,付出各自之心力,展開各自的護道之心志;像這樣的勤於施行公益事,實在令人欽敬、佩服!
邱生:原來維護環境也是一種公益事項啊!學生總算明白,為何有那麼多人願意犧牲寶貴的時間,並且經常要頂著大太陽,每一個人都不畏於勞苦、不懼怕流汗,仍能法喜充滿的做事情,原來這都是擁有維護大道整潔的心志者,真是令人感受到「修行無處不為,大道無所不在」的奧秘。
菩薩:這倒是。不過,雖修行可以清掃大地來表現,但群眾之間,有人輸誠於內,自動自發;有人則因人情相邀之故,才勉為其難而為之。前者乃修行表現,實際付出行動以力行,將來獲得之福慧,自然是不可思議;後者因為受到人情之影響,不得已才勉而為之,並非真正自己的發心,但尚且能夠力行於善,亦得積累一些福份,甚至在健康上能提昇不少,健康指數亦屬受益無窮的範圍。
邱生:世道上每一件公益事,都能自我發心,似乎不易;若能夠因人情招攬肯於實行公益事從中盡力而為,亦屬不簡單,仍值得敬佩。
菩薩:確實。願勤行公益者為數並不多,世上若有人肯因人情招攬而從事種種公益事,只要行持日久,便能成為生活習慣,那麼有朝一日亦能夠逐漸的萌生自我發心的境界。
娑婆世界諸眾生行造社會公益諸事,無論其出發點為了何等因緣,只需長期行持不懈怠,最終將能於公益事項的付出中體悟人生真諦,從體悟中不斷增長自我向道之心,以廣結法慧、增長福德。勉之!
邱生:〈在廣場的另一邊,有一群人正在討論準備到某些偏遠地區運送醫療用品及進行義診服務,……。〉
原來是一些有慈悲心的醫生與護士,正在研究路線要怎麼走,才能順利並盡快的到達偏遠地區,給予偏遠缺乏醫療設施的民眾,進行醫療義診服務,醫療團隊能有這樣的發心,慈心善念,真是令人欽佩!
菩薩:自古以來,醫者父母心,平常醫護人員展現自己愛護民眾之心,及為了維持足夠的生活條件,選擇從事醫療工作,但偶而能夠集結有志一同者,針對偏遠地區之群眾,進行義診服務,並提供簡便醫藥,這義舉實功不可沒。古人懸壺濟世,便屬如此,有志者當持之以恆也。
邱生:原來公益事範圍如此廣泛,願大眾能更發心輸誠於公益事,並且不懈不怠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九月十八日
第十七回 簡約樸實不奢華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四面星辰光明。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降落在一戶人家的上空。
但見此戶人家似乎非常富裕,席間盡是難得一見之佳餚,成員不過才區區五個人,卻擺上超過十二道菜,每盤皆滿滿一大盤,平常一盤可能需要三個人才會食用的完,這樣的菜量,卻以五個人在食用,並且是十二道以上,真是有夠奢華。經過一段時間,似乎每一道菜都剩下一半以上,便不予食用,亦不給冷藏,竟然是直接倒置於廚餘桶內,真是令人不解。〉
菩薩:眾生依其身家經濟能力許可之範圍內,食用相當價值之餐飲本無不可,但俗世之間不怕生活之奢華,因為縱然再如何的奢華,畢竟都是使用在本身的身上,因有充足之運用到就可以。
像這戶人家平時在餐飲上,不但奢華,並且奢侈,社會上由於奢侈日久,便容易形成浪費,這戶人家平白浪費之食物,若知道施捨出去,尚能與十多人結一份善因,但可惜啊!並未施予有需要者共享一餐,真是令人感慨之至!
邱生:觀菩薩一臉愁憂,想必是替這戶人家感到惆悵憂慮,真是大慈大悲,心繫眾生,不忍眾生之苦。
菩薩:日常生活之中,為人處事,合宜就好,過與不及都非道;行事應中庸,餐飲之間,必須符合中庸之道。
邱生:餐飲之間,如何才適合中庸之道呢?
菩薩:眾生平常應以八分飽為宜,不可為了多吃一點而令腸胃出毛病,須知八分飽為人體之最高極限,亦為最佳的養生之量。
若是經常食用到十分飽,則等於胃裡長期處於無空閒狀態,食物之消化不甚容易,並且有時尚未消化完成,下一個用餐時間又到來。此時有二種現象,一種尚不餓,未準時進餐,另一現象,稍餓又予進食,等於未給腸胃有適當休息之時間,日子久了,不斷的耗損機能,則容易減損免疫力;日積月累,只要身體抵抗力薄弱之際,各種細菌或病毒的侵襲亦容易此起彼落,甚而產生疾病,致使身體磨苦不已,何苦來哉!
邱生:原來常聞八分飽,原來是有道理的,真是感恩菩薩再次提點。
菩薩:過量的飲食,或者是暴飲暴食,不但容易傷害身體,甚至於很容易耗損掉福報而不自知。
邱生:大吃大喝,還會耗損福報嗎?
菩薩:若是眾生偶然為之,並不為過,但若是三天二頭就予以大吃大喝,恐怕病星藥罐隨時會找上門;再者,因為眾生在大吃大喝之間,除了快速消耗已註定之福報之外,有時會有剩餘的食物必須丟棄,這些被丟棄的食物,就成為耗損掉的福報。
智者,只要將年年從自己身上耗損掉的食物加總起來,便能統計本身損耗了多少不必要浪費之福報。
邱生:看來,大夥兒可得仔細的回想及落實,才能保福。
菩薩:眾生若是無法多多行善積德以增福,那麼基本上的「保福」功夫便不可免。
然而知道增福之人,本身又能「保福」而不隨便耗損,則福報當永續增長之。
邱生:另有一戶人家之全家穿著體面,但不過度華麗,看看衣櫥內並不像一般人擠得滿滿的,偶而便可以看到這戶人家每隔一段時間,便整理衣櫥,同時將太短衣服等整理妥當送人結緣。
難怪衣櫥都保持空間充足,並不擁擠,令人欽佩不已。
菩薩:確實。衣著並不需要過度華麗,能樸素些最好。
眾生若能整潔樸素,必有其威儀之處,古言:「樸實端莊,威風儀度從中產生。」若是一個人太過於奢華浪費,則容易讓外人看起來不甚莊嚴;即使衣著是世界名牌,衣料皆是名貴材料,但穿在身上,卻無法使他人感受到高貴之氣質出來。
反倒是有智慧的眾生,雖然穿著整潔樸素,但因本身的修涵與德性,散發出來的優雅氣質,自然而然便令他人有一股肅然起敬的氣度。
因此,眾生宜簡約樸實,保持不奢侈之精神,才能永保美好的未來。
邱生:學生聆聽菩薩聖言,獲益良多,但願人人皆共響應才好。
菩薩:期盼眾生力行不懈才好。
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九月廿五日
第十八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那之間,蓮台昇空,四方星光閃爍,彩霞萬丈,美不勝收。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廣場,在廣場上有三個年輕人,互相在談論事情,有說有笑,似乎快活而無憂無慮。〉
菩薩: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說,三人之行,常有值得我人學習或效法之處。
無論是待人接物方面,或者是做事情之態度上,都有賴眾生認真觀察周遭的每一個人,尤其是言行舉止或待人接物之間,不乏有我人值得學習及效法的地方。
雖然有時候眾生在談吐之間看似平常,但如能仔細觀察聆聽他人在談吐上的應對態度與精神,便可發現原來我人還有跟不上別人的地方;若有深思,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從此吸收他人的優點和精神,若能應用於進退應對之中,必可為自己增長不少行儀。
既然有了這些增加出來的知識,進而予以融入日常生活上施行之,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便是已經轉化成為本身之智慧,任何人都奪不走。
邱生:原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還有這麼多的學問啊!
菩薩:確實。人際相處之間,不可以己意為意,不可以固執己見,必須先看看別人怎麼做事、看看別人如何應對,從別人的應對上和本身之待人態度加以融合,進而成為本身加強之目標。
正所謂體會領悟,爾後便有獨特之心得,將心得轉成生活習慣,便能成長自我過往之不足處,彼此互相學習,互相成長,才能共創光明之未來。
邱生:〈在廣場上的某甲,不時的面露微笑,似乎沒有任何事令其感到不滿,縱使有人打球打偏了,擊中某甲,但見某甲拾起球之後,抖抖身子,仍然面露笑顏,然後將球拿給前來撿球之人,並輕聲的說:「小心注意,別傷了人!」只見對方連連道歉,有點羞愧的取回球。〉
菩薩啊!如今的社會,若是被球打到,雖然對方並非故意,但能平常心看待的人,似乎已是極少數。
菩薩:眾生由於缺乏平常心,更缺乏同理心;因此,每逢小意外事件發生,並不懂得冷靜穩重的處理事情,於是紛爭之衍生,很多時候都是沒有必要的。
至於肇事的一方,雖然理虧,亦經常忍受不住他人之辱言相向,而導致鬥毆情形層出不窮。原本只需忍他幾句辱言,便可無事,但是自尊心作祟之下,形成自認為「已經向你道歉了,你還想怎樣?」隨之不耐煩,口氣就不佳;對方一聽,心裡認為是你已錯在先,還敢對我大小聲,心裡愈想愈氣,耳中又聞聽不悅之音,不由火冒三丈,最後互罵,甚至互毆互打的情形便產生。
是故,深願眾生學習某甲的修涵,凡是都能以平常心看待,事事以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便能降伏內心之不悅,進而轉為慈悲之法喜,何樂而不為?
邱生:但看某乙走在路上,不斷的蹲下來,原來是在撿拾地上的小石子、小鐵片、小釘子及一些足以傷害到他人的丟棄物或尖銳物,走幾步就彎腰撿拾,置於隨身攜帶的袋子。
三個人邊走邊撿在地上的丟棄物,而且還能輕鬆自在、談笑自如,真是不容易。
菩薩:普天之下,能隨手行造之善事乃有萬千種,像某乙便是從日常生活上之習慣落實,雖然也可以選擇快步離去,但某乙並不如此做,心想明明眼前就看到這些廢棄物,自己有幸看到了,可以避免受到傷害,如果不隨手撿起,那麼下一個人經過這裡,是否也能像我一樣事先就看到而免於傷害。基於慈憫之心,某乙深怕這些廢棄物傷害到其他人,因此沿路撿拾。
雖然無法將所有地方的廢棄物都完全撿拾乾淨,但只要行經之處都予以撿拾掉,那麼就能替社會做不少事;並見這個隨手做的善行,令許多人遠離無意中被傷害的厄運,實功不可沒也。雖然施行各項義行,必須花費許多人的寶貴時間,但總是值得的,這些時間都是極有意義的。
邱生:世道上確實有不少默默行善者,盡心盡力替地方、為人群淨化一片土地,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菩薩:確實俗世之間,總是有那麼些人肯默默的為社會付出,行諸善事,凡娑婆眾生理該效法才是。
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十月初八日
第十九回 處事節制達乎禮
聖示:人生在世,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時時省思自我,究竟對事情的做法是否有達到禮制,凡事必須以禮制行持,才能傳承千古而不易。大眾對於禮制,皆不甚明白,故在禮之一層上,便顯得不夠周全,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有智慧、有決心者,必能深入了解禮之體用。
所謂:「禮之用,和為貴;禮之體,主於敬。」是以,做事情必須盡到和諧、尊敬、禮讓,有了這三件要素隨身應用,自然行事無波折,處事之間有禮有節。
此外,眾生於做事情之禮儀方面,尚須有所節制才好,有禮有節,則事事必能符合中道精神,事事必然更為周全,否則一味的以和諧要求和諧,卻無所節制,終必導致互相不肯付出真心用以融合清流,如此則難免入污於荒唐當中;因此,和之用,在於任何事皆能有所節度,則一切事情都能做到有條有理,才能達到真禮節也。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緩緩升空,但見星光閃耀,美麗非凡。〉
菩薩:賢生啊!可知道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上,要盡到什麼條件呢?
邱生:依學生淺見,待人是否應該以和行事,至於做事情,是否應該以勤為宜?
菩薩:雖然待人必須以和為貴,但這個和氣卻不能濫用,若是濫用這個和,則將容易陷入在同流合污,使自己陷入空前的大絕境中,卻還渾然不自知。
邱生:菩薩之言,不能濫和,那麼和群又應該怎麼做呢?
菩薩:為人處事必須盡到禮。
邱生:學生看很多人都很有禮貌,是否這些人做事的態度已經沒問題了?
菩薩:其實,光有禮,尚且不足。
邱生:做事有禮儀仍然不足,那麼大夥應該又如何做!才能將禮的節度達到比較符合中道的程度呢?
菩薩:「禮之用,和為貴,禮之體,主於敬。」為人處事必須先有和氣,又能在和氣中散發出內心真誠的恭敬,運用於人事物上,最後便可以逐漸達到一切威儀,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可以讓其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和藹可親,以及平易近人之感動,若能做到這樣,禮就算是足夠了。
邱生:「和」又當如何達乎於禮呢?
菩薩:眾生在為人處世上,合群是必要的,但必須建立在有禮節的合群上,否則容易淪入於思想與行為有偏差之群體中,本身毫無察覺並且完全不自知。
邱生:那麼大家又應該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有禮節的合群程度呢?
菩薩:所謂:「禮節」。便是凡事以中道為根本,處事不急於強求表現,能夠藉以他人之才能,做為自己效法的對象,在本身之能力尚未純熟之前,寧可多方學習他人的長處,加以吸取別人的經驗,轉化成為本身之成長養份,進一步成為生活方針,至於能否完全將別人的優點及長處盡予融入,最後轉化成為自己獨特心法來使用,便有待用功認真了。
邱生:是否尚有其它必須行持的呢?
菩薩:所謂:「禮之體,主於敬」,因此,尊敬於每一件事情,以及尊敬於每一個人,這些都將是為禮的環節所在。
邱生:對事情尊敬,是否就像農夫種植,不敢讓作物輕易的受到外在損害一樣。
菩薩: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眾生除了要能尊敬一切人事物之外,更應該在待人處事上互相做到禮讓,如此乃能產生團結的力量。
邱生:禮讓很重要,但似乎很少人可以堅持下去。
菩薩:行事能禮讓,可以避免自己與他人為了一些細微的小事情,而彼此紛亂爭執不已。
邱生:紛亂與爭執產生出來,這倒不是好事,還是彼此多禮讓才好。
菩薩:眾生在企業界做事,有時候,雖然自己在會議上,乃有良好的提案,但若能先行禮讓他人所提出來的方案,先予以研討並進行,或可從中看出該件方案的提議,是否有哪一些是值得我人所能學習之處,加以學習會更好的,雖然忍受自己的提案不被公司高層採用,乃採用別人的提案,待他人所提出的方案,實際進行後,事情若有難以達到預期理想,此時自身之方案必能藉此派上用場;因此,處世上可以在禮讓他人的情形下,讓自己不斷的多獲得一個學習上的機會。
邱生:原來為人處事,還有這麼多講究啊!
菩薩:是啊!凡事都應有講究,才能欲趨美好。
邱生:感恩菩薩慈悲指導!願人人有所體悟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十月廿九日
第二十回 做事勤勞莫懈怠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令人流連不捨,未久來到一處農場,蓮台緩緩下降。
在這農場裡,只見有一對父子正在忙碌著工作,這小孩看起來大約不到十歲的年紀,卻是給人感覺一臉聰穎之情形。〉
菩薩:今夜,賢生盡情將此父子之對話逐一傳述,以導正當下之民風。
邱生:學生恐有辱菩薩之厚望!
菩薩:賢生僅需盡力為之,當能收其效益。
邱生:那麼學生只好認真看看了。
〈此時,邱生但見農家之父帶領著孩子認真的在農地裡拔草。〉
小孩言道:老爸!為什麼要拔草呢?
農夫言道:雜草若不除,日後會與農作物搶養份。
小孩言道:分一點養份給小草,不就好了嗎?
農夫言道:如果小草與農作物分取養份,那麼日後農作物必定會有一部分導致養份不均勻,長得大小不一,影響到收成的好壞。
小孩言道:原來拔草是為了防止養份被其它小草給分瓜了,導致農作物成長得不優良。
農夫言道:就是這樣。
小孩言道:但我們每天都得出來拔除小草嗎?
農夫言道:因小草有水分就長得快,所以要每天拔草,並注意發芽的草叢,盡速給予清除,這樣可避免因疏失,讓草苗長成大草叢。
小孩言道:有些地方看起來沒草苗,是不是我們不用那麼花費時間及功夫去特別巡視呢?
農夫言道:不行喔!雖然這些沒有草苗的地方,看不到小草,但不代表有朝一日,哪一天不會有小草,一直擴展延伸到那個地方喔!
有時候只要風兒稍微吹動,可能將某些草籽吹到原本都沒有草苗的地方,這些草籽再遇到水,就會長成草叢來,水愈多草叢就會愈長愈密;因此,必須仔細搜尋才行的。
小孩言道:原來,小草也會透過風兒的散播,遇到水而迅速長成啊!
農夫言道:是啊!所以要認真勤拔雜草才好。
小孩言道:好的。我也要認真拔草,讓我們所種植的農作物,每一棵都擁有良好的成長空間,這樣農作物就比較能有好收成了。
農夫言道:若看到有石子,壓住了農作物的根部,無論大小要一併移開來,才行喔!
小孩言道:為什麼要將位於農作物根部的石子,移開農作物的根部呢?
農夫言道:因為石子壓住農作物的根部,容易使農作物生長曲線逐漸錯亂歪七扭八,並且很容易使農作物無法順利吸取從上面所噴灑下來的水份,以及施灑的各種營養成分,進而導致作物本身慢慢的乾枯與萎縮。
小孩言道:原來如此。但若是沒有將石子移開,真的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嗎?
農夫言道:縱使有倖存的農作物,也會長相不佳,甚至比其它農作物還要小。
小孩言道:那可要認真拔除雜草才行。
菩薩:做事如同做人,絲毫都不能馬虎或者鬆懈怠慢。做事情只要稍微有懈怠心,緊接就是止步不前,若變成這樣的話,恐怕將事倍功半,乃至於一事無成,在娑婆世界生活的每一位眾生,豈能不多加予以戒慎恐懼之。
邱生:菩薩方才所言,做事情就好像要做人,請示菩薩,這句話又應該怎麼來解釋呢?
菩薩:這句話是說,凡事只要從一個人做事情的態度方面,就可以很準確的看出這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實際狀況。
邱生:待人接物的實際狀況,居然能夠從一個人做事的態度上面,將之一覽無遺,那倒是令人感到非常的奇妙又不可思議呢!
菩薩:待人重在態度,做事則重在精神。
誠懇的態度像農夫勤除草,雖然本身狀況良好,仍須審慎內省積極觀照自我心思,藉內觀,適時發現阻障人際關係的問題所在,以拔除障礙人際關係的雜草,保持人際關係在良好水平。儒家「一日三省吾身」做日常生活功課,即修身養性功夫,這道理可使行者保持身口意的善,不斷排除身口意的惡。
邱生:原來勤做內省觀照,亦能助益於促進人際關係,保持人我之間營造和諧的氣氛啊!
菩薩:雖然當下與他人保持良好關係,恐有朝一日,難免受外在環境影響,使原本良好的關係產生一些變化;嚴重時,可能造成友好關係變成反目成仇之情形,也不無可能。
邱生:依菩薩之言,做好人際關係並常內省,以適時察覺日常間不佳之處,予以改善。
菩薩:內省觀照,有不佳時便立即予以改善,正如同農夫勤於拔草,移除石子一樣,每一位眾生,將心中能夠障礙行運的不良影響適時的拔除,才不會連自己都想要放棄自己。
邱生:原來如此。感恩菩薩殷勤指導!
菩薩:時間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十一月初六日
第廿一回 言語談吐宜柔和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明朗,雲城繚繞,美不勝收。不久,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街道上。〉
在這個街道上,遠處有一個小吃攤,小吃攤裡的客人大都是西裝筆挺,有一桌的客人不知怎麼了,竟然互相爭吵了起來,爭吵的情況是愈來愈嚴重,最後在鄰桌的客人當中,乃有一名壯漢,聽得臉色發紅,怒氣沖沖,非常的火大,於是在受不了的情形下,揮拳朝吵架的客人打去,正中臉鼻,那位客人被突來的一拳揍得鼻血直流,在這個時候,與其吵架的同桌友人,見到這種突發的情況,倒是感到非常的訝異,一時間全場的所有人都楞住了,所有人完全都未發一語,至於打人的壯漢,在情緒發洩完之後,言道:「別再吵了!」,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繼續吃東西。
菩薩:賢生啊!言談之間,千萬要記得輕聲細語,縱使與他人在言論上面有所意見之不合,亦不能與他人怒語相向,否則,有時候事情就不是那麼容易能解決的。就像方才所見,原本僅是單純二個人的爭執吵鬧,卻由於爭吵的聲音由小而大,爭執到彼此都無法控制住情緒,隨後自然就會聲音愈吵愈大聲,此時就很自然的吵到周遭的所有人;這些人員當中,若是碰上有個性不容易沉靜的人,就會逐漸的火爆脾氣一直上升,原本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就因為被那股吵鬧聲惹得自己火冒三丈,故而上前揮打正在爭吵中的人,以表示警誡。
然而那位被揮打的人,碰到這種事,豈不是自我尋找麻煩了嗎?
邱生:不過,任意打人,不是該被糾正嗎?
菩薩:當然,任意打人者本身是錯誤的,但若這一個錯誤之行為,可以令社會營造出更祥和,能使地方提升更大的安寧,那麼這種錯誤將不再是錯誤了。
邱生:但被打者,不就白白挨別人拳頭打了嗎?
菩薩:在這種紛亂不已的情況下,縱使訴之以法,自己卻也不見得能夠在法字上可以站得住腳,因為社會上,人人都有捍衛自己耳根清淨的權力。
邱生:原來太吵也容易招來禍端,看來大眾還是多學習柔和之言語,在生活上實際運用,才能遠離一切人禍爭端。
菩薩:言語必須柔軟和順,眾生對談之間自然要柔和才好,因為人群是講求和睦相處的,社會是追尋祥和寧靜的。
世間之祥和與安寧,都必須先從言語方面開始,有了柔軟的言語,人與人之間溝通就更祥和並且順暢,唯有先從二個人互相間的對待開始祥和,才能進一步達到祥和社會的程度。
邱生:原來祥和社會的源頭主要關鍵點,就在於言語,大眾可得加油了。
菩薩:賢生再瞧瞧另外一端看去。
邱生:走了一段路程,在一個會議場上,有十數名成員,正在商討一些事情,每一個人都有其治國理想及發表的方式,同一件事情有意見相同的,亦有抱持著不同意見的人,雖然各自表達彼此理念,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爭端;意見被採用的成員,獲得其他不同意見者的鼓掌祝賀,那些意見被採用者亦對其他不同意見者鞠躬,並表示感謝你們提供不同的意見,氣氛相當融洽。
菩薩:言語之柔和,並不單單僅是在聲音的音量大小而已,更是廣泛的指向團體中少數服從多數的雅量。
邱生:以前的老師們,經常的教導學生們,少數要服從多數,但曾經也有少數成員產生不滿而鬧事的。
菩薩:古人皆有承認事實對錯的精神,每一件事情的結論,既然能夠受到多數人的贊同,那麼就表示說,眾多人的觀點,乃是屬於該結論的,這就是事實的真相。至於不同意見者既然僅佔少數,便應該站在祝賀,並以恭喜的角色配合進行,並且從中予以支持著,能夠擁有這樣的精神,才可以讓事情做得順利,並且能夠做得比較迅速些,如此便為言語柔和所呈現的境界了。
邱生:原來少數服從多數,乃是一種美德,能把已經決策好的事情給予肯定,並且加以支持,這就是群眾所想要尋找的社會祥和之關鍵點;這個重要的關鍵點,便在於言語的柔和,為人處事的精神態度所在,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是這個柔和而已。
菩薩:然也,落實柔和之言語,並且持之以恆,便能使善緣廣結開始,使德行深厚,善緣無非先透過言語以結其善,接下來才是其它的應對,能夠施行得當,善緣必廣也。
邱生:看來大眾要加強言語上的柔和了。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廿二回 說話閒聊看場合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令人嘆為觀止。飛行一會兒時間,蓮台悄悄降落在一個醫院的病房上空,只見病房內有一位病人臉色紅通通,旁邊有幾位家人正在說話。原本這位病人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就在談話中突然有一位家人提到要分家,此時床上的這位病人突然臉色變得火紅,一時間身體產生變化,嚇壞了所有人,於是立即呼叫醫護人員前來。
經過醫護人員了解狀況之後,立即聯絡醫生,將病人送到加護病房,不久從加護病房傳出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這位病人必須緊急救護及觀察。消息一傳到家屬耳中,所有人瞬間目瞪口呆,一句話兒都說不出來。〉
菩薩:每一句極其簡單的言語或言論,原本看似都是很平常的,但是這一句平常又簡單的話語,若是在不對的場合中,將那些不必要的言語述說出來,那可就非常容易造成一些不可收拾的局面出來;有時候自認為很平常的一句話,乃是會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
原來這一位病人患有高血壓之症,如今加上子女們有人又於此時提出要分家的意見,雖然是家人之間的言論,但乍時卻令這位病中人氣得高血壓再大幅的上升起來,因而造成中風。這個結果,乃是在場的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因此便可知悉,病中之人乃是經不起任何一句刺激的話語。
若是陪病或探病的所有人,言語不能對病人有所鼓勵與安慰,那麼勢必將導致病中之人,由於內心的氣惱,從小病迅速轉化變成了大病;至於原本已經病情嚴重者,或許將因此斷送一條寶貴的生命,這種情況亦都很有可能。
邱生:面對病中之人,確實應該避免掉一些不入耳的話語。大眾平時應該多說一些鼓勵人的正面言話,對於正常的人或是已經在養病中之人,就連本身都會比較好。
菩薩:理當如此,否則一個本來就已經身體患有疾病的人,耳中又聽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言論或話語,聽在耳裡乃是悲傷在心中、氣憤在心中,這豈能不加重患者的病情乎!
世人很容易因為一句不堪入耳的言語,會令所有的人聽到之後心情起伏不定,尤其是生病中的人,更加不可予以言語刺激之。
邱生:〈一會功夫,蓮台又轉到一處職場,有一位年輕人正在面試,旁邊跟隨一個朋友。原本面試結束,老闆有意錄取這位年輕人,豈知跟隨在旁邊的朋友,忽然冒出一句話:「你上次那件竊盜案,處理得怎樣了?」
年輕人聽到朋友的問話,乃如實的回答這位朋友,兩人的對談竟埋下禍根。
原來那位老闆事情雖然忙碌,耳根卻非常的清晰,很清楚的聽到二人的對談,就因為這一句話:「竊盜案處理得怎麼樣了?」聽在老闆的耳中,內心非常的不是滋味,於是立即將這位年輕人的錄取表,移至不錄用的案卷裡。〉
菩薩:世間人很輕鬆的講出一句話,竟然能將一個人的前途給毀滅掉,可見若是分辨不清楚在什麼場合,該場合所能說的是什麼話語,這是一種極其可悲,又令人感到可憐與無奈的一件事。雖然二個人可以無所不談乃是很好,但無所不談只限定於私底下以及居家裡,能夠盡情暢談;但有一些事情並不能拿到外頭亂講,尤其是才剛要面試找工作的重要時刻,豈能壞在一句話的不謹慎呢?
要講述一句話很簡單,但要講對一句話語以及想要述說一些符合各種場合的話語,更是大大的重要。其實這位年輕人的事情,也並不是沒有任何話題可以運用在找工作時,將之拿出來當話題談的事情;這位年輕人乃是曾經有過拾金不昧的善舉,更曾經參加過幾次公益活動的隨行,旁邊的朋友居然不去提出這些對年輕人找工作能加分而有助益的事情,反倒是拿才剛發生的事情,在面試這種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向年輕人提問,就豈不是誤了一個人美好的前途。
邱生:原來身旁有人無心的一句話,都能影響主角的吉凶福禍,可見言語別逞快才好。
菩薩:對。身邊所有人的任何一句話,只要不符合各該場合,嚴重時會牽連到主角在該場合的行運,斷送掉主角原本可以有貴人的機會,乃至往後的人生旅程都波折不斷。
邱生:看來大家必須更注意自己的言語,縱使事情與自己絲毫無任何關連,亦不該讓自己之一句言語,或隨意述說的言論,造成不慎,反而害了親友的前途,這才是做人的道理。
菩薩:是的。有時候一些事情與自己不相關,但若是自己當時也有在現場,如果此時本身未能製造對旁人的益處,亦不應該使自己成為剝奪旁人將要成就的妙益,這便是世間人於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真實意義。
邱生:〈剎那,蓮台又轉換到了一處宴會的地方,一時新郎與新娘正喜悅的在喝喜酒,席間雙方親友甚多,其中就有一位富裕的人向這對新人敬酒,突然間富人對著新娘子冒出一句:「恭喜!恭喜!妳又嫁了一位好老公。」
話語方落,宴席中的眾人乍時無語,這對新人亦啞口無言,幸好男方有一位長輩靈機一轉,委婉的言道:「這些不愉快都過去了!確實值得恭喜。」當下男方那位長輩藉以這句妙智慧,化解了原本很凝重的氣氛,讓宴席間又開始展現歡笑聲此起彼落。〉
菩薩:在喜氣的場合就該述說歡喜氣氛之言論,以及談論祝福的話語,縱然不太會說話,簡單的「恭喜」二個字,皆可營造快樂的氣氛;除了這些祝福的話語之外,就不應該任意說話了,才能避免彼此的尷尬與不喜悅。
邱生:原來在喜宴上也有那麼大的學問,大家確實應該謹記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廿三回 情緒控管要做好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緩緩升空,但見星光伴隨著七彩雲端,共譜綺麗天色。不一會兒時間,蓮台來到一條馬路上停下來,下方車水馬龍,來往車輛頻繁。〉
菩薩:稍後這地方將有一場好戲,賢生可得好好傳述。
邱生:菩薩啊!究竟有什麼的好戲呢?舞龍舞獅,還是花車遊行呢?
菩薩:暫時賣個關子!靜待片刻,便可知曉。
邱生:〈依菩薩之意,等了一會兒,忽然間聽到碰的一聲,原來是前方車輛在閃黃燈時,便立即停下車來,但緊追在後的車輛,來不及煞車撞個正著,兩車駕駛都下車查看,但並不是看對方車輛損傷多大,而是看自己的車哪裡損傷,看完之後,雙方便互相謾罵。〉
前車駕駛罵道:行車不用保持距離的嗎?開那麼快做什麼?難道你不知道現在已經算是紅燈了嗎?
後車駕駛反罵道:你是怎麼開車的,你是眼睛沒有看到燈號才在閃黃燈嗎?你就不知道要快速一點通過紅綠燈下嗎?為什麼要突然煞車,你在搞什麼東西?
邱生:〈最後雙方就這樣互相不滿的,一言來,一言去,彼此氣不過,衍生互毆情形。〉
菩薩:謹記:「馬路如虎口」,眾生時時刻刻都應該保持警覺心,尤其是經過巷子口,以及經過十字路口,車與車之間,車與人之間,更要隨時保持足夠之距離,並得掌控好車速,並且要隨時注意前方狀況;不但如此,尚得注意到後車行進中的車速情形,行車者必須隨時注意路人動向,路人必須隨時注意車輛行駛狀況,才能確保彼此的平安。
邱生:行的安全,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在行車途中發生車禍事故,但不願意的事情,既然成為不可抹滅的事實,彼此就應該心平氣和,互相討論後續處理的問題才對。
菩薩:人與人之間,偶而很容易為著某個事情,在情緒上起波瀾,但無論自身的情緒再怎麼不佳,於處理事情方面都必須保持冷靜;有了冷靜的心情時,思緒方面才會更加的審慎而不容易急躁與失措,應對進退方面,亦才可以處理得比較妥善些。
否則情緒一個失控,種種的惡因惡果都將迎面而來,使得原本可以好好處理的事情,就因為一時控管不了本身的情緒,促使原本簡單的交通意外事故,反而衍生出許多插曲,互相造作口業不斷,若是互相按不住性子,又開始延伸肢體的衝突,導致最後彼此互控傷害,到這種地步豈不是得不償失乎!
邱生:社會上,倒是有一些人處理事情耐不住性子,經常使得簡單的事情,演變到後來都變得很不簡單,極難處理,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菩薩:確實。當每一個人冷靜時,才能有良好情緒。眾生亦唯有控管好各自的情緒,於待人處事才能應對得宜,如此冷靜審慎的處理事情,人際關係方面就能夠有所加分。
邱生:〈瞬間,蓮台移動到一個廣場中,廣場中人來人往有其秩序,不久有一對夫妻帶了一個小孩,小孩不斷的停在攤販前,大人則是邊等邊罵,還一邊拉著小孩欲往前走。〉
男子言道:快走!我還有事情要做。
小孩言道:我要買糖果啦!
男子言道:有空再買。
小孩言道:我現在就想吃。
女子言道:糖果家裡有,回到家就能吃。
小孩言道:我就是現在要吃。
邱生:〈此時,只見這小孩說完,隨後坐地上不願起來,男子便予以來個正踢,這一踢將孩子踢得滾了三圈,小孩仍不願起來。〉
女子言道:就跟你說,回到家就有糖果可以吃,你偏偏討皮癢。
邱生:隨後小孩放聲大哭,男子又一個正踢,將小孩踢滾了三圈,小孩哭不停,臥賴地上不走,最後還被硬拖著走,真是問題重重。
菩薩:人生在世,無論在任何場所,或有任何緊急的事情,都必須先能控管好自己的情緒,就像剛剛那位男子一樣,本身耐不住性子,禁不起小孩的吵鬧,對小孩產生暴力對待,這是不行的。眾生不能讓本身的情緒起伏不定,才能做好生活上的每一件事。
邱生:像這位父親連踢小孩數次,若造成小孩身體健康上有個不妥,豈不是更麻煩嗎?
菩薩:這就是眾生自身情緒控管方面失去平衡,所產生的之後續動作。萬一那一踢使得小孩子的骨骼造成變異,或者失控的一踢而造成孩子的臟腑發生毛病,屆時為人父母的,豈不是要愧疚不已,甚至一想到當初的輕率行為就要後悔以及老淚縱橫乎!
邱生:看那小孩也有五歲多了,怎麼如此倔強不肯等回到家才吃糖果,令人感到無奈。
菩薩:小孩本身也是情緒控管不力,才會當街硬要父母買糖果吃;若能將情緒稍微控管妥當,雖然很不願意,亦應該稍加忍耐下來,畢竟家中就有自己想吃的糖果,何必此時與父母僵持不下,損害的最後還是自己,身軀自討苦吃!多冤枉啊!
邱生:五歲的小孩,照理講,應該有辦法控管一下自己的情緒了,雖然尚不容易做到,亦應該努力控管看看;但大人們卻缺少臨場應變之道,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菩薩:大人們若是在日常生活上,有遭遇到這樣的類似情形時,理應給予小孩良好的溝通,或者使其條件交換,讓小孩能夠深深的了解到生活上,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夠伸手想要就能夠擁有的。社會上有一些事情,還得必須付出本身其它的福利當做交換才行得通,大人與小孩冷靜溝通,自身與小孩彼此將更能和樂融融,便不會為了一生或許才那麼一次的執著,而鬧得互相不和睦。
邱生:說的也是。願大家共同學習。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十一月廿七日
第廿四回 人情事理要適當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辰雲集,空中明亮無比,尤其是從月亮射出光束普照著大地,奇特景色,難得一見。〉
菩薩:月光之柔和綺麗,雖不比日光之明亮,卻也令人在黑暗中有一股乍現之光束,得以照見前途,不至徬徨無措。
邱生:對啊!人們走在暗夜,若無燈光稍微照一下,四周是伸手不見五指,但能從大自然的月光普照以明指前路,真是備受感動。
菩薩:賢生可知,人生在世,有哪些事項於平時應該注意到的呢?
邱生:菩薩之意,是在指什麼方面的事情呢?
菩薩:人情世事範圍廣,由賢生日常所見到,或者所聽聞到的,提出共同研味一番如何?
邱生:依學生日常所聞,有些人接受到親友之關注,導致不時對這些所關注的親友們,甚至有避之惟恐不及的情形,諸如此類之事,未知菩薩有何賜教?
菩薩:凡眾生切身問題,並不願太常受到他人之關注,這些被關注的事,恐怕就有工作問題以及子嗣問題居多。雖然人情世事方面,必須向不順利的親友關心,但並不見得每一次碰到面都要去詢問同一件事情,因為已經向對方表示過關心的事情,並不可能短時間內就能見到其產生結果,故而只需對該事件有表示過關心即可;再次關心時,可能也要等個一年半載,否則便屬於給對方壓力了。
許多事情,雖然自己是出自於真誠的關心,但這個關心,假使都投注在相同的一件事情上面,很有可能自己與該親友每個月就會碰上一次面,如果每個月都詢問一次,那可是會很容易令對方內心產生起反感的;故而同一件事情,最好要相隔一年半載才提出關懷,才比較符合關心的效果。
邱生:學生亦曾聽聞,有人在過去喜喪方面,接收到一些親戚之禮金,在金額方面非常龐大,但本身之能力在必須陪禮時,卻甚難能夠達到該相對條件,但若要依現在所擁有之能力,給予現有能力之禮金額數,卻又在心中感到疙瘩並不好受,但又感到很為難。像這種情形,通常應該怎麼應對才好?
菩薩:如是喜喪之禮儀,原本便是審視與該親友之關係深淺而定,並且應該審視當時之經濟能力與本身之生活條件而論斷,並非完全皆依往昔親友陪付之禮金額度做對應。因為有可能在當初的年代,本身依數陪付都不成問題,但世人皆有旦夕禍福,不可能永遠皆處於經濟優渥中,故縱然沒有依數相陪對並無不可,因為並不是本身有能力卻不願陪對足數,這乃屬於情有可原;能有如此正確理念,內心才能保持自在,不受禮俗所牽絆住,導致內心一直處在忐忑不安中。
邱生:原來禮俗相陪對,亦應該審視本身當時之情況而定。不過學生曾聽聞,有人為了要替親友慶生或加菜,而犯下偷搶之行為。像這種情形,當如何處理?
菩薩:若是如此。本身因為無能力替親友慶生,雖然生日上缺少了禮品,甚至連菜色都吃得簡單,但只要真心誠意到位了,這才是人世間最難得而寶貴的。若為了掩藏本身能力之不足,而硬是要湊足了禮,這便叫做「不自量力」,或者說是「打腫臉充胖子」。
有朝一日,當壽星得知原來某位親友,當初為了要替他慶祝生日,結果所送的禮物,乃至於當天的加菜,居然是偷竊別人的,甚至於是搶奪別人而來的,屆時該位壽星以及其他親友在得知這種結果時,豈不是個個悲慟不已。況且亦有可能在自己犯下偷竊之際,已經造成他人的肢體傷害,或是造成對方的家庭破碎,這又豈是料想中的事呢?
是故,凡事都應該審視一己之能力所在,才能做好該能力範圍內之事情,群眾若是皆能如此,方可免去不必要的遺憾,以及遠離世間一切禍患,更可免除紛擾與爭端。
邱生:慶祝生日固然重要,但簡單也能是一種幸福,並不一定要什麼都和別人一樣。
菩薩:眾生的生日,同時也是母難日,於本身每年的生日時,都更該省思母親在懷胎十月的辛苦,俗世有一首童謠,裡面談到「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邱生:母親對子女的照顧,乃是無微不至,才有一句話說「為母則強」,平常看似柔弱的女子,在有了小孩以後,什麼苦都能撐住。
菩薩:所以說,眾生必須要有感恩的心,既然知道感恩,就該有恭敬的心,恭敬父母長上才是真正孝親的精神。否則口說孝順,物資提供也不缺,但內心一直嘀咕著,若是如此,孝親的分數乃是不及格的。
邱生:依菩薩之意,是不是身口意都要做到「孝」?
菩薩:對的。但話題怎麼轉到孝親來了,言歸正題,今夜的主題可是「人情事理要適當」。
昔時曾經有一個人,為了替自己的侄子慶生,本身又只是靠打零工的零散工作,在社會並沒有任何地位,當然經濟能力也不怎麼充裕,眼見侄子的生日就要到了,但心想既然侄子過生日,自己總不能什麼東西都沒送吧!至少也要送個蛋糕才行。
於是,在麵包店挑中喜歡的蛋糕,但身邊並沒有足夠的錢財可購買蛋糕,怎麼辦呢?走著走著,眼尖看到遠處有一位老婦人手裡還拿了錢包,情急之下便去搶了這位老婦人的錢財,惹得老婦人報警。這個為人叔叔的,將搶來的錢買了蛋糕及禮物,沒想到原來搶到了侄子外婆的錢,被搶的老婦人,竟然就是侄子的外婆,不久侄子家裡接到外婆被搶劫的消息,送禮的叔叔聽到這消息,還指罵搶匪真沒良心,連老人家的錢財都要搶。像這種情況,又有誰能料想得到呢?
邱生:感恩菩薩為大夥教示難得訓言,至寶非凡。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十二月十九日
第廿五回 說話審慎靠智慧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耀,清風徐徐,不寒不凍,反倒呈現些許暖和,不一會兒時間,蓮台已經悄悄降落在一處大廠房之上空。
一群人正排列整齊,在隊伍之前有一個人,手持公文面紅耳赤並且怒氣沖沖的,對著眾人斥責道:「如果工作很不開心,全部都遞送辭呈,我再重新找人。」〉
菩薩:賢生啊!爾可有從剛剛那位老闆的言語中,發覺到什麼呢?
邱生:學生認為那位老闆竟然說員工們全部都辭職沒關係,感覺有些不妥。
菩薩:確實不妥。雖然有時候,身為主管的每每看見員工們在出勤方面經常有這位請假、那位請假的,打從心裡頭感覺到很不是滋味;但畢竟自己身為一個公司的老闆,說話就是必須比一般員工更加謹慎並且小心,否則會容易產生一些很不必要之誤會與麻煩。
邱生:不知菩薩所言之麻煩在何處?依學生淺見,員工辭職後再重新去聘雇不就得了。
菩薩:話雖如此,但也不能夠輕易的說出來,畢竟是要讓全體辭職這種話語,因為萬一真的全體員工聽到這一句話,本來就已經有不少員工的心裡,正在思考著想要辭職,只是遲遲找不到機會請辭,恰巧偶然的因緣裡,居然聽到老闆已經說出要全體員工都辭職沒關係這句話來,心裡想早就已經苦無機會請辭,正好趁著這個機會走人。
若是如此一來,對於公司的生產進度,豈不是立即造成很大的困擾乎!
邱生:員工流動率高,不都是很平常的事 嗎?
菩薩:雖然任一個體制再如何完整,再如何完好的公司,其公司內部員工之流動率,難免亦有起伏不定的時候;但萬一要是弄巧成拙,當要全體員工都請辭沒關係,這句話從自己口中說出,使得全體的員工真的隔天就有極大部份人員一起請辭,屆時,原來早就已經接下來的訂單,又應該如何去進行產品之製造呢?
邱生:當大部份員工都請辭後,重新招募新進人員不就得了嗎?
菩薩:雖然可以重新招募新進人員,但從資深員工的請辭,至正式招募到新進的員工,尚得耗費掉數日不等之時間,工作的問題並非僅僅招募到新進員工就好了。就因為所招募到的全都是新進員工,使得公司裡的所有工作流程完全都不熟悉,所以一切新進人員還得從技術面逐項教育以及訓練,等待新進員工全數招募足夠員額後,恐怕已經超過交貨期,屆時,就不是向客戶賠罪那麼簡單了;因為自己的出貨期延宕,連帶使得客戶進度也跟著一起延宕,其中的損失,恐怕就不是自己或公司所能承擔的後果。
邱生:不過那位老闆,看見員工出勤率普遍不高,難免內心著急,言語就欠缺思量,情有可原。
菩薩:所以說,任何一句話在想要說出口之前,都得有所智慧妙語,也就是審慎言語,或曰:「幽默」。每說一句話都得經過冷靜思考過後,才不會那麼容易就心直而口快,心直容易暴躁,口快就容易敗壞人際關係,如此一來,恐怕就要誤事了。
邱生:古聖先賢,不是經常教導大家要心能直率嗎?
菩薩:心念當然必須正直,但不是硬邦邦的直,乃是要有所藝術,必須有所智慧的直率,因為話語太直接,就是口舌逞快感,通常是傷害他人又自我傷害的。
邱生:口快!這個學生知道。經常聽聞老一輩的人說:「死人直」,就是在說口舌逞快,凡事不經過大腦思慮,將會像死人一樣的不知靈活變通。
菩薩:賢生所言,倒是有些相似之處。
眾生通常因為口舌逞快而不斷的釀成禍端,甚至於備受他人所誤解,明明自己內心並沒有那個意思,但是說出來的話語,聽聞在別人的耳中,就好像是那個意思一樣,因此非常容易被他人所誤解;但不能怪別人誤解於自己,這是因為太多人並不熟悉於汝等,自然就很容易因為汝等之一句話,便認為汝等就是如何、如何,像這種不必要的誤會,卻又沒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去解釋開來,於是誤會便從此永難以解開。
如若聽聞而會錯意思的一方,打定主意不想再聽任何解釋,自己又總是內心裡自以為對方應該懂我的意思才對,就這樣一輩子彼此都不能諒解對方,豈不是自找麻煩!
邱生:原來,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就是這樣一句話的不明而造成的,難怪聖賢都要後世子孫時時善解人意,原來就是在避免因為不必要的言語誤解,導致產生彼此的心結遲遲不能釋懷。真是感恩菩薩殷勤教誨群生,不遺餘力。
菩薩:但願十方仁人君子,凡事可以深思熟慮的經過三思再三思,並且在欲造作的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有更妥善的規劃,甚至於在日常生活上,欲言之語都應該經過審慎思慮考量,千萬不能夠任意就輕率的由口中訴說出不好的言詞話語。
因為一旦言語說出了口,就甚難收回,就算事後自己百般認錯以及解釋,都已將無濟於事了,尤其是萬一言談中,自己的話語當中傷害於他人,恐怕對方的內心裡面便不容易療癒。
邱生:原來一句話的態度及內涵有其學問。
菩薩:因此,眾生每一言論,應該多加思慮一會,每一句話語必當有巧妙智慧。
邱生:看來學生也得與娑婆眾生共同一起勉勵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甲午年一月十七日
第廿六回 凡事常懷感恩心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伴隨著大地之燈光,交織出綺麗光影,令人嘆為觀止。〉
菩薩:賢生可知,人生在世,就有一項與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並且一絲一毫都不能給予或忘的一件事,究竟是為何事乎?
邱生:依學生淺見,僅知道「行孝與行善不能等」,除此之外,不知菩薩覺得尚有什麼事情,能與日常生活之間會產生有相關連的呢?
菩薩:那就是感恩之心啊!
邱生:常懷感恩之心,就是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持感恩之心,才能使人我都擁有好的人生。
菩薩:不僅眾生每一個人要有感恩之心,並且面對種種一切順境以及逆境,都必須內心常懷感恩的態度才行。
邱生:恭請菩薩賜訓!
菩薩:眾生置身於世,無論居處於何種層級的身份,或是本身在社會上的地位所在,都要心懷感恩才好。
邱生:依菩薩之意,究竟什麼樣地位的人,必須要有感恩的心呢?
菩薩:縱然身為一個企業主,亦必須心懷感恩,感恩在自己帳下的那些長期為自己打理瑣事的秘書人員、…等,因為有了秘書日日為自己整理一切雜項事物,並且時時提醒每一天之行程,讓自己並不會因為忙碌或者偶而疏忽,進而壞了重要的會議以及約會,甚至於有時候,秘書還得要充當自己的藥師,隨時提醒自己服用藥物的時間到了。
是故,雖然本身的身份是一位企業主,亦應該對於底下的秘書人員、…等,內心深深的懷著感恩的念頭才行。
邱生:很多秘書人員都在替老闆打理日常瑣事,使老闆免於過度操勞,這種精神倒是令人感到佩服。
菩薩:無論眾生置身所在謀生之處所,究竟是屬於何種層級的企業體,難免對於企業體制裡的主管人等有些不滿意,心中既然產生不滿,則自然怨言將隨之而出,像這樣的情形理該避免。
邱生:常有員工們抱怨公司的主管,或者抱怨公司的老闆,似乎已經成為每一個企業體,完全不可能免除的事情。
菩薩:身為員工的人,若能對於主管的教導,內心抱持著感恩之心念,那麼將能夠心平氣和,並且學到主管所教導的技術;俗世之間之間,對於所謀求之工作要能夠勝任,不外乎技術之熟練而已。
邱生:確實。當員工的人,要對所有主管心懷感恩,尤其是直屬的主管,乃是直接指導工作流程的主管,必須給予感恩才是。
菩薩:對的。每一位員工所屬主管,便是最直接指導於員工的工作流程,並且安排固定點之工作,給予技巧上的指導,相當於老師一樣,應該內心給予感恩。
邱生:有時候做主管者,對於員工的指導,都很容易不耐煩,應該怎麼去感恩呢?
菩薩:有時候,某些主管或許在指導方面有些急躁,造成態度或口語方面的不佳,亦應該體諒該主管,並且感恩該位主管才行。
有了感恩主管的心念,亦可善解主管之立場;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產生不必要之怨言,工作上才能安然自在。
邱生:員工畢竟只是謀求工作,對於主管在教育員工方面比較缺乏耐心,心裡也是不喜悅的,又該如何面對?
菩薩:對於主管之耐心不足,所延伸而來的不佳言語,著實令大部份員工感到厭惡,但仔細想一想,本身在工作上必須藉由該名主管之教導,才能習得此工作之技術與技巧;因此,面對主管在指導上之繁複或囉嗦,即使感到不耐煩,仍然應該給予感恩才是;切莫因為遭受到主管不佳的態度以及語氣不善之對待,就從心裡頭產生怨戾之氣,這是對自己並不利的。
邱生:有一些職員及員工經常抱怨企業主,無視於他們的辛苦。
菩薩:確實。社會上乃是有一些企業主在事業已經步入軌道後,便逐漸轉變性情,從原本的對待每一個人都很和藹與客氣,逐漸的轉變成不容易心生喜悅,甚至於對待一切的人事物竟然轉變成為無情;但身為員工及職員們尚必須感恩企業主,至少企業主創立事業體,提供自己一個工作之場所,若沒有企業主的創立事業,那麼自己便無工作圖謀生活之因緣,更不要說是擁有展現一己之長才與能力的時候。
雖然企業主於人情細事比較欠缺,員工亦必須感恩企業主所提供之工作舞台,才能使自己有一處展現先前所學與所知的機會。
邱生:理該如此。但不知企業主們又該抱持何種心情,面對職員及員工呢?
菩薩:身為企業主必須仔細想一想,創業惟艱的過程,雖然本身在打拼事業期間,或許曾遭遇過不少逆境事,但都必須樣樣自己上陣,隨著事業愈漸穩定,進而擴展事業體,員工增加,減少了樣樣都必須親身上陣的忙碌,此時驕慢之心切不可生;須知自己能穩做企業主之地位,無不是仰賴許多職員以及更多員工分工合作,才能形成堅而有利的企業體。
因此,企業主必須心懷感恩,善待旗下職員及員工,能如此居上位者感恩下位者,對下位者將能善加回報之;居下位者對於上位者心懷感恩,則以忠誠積極做事以必報之,上有慈憫,下有忠義,企業必百年不絕也。
邱生:看來人生隨時都要懷有感恩之心,才能利樂生活。
菩薩:世人若行之,人生何患不光明。
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二月初二日
第廿七回 懂得知足心量寬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駕!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天空中星光滿佈,陣陣清風徐徐吹來。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辦公大樓,但見每一個人面帶笑顏,精神飽滿,逢人便親切招呼,真是愉悅之境地。〉
菩薩:賢生啊!時下眾生多有不滿足者,雖然天底下存在有許多難以取得之事,但何以同樣的境遇,有一些人卻可以怡然自若,然而有一些人卻面現愁憂與煩惱,內心似乎苦悶不已。
邱生:敢問菩薩!大眾面臨此等境遇,身心又該如何調適呢?
菩薩:今夜就是要讓群眾多一分認知,以減一分苦楚。
邱生:看看別人的情形,在做好自己的份內事,就能減少本身的苦楚嗎?
菩薩:當然不是光看別人的生活情況,就能減輕自己的負擔,必須深入其境,了解其心,才能感同身受,並且效法他人之心志。
邱生:那又該如何著手呢?
菩薩:待會兒,賢生可以找幾位上來訪問,就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邱生:菩薩實在愛說笑,學生乃一介凡夫,豈有找他人訪問的能力。
菩薩:說的也是,吾賜清心丸、聚靈丹,爾可配服甘露水。
邱生:〈接下清心丸、聚靈丹,與甘露水配服後,剎時身心感覺到非常的輕盈,眼光倍增。〉
眼下看到一位辦公人員,歡天喜地的在做事情,不如請這位老兄訪問一番。
〈但見菩薩衣袖一揮,這位老兄便立即來到眼前。〉
某甲:兄台有禮!未知兄台喚我前來,有何貴幹?
邱生:請教老兄!你如此歡天喜地的在做事,究竟是為何呢?
某甲:兄台所有不知,我因為有這份工作可做,一想起來心情就愉快許多,所以才高興得不得了。
邱生:那老兄你在這裡工作做多久了?
某甲:我在這做事已經十年了,對於工作的項目是愈來愈熟練,事情只要一熟練,整個人就高興起來。
邱生:難道未曾有過倦怠之意嗎?
某甲:從來就沒有過倦怠感,因為小時候家裡窮,就連想吃顆蛋,都是很奢侈的,現在有了這份工作,不愁吃住,已經滿足了,夫復何求!
邱生:老兄您真是知足常樂啊!
菩薩:一個知足的人,內心是無比喜悅的,雖然比上尚且大有不足,但遠遠已經超越很多下面人的生活,豈能不知足乎?眾生心地稍有不足,便要自尋煩惱,自我感覺到痛苦,尚以為是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實在是乏智缺慧。
邱生:眼前走來一位好像助理的人,手捧飲料給幾位人士喝,還自得其樂的樣子,應該請來訪問一番。
〈但見菩薩衣袖一揮,此人便立即來到眼前。〉
某乙:你好啊!不知喚我何事?
邱生:這位大姐!看妳年紀似乎比眾人年長些,為何替年輕人倒茶水,妳會那麼的開心呢?
某乙:服務人群並不分年紀大小,況且能夠替年輕人做一些本身能力所及的服務,就應該感到滿足,至少我還做得動,我是一直這麼想的;而且一想到我與年輕人一起工作奮鬥,不由覺得自己也跟著年輕許多,有時間幫忙倒茶水,大家方便就好。
邱生:看來大姐確實毫無計較之心,不因年長而高傲,反倒能低心下氣與年輕人融入,真是不簡單。
某乙:凡事無須計較太多,畢竟有一些事情,還得讓年輕人共同幫忙到,大家互相一下,生活才會好過一些。
邱生:眾生內心不起計較,還真是不容易,很多人總是愛計較。
某乙:如果互相都喜歡計較,彼此就會很難相處,許多事情將無法做下去,生活也不會好過,延伸到這樣的情況時,豈不是互相妨礙生活嗎?
邱生:您說的倒是很有道理。
某乙:很多時候只要彼此能夠互相幫助,便可以將事情以最快速的時間完成,能夠如此不是更妙嗎?事事懂得知足一點,自己也不會吃虧的。
菩薩:眾生面對日常生活上的任何一件事情,若能秉持知足的心念,那麼無論在做事情方面或是在待人接物方面,都能夠充滿法喜的。
邱生:日常生活上,任何事都要感到知足,於做事情要充滿法喜,有時還真是不簡單耶!
菩薩:眾生若於處事上,能夠擁有一股法喜之心,便能夠給他人有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人緣亦必然日漸廣闊,做任何事情必能夠更加的順心應手,有朝一日,若當自己有需要旁人給予協助時,旁人亦會樂於出手相助援,讓身邊所有的事情,都能夠非常圓滿的解決。
邱生:原來知足還能有這麼大的學問,學生還以為沒什麼呢?
菩薩:知足,攸關一個人的心念,這個心念是否可以找到提昇各自性德之路徑,端看知足的程度了。
每一件事情都能懂得知足者,生活上才會經常充滿歡喜愉悅的心情,人生旅程中可以經常保持歡喜愉悅,日子就能過得自在些,做事情就能夠更認真,並且能夠更加的盡其心力。
邱生:原來知足尚能令一個人做事情盡心,待人誠懇,看來大眾可要認真予以研味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二月十六日
第廿八回 親躬力為起示範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耀,月光普照世間,身旁伴隨著陣陣清風,令人心曠神怡。未久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廣場,在此廣場中竟有不少阿兵哥聚集在地上,看似拔草,有些則是在撿垃圾等,雖然人人低頭不語,卻顯露出愉悅的心情,做這些事竟然還能保有心情愉快之人,並且是所有人,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不然怎麼會有人樂於除草及撿垃圾呢?〉
菩薩:賢生觀察眾人做事非常愉悅,並且輕鬆自在,尚毫無任何怨言,可知原因何在?
邱生:就是不知道原因何在,才感覺到這些人是不是頭殼壞掉,居然都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抱怨著。
菩薩:賢生不妨再仔細瞧瞧,前方不遠處那位很認真在做事的人,戴著軍帽的那位。
邱生:往前仔細一看,確實有一位頭戴軍帽身著整齊服裝者,在瞧瞧竟有三朵梅花,這可是非常高階的長官了。
菩薩:一個帶頭的人,凡事如能親躬力為,則可起帶動效應,身為長官的都能夠親自與官兵們做同樣的一件事,如此基層的官兵們又有何怨言呢?自然心生歡喜,做得甘願,行得快樂。世間上做事情,甚少有長官們帶動做事的,那麼雖然官兵們同樣在做事,但怨言就容易此起彼落,心情也會呈現不耐煩。
因此,親躬力為,有很大的妙益,有時並非三言二語就能述盡的。
邱生:原來是有長官起帶頭作用,學生還以為這些阿兵哥頭殼壞掉了,拔草、撿垃圾都那麼開心。這讓學生想起以前當兵時,連長就是數日帶領大家造林,雖然天氣炎熱,卻沒人有任何怨言,只因為連長本身都在做了,任何人也都只好跟進,就怕自己做得比長官少,那可就不好了。
菩薩:確實。當長官們親自帶領做事時,眾人最好能夠不斷往前跟進,並且盡快把事情做好做完善一些,因為善後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邱生:〈瞬間,蓮台飛越到一處校園,有許多同學正在聚精會神的寫字,人人手中持有毛筆,一筆一劃慢條斯理的落下,雖然字跡不一,卻都很整齊。在講桌上的教課師竟是一位校長,同學們在這位校長的指導下,毛筆字都很用心寫,每一位同學看著校長揮毫時的神韻,嘆為觀止,似乎有羨慕之意。
這位校長在揮毫結束後,便走到後面,巡視同學們揮毫的情形,並逐一指導教寫,如此用心,難怪同學們學起來認真之程度,難以言喻。〉
菩薩:一校之長,可以說是深不可測,常讓同學有神秘之感,如今以校長之尊,親自教授書法,這對很多學生而言,是無比之榮耀,既然一校之長都肯親自教授,那麼身為學生的,自然不敢怠慢,學習上勢必更加認真。
邱生:原來有校長的加持,同學們爭相學習的精神,倍增不少。如果換成是其他教師,會不會效果打折扣呢?
菩薩:肯學習的人,並不因為教授者的地位不同而有不一之表現,但是原本就肯學習的人,卻又受到一校之長的親授,那種喜悅之心非比尋常,效法之願更見於力行。
邱生:親躬力為,確實能帶動良好效益。
菩薩:凡事都有其領導者可以帶動促進力行的事,只差在是否用心規劃而已。各階層都有其領導者,但親躬力為之事,是否每一位領導者都肯著力,就未必可知,但能親躬力為者,畢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應也。
邱生:感恩菩薩指導!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二月廿三日
第廿九回 善解人意天下寧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伴隨著陣陣清風吹襲而來,令人倍感舒暢。〉
菩薩:賢生可知天底下何以常不安寧乎?
邱生:學生愚昧,不知菩薩所指為何?
菩薩:天下之所以社會上人群間多不安寧,無非是人人未肯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事事皆以自我之立場做設想,才會造成這個社會上的紛亂不已。
邱生:依菩薩之意,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才能促進社會之祥和?
菩薩:人與人相處,無非是一種緣份,既然有緣,才能促成東西南北各地來相會,那麼就應該做到善解人意才好。
邱生:常聞同桌共飲皆不容易,有緣才能千里相聚,確實應該好好相處才是。
菩薩:君不見每一個人群當中,無論是工作場所或社會團體,在裡面的所有成員皆是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有些則是四面八方所聚集而成,既然成員來自於不同的區域及家庭,每一個人的生長環境自然不同,其言行舉止皆有各自長期薰染之習慣性;因此,南北認知皆全然不同,東西表達方式互有差異,於是非常容易因為互相不了解對方而與之產生怨怒與對立。
邱生:善解人意,不知從何做起?
菩薩:面對自己以外的人們,不可預設立場,認為對方之言行都是在鄙視自己,若能換個角度想一想,對方大概是在提醒我,我有哪一個部份必須要特別的謹慎行事。有一些眾生就特別容易對他人之言行,認為就是在針對自己做評比,或是對方心裡就是想要設計自己,讓自己一步一步踏入對方所設計好的圈套裡,有了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導致面對所有人,都感覺對方非常的有敵意。
邱生:社會人群中,有一些人容易有被害之妄想,想像力非常豐富,妄想中的劇情內容,都能自我編織得很細緻,真是令人感慨!
如果是個正常人,好好的去劇組當編劇,前途必然無可限量,偏偏是一個有極度幻想症之人員,真是無可奈何!
菩薩:世間事只要稍微多用心一點點,反應再稍做緩和一點點,思想再多過濾一點點,便能將別人所言聽在自己耳裡;似乎不入耳的言論,但能在設身處地反覆思索一番,或可發現原來對方所要向自己訴說的,並不是自己心中所想像的那樣。
邱生:聽起來好像有一些複雜。
菩薩:例如,有一些眾生平時所接觸的環境,若都是在吵雜中,那麼說話為了要讓別人可以聽得到以及聽得懂,就必須以比較大聲量來喊,但這種大聲量聽在一般生活在寧靜的人們而言,似乎顯得大吼大叫;如能善意,就會明白這種大聲量並不是在對自己吼叫,乃是其生活環境所形成之現象。若要其輕聲細語,並不太容易,只要能換個角度替對方如此想想,自己又何來有不愉悅之理呢?
邱生:原來替別人設想,叫做善解人意,學生又多了解了一些事。
菩薩:許多事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主要原因在於無力感,因為做事情的權力與執行力,並不在自己身上,所以自己縱使有萬般的好方法,亦是無從著力起;因此,換個角度想,如果今日本身所不喜悅的對象換成了自己,是否本身能做得比對方好嗎?
有了如此善解之後,便不難發現,原來並不是對方做得不夠好,應該慶幸,好在不是自己當位作主,否則應該會比對方備受批評也說不定,冷靜想到這裡,必當能有所領悟,凡事並非如同自己所認為的那麼簡單。
邱生:人群之中,有什麼事情能更為善解人意做表現與解釋呢?
菩薩:其實很多方面,都能做到善解人意的,有時候遠方的客來找尋,為了怕麻煩到主人家太多,因此每當主人家詢問其餐飲之事時,皆客氣的回答已然用餐,但主人家豈知客人說的只是客套之言語。
若是主人家能夠以正心誠意,在用餐時間相邀訪客共餐飲,必能令對方感受到一股溫馨的感動,此時客人必然喜悅湧上心頭感動不已,如此便為善解人意所產生微妙感動。
邱生:原來善解人意,還可以深入到眾生的餐飲之間啊!若非菩薩指點,恐怕芸芸蒼生,內心尚有所不明白。
菩薩:但願娑婆眾生,彼此之間能夠善解對方,並且互相營造和諧快樂的氣氛,共同提昇社會之祥和,能得如此,必然人間處處得寧靜,處處見光明,天下豈有不平之處乎?
邱生:非常感恩菩薩之指導!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二月三十日
第三十回 應機學習有禪機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滿佈,光芒四射,令人嘆為觀止。〉
菩薩:賢生可知在這個世道上,每一天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值得眾生學習的地方。
邱生:曾聽聞事事盡皆有其禪機,不知這個說法是否真實?
菩薩:修禪之人,處處藉事悟禪,生活上每一天所面對的一切人事物,盡皆有其禪機存在,就看個人的領悟力怎麼體會與領悟罷了。
邱生:依菩薩所言,每一天所面對的人事物,盡皆有禪機等待啟悟,但學生卻毫無悟性,是否禪根未深所致?
菩薩:非但賢生有如此悟禪能力不足,吾觀在這個寰宇之間的世人大都缺乏悟禪的慧根,畢竟並非置身於禪門中修行,無法悟禪,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邱生:那麼菩薩何以提及「禪」?
菩薩:只是順道提一提罷了,今時主要探討順應機緣以學習。
邱生:應機學習,這究竟是什麼情形,其意義又是為何呢?
菩薩:修禪的人談「禪機」,一般人便談論「應機」,順應機緣,或者可以說是藉由細故獲得領悟的機會,眾生可能會比較容易懂。
邱生:是否就像所謂的「藉事練心」的意思?
菩薩:有些類似,但今時所要講述的,並非練心,而是能夠藉著一件事情的發生,從中學習到難能可貴的經驗。
邱生:是否就像黑心食品事件一樣,從中學到一些上天給世人的啟示。
菩薩:沒錯。事情不分好壞,事件無關大小,凡諸一切順向以及逆向之種種事件,皆有讓眾生學習的地方。
邱生:壞的事情,居然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難道要學做壞事嗎?
菩薩:非也。日常生活中,偶然間若是碰上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必須以此等惡劣的事件,當作一種借鏡,時時警示著自己,不可如同對方所做的惡劣行為一樣,絲毫不得步入其後塵;這就是一種逆向學習,以逆為借鏡,故而達到不違犯之。逆向事件尚且可以有正向之學習,所謂的以戒為師,便是這個情形。
邱生:每一天碰上的事情,可能千百件,難道完全都能學習得了嗎?
菩薩:眾生雖然終日所面對之事務多元,但若能從許多的事件中,取得其中的一件或二件,成為自己學習與體會領悟的要件,那麼眾生每一天都是在學習中點滴成長。並非什麼事情都要拿來學習,但若能比別人多一分觀察力,若能比別人多一分體會以及領悟,自然所學到的事物,一定會比別人多出許多來,人生旅途中也會比較光明與燦爛一些。
邱生:應機學習具體的情形,不知能否請菩薩,再做細微的分解呢?
菩薩:時下時常傳出黑心食品,不知賢生有何見解?
邱生:非常可惡。黑心的食品,殘害眾生之身體健康,真是令人沉痛厭惡至極。
菩薩:從食安問題中。是否有人從中學習到什麼?或是從中有體悟到什麼?難道僅知厭惡而沒有學到什麼嗎?
邱生:從黑心食品事件之中,不知能學習到什麼,還望菩薩指點。
菩薩:遇到食安問題,必須遵守法令規定,對於一切程序都要循規蹈矩,絲毫不得馬虎,更不得投機取巧,否則危害到的不只是眾生的健康,更損毀了自己的信譽,甚至連整個宗族亦將因而蒙受羞辱,屆時自己豈不是成為宗族的罪人乎!不但對不起宗人,更對不起十方眾生,縱使有懺悔之意,屆時事實都已經造成諸多甚難彌補之遺憾事件。
有道德良心的人,必以食安事件為借鏡,當作激勵自己,將道德更栓緊一些,學到別人錯誤的教訓,轉化做為自己更正確的指標,如此從學習中成長,便是人生一大妙樂。
邱生:依菩薩所言,各行各業都能從任何一項事件中,學到更加正面的知識,並將知識轉化吸收成為自己積極進取的好借鏡,能得如此,還真不簡單。
菩薩:世間之事,本就充滿著很多不容易,但就是有太多不容易,只要其中有能夠得到落實,並且有了某種的成果時,便能夠法喜充滿,做事情就更有精神與活力,其中妙處唯有各自領會與體悟,方能知之矣。
邱生:非常感恩菩薩之殷勤教示!但願在這個世間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吸收並運用,才不枉菩薩教化之苦心。
菩薩:但願群眾可以共同體悟之。
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三月初七日
第卅一回 勇於擔當負責任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在此月夜裡,呈現出明亮之星辰與月光,實在是令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繼而流連忘返。〉
菩薩:賢生可知道,做人最重要的一件事究竟是什麼呢?
邱生:這還不簡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那不就是做事積極,事事認真。
菩薩:賢生所說的,只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還算不上是最重要的喔!
邱生:哦!依菩薩之意,難道在這個人生旅途中,還有什麼是令人或忘,然而當中尚有被遺漏掉屬於最重要的事情嗎?
菩薩:須知,眾生置身於滾滾紅塵、五濁惡世之間,自然就有一些經常忽略掉,但卻是極其重要的一些事情。
邱生:竟然會有這樣的一種事情,非常重要卻又經常被世間人遺忘掉,那究竟是什麼事情呢?懇請菩薩詳示。
菩薩:好的。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勇於擔當。
邱生:「擔當」二字,好像曾經聽聞過,但很久沒有人再提到了,今日既然被菩薩重新提出來,那麼懇請菩薩為大家解說一下,「擔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菩薩:話說「擔當」,就是凡事必須要能夠有勇於負責任的精神。
邱生:負責任,依學生看來,似乎大夥做事情,都很負責任啊!
菩薩:話雖如此,但往往十個人當中,就有六、七個人容易疏忽掉,其中疏忽掉的比例,統計起來還真不少。
邱生:那得懇請菩薩指點一、二。
菩薩:許多人通常在做一件事情時,非常賣力並沒有錯,但只要碰到事情不如預期的好,或是事情處理起來比較棘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很容易將責任推卸給別人,自己反倒置身事外,似乎所有事情都與其毫無關連一般,像這樣的一種人,就是缺乏擔當的能力。
世間人若有這樣的上司,乃是過去生中糾葛不清,現在還要被其耽誤大好前程,實在是倒楣之至;若眾生之下屬有這種做事情不負責任,凡事推拖拉的,最後做不好所有的事,還得親自處理善後,乃至於付出更多時間與心力處理,豈不是識人不清乎!
邱生:原來做事情推、托、拉,都算是缺乏擔當的精神,看來這天底下,倒是還真有不少人必須要改進了。
菩薩:在這個紅塵俗世裡,若是人群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自我省思覺察,日常間事事勇於擔當,那麼天底下,便能減少許許多多不幸的人員了。
邱生:缺乏擔當,會產生出不幸的人,那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
菩薩:昔時在三國時代,曹操,字孟德,小字瞞,亦稱曹瞞,由於聰明程度超過眾人,雖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因此,敢於對臣子賦予相當大之權力。
其實,很多重大的決策,都是曹瞞自己在暗地所下達的命令,但命令施行之後,總是曾經造成一些疏失,使得官兵們議論紛紛;曹瞞為了鞏固自己在軍中的威嚴與權勢,竟然讓下屬負起殺頭的責任,下屬們只為了感念曹瞞之提攜與器重,竟然勇於揹負起這些黑鍋。至於曹瞞,竟將忠心不二的重要將領,推出去給予砍頭,藉以擄獲大軍之信任,像這種人就是缺乏擔當之輩。
邱生:不知菩薩可有勇於擔當之案例,可以提供世人做比較。
菩薩:昔時,岳飛,字鵬舉,從軍前岳母在背後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不敢絲毫或忘母訓,從軍後極力對抗金人,每每建立奇功,使得金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是因為這個功勳,惹來秦檜之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京都,雖然岳飛深知由京都連連傳十二道金牌前往戰地,事情必然有所蹊蹺,雖然明知其中有詐,但仍然秉持勇於擔當之精神,返回京都,從此遭受莫須有之罪名,並且從容赴死,留下美名至今,仍然深深普遍受到世間人之歌頌讚揚,後來追謚「武穆」,俗世至今仍然恭稱為岳武穆王,像這樣的忠烈英雄,才配稱得上勇於擔當。
邱生:感恩菩薩指點教示!看來大夥兒尚有待學習之、成長之。
菩薩:是啊!盡量效法古聖先賢勇於擔當的精神,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但總而言之,若能盡力而為,那麼這個社會將有人才輩出,吉祥之事必然日漸福臻也。
邱生:看來,還有不少值得探究的事,天下事似乎若不去日日學習,就很難與人群相處。
菩薩:就是這樣。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三月十四日
第卅二回 凡事自然莫比較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四周星辰光輝普照,其光芒柔和又明亮,令人極度想要接近。〉
菩薩:賢生可知人生在世,有許多時候、有很多事情是比較不得的嗎?
邱生:菩薩所言,可是指外在物質之擁有的程度,不必要與人做比較。
菩薩:正是如此。眾生置身於五濁惡世當中,千萬不可任意隨著自己的妄心去與他人妄做比較,不該比較那些身外之物的擁有率有多寡,才不至於不斷的衍生出煩惱與痛苦,以困擾著自己。
邱生:一個人想要不與他人做比較似乎不太容易,社會上有一些為人父母的,亦總是喜歡拿自家小孩與別人家小孩做比較,像這樣的情形,還真不少。
菩薩: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民智普遍開啟,卻是更容易生起比較之心念,眾生之所以內心容易起比較,大都是一些本身所缺乏的種種物質,看到他人能夠擁有,於是內心產生比較,為什麼他有而我卻沒有,於是就對別人更容易產生妒忌心,乃至於因此厭惡為何他能夠擁有,甚至於很容易不給別人好臉色看,這就是不懂得虛心並且不夠謙卑,明明自己條件比別人差一些,卻又要故作高姿態,更容易給普遍的人家認為這就是自找苦吃的感覺。
邱生:曾經聽聞,有不少人因為本身生活條件較差,淪為有心人士的犯案工具,幫助他人做種種不法行為。
菩薩:確實。世間上有那麼一種人,自知本身生活條件差,能力又非常欠缺,為了取得更多物質,選擇替別人做事,雖然本身確實在生活條件上,獲得逐漸改善中,但每日卻得以詐欺、拐騙、搶奪;在這樣惡質的日子裡持續打滾,過著這種泯昧良心的日子,生活豈能心安理得,最終都將自食惡果。
邱生:比較之心,一旦深植入一個人的心識,恐怕自家人都會成為自己的仇人。
菩薩:自古以來,結怨最深的經常是熟識之人,所謂:「反目成仇」,皆是由於愛比較,衍生出來的結果。喜歡比較之後,就會產生計較,比較心對一個人來說,是輕微的症狀,等到喜歡計較時,就已經病情嚴重了,比較僅是自己與他人的條件相比較,但計較卻已經是逐漸的帶有怨念了;兩者看起來似乎差不多,但後者內心當中卻已經開始有了厭惡對方的念頭,自家人更是無須要做比較。
世間上有不少為人父母的,總是喜歡在子女間互相做比較,用老大的標準與老二相比較,但時日一久,不免給老二造成無形的壓力,並且很容易促使老二逐漸的對老大有了怨念,面對父母親就打從心裡產生出一股不公平對待的感受,叛逆之心,難免就要從中起伏不定了。
邱生:自家人不宜互相比較,能如此施行,確實可以更令家庭和樂融融。
菩薩:有一些父母,非常喜歡拿自家小孩與別人家的小孩做比較,人與人相處之間,經常喜歡訴說自家小孩還有什麼比不上別人的部份,老是拿別人家小孩的長處,想要套在自家小孩身上,殊不知每一個人都有各自所能發揮的地方,雖然別人家的長處自己沒有,但自家的長處,並不見得別人家就會擁有。
因此,當眾生體悟到這一點時,世間上又還能有什麼好做比較的呢?
邱生:世間人的比較,有了比較,不是更能分出優劣品質嗎?
菩薩:比較,必須是每一個人和自己做比較,才能分出好壞,想想自己三年前的種種條件,比起現在的一切條件,如果現在比之前好一些,那就是有進步;想想自己三年前說話的語氣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比一比現在說話的語氣,若有口出珠璣,與人交談之間,能夠柔和溫言對待,則現在就有比過去好了很多,乃是值得受到鼓勵的;但若是察覺現在說話的語氣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比三年前還要惡劣粗俗,那麼就應該要重新找回三年前的那個自己,盡快的找回當年那個我。
若能如此長期行持下去,必然能夠自我在種種方面都能更見提升,自我當下如能多做提升,當然就能在未來的日子裡,不斷的發光發熱,利濟千秋而不竭。
邱生:原來比較於別人會產生紛歧與爭端,比較自己就能增長智慧,產生福德。希望大家能經常與自己勤做比較,這樣每一個人就不要再無謂的與別人做比較了,這樣才能夠擁有利益於日常生活。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三月廿一日
第卅三回 耐心聆聽再解析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辰滿佈,譜出美麗星空,未久,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村莊。有一位年輕人正在與一位老伯聊天,只見老伯講得面紅耳赤,年輕人則是細心聆聽,不知這位老伯在講些什麼?年輕人又怎麼有這等耐心聆聽。〉
菩薩:賢生啊!不妨仔細聽取這對老少的對話,還能讓世間人得到法益,待會兒吾便調其二人前來對話。
〈但見菩薩衣袖一揮,已將老少喚到眼前。〉
邱生:這位老伯您好!
老伯:少年兄!你好!
邱生:兄台你好!
年輕人:兄台你好!
邱生:老伯啊!剛才聽您一直在訴說自己的子女外出工作後,便甚少回家探視於您,可知道您的子女在外謀生不易,豈能長期都有機會前來探望您老呢?
老伯:是啊!少年人外出打拼是應當的,但一年到頭,總是能撥個幾次來看看我這個快死的老人吧!
年輕人:可知道您的子女有時候雖然有心返鄉探望於您,但南北交通往返所耗費的精神與體力非常大,有時候甚至於還得累上好幾天呢!
老伯:這個我當然知道,坐車往返總可以吧!
年輕人:您的子女平均月收入有多少呢?
老伯:聽說三萬多元的收入。
年輕人:老伯啊!若是平均收入三萬多元
,還得支付房租以及每個月的通勤費,加上三餐與日常必需品等,偶而生病去看醫生,根本所剩不多,一年能回家探望您一、二次,都已經很不容易了。
老伯:打電話總可以吧!就是連電話都很少打,我才會生氣!
年輕人:老伯啊!您都是什麼時候才有在家裡呢?
老伯:通常都是吃飯時間才有在家,他們都知道的。
年輕人:老伯啊!上班族吃飯的時間非常有限,根本很少有時間用來打電話,而您卻又只有那些時間才在家裡,您的子女根本和您搭不上線。
老伯:晚上下班後,總有時間吧!
年輕人:老伯啊!您夜裡幾點睡覺呢?
老伯:平常大約八點,最慢九點左右就已經睡了。
年輕人:老伯啊!上班的人,有時候加班到八點多,回到家都已經九點多了,根本沒辦法打電話給您啊!
老伯:是這樣嗎?是我老古板,錯怪他們了嗎?
年輕人:這也不能說是您的錯,畢竟您對上班族的時間並不了解。
老伯:少年的,多謝你!一直麻煩你,耐心的聽我說那麼多怨言,不知道你是做什麼的?
年輕人:差點忘了,我是做保險的。聽老伯您講這些,才知道老伯您可能需要為自己做一些保障才好,這是我的名片,有事情可以找我;若是哪一天覺得自己需要有個保障,就可以和我聯絡。
老伯:原來你在做保險的,保險我是比較不了解,不然你說詳細一點,讓我明白一些,我再考慮找你買保險,好嗎?
年輕人:當然好,為人服務是我的責任。
菩薩:人與人之間,聆聽非常重要。有時候悉心的聆聽一個人所要表達的話,可以從中了解當事者是否有任何誤解的地方,或是什麼點糾結住使心房打不開;當悉心聆聽而發覺問題真正的要點,從中一語將之道破,甚至還可以消解一個人無妄的心結,使其重獲自在,重拾愉悅之心,可說是功不可沒。
邱生:有些人說話就像機關槍,該怎麼做才能悉心聆聽呢?
菩薩:當眾生偶然接洽到有些人性子急,話語如雨般的說不停,甚至語如刀鋒處處逼人時,更要有耐心,將對方所要表述的話語詳細聽完,並從中為對方指出其謎團所在,令其不再鑽牛角尖,使其打從心裡有更正確的認知,才不枉費聆聽的用意與苦心。
邱生:有時候聽了某些人的話,就想發脾氣,又該怎麼調適自己呢?
菩薩:確實。眾生什麼樣的人都有,每當有聆聽到本身不喜悅的名詞或話語時,亦該平和冷靜的將對方所欲表述的言語聆聽完畢,能給予解說的部份,就盡量解說;對方若屬於無理取鬧,便不與其共起波瀾,否則枉費了修持許久的日子,一朝卻栽在他人的無理取鬧上,豈不是自尋煩惱乎!
邱生:感恩菩薩!但願大眾皆能有所受益。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三月廿八日
第卅四回 學習接納順其緣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耀,清風徐徐吹來,令人舒暢許多。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學校,但見這裡的學生,有人心情愉悅,有人則似乎面無表情,不知是何因?〉
菩薩:世間上,有些學子總是有學習天份,但有些學子欠缺學習資質,但更多人老是存活在別人的期望中生活,絲毫沒有自己的理想,甚至根本不能有自己的理想,因此有些人在學習上能充分表現,有些人則暗藏痛苦與壓力,伴隨而來的,則是更多無奈。
邱生:那是否可以請那幾位面無表情的學生,前來接受訪問一番?
菩薩:當然沒問題。
〈但見菩薩,衣袖一揮,剎那間,已將面無表情的學生,帶到眼前。〉
學生甲:不知喚我何事?
邱生:你好!不知你所讀的是哪一種科系呢?
學生甲:喔!我是讀醫學的。
邱生:就讀醫學,很好啊!為何你面有愁容,是否教授所教的,你聽不懂?
學生甲:不是的,因為我根本就不喜歡讀醫科。
邱生:什麼?你不喜歡讀醫科,那又為何會到此讀醫科呢?
學生甲:沒辦法啦!我爸和我媽就是要我讀醫科,否則就要去死給我看啦!你說我能不順從著他們的意思讀嗎?
邱生:哦!原來是被父母用死來威脅你,要你必須順從他們的意思,就讀醫科,不知道你讀了之後,是否還合適?
學生甲:我讀得很難受,壓力很大,真怕我無法將它讀完,苦啊!
邱生:讀自己所不願意就讀的科系,確實有壓力並且苦悶的,不知你本意屬於何種科系呢?
學生甲:我比較想讀汽修科啦!
菩薩:既然就讀醫科了,爾該放下並接納這個事實,將來尚能替眾生解決一些身體病痛。
學生甲:您看起來好像是觀音菩薩喔!
菩薩:吾便是《觀世音菩薩》本駕是也。
學生甲:弟子參見菩薩聖駕千秋!
菩薩:眾生之苦,何止萬千,就連學習上都不能有自己的主張,也是苦境人生。
邱生:過去只知道學校有太多科系,不知應該從何選讀起,但世上竟有連就讀的選擇權,都是父母下指令的,並且不得不遵從,那真是壓力倍至,苦不堪言啊!
菩薩:就是啊!人生苦短,縱使學習上,亦有令人無奈的,能不苦乎!
邱生:菩薩啊!能否再帶那位看來心情愉悅的學生以接受訪問呢?
菩薩:好的。
〈但見菩薩,衣袖一揮,已將學生乙帶到眼前。〉
學生乙:您好!您看起來就覺得很眼熟,不知道在哪裡見過?
菩薩:爾貴人多忘事,吾是爾家中所供奉的那位。
學生乙:我家是供奉《觀世音菩薩》,我可是菩薩虔誠的信徒,看清楚,您確實很像菩薩。
弟子參見《觀世音菩薩》聖駕千秋!
菩薩:何須多禮!待會兒只要接受訪問即可。
邱生:你好!你讀醫科,為何在這種難懂的科系裡,你會看起來那麼的歡喜倍至呢?
學生乙:我的興趣就是讀醫科,自然心生喜悅,學習特別有心得,教授們也都很用心教;所以我學的很多,每天都生活在快樂中。
邱生:難道沒有來自家人的期望或壓力嗎?
學生乙:我的父母確實一直希望我是從醫的,主要是我本身想要當個好醫生,將來能利益群眾,因此有這個機會能學習就加把勁,輕鬆又自在。雖然偶而會遇上不好懂的事情,但只要多方請教與習作,必能將之弄明白,所以壓力反而就成為學習的動力了。
邱生:真是不簡單。
菩薩:人生在世,試著去接納各種人事物,因為接納它,所以能懂它,於是人與人之間變得更自然。當父母的,通常對子女有某種程度的期望,於是一味要求子女必須依自己的期望做事,否則就看成忤逆不孝,或認為子女在浪費青春。但每一位眾生都是唯一的,每個人的生命,更應該自己做主,若父母的期許,同時是當事者的希望,那麼會是助力,若父母的期望並非子女的興趣,終必成為其生命中的壓力及無奈,遇上事情,難免要責怪父母:「都是你啦!叫我讀這種科系,現在好了,醫出問題來,都是你害的啦!」
邱生:看來,一切隨順因緣,會比較好些。
菩薩:當父母的,只能在子女無所適從時,給予建議,但不能要求照著長輩的意思,否則將來遇到問題,難免成為子女怪罪的對象。
邱生:說的也是。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四月十三日
第卅五回 學習放下互包容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不一會兒時間,蓮台悄悄落在一處企業的上空。有一位企業主,正坐在辦公室,時而歡笑,又時而面露不悅。〉
菩薩:賢生稍後仔細訪問這位企業主,以利本文能更收教化之功效。
邱生:學生謹遵菩薩指示!
〈經菩薩衣袖一揮,已將企業主喚到眼前。〉
企業主:眼前不就是《觀世音菩薩》嗎?弟子叩見菩薩聖駕!不知菩薩傳喚我前來有何事情交待?
菩薩:善士免禮!今時正值奉旨著作《人生遊記》,爾僅須盡情配合採訪的正鸞生訪問,其它的就別多想了。
邱生:您好!方才看你時而笑容滿面,時而卻又面呈不悅,不知究竟是為何因?
企業主:你有所不知,我之所以會展露笑臉,乃是因為我辛苦創立的企業,終於有了現在的規模,想到這裡不覺喜悅之念猶如湧泉般湧上心頭;為何又會面顯不喜悅,乃是只要一想到好不容易在辛苦的經營有了現在的規模,前後又制定了一些勞資雙方共同遵守的約定,卻從此在層層管理的情況下,很多事情我都管不了,不知不覺內心就有了一些嘔,不由得生起悶氣來。
邱生:究竟有什麼事情,是您所管不了的呢?
企業主:想當年,我與少數幾位同仁一起奮鬥打拼,經營方針明確,逐漸擴大事業,原本所有同仁共進共退,全都在掌握之中,隨著事業愈大,員工愈來愈多,主管幹部亦不少,從此卻掌握不了這些主管及員工們的一切,不由怨氣上升而不悅。
菩薩:人生在世,必須學習放下,像爾這般喜歡掌握他人的動向,難免積累形成內心的掌控慾,因為通常一個人在自信過度之餘,內心容易自大,繼而產生自傲,有了驕傲的心,不免對任何的人事物都想要去掌控它。
起初,先由掌握人事物得宜,進而漸漸興起想要操控他人的念頭,希望每一個人都要依自己的指令行事,如果有人未依指令行事,便會氣得急跳腳;這種心念,若不能盡早察覺,並予以學習放下,很容易處在痛苦的深淵而不自知。
企業主:這個我知道,但又能怎麼辦?我就是無法釋懷,我也不想要去操控別人,但偏偏時常起了這個念頭。
菩薩:吾予以淨化一番,助爾能有堅定的意志力,去學習放下的法益。
企業主:感恩菩薩慈悲!
邱生:〈瞬間,蓮台移到一位工人的上方,停了下來。看這位工人似乎面無血色,不知何因?經菩薩恩師衣袖一揮,工人已到眼前。〉
工人:您好!不知喚我何事?
邱生:您好!方才見您悶悶不樂,究竟是什麼原因?
工人:若說到我們老闆,天就黑一邊。
邱生:此話怎講?
工人:我們老闆從來就不曾關心過我們,成天只知道應酬,也不會將應酬的經費撥個一部份給我們,多少可以增添一些生活上的費用,就只會應酬,吃得好,穿得好,卻從不關心我們的溫飽。
菩薩:做工人的,但須盡一己之本份,做好份內的事,至於老闆是否能下放額外福利,切不可有所期盼,畢竟老闆自己有其必須煩惱的事,這些煩惱並非件件都有人知道,因此,必須學習放下才是。
工人:我就是不甘心啊!哪有當老闆的吃好、用好,工人卻得勞苦窮忙。
菩薩:各有各的辛苦所在,多少放下一些不滿,這樣生活才會多一份悠然自在,千萬不要想去影響老闆的作風。因為雙方觀念有落差,彼此無法相容,若硬要以自己的想法框住對方,認為對方應依自己的想法行事,那麼必然彼此都生活在不喜悅中,日子又怎麼會好過呢?唯有學習放下各自的執著點,才可以逐漸達到皆大歡喜,為人處事,也才有朝氣與活力。
工人:感恩菩薩為我開示!
邱生:原來事事都各有其想要掌控的地方,包括想法,都有人想要控制別人的想法,好複雜的世間,好複雜的人心呀!
菩薩:人之心念萬千,人之控制慾亦旺盛;因此,才有諸多煩惱與痛苦。喜歡控制別人的,不但造成別人的困擾,也使自己在控制不力的情況下,產生懊悔與痛苦,何苦來哉?願世人學習放下也。
邱生:感恩菩薩開示!相信會有不少人受益。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安!
菩薩:可。停筆。 吾退!
觀世音菩薩 降 乙未年四月二十日
第卅六回 隨機應變以處事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天空中綻放出月光束束,照耀著大地,呈現出明亮之感。〉
菩薩:人生在世,有許多時候都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有一些狀況往往與自身關係非常密切,然而亦有一些狀況會隨著事過而境遷,也就不礙事了。
邱生:菩薩啊!何事為關係密切?何事又屬於事過境遷的呢?
菩薩:與世間人息息相關的,不外乎生活、工作以及人際關係,這些方面都很容易有突發的狀況產生。
邱生:與本身息息相關的事,萬一有突發狀況,屆時,應該怎麼辦呢?
菩薩:世間人於平時就應該在各方面有所準備,才能夠應付得了突發之狀況,以避免陷入困境中。
邱生:能否請菩薩給予明示?
菩薩:譬如有一個人平時都自認為天氣晴朗,所以出門便忽略攜帶雨具的習慣,有朝一日在不知情的情形下,突然下起雨來,但此時身邊並未攜帶任何雨具,於是陷入困境,只能止步不前,就地找一個可以避雨的地方,先行避雨,須等到沒有雨了才有辦法離開。
然而另外有一個人,平時無論天氣晴朗,或是天氣感到陰涼,都能養成隨身攜帶雨具的習慣,因此在面臨突如其來的下雨,就能夠立即取出準備好的雨具,於是不必遭受下雨所限制,穿好雨具,立即又能往前邁進;或者走路習慣帶雨具當作拐杖,一旦下起雨來,只要撐起雨傘亦能立即前進。
一樣的下雨,平時有準備好,跟平時都沒有準備,在面臨相同的突發情況之下,能夠隨機應變的程度自然也就不盡相同了,一位當場就陷入困境中,令人感到無可奈何,又愛莫能助,另一位則從容應對之後,立即能再出發。人生旅程中,不乏有類似的事情,就看世間人如何去轉變。
邱生:感恩菩薩提點!但隨機應變,是否有更深入的含意,可供大眾了解呢?
菩薩:好比有一個老闆,平時正愁著工作量太大,人力方面不太足夠,正想要找新人員另外處理一些需要整理與維修的物品。某日,老闆碰到訂單銷售量減少,並未因此而感到煩惱,反而面露笑顏,心想:「正好可以趁現在這個機會,將久置未處理的那些物品,好好的進行維修,早日完成維修之後,就能夠盡快的再一次送到客戶手中。」由於有所準備,知道隨機應變得宜,故而事情就能在輕鬆而巧妙的安排下,順利解決了。
另外有一個老闆,平時只知道不斷的增加人手,突然有朝一日,面臨訂單大量減少,於是便開始煩憂苦惱,憂愁著沒有其它事情可以分配給工人做,為了減少日常之開銷,不得不裁員以降低開銷,但偶然間訂單增多時,又要面臨人手不足的困擾,只能這樣反覆的在缺人時增員及人員太多時便裁員,完全失去臨時應變的效益。
邱生:原來工廠也各有其應變的問題存在啊!
菩薩:處事之間,平時若無積極的多接觸一些外面的資訊,便容易將自己封鎖住,形成所知障,因為知道的並不夠多;但社會上瞬息萬變,許多事情或許原先自己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知而活躍了,假以時日,由於未能持續與社會潮流接上軌,故而造成過去的活躍,逐漸淪為現在的平庸。
然而一個本身真正活躍的人,經常以所知的不多而如此自省,因此,可以不斷的接收外面的新訊息,或許當發現本身有某些地方,有待加強時,就能儘快去加強,並配合時代的朝流,使自己的活躍不斷的提升,不但過去許多時候活躍著,就連現在依然處於活躍當中,這便是能夠隨機應變,使之趨於真善美,人生也就沒有任何罣礙了。
邱生:感恩菩薩開示!相信將會有更多人聆法受益才是。
菩薩:但願如此。有時候眾生面臨困境,並不表示必須被困境牽著鼻子走,只要平時準備的足夠,那麼縱使當突發的狀況呈現在眼前之時,該項困境就有可能會成為自己人生的另一波轉捩點。但機會往往是給有準備好、準備夠充足的人使用的;平時未能準備的人,時機一到,屆時就只能乾瞪眼、捶胸頓足的份。
世間人凡事都要有所準備,才能夠靈巧的隨機應變,並達到處變不驚的較高境界也。
邱生:感恩菩薩開示!
菩薩:光陰似箭,轉眼間一載又過了,本書至今告一段落,願諸子各自珍重。
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濟公活佛 降 乙未年四月廿七日
跋文
詩曰:人道修成聖境臨。生超死了佛仙欽。
遊文戲武知仁義。記取丹心福慧臨。
本書《人生遊記》之文章雖然很短,字意雖然很淺,卻是深深富含甚深微妙之大道理諦,涵藏在其中。
本書明明白白的指點明示迷途眾生,置身在娑婆世界的人生旅途當中,從年幼直至年長,由年少直到年老的人生經歷裡,大眾或多或少皆容易會有一些疏忽過失之種種,發生在日常生活間,被自己無心的造作,甚至於眾生偶而間有口無心之言語過失,都足以帶給人我煩惱與憂愁,以及身心痛苦之糾結不清。有時候,隨著時光之流逝,眾生在這個五花十色的花花世界裡,各自之人生的旅程當中,究竟曾經有造作過哪一些過錯與疏失;或者眾生在身口意當中,究竟曾經造作過何種過錯及疏失,這一些曾經造作過的疏失,容易因為生活的時空背景有所不同,隨著日子一久,曾經的過患已然漸漸的給淡忘掉了。
如今藉由本書《人生遊記》的重新闡述,但願多少尚且能夠勾起世間人回憶起自我人生的每一個旅程中,究竟有哪一些是自己曾經所造作過的疏失,盼能啟發各自內心的真誠,予以懺悔前愆。疏失已然造作,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當下開始,努力朝善的部份前進,此後積極的努力向善,聞法而修身養性,布施以行善立德,為力圖福慧能夠日漸圓滿。
但願俗世之間,若有犯造過患之人,皆能內省悟覺,盼能大眾皆可以盡早改過而遷善之;然而曾經造作的項目中,若有善慧仁德之事件者,亦希望可以再予盡力,並且秉持堅定的精神加以保持之。
濟公活佛 跋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乙未年四月二十七日
太陽星君 降 乙未年五月十二日
跋文
詩曰:人心向道輸誠在。生活逍遙福慧長。
遊戲紅塵知善教。計修正法天下揚。
《人生遊記》之著作,至今已然正式完書,在短短數十篇文章裡,闡述道訴指明娑婆世界每一個人的人生旅程中,或多或少都很容易面臨諸種情況。
雖然時下有不少修行者,由於勤修大道,領悟真理,早就已經跳脫了人生過程中最容易違犯之疏失,然而本書之篇幅所指出的偏差部份,若是眾生本身有所犯過之項目,就應該將已作惡業之事實引以為戒,趁早省覺與懺悔,進而迷途知返,如此乃能促使善心、善念及善行之與日俱增,書中闡述道明的善行之處,若是眾生本身已然有所進行,則更宜將善行持之以恆,切莫讓善行稍加鬆懈而怠惰,以防德行尚未增長,而過患已然深植。
論起紅塵人生之過程,無非是貪嗔癡三毒所形成之愆尤,並透過身口意再將三毒施行於外而形成過患,動輒得咎;是故,本書《人生遊記》之著作緣由,乃是上天慈憫芸芸蒼生置身在五濁惡世裡,尚有知道勤修行正法理諦之人,並有本俱善慧根性之諸眾生,只因身在其境,迷乎其境,雖犯有小過咎,本身卻因迷惘,導致禍患在不知不覺中點滴形成。
如今,藉本書之指迷向覺,便可令群生之醒覺,人人盡予曉得內觀己過,從中去惡向善,再勉勵提升每一個人的真如佛性,堅持赤誠之心與正法意念於時時。
但願本書之壽世,能夠為已入道之修行者,或即將入道之修行者、以及尚未應緣入道求修者,將帶來更深入淺出的道諦也。
太陽星君 跋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乙未年五月十二日
人生遊記:完書玉旨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乙未年五月廿六日
聖示:今夜,恭接【人生遊記:完書玉旨】,命本道院福德正神十里外接駕,命本道院天上聖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可。 吾退!
欽差太上老君 降
詩曰:人間法樂無邊廣。生效群真正法揚。
遊戲人天修聖諦。記添妙果仁義昌。
聖示:今夜, 吾乃為《人生遊記》乙書頒佈完書玉旨而臨沙結緣,願神人持之以恆也。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統御萬靈,日理萬機,位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是念。今查爾南贍部洲臺疆《懿敕寶德大道院》奉旨著作《人生遊記》,已然圓滿完書,論本書乃在闡明眾生一生當中,容易犯造之疏失,藉本書之壽世,將能使更廣泛諸眾生得以明理而知懺悔,並且懂得修身養性以培養性德。
書既完成,合該頒賜有功與賞例如下:
一•凡參著本書達全勤者,各予以賜記一道功為勉。
二•凡參著本書過半未達全勤者,每缺一期減十功為勉。
三•凡參著本書未達過半者,每參著一期賜記十五功為勉。
四•凡樂助本書達百本者,予以植福。
五•凡樂助本書達千本者,盡予周全一願。
六•凡樂助本書能增福慧。
七•凡樂助本書能啟智彰慧,利樂功名。
八•凡樂助本書可得人際佳緣、可獲善神護佑。
九•凡樂助本書可得妙法常顯。
十•凡樂助本書可得善知識普現。
如今,本書在貴道院神人不懈不怠參著之下,終於順利完書,可喜可嘉,盼此志永保常存也。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乙未年五月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