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尊:無論學習任何法門,一定得一門深入,並且要到透徹而後始能一理通、萬理徹,達到真正法法融通之妙境界也。
   
hr.gif (2730 個位元組)
hr.gif (2730 個位元組)

開宗立脈玉詔:鸞門四禪淨土宗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9589

聖示:今夜恭接開宗立脈玉旨】,命本院監察尊者十里外接駕,命本院天上聖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可。  吾退!

欽差南宮孚佑帝君  降

詩曰:開宗玉旨垂台島。

      寶德恭聆聖意彰。

      淨土四禪圓滿道。

      鸞門正教傳十方。

聖示:賀喜貴道院奉旨普傳鸞門正法,代天化育群英,導迷黎,進善途,歸靈子,步步營。今再受上蒼畀重,鸞門成立淨土法脈,實貴道院神人之榮幸,勉之精進再精進!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統御萬靈,位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為念。今查爾南贍部洲台疆《懿敕寶德大道院》奉旨建立來,神人齊心一致,辛勤於普化蒼黎,頗有建樹,尤在示範鸞門正法方面,神人戮力可鑒。

今為使末法眾生得以行善積福,依法實修,進而成就菩提,乃在鸞門體系特予增設專供弘揚三教正法之淨土法門,題其顏曰:【鸞門四禪淨土宗】。

有關淨土修持法義,將逐漸垂示,以導引蒼生,依循正教、正法而行正道,使悟性真如而達菩提有日。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丙戍年七月十六日


  開宗立脈佛旨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9589

聖示:今夜恭接佛旨,命本院城隍十五里外接駕,命本院天上聖母十里外接駕,命本院副院尊觀音如來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可。  吾退!

本師釋迦牟尼佛   降

聖示:吾特蒞貴道院頒布佛旨。

    奉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佛諭

  紅塵滾滾,浮沈不息,末法亂象,敗德喪廉;幸有鸞門普化十方,挽風化俗。

觀正法隱藏,末法甚悲,六道輪迴將無休止;幸正法尚得以藉示範道院再現人間,而今精英仍有可萌之期。

貴道院經萬佛群仙研議,考核審定,垂降【鸞門四禪淨土宗】。此中四禪,除了說明修行境界外,尚包含弘揚四大淨土:鸞門淨土、觀音淨土、彌勒淨土、地藏淨土,為末法眾生依止處,隨法輪之運轉,吾亦命諸天衛護,期能戒定慧周全,成就菩提,得不退轉。願聞者受持,見者發心,則為淨土門人也。

天運歲次丙戍年七月十六日

hr.gif (2730 個位元組)

天運歲次丙戌年十月初五日

孤獨長者  降                9512月9日

詩曰:四禪聖境逍遙樂。淨土無垠自在鄉。

      立德清心期寡欲。修身示範澤文章。

【四禪】本是四層不同級次之修行境界,果位程度自然亦不盡相同,但因為末法眾生根器太劣;因此,【鸞門】創立「四大淨土」,依眾生根器及其因緣而做攝受,以廣渡眾生。

當然能依止於「四大淨土」修行,以達到符合資格而帶業往生時,便能憑藉在世之修行善德及福德因緣,在「四大淨土」中安排蓮花化生,使修行者能先離開業力之纏擾,安住在淨土中,繼續修行定靜功夫,讓身心靈獲得自由自在,他日三會龍華,修淨業,再證菩提。

然而能善加運用有生之年,使血肉凡軀藉此假體修真,但又「生、老、病、死」四大苦惱絲毫由不得人掌控,故曰:「假體」;藉此短暫之假體立諸般德行,來培養與眾生

之間的善妙緣份,藉由修身覺照心地深層以清淨心地,污染濁處加以阻絕,讓清淨純度來淨化內心深層,使真如本性不再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乃能真正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如此便不必往生淨土,而是建立淨土,這樣才是佛道最終之目的。

但眾生常生(文字障、所知障),不能真心受教,故僅須立志求往生淨土便可,眾生若能於四大淨土中逐漸覺照本然真如,亦是佛恩垂降之用意,願世人能深深覺悟也。

             孤獨長者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丙戌年十月十九日


祇陀菩薩  降               951216

詩曰:修身立德誠為貴。斷惡存良益眾生。

      戒律嚴明知禮義。超歸淨土四禪明。

眾生自從無始以來,在善惡是非中頻造作,又常起分別、執著,以致身心陷入煩惱、痛苦、疑惑、傲慢、愩高而無法自拔,雖然有時深知不該為及不該有之言行舉止,但業力之牽掣,讓眾生頻頻造業作孽。

因而地球天充斥著一股怨戾之氣,並且冤怨相報永無止盡,在末法時期,形成天災、人禍、刀兵、厄難,就連「生、老、病、死」四大苦惱都常令眾生心生苦惱而不知所措,半點都不能由心意作主。是故,上天垂降【淨土法門】,令眾生在茫茫人海之中,獲得一盞明燈之修身指南,並且讓眾生在苦海中得一法舟,讓迷途眾生登達清淨光明之彼岸。

如今設立【四禪淨土宗】,正是苦海中接引眾生前往光明平坦之路的法舟,而求生淨土之路分有遠近,其必須具備之功果亦不盡相同,眾生欲求生任一適合之淨土,便依意願及修行力之所謂:「信願行」而決定之。

現時上天垂降《四禪淨土遊記》,主在闡揚四大淨土的殊勝奧秘之處及修持資格與要件,願修行者在學習「超凡入聖」之過程中,能以「戒」為師,「十善」為食也。

             祇陀菩薩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鸞門五聖之由來│飛鸞救劫•闡教宣化•普渡眾生

依據《洞冥寶記》【第一回│延康末至尊排劫運•庚子年五聖捧綸音】之記載,係五聖行宮紀錄仙官楊椒山夫子所降著述,乃聖帝命從庚子以來,將五聖救劫始末,飛鸞紹壇,一一傳出,俾使世界眾生知曉,方不沒五聖多年苦心。愗

摘要如下:「尋流溯源,必要從清朝末年敘起。清朝末年,人心已壞,種下禍根,孔教不遵,崇尚新學,綱紀漸廢,習染歐風,以至五倫不講,八德全虧,將文明禮教之中華,胥淪為禽獸黑暗之世界,天柱折也,地維傾也,悲哉哀哉!是歲庚子元旦,  上皇駕坐凌霄,下望黑氣騰騰,佈滿世界,不禁拍案大怒,曰:『何下界之人,惡孽如此其甚哉!是不能不降之大罰也。』當時即曉諭諸天仙佛聖眾,並敕冥王造具惡籍,速呈玉案,隨敕各部神將天使天丁,分佈刀兵水火雷霆、瘟疫、豺狼、蝗蟲、旱澇、饑饉等災,務令收盡惡人,以充劫數,殲除之後,驅入冥府,永墮地獄,歷千萬劫,不復人身,著速照旨施行等諭。當日  上皇盛怒之下,頒下此旨,眾神仙面面相覷,莫知所措,因同跪懇金階,求減劫數,上皇弗允,各神祇逡巡而退。其時班中有關帝、文帝、呂帝、顏帝、大士,是為五聖,見旨已頒下,難以挽回,而又不忍下民受此慘劫,復聯班長跪,泣涕叩懇,聲隨淚下,溼透襟袍,上皇仍不允。五聖因救民心切,叩頭泣血,一連跪懇七晝七夜,哀動至尊;至尊乃言曰:『卿等誠懇哀求,為民請命,朕豈無慈悲之心,但下界之人,造孽已深,無解免理,卿等有何良策,能使世人改惡從善,消此黑氣,以慰朕懷。』五聖同聲奏曰:『如蒙至尊開恩赦宥,使下界劫難,從輕減免,臣等情願臨凡,分省飛鸞闡教,以化萬民,倘奉職無狀,甘罪無辭。』至尊聞奏,天顏為霽,喜動於色,謂五聖曰:『卿等具此宏願,朕甚嘉之,但下界人民,陷溺已深,人心已死,化導良不容易,朕熟思審處,當今時局,除飛鸞闡教之外,別無良方,卿等既負此鉅責,各勤厥職,勿怠厥志,宏誓具在,勉旃慎旃,諭訖。』

解說:鸞門時常提及【天恩師德】,乃首重這一段歷程而言;仙佛暗中護佑眾生,甚至於下凡飛鸞闡教,即是冀望消弭災劫之臨身。


本道院天上聖母  登台     95322

述論:鸞門普化法輪

鸞門起於孔氏而應運於白陽,興於甲子後,鸞門何以應運?

緣於十七代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震怒人世間戰端不休,殺孽日漸積深,從天而望,乃是一片黑氣籠罩天地,無法洞徹人間,以神通力觀故,不外乎墮胎業深,殺戮怨戾,弱肉強食,形成黑氣遮天。  玉帝大怒,本擬天地重歸混沌,並降三災八難,令玉石俱焚,又見世間淫風日盛,故擬令世間人陰陽合為一體,自身便能在胚胎成熟時,自行孕育成胎。

幸《關聖帝君》聞言,乃心生慈憫,是時五體投地,悲淚哽咽,告曰:「天帝莫作是念,莫施是行,所以者何?一旦陰陽合為一體,待嬰兒出胎之後,母體即便死去,如此胎兒扶育、教養則告中斷,甚至因為新生之兒無人撫養告出世不久即亡,而能順利長大者,則因失去教育,人心日漸敗壞,世間全無智慧及知識存在,屆時天下大亂也。」關聖再曰:「娑婆世界,人心雖然惡毒,道德雖已不復存在,但仍有多數眾生,尚存在一絲慧根善念,憑此吾願化度眾生,使有緣眾生再修善慧。」天帝告曰:「既然如此,則由汝普度世間,但此時投生在世,尚須二十餘載,此二十載時間,世局已不知道演變至何種程度?道運恐早已隱藏不存,今有鸞門正值天命運行,汝乃可藉沙盤木筆教化世人。

於是白陽鸞門從此以《關聖》為中心,而期期開沙著書立說,並集列成冊,而編制成書,加以流通,從此藉由鸞書普傳,代天宣化,引迷入悟者不少,而鸞門主要在鸞期之效勞。


四禪淨土宗濟公活佛  登台  9912月8日

述論:不要怪別人

哈!哈!現代人千萬不要「人醜怪父母,命歹怪政府」,必須自己努力學習成長,朝優點長處下功夫。

芸芸蒼生共同置身在這個地球天,有人容貌長相美麗清秀,有人容貌長相平庸,亦有人容貌長相奇醜無比。愚昧的眾生,當見到自己的容貌醜陋時,居然未曾省思自我在過去生中未懷好的心思,不曾思憶自己在宿世當中,心中常充滿邪惡、醜陋的念頭,才造成本身在今世之外相醜陋不堪。若能反省自己心量及往昔的言行有所缺失,積極朝缺失之處加以改善,則不難於將來之福德暢通時,重新令外相莊嚴端正,因為心善、心慈,皆能促使外相有所吸引力,那種「磁性」只有心存善念者始能獲得。

哈!哈!愚昧的眾生,當命底差、運程不彰旺時,只會將過失指向政府,卻永遠沒有一個人能夠朝自己的缺點來反省,都沒有人怪罪自己平時的好逸惡勞。當一個階段性之福運享用盡時,必定會讓自己失去穩定的工作,千萬不要迷愚的、一味的怪罪政府沒有好好決策經濟,因為自己的能力範圍有限,自己的工作技術有限,自己的各種能力有限;但觀察別人在語言方面比自己多會一種,自然的工作機會就比自己多一層,自己對於歌舞不在行,但是別人除了會一般性的職場技能外,尚擁有能歌善舞之能力,自然的別人之工作機會就比自己多了一層,福運也就比自己更彰顯。當自己在批評別人只會靠一張嘴而已,完全不曾反省自己,有朝一日真的讓自己上台講起話來,可能很簡單的一句話也說不清楚;因此,「命歹不要怪政府」,愚昧之眾生必須時時勤學習,而且「勤能補拙」&「學而時習之」。

哈!哈!人生不但要懂得「學習」,也要能夠時時「活潑運用」,所謂:「習作」,就是不停的學,不斷的臨床實驗,才能培養出自己的能力;當別人某方面能力,快要與自己該方面高超能力相差不多時,千萬要記住,自己可能不久後將要被別人所取代,因此「未雨綢繆」。所謂:「居安思危」,在事前便開始學習一些別人還不會的事物,當此階段性的福運將盡之際,別人正面臨失業潮,而自己因為早先學習了別人所不會的技術或才藝,也就順理成章的有被挽留的機會,或者雖然未被挽留,但此時所學習的其它技術才開始要展開新機。

哈!哈!有了不斷學習的精神,有了不斷學習的毅力,福運便能高漲,這種實際的一點一滴的落實,才能讓自己不斷的開創生命新契機,這要比「怪父母、怪政府」來得實在,比怪別人來得直接與福氣旺旺也。


四禪淨土宗孚佑帝君  登台  99年9月18

詩曰:遷德勤慈效聖真。善行普造風範民。

      行持喜捨慈悲願。仁義隨身福滿人。

述論:遷善行仁

人生在世,必須能夠效法古聖先賢的待人接物之精神,與學習聖賢者大公無私的做人態度,更該遵從聖賢「克己復禮」、「壽世牖民」的道德力量。所謂:「見賢思齊焉」,只要遇見眾生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理當加以學習並且運用在日常生活裡,大眾當勤思惟、探討聖賢們在想些什麼?想要表達些什麼?而不是以自己單純的思惟去論定聖賢與自己所想的一樣,一旦心裡如此認為,則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昔時,孔夫子在一生當中只擔憂四件事:「德之不能行,學之不能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夫子每日心裡所擔憂的並不是明日沒有生活費,亦不是擔心今日要餓一整天,因為金錢乃是身外之物,但滿心法喜一身道德,雖餓亦飽,「法飽、道飽、德飽」是也。夫子對於一生所學習的人生真理,能改善世間人之苦厄心靈,及能改善眾生謀生技能的好方法,卻無法一一去教導世人,讓人人皆能提昇技能,增長善知識,而感到非常憂心,而不是因為名氣大小而愁憂;並且夫子常思聽聞到好的行為、好的理諦,深怕自己無法落實表現在日常生活上,而感到憂慮。夫子之德,在於一旦洞察自己或是聽聞到自己有些疏失之處,深怕無法堅定心志去改正,而感到憂心。

於是聖賢者步步為營,一切行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做事情則戰戰競競,是故德行日日深厚。聖賢於言行舉止間,無不是充滿如何去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及思惟該怎麼做,才能讓大眾有良好知識,進而提昇智慧;並且經常想著如何使世間人可以互相尊敬,提升家庭中的慈孝及和睦精神。指導人際之間,彼此珍惜因緣,提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無畏精神,使本身能落實一切真理妙義,施行善良、正義之事。

末法眾生,雖然距離聖賢住世的年代遙遠,但代代相傳之倫理道德,卻是歷久彌新,絲毫不被時代所替換,反而更令人珍惜。而在此物資多元化的世代裡,當效法「知忠、行孝、施仁、大愛、守信、持義、遵和、擁平」的處事精神,讓社會再現安和樂利的生活,人人從自己開始也。


四禪淨土宗地母至尊  登台  100年4月16

詩曰:莫思計較心寧靜。掛礙財名識不明。

      算計一生無德澤。盤心喜捨菩薩情。

述論:年輕人胸前莫掛算盤處事

世間人非常喜歡:斤斤計較,每一件事情都得想要計較到底,做任何事情都要算盤打盡,認為有利可圖,才願意去做;若是一個人利益當頭,以名以利掛帥,諸般利益打算完盡,這樣生活並不會獲得快樂,日子過得更不輕鬆。

現代年輕一輩的青年人,從小嬌生慣養,從幼童時期,便備受父母呵護,由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直至大學、碩士畢業,仍捨不得其學習自己找工作,及捨不得其幫忙做家事,造成學歷愈高愈缺乏作為,更缺乏人情世故之歷練,並且缺乏擔當之能力。凡事只想著以我的學歷、以我的條件、以我的需要,必須找到符合我想要的事,我才願意做,算盤打盡,怎知愈打愈不能如意,算盤愈算的精,福德卻愈差。

在六十年前,於台北地區,乃有姜某,從某高中畢業後,便在一家生產機械的公司裡工作。因為姜某與同學們剛畢業,還沒當兵,只能找到釘木板的工作,姜某很認真的釘木板,才三天時間,整雙手都釘出水泡來,夜裡姜某心想這麼辛苦,乾脆別做了,就向室友談及:「就要當兵了,家裡還有一些事要整理,我想辭職了。」室友一聽,似有同感,也說:「對哦!就要當兵了,我家裡也是有很多事要處理。」隔日,便相邀向老闆說明。

姜某向老闆說:「老闆!我就要當兵了,我家裡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我想我該辭職了。」

老闆慈祥的言道:「你們就快要當兵了,回家處理家事是應該,但是,你們突然間要離開,我來不及找人替代工作,不然這樣好了,你們暫時先留一個星期好嗎?」姜某等人心想:「好吧!就暫時多留一個星期好了。」

七天過去了,姜某等人也不再向老闆提辭職的事,而老闆也故意不提,就這樣二個月過去了;到了月底,老闆辦了桌宴席,招待姜某等人就快要當兵的員工們,老闆對眾人言道:「你們知不知道,當初你們說要辭職,我要你門多留七天的原因嗎?」眾人當然不明白。老闆說:「我聽老前輩說過,只要能做滿七天,就能習慣,能做到一個月就能持續下去,前途是無量的,你們都做了二個月了,你們的前途似錦,加油啊!」說完,便發給每個人一包薪水袋。

姜某回到家,拆開薪水袋,與母親清點了一下,發現怎麼多了二百元,於是心裡頭出現兩股聲音,右邊說:「趕快和老闆連絡,一定是老闆多算了。」左邊說:「多出來,拿去看電影、吃大餐。」右邊又說:「這是不應該拿的,快與老闆連絡。」左邊再說:「管他的,這是他自己算錯的,又不是逼他,也不是偷來的。」就這樣心裡頭,掙扎了兩個小時。

於是,姜某鼓起勇氣,以正義的心情打電話給老闆,告訴老闆說:「老闆!薪水您算錯了,您多點了二百元。」老闆答:「這是獎金。」姜某言:「我看過了,獎金、津貼都加起來,還多了二百元。」老闆冷笑,再答:「這是給你的誠實獎金。你是第一個誠實的打來,你那些同學,到現在還沒打來呢!你前途一片光明啊!」

姜某退役後,找了一個業務工作,初時每天都能有三百元工資可拿。某日,同事們有人,向老闆要求加薪五十元,老闆立即答應了,同事便向姜某說了這事,要姜某快向老闆開口要,姜某天一亮,便打電話給老闆問:「老闆!今天能不能加工錢五十元!」只聽到老闆那頭欲言又止的說:「好的,來了再說。」正當姜某高興老闆加了五十元的工錢,但隔日打電話給老闆問:「老闆!今天要到哪裡工作?」老闆答:「經濟不景氣,過幾天再說吧!」姜某等了一星期,再打電話給老闆問:「老闆!今天要到哪裡工作?」老闆再答:「經濟不景氣,過幾天再說吧!」姜某為了五十元,卻少賺了許多天的三百元,這是得不償失的。經濟不景氣,六十年前就有,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會有那麼多的不景氣,全是因為年輕人,胸前喜歡掛著算盤做事情,斤斤計較。

眾生喜歡「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睡覺睡到自然醒,算錢算到手抽筋。」像這樣的工作,上哪去找?當副總統吧!二千萬人才選一個;當副董事長吧!稍具規模的企業,數千人,乃至萬人才一位。到軍營當副連長吧!數百人才一位。但想要的人卻多達二千萬人。難怪乎!職場那麼不景氣。難怪乎!工作一直找不到。


四禪淨土宗濟公活佛  登台  100年7月20

詩曰:慎重語文與遣字。言行舉止力端莊。

      無憂自在明禮制。波折難生道德昌。

述論:慎言

人間之興旺,乃由於彼此善巧溝通、能言善道,則容易培育人際巧妙關係;人之將敗,亦由於言語所形成,一個人用文遣字若是不當,則容易讓別人產生不悅,一旦自己的言語用詞上剛好觸動他人禁忌,則容易因此產生不必要之麻煩。

眾生一句言語文詞不當時,有可能因此得罪於官員,促使此官員對眾生行運百般刁難,或使事業常不能順利、或使工程常不能標取,乃至種種不如意事發生,此皆言語得罪官員所導致之不如意。若是一個言語不當得罪於小人,則雖自己在職場上勞心勞力、認真付出,亦將有不利於自己的流言產生。言語得罪主管,則必然常遭主管所不悅。言語得罪同事,則必遭排斥。一旦言語不當而得罪於同學,則在學堂裡必常遭受到作弄與欺凌。言語得罪廠商,則恐怕訂單要受到刁難,甚至從此失去一名廠商。若是在家庭裡言語有欠妥當,則必令家庭起風波。

一名君子,不但要做到本身言語皆令人中聽,並且得在文詞上不得罪於任何人,或對任何人有所禁忌,才能表現出君子之翩翩風範。近代如清朝之紀曉嵐銅牙鐵齒,但從不得罪小人,卻能在與小人和平共處之下,讓小人次次因為自己的能言善道,而遭受紀曉嵐之設計,在鼓動中使小人自己責難爪牙及自露不當之行,必須因此為自己付出一些利濟眾生而還財於社會之動作,而大部分眾生並無能力與小人共處,因此力求明哲保身,時時說好話;刻刻存好心。

佛云:「廣結善緣」,因為君子或小人並不會寫在臉上,也不會掛上名牌,分別我是小人、我是君子,於是謹慎言語,在與人談吐上,保持正心誠意,於文詞上要能夠有內涵、有人文,才能讓他人聽聞自己的言語時,心中產生法喜,並將原本的煩憂事給取代掉,如此便是修練有素,道化人間也。

四禪淨土宗 岳武穆王  登台 100年9月10

詩曰:承接天時順民意。先機窺盡佈文章。

      啟良遵德添仁聖。後繼千秋萬世香。

述論:承先啟後

    行道之人在於能夠承奉先賢風範,而秉持聖哲之精神,以傳授人生真諦給後世代代能夠繼續傳揚,令千秋相繼不斷。

世人因為承接先人之種種社會經驗,而於行道上減少諸般摸索的時間,隨之而來的便是有更多時間及精神去研究、創新、改良、改善,使人生不斷增長與進步,除了承奉先人在各方面之技術經驗外,更承接先人道德觀念及恪遵綱常之精神,有了這個道德精神就稱的上是一個真正的人了,人之品格,在於能夠遵守八德,八德若有不彰則人道便失;人道既失則淪入禽畜之行列,屆時世道必陷入在不仁不義之軌道上,人人不仁、個個不義,就屬禽畜之世界,屆時天下恐怕要淪為禍患之世界及鬥亂之社會,交接下去的亦唯有一代熾過一代之敗道喪德舉止,因此,欲使後人能夠生活在祥和的社會裡,必須從自己開始效法先賢盡忠報國之精神,才能使置身所處之工作崗位認真仔細,將每一個工作程序做到完善,有這樣的眞、善、美精神,必能使忠貞報國的態度持續交接,讓後進之輩繼續承接下去,令真理永傳不朽,使人人做佛所做的事情,令心中運轉法輪,並讓這個法輪代代恆轉、法法常流。

先祖、聖賢之精神無它,凡事能夠反觀諸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唯有人人效法此精神,才能戒律嚴明、道德沸騰,唯有將道德興旺起來,才能使後輩有學習效法之空間,因此,仁德之義諦,從自我開始也。

濟公活佛101年4月14

詩曰:禪風表露隱喻德。妙道隨身仙駕臨。

      人聖威儀行博愛。生修佛教正仁心。

述論:禪妙人生

禪機妙化諸世間,然而何謂「禪」?其實一投足、一言行都含藏無上奧妙之禪機,端看各人是否用心洞察而已。

「禪」為何物?譬如:有一個人將手高高舉起,此時內心充滿負面思惟的人,看到這個情形,必定打從心裡認為這個人難道是要打我嗎?我若不先發制人,豈不是任人欺凌!但事情往往並非想像中那樣,相反的,一個有正面思惟的人,同樣是看到有一個人將手高舉,打從心裡會認為這個人也許是看到我的處境艱苦,現在要安慰我一番!然而種種禪道妙義,只有正面思惟者才能深入禪機當中,人生無處不是禪機示現,只是眾生心中無禪而已。所謂:道在日常生活中之點點滴滴,禪機亦如是,在每一個人的一投足、一言行之間,心若能入禪,雖齡幼仍為禪師。禪風之振興,有賴各自之認真落實,正所謂:「借鏡為惕」,乃是禪道之表現。心中能入禪,就能隨時看透大自然界給予世人示現之禪機;唯真心體會,從變化中領悟人生,禪便入心門。

禪機之妙,充斥在順境及逆境之間,能入禪者,自能從順境中或逆境中獲得豐富之禪道。順境中人,若一心明白禪之所在與用意,便能於順境生活中,言語表現得溫和,從順境中舉止表現得端莊優雅,有氣質,有風度,從順境中能隨時留意四周其他苦難者,予以盡一分心力,從中協助苦難人家早日走出苦難生活,這就是俗稱的「行義舉」、「行善事」。眾生以脫俗之心做同一件事,便稱之為「道」、為「禪」。

處於逆境中者,若能一心入禪,將能體會原來上天安排我人的種種不如意及諸般折磨,原來是在提示我人雖生活在困境中,只要夠堅忍、肯耐勞、肯吃苦、肯奮發圖強,肯多用心學習、肯打好人際關係,就有突飛猛進的一天。所謂:「人脈」,大都是由付出與犧牲奉獻中感動而來,隨克勤、克儉、克難中,逐漸突飛猛進,這時必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的逆境是帶給我今天識人之深、識人之廣,過去的逆境帶給我成長非常重要的養分,如今我才能茁壯,才有擔當之力,俗云:「發憤圖強」或說「英雄不怕出身低」,這便是「道」的表現、「禪」的示現。

願所有的行者,能更以脫俗的心看待生活周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因為任何事都有他的道理,人為何要有生、有死。「生」乃是一種傳承,薪火延續之道,「死」乃因為現世中有太多無奈,藉「死」重新到來世去完成現世「生」而未完成的夢想之道;是故,「生」與「死」都有深奧的禪機,看懂的人才能獲得無上甚深微妙法。